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接力的成功典范--邓小平对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接力的成功典范--邓小平对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接力的成功典范——邓小平对执政党建设的一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一大论文,典范论文,贡献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8275(2007)06-0011-03

人类社会的发展按其固有的规律运行着,社会形态的更迭是一个遵循着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历史过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政治集团的更替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其交接的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政治集团中核心成员的继替更是五花八门。世袭的、起义的、篡权的、政变的、选举的、委任的、暴力的、和平演变的,不一而足。不论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还是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中,都有过成功的先例,也有过惨痛的教训,甚或是灾难、战争。

中国共产党执政半个多世纪,经历了三代领导人的接力,从第一代到第二代,历史选择了邓小平;从第二代到第三代,邓小平培养了第三代,人民确认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反观历史,领导集团核心成员政治接力的成功与否,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制度的延续,对一个民族的兴衰,有着决定的意义。以此视角来审视中共第二代到第三代的交接,可以说是政治接力的成功典范。这一范式不仅对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可资借鉴的价值。

前提: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一个政党,一部国家机器,一个政治集团的政治信念、路线、方略能不能延续,根本的是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就领导集团的更迭,特别是核心成员的继替,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如何渡过这一环节,不同的社会制度有着不同的方式。封建社会合法的形式是世袭制,而且是终身制。

资本主义多实行大选,且定期轮换。不论这种民主大选有多么虚伪的实质,但精雕细刻的表象似乎更能蛊惑民众。

在政治接力问题上,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倒值得认真反思。虽然这个问题对执政的共产党如此重要,但已往解决的并不很好,有时甚至很不好。不论我们能找出多少主观或客观的、历史或现实的原因,领导制度方面的原因更带有根本性。不论我们如何谨慎从事,不废除领导干部职务上的终身制,建立合理的、规范的退休制度和对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结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高度,邓小平同志以对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清醒地认识到,要解决好政治接力问题,前提条件是废除干部领导职务上的终身制。特别是作为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要带头做到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更要有一种无私无畏,把名利、地位置之度外的博大胸怀。邓小平同志“三落三起”的独特经历,铸就了他这种高风亮节、襟怀坦白的革命风范。

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决定恢复他职务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就坦言,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为此,邓小平同志以身作则地提出要实行退休制。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海军常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时提出,老同志要有意识地退让,老的退不下来,新的进不去。

1981年6月,中央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对中央主席作了调整。会后,邓小平同志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上专门讲了培养中青年干部的问题。并忠告老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要开明。“不开明不行呀!我和陈云同志交过心的,老实说,就我们自己来说,现在叫我们退,我们实在是心里非常愉快的。”[1]388为了给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创造条件,并最终建立退休制度,使老同志有一个缓冲,党的十二大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计,设立了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走向退休制度的一种过渡。并在这个过渡期,认真使干部队伍年轻化。为了给其他老同志带个好头,邓小平和其他几位老同志,在1980年的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就辞去了副总理职务,并设想1985年完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1986年,邓小平在会见华莱士时义说,准备十三大退休。邓小平十分坦诚地说:“我正在考虑什么时候退休。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希望早退休……在我有生之年退休,对现行政策能否继续下去比较有利,也符合我个人向来的信念。”[2]1741987年10月十三大上,邓小平同志以身作则地退出了中常委和政治局,只保留了一个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按邓小平的说法叫半退。同时提醒新一届领导班子要注重集体领导。邓小平意味深长地告诫全党: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样只要这个人一有变动,就会出现不稳定。我在有生之年还可以做一些事,但希望自己从政治舞台上慢慢地消失。

经过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和中央两任主要负责人的更迭,邓小平同志对执政党政治接力特别是中央领导集团核心成员的继替,认识更加深刻。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份量太重,对国家和党不利,有一天就会很危险。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他一再提出,坚决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而且考虑到中国的安全,现在退比发生了事情或者在职位上去逝有利。退下来,确实不做事,人又还在,就还能起一点作用,这个作用就是建立退休制度。为此,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同志正式向中央递交了辞职请求:“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的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领导核心,现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经过慎重考虑,我想趁自己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辞去现任职务,实现夙愿。”[2]322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批准了邓小平同志的请求。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党和国家的卓著功勋。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退休,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为我们党和国家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退休制度起了一个示范和带头作用,为新一代的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

