适应改革形势加强队伍建设_高校辅导员论文

适应改革形势加强队伍建设_高校辅导员论文

适应改革形势加强队伍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队伍建设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好一支在第一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队伍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教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认为,队伍建设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上海大学自1994年合并以来,坚持用改革的思路来建设队伍,更新了观念、理顺了体制、创新了工作。

一、大队伍、大德育、大循环

——用新的理念,认识队伍性质

在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我校提出了“大队伍、大德育、大循环”的全新理念,再认识了队伍的实质: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不仅仅是在高教改革前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同时也应该是德育研究专家,是一支既能从事日常性工作,又能接受挑战性工作,更能胜任创造性工作的高校教师队伍。从而,我们解决了队伍的定位问题,赋予全面学分制下的队伍工作以崭新的内容,开阔了辅导员施展才华的空间,使队伍建设得以稳定发展。

(一)大队伍

在发挥学生政治辅导员主力军作用的基础上,我校建立起由学生政治辅导员、“两课”教师、导师、导生、家长和兼职教师六支队伍组成的大队伍。改变了学生政治辅导员来源单一、方法单调、单枪匹马、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这六支队伍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主导力量,紧密联系、互相协助、互相促进、齐抓共管,将学生德育融汇渗入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各方面工作中去,聚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在全校形成了“大队伍”育人的良好氛围。

通过“大队伍”的举措,进一步明确了育人职能,细化德育内涵分工,分散了管理职能,从而强化了政治辅导员的辅导功能,减少了事务性工作,并创造条件,为学生政治辅导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他们精力充沛地投入到高层次、创新性的工作研究中去,取得了实际的效果。

(二)大德育

在发挥学生政治辅导员辅导作用的同时,我校充分利用“两课”教育、专业课、党校团校、业余学校、第二课堂、社区、青年人才学院等多种教育资源,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基本力量,建立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机制,形成了“大德育”工作理念。目前,我校已基本理顺了体制,在建立与完善学生工作领导体制和教育管理网络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适应全面学分制的学生集体建设的新模式——学生核心小组;通过发挥固定化的组织机制,流动化的活动形式,扩散化的教育作用,形成了“固态、液态、气态”的组织工作“三态”新模式;坚持思想教育突击性与长期性相结合,建立了思想建设新网络;赋予学生宿舍社区崭新内容,建立起集思想教育、学习指导、文化建设、生活服务、安全防范五位一体的新社区;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力度,形成了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教育、培养、锻炼系统,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应全面学分制的学生工作新体系。

通过“大德育”工作网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开辟了广阔的工作空间,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三)大循环

在发挥学生政治辅导员纽带作用的前提下,我校打破了学校故有的围墙,着眼于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与社会共同育人,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中坚力量,调动家庭、社会的潜能,定期开设家长学校,主动家访,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疏通了育人的各种渠道,形成合力,初步从整体上建立起“大、中、小学纵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衔接”的新机制。

通过德育“大循环”工作,学生政治辅导员自寻资源,自加压力,拓宽了与社会的接触面,丰富了实践阅历,从感性和理性双方面加深了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政治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增强了他们实际工作能力。

二、高起点、优输出、重培养

——用新的渠道,保证队伍培养

我校自1994年以来,率先推行全面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给学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机遇,我校首先从队伍的规范化入手,在“大队伍,大德育,大循环”的思路指导下,引入竞争机制,确保队伍优化,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高起点、优输出、重培养”的队伍建设新体制,用新的渠道,保证了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培养。

(一)高起点

我校注重不断优化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选拔思想觉悟高、学历层次高、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优秀人才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通过新的渠道,采取了一系列的“高起点”的措施。我校严格规定:1.新选留的政治辅导员必需具有研究生学历。为此,我校开辟了四条高学历引进的途径,从直升研究生、在读研究生、预读研究生、毕业研究生中选拔一批高学历的政治辅导员,做到了新进人员100%的研究生学历;2.新进人员确保年轻化,今年来我校引进了一大批年龄在二十四五岁的新生力量,使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趋向合理;3.新进人员只要具备从事学生思政工作的基本素质,就人尽其才,不限专业,拓宽了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广度、更新了知识结构,形成了一支文、理、工、商、法、管理专业齐全的辅导员队伍。正是因为学校“高进”的举措,目前我校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优输出

我校注重对学生政治辅导的个人培养,开辟了“优输出”的渠道:对于成绩突出的学生政治辅导员,学校将他们作为党政管理干部的后备力量予以重点培养;创造条件,选拔一些学生政治辅导员走出校门,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参加挂职锻炼;根据学生政治辅导员个人情况,让他们攻读博士学位;此外,更多的政治辅导员走上了学校各级领导岗位,也有部分辅导员成为专业骨干教师。这样,不仅解除了学生政治辅导员今后发展的后顾之忧,更给社会输送了一批觉悟高、能力强的骨干力量,使得许多高素质人才竞相要求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形成了“高进”、“优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重培养

我校将“重培养”落实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的完善上,致力于辅导员改革意识的提高上,体现在辅导员创新工作的开拓上。在理顺体制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

