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的整合与重构_历史知识论文

高中历史知识的整合与重构_历史知识论文

高中历史知识的整合与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构论文,知识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的整合与重构,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高中历史的三个必修模块之间、同一必修模块的不同专题之间、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三个层面,对相关知识进行学科内的有机整合与重构,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以下,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略谈高中历史知识如何整合与重构。

一、整合与重构的实践

1.必修模块之间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重构

高中历史的三个必修模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按照专题的体例编写教科书。模块之间的知识相对淡化了其相互的联系。因此,教师要从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等方面对模块间的知识进行整合与重构,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由于是专题史,教材的每个模块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展现历史发展的部分片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某些知识多次重复出现,如必修I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提到的“挟书律”(即焚书坑儒),选官制提到的“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这些知识在必修Ⅲ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目中重复出现。其实,部分历史知识多次在不同模块的教科书中出现反映出该史实作为主干知识的地位。

必修模块间的有些知识不是重复出现,而是从不同角度呈现。如必修I的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与法制,必修Ⅲ的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人是万物的尺度”则从另一个角度涉及西方最早的启蒙思想,第一次论证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理论。这不同模块的专题知识,是完全可以进行整合与重构的。需要注意的是,必修I侧重的是政治民主,而必修Ⅲ则是以精神自由为核心。再如,必修II的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三节“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与必修Ⅲ的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知识。教师可把同一个时代的相关知识整合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前者侧重实践,后者侧重理论。

2.必修模块的不同专题之间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重构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多视角、多层次、中外贯通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与规律性,但有些专题之间存在中外史实割裂、因果关系不明显等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调整其顺序以优化教学。如必修I专题二(抗战部分)与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专题四(新中国民主政治)与专题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相关历史知识,都可以进行整合、重构。

3.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重构

福州市各高中学校的学生在历史选修模块的选择上,基本选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简称《改革》)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简称《人物》)。两册选修模块教科书体现出不同特点,呈现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侧面的知识。《改革》更侧重反映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全貌,介绍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的历程;《人物》则以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的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为体例,突出个人的历史影响。

(1)与旧课程比较,新课程教材专题性更强,但知识点多且相对分散,教师必须在全面解读教材后,把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各册教科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与重构,从而使历史体系完整化。如在必修I的专题六“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中提到的“梭伦改革”是围绕民主政治这一核心展开的,是为了佐证雅典的民主政治,所以文字的篇幅十分有限。《改革》的专题一却用两课时介绍了“梭伦改革”,重点就是改革本身的内容,而民主政治只作为改革的影响之一出现。

(2)《人物》模块分为古代中国政治家、中外思想家、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亚洲民族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外科学家六个专题,介绍了古今中外具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这部分知识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必然会与必修模块中的一些知识交叉重复。

《人物》侧重点是对人物功过的评价。教师要把历史人物与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将其置于特定的环境下,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评价。因为介绍历史人物在某个领域的成就,必然与必修模块的主干知识相关。如必修I专题一的“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和必修Ⅲ专题一的“百家争鸣”都涉及儒家学派的知识,与《人物》专题二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知识有很大关联。因而,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将这些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儒家思想这部分内容是主干知识。教师应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核心、实质等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至于孔子个人的历史作用,除了他创立儒学思想外,还涉及他在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作为,对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也应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客观的评价。

再如,必修I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中略谈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而《人物》的专题三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可以看出,在必修模块中,这些人物是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推动力量出现;而在选修模块中,这些人物则成了主线,中间贯穿着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领会课标精神,把必修和选修模块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而准确的整合与重构。同时,教师要注意辨别主要与次要、个体与整体、功绩与过失、政治实践与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关系,并客观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有效而正确的评述。

二、几点体会

1.在全面和深入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程知识

新课程的专题体例与以往的通史体例相比,以更多维度阐述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我们实施新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将各个历史事件置于不同历史情境下,将分散的个体知识重构为一个比较完整而全面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在高三的总复习阶段,教师更应在领会新课标的基础上,吃透教材,在稳妥处理三个必修模块内容关系的同时,理顺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利用“新材料,新情境”来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2.充分借鉴课改前通史体例的优秀教学经验

在课改以前,教师基本上是以通史体例和重构专题来进行前两轮的高考复习。我认为这些经验依然有可借鉴之处。但是,在借鉴经验的同时,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照搬。

3.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和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平台

新课标在知识上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在能力上要求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进行历史知识的整合与重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对课本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学会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标签:;  ;  ;  ;  ;  

高中历史知识的整合与重构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