邓小平同志以身作则地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正像邓小平同志自己说的,在身体健康的时候退下来比较有利,一是身体健康时退休,可以起到对年轻干部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使新的领导上来工作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实现顺利交接班的目的。二是有利于安全,实现平稳交班。邓小平同志一贯提倡建立干部退休制度,并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是为了从根本上和长远上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整的退休制度,使干部退休真正制度化、正常化。这也是邓小平同志晚年对执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所作的杰出贡献。

关键:选拔培养接班人

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如何解决好最高领导层的接班问题,不仅没有提供好的经验,反而有过不少教训。老资格的前苏联共产党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在中国,毛泽东曾鉴于前苏联赫鲁晓夫的教训,提出选拔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问题,但也未能从实践上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样,我们党的最高领导集体的换代任务就历史地落到邓小平身上。邓小平认为能否顺利实现领导集团特别是核心成员的政治接力,关键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具有坚定的共产党主义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改革开放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马克思主义,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接班人。我们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对接班人培养得怎么样。在邓小平看来,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一个好的政治局常委,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正是立足于这样深刻的政治远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第二代领导集体之后,作为这个领导集体领班人的邓小平,就以全局的战略眼光,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和博大的无私胸怀,着手建立第三代领导集体。邓小平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有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这就提出了一个要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1]191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级以上干部会上就严肃郑重地提出这个问题,并强调选拔接班人这个事不能拖,不选好接班人,十年后不晓得会出什么事,要忧国忧民忧党啊!要看到这是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接班人选合格了,选好了,我们就交帐了,这辈子的事情就差不多了。

为了选拔、培养和带好接班人,邓小平同志可以说倾注了晚年的毕生心血,从他同党的高级干部的多次谈话、讲话以及会见外国领导人的交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之所以把建立第三代领导集体,安排接班人作为他晚年的一件大事来抓,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着眼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要来一次灾难,靠我们这老一代解决不了长治久安的问题,于是我推荐别的人,真正是找第三代。二是着眼于党和国家永不改变颜色,抵制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邓小平和毛泽东一样,始终没有忘记帝国主义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我们党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他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而和平演变的希望又寄托在新一代身上。基于此,邓小平强调,别的工作做不好,固然要做自我批评,这项工作做不好,就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的事业完全有把握继续下去。三是着眼于新老交替的考虑。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提出,老同志要让路,让中青年干部上来接班。邓小平同志把这场交接比喻为“一场革命”。并大声疾呼:“这场革命不搞,让老人、病人挡住比较年轻、有干劲、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1]397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顺利实现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过渡,十二大对中央领导层作了较大调整,并且有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进入中央委员会。在这批中青年中就有55岁的江泽民,53岁的李鹏,47岁的李瑞环。39岁的胡锦涛,50岁的尉健行。这一届进入中央候补委员的还有41岁的吴邦国,43岁的吴官正,38岁的李长春,46岁的罗干。到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江泽民是62岁,正是担当历史重任的年龄,而且原来就是政治局委员。1989年11月13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对江泽民的评价是江泽民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到十四大中常委的平均年龄是68岁。到十五大中常委的平均年龄又下降三岁,是65岁。虽然在选拔新一代的进程中,中央领导层作过两次重大的调整,特别是调整了两任总书记,但这并不能说当时选错了,只是后来发生了变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虽然两个接班人都没有站住,但在当时,按斗争的经验、按工作的成就、按政治思想水平来说,也只能作出那样的选择。况且人是在变化的。”[2]309-310经过长期的培养、锻炼,在政治接力上,最终选择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老一辈的期望,人民的心愿。邓小平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培养新一代,实现第二代到第三代的政治接力,从最高层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对第三代寄予厚望。

第一、第三代应是真正坚持改革开放的新一代。邓小平殷切期望,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这是向人民亮相啊!人民是看实际的。如果我们摆一个阵容,使人民感到是一个僵化的班子,保守的班子,或者人民认为是一个平平庸庸体现不出中国前途的班子,将来闹事的情形就还会有很多,那就真正永无宁日。“我们组成的这个新的领导机构,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这是我们对第三代领导人最根本的要求”。“要坚持做几件改革开放的事情,证明你们起码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是真正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的。”[2]299