(1)培训制。学校统一组织对学生政治辅导员进行岗前、定期、进修三种形式的培训,要求每个学生政治辅导员上岗前参加业务和理论学习,通过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伦理学、市场经济学等四门专业课程考试;在任期间,参加每季度一次的定期培训及每年一个月的进修培训。邀请校内外、国内外知名学者开设有关社会发展新动态、国际教育新成果的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政治思想理论素质,开拓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新观念,促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考核制。目前, 我校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学生政治辅导员工作考核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素质、过程、实绩、实效等全方位的评估,以加强监督。在此基础上,学校每二年评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政治辅导员,奖优罚劣,规范管理。

(3)兼职制。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各级党政机关、 大中型企业、兄弟院校聘请思想素质较高、学术成果较丰、实践经验较强的专业人员,兼职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活跃队伍氛围,充实队伍结构。

(4)助理制。依据考核评估结果, 选拔部分优秀学生政治辅导员担任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助理,以利其全面了解全校各项工作,锻炼自身能力,为其优出打基础。同时,助理制的施行,通过学生政治辅导员这一活性载体,架起了一座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5)轮岗制。学校营造竞争氛围,根据每个辅导员的情况, 为其提供校内轮岗机会。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促进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自身潜能。

(6)会员制。每位学生政治辅导员都是学校德育研究会会员, 研究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辅导员实行会员制管理。督促其进行学生思想政治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专业研究水平。

(7)导师制。 对于在学生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学生政治辅导员,学校为他们聘请社会各界权威学者、知名人士担任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工作实践和学术研究。

这样,学校在体制上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为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高素质的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他们发挥最大作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促使一批批优秀学生政治辅导员脱颖而出。

三、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促创新

——用新的举措,支持队伍建设

我校坚持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人为本,珍惜人才,有效合理地使用人才,用新的举措支持队伍建设。探索出了具有上大特色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新模式,开拓出了适应全面学分制下的以学生党建和学生社区为代表的创新工作。

(1)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组织,监督,管理

学生核心小组是在全面学分制条件下,由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不断变化的群体活动中,主动形成的各个流动集体的核心,是新时期学生集体建设的新模式。

学生政治辅导员积极参与指导了学生核心小组活动,他们监督学生党员行为,对学生党员参与核心小组的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并作科学地评估,使流动的学生党员有了坚强的后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每学期开学前,由学生政治辅导员担任的学生党支部书记组织召开明确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为内容的组织生活,与会的辅导员在会上发放新学期的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作用红卡。开学后,每一个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自觉组织起来,在教学课程班、社区、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主动形成学生核心小组,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各院系的政治辅导员主动与任课老师联系,了解自己的学生党员在党员核心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每学期结束后,在学生党支部会议上,政治辅导员检查学生党员作用卡的记录情况,以此作为对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国际商学院的学生政治辅导员引导学生党员率先提出“党员承诺制”,并逐步在学生核心小组中推广开。学生党员在学生社区中挂出了大红的“党员郑重承诺”牌子,公布出自己的姓名、班级、宿舍号,向全体学生承诺:“日常行为规范以党员标准自律,同学若有急难愁,党员伸出援助手。”这一举动在全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试行,学生核心小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学生政治辅导员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结合教学班的学风建设以及学生社团、学生社区、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在流动群体中发挥能动作用,培养学生形成面向新世纪相对变化的新型团体协作精神,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2)在学生宿舍社区工作中——为学生搭台,让学生唱主角

全面学分制的推行,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概念淡化了,以往固定的班级活动减少了。于是,我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突破了学生宿舍社区管理的传统功能,赋予了集思想教育、学习指导、文化建设、生活服务、安全防范等“五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内容,并改革了传统意义上的“三同”工作模式。

近年来,新留校的政治辅导员在前两年工作中100 %地做到了“三同”,主动与不同年级学生们同吃、同住、同生活,与不同院系学生们同学习、同活动、同进步,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社区中,做进每间学生宿舍中。白天,他们是学院的学生辅导员,从事着繁忙的工作;晚上,他们是社区的学生兼职指导员。与学生们朝夕相处。

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克服困难,与学生社区管理人员配合管理学生,开展共建。通过规范学生学习生活、开展学习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交流情感以及协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等活动,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次课堂之外的制度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校风学风教育、爱心教育和心理指导。

在学生社区传统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大胆探索,开展了创新工作,做了大量的幕后准备工作,为学生搭台,让学生唱主角。他们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或研究生,进行学习心理等各方面的兄长式辅导,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以及科研、勤工助学以及信息服务等活动,发挥同龄群体的示范效应和学生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形成了导生、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核心小组、学生俱乐部、学生事务中心组成的五支学生骨干队伍。

这样,每幢宿舍楼都有了学生政治辅导员,每层楼面都有了学生骨干,他们的倾力指导,使学生们在社区中普遍感受到了大家园的温暖,没有一位同学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没有一个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失去读书的机会,学生们陶醉于大学社区文化的魅力中,学生社区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一批批优秀学生从中得到了自我锻炼,培养和形成了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骨干队伍。我校的社区管理模式获上海市教委1996年“三育人”成果一等奖,校本部社区管理部获1996年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

执笔:李正茂(上海/200072)

标签:;  ;  ;  ;  

适应改革形势加强队伍建设_高校辅导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