第二、第三代应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新一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选拔培养的新一代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看这个,这是衡量接班人能否接好班的根本因素,脱离了四项基本原则,党将不党,国将不国。“过去两个总书记都没有站住,并不是选的不合格。选的时候没有选错,但后来他们在根本问题上,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上犯了错误,栽了跟头。”[2]324前车之鉴,值得记取。

第三、新一代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自身政绩获得社会公认。进入中央最高层的每个成员,都要不再是过去的自己,不再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因为责任不同了。每个人从自身的角度,包括自己的作用等方面,都要有变化,要自觉地变化。邓小平同志诚恳地希望,在选人问题上,要注重社会公认。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这个问题。所谓社会公认,就是要看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就是要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能有突出的政绩取信于民。要做出人民满意的事情来,一是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惩治腐败,从严治党。

第四、新一代是一个整体,要搞好团结,又要有核心。第三代应该是一个合作得很好的集体,是一个独立思考的集体。要相互容忍,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包括相互克服错误和缺点,现在很需要一个这么好的集体,比过去更加需要。这个集体要有个核心,没有核心是靠不住的。第一代的核心是毛主席,有了毛主席,即使“文化大革命”也没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的核心是邓小平,有了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党的领导也始终是稳定的。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很好地团结,就是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对第三代的政治交待。

第五、对新一代的培养要放心、放手、放开,又要压担子。新一代领导集体刚一建立,邓小平就明确提出,新的领导班子一经建立了威信,我坚决退出,不干扰你们的事。经过三个月的实践。邓小平同志对第三代领导集体就作出良好评价“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的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领导核心,现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又经过近三年的锻炼和考验,第三代领导集体更加成熟,邓小平同志给予高度评价“现在中央的班子干得不错嘛”!“让新上来的人放手干,看着现在的同志成熟起来。”[2]381老年人自觉不管事,只在旁边帮助一下,不要做障碍人的事。对新一代放心、放手、放开,但决不是放任,更不是放弃,要给新一代压担子、加责任。为此,邓小平谆谆教导第三代,改革开放不能变,基本、路线要一百年不动摇,经济不能滑坡,反腐败力度要加大,党的建设要加强。对国际局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在1992年南巡时又提醒新一代领导“还要继续选人,选更年轻的同志,帮助培养。”[2] 381“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2]383邓小平同志这两句话,作为《邓小平文选》最后一卷的压卷之言,作为邓小平同志交班的政治交待,语重心长,崔人奋进,凝结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这不仅是对新一代的政治交待,同样是献给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性嘱托。

经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着力培养和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政治、思想、组织上都比较地成熟起来。这样,小平同志在有生之年,身体健康,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的时候,坦然地、放心地把班交给了第三代。

标志:长征接力有来人

确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期望,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心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十几年的实践中,高举旗帜,大胆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面对新形势,认识新情况,理清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为标志,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制定了一系列治邦兴国的战略策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大关系的准则,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明确了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经受住了国际、同内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自然力的一系列考验与挑战,执政的考验,反腐败斗争的考验,国际社会主义低潮的考验,亚洲金融风暴的考验,国际格局动荡的考验,一代伟人去世的考验,98抗洪的考验,国际反恐斗争的考验,台海局势的考验。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信赖的坚强的领导集体,正像中共十六大总结的八大政绩、十条基本经验,以令全党全国人民满意的政绩,标志着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成熟。第三代领导集体走上舞台的十三年,经历的各种风浪似乎有意检验第二代到第三代接力的成熟度,有意遴选走向新世纪的领路人。经过考验的第三代向世人证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是全党、全同人民信赖的,思想、政治、组织上成熟的,理智务实的、坚强的领导集体。以此为标志,我们的党更加成熟,我们的民族更加成熟,我们的人民更加理智。以此为标志,我们的国家挺起来了,在大风大浪中挺起来了,在改革开放中挺起来了,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中挺起来了。

邓小平对执政党政治接力范式的成功探索,顺利完成了第二代到第三代的交接,而且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兴旺发达具有长期的、规律性的、前瞻性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一思路,中共十六大和十届全国人大顺利实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的新老交替。新世纪的序幕已经拉开。经过改革开放实践锻炼和国际风浪考验的新一代,不负重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了这样的领路人,目标坚定,我们义无反顾;任重道远,我们义不容辞;展望未来,我们意气风发。不论未来的压力来自何方,都阻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标签:;  ;  ;  ;  ;  

政治接力的成功典范--邓小平对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