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结合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保健综合楼项目,对狭窄场地条件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介绍,针对本工程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的重难点,结合工程实际阐述了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吊装过程安全可靠且效果良好,可供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teel cage hoisting for continuous wall in narrow ground
MiaoFanghui KongDefu
Guangx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No.1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td.,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Combining the nanning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ealth complex building project,the narrow site conditions 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inforcing cage hoisting construction are introduced,according to the project of the 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 reinforcing cage hoisting heavy difficulty,expound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concrete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safe and reliable hoisting process and the effect is good,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
Keywords: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Reinforcing cage;Lifting;Construction technology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逐年加快,建设用地指标凸显不足,进一步开放利用地下空间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随之,地下连续墙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1]。地下连续墙已成为我国当前建筑领域中的一项高效、先进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其具备施工速度快、振动小、墙体刚度大、整体性好及可作为截水、防渗、承重、挡水结构,受到了建筑领域的青睐。针对受到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狭窄场地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施工中,超长、大重量、异形结构在吊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钢筋笼变形控制与吊装安全控制的难题,分析总结其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供借鉴[2~4]。
2 工程概况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保健综合楼项目位于南宁市友爱南路13号,总建筑面积37110m2,地下3层,开挖基坑深度为 17.1m,施工场地非常狭窄,东侧紧邻友爱南路,西侧地下连续墙与医疗楼(5F)距离仅2m,南面靠近医疗医技楼(10F),北面为医院大板房建筑(2F)。工程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支护及永久结构墙体。总周长223m,分为48幅地下连续墙,每幅地下连续墙厚度分别为0.8m和1.0mm两种,宽度为4~6m,深度为24~30m。连续墙共分“一”字型,“L”字型两种类型,连续墙接头采用工字型钢板封口接头。
图1 平面布置图
3 施工过程控制要点
3.1 吊装工艺流程
吊机进场平稳支撑→吊臂伸出、吊钩降落→试吊检查→双机平抬钢筋笼→主吊起钩向前移动、副吊不动至钢筋笼垂直→副吊卸钩、主吊摆位至槽段→钢筋笼下放→解开绳索→吊装结束。
3.2施工工艺
地下连续墙开挖成槽、清槽,验收合格后,即可在槽内吊放钢筋笼,然后用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筑成一个单元槽段,如此逐段进行。本工程地下连续墙钢筋笼较长、较重,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施工条件,钢筋笼采用双机抬吊、整体回直、一次入槽的施工方法,理论计算满足安全施工要求。以150t履带吊作为主吊,一台80t履带吊作副吊,吊装钢筋笼入槽。
3.2.1 钢筋笼吊点设置
根据设计图纸,本工程地下连续墙钢筋笼整体长度最长为30m,吊点设计按最重的连续墙钢筋笼 DE-3(长30m,宽6m,厚1.0m,重34.633t)计算,钢筋笼吊装拟采用16个吊点,以保证起吊平衡安全。6m宽钢筋笼布置间距为1.5m的4个桁架,横向吊点选择布置4个点,分别布置在钢筋笼两侧的4个桁架上。钢筋吊环布置必须对称布设,防止在吊装过程中钢筋笼产生偏斜;吊环与钢筋笼焊接必须牢固,焊缝符合规范要求[5]。
3.2.2 钢筋笼加固措施
由于钢筋笼长度较长,重量大,起吊时极易变形散架,因此钢筋笼制作安装过程中须加强钢筋笼的变形控制,确保钢筋笼吊装安全。焊接时,采用单面焊或双面焊,焊缝长度分别不小于10倍、5倍的钢筋直径。吊点焊接处应逐个进行外观检查,焊缝表面应平顺,无裂纹、夹渣和较大焊瘤等缺陷。
(1)剪刀撑加固。剪刀撑设置采用20钢筋,与水平面45°角设置,布置在迎土面、背土面两侧,通长布置。
(2)骨架筋加固。钢筋笼需设置桁架筋,保证起吊时有足够的刚度防止钢筋笼产生不可复原的变形。钢筋笼桁架筋布置图如图1所示。
竖向桁架筋:钢筋笼设置4榀竖向桁架筋,竖向桁架筋采用22的钢筋,桁架斜筋每道竖向尺寸为0.5m,桁架斜筋焊接在内外排主筋上,竖向桁架筋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导管位置调整。
水平桁架筋:采用25的钢筋,桁架斜筋与水平筋的角度为45度,桁架斜筋焊接在使用25钢筋替换的分布筋上,每榀横向桁架筋按照竖向间距5m布置,横向桁架筋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吊点位置调整。
图2 “L”型钢筋笼加固示意图
(4)吊点加强。将钢筋笼竖向、水平桁架筋作为起吊桁架,吊点设在竖向、水平桁架交点处纵向桁架筋上,并对吊点处横向桁架加设斜筋,每个吊点采用32圆钢加工成U型钢筋与地下连续墙主桁架满焊,相应位置的主筋及横向钢筋采用22螺纹钢筋加强;连续墙槽口段设4根32,在连续墙垂直就位后做吊放主筋。吊环焊接位置周围2m范围内钢筋交叉点应100%焊接,吊点上下设置对拉钢筋。
3.2.3吊装作业
(1)准备:确定起重机在各状态下的吊装重量及其性能参数,检查钢筋笼、吊装索具和吊点位置及加强钢筋有无脱焊的异常情况以及吊点位置是否准确,吊点加强处须满焊,主筋与水平筋采用点焊连接,内部交点50%点焊,钢筋笼四周的纵向钢筋与水平分布筋必须满足100%点焊,钢筋焊接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5]。
(2)平抬起吊
将150t主吊、80t副吊吊具与钢筋笼的各吊点连接。检查扣件连接是否良好,钢丝绳是否顺直,将钢丝绳拉紧,检查钢丝绳是否垂直于钢筋笼的中心线。如果不垂直则移动吊车,直到吊车的钢丝绳垂直为止。将钢筋笼平抬提离地面0.5m左右,检查吊点附近焊点情况和穿扛有无弯曲。
(3)倾斜提升
150t主吊提升钢筋笼,80t副吊保持离地面0.5m位置。
150t主吊缓缓提升,提高到12m~25m,使钢筋笼倾斜。
(4)吊车对转
保持主吊不动,副吊主钩向主吊方向旋转,主吊逐渐收紧钢丝绳并向副吊方向旋转,直至将钢筋笼垂直立起。副吊吊车放绳,在地面摘掉大钩。
(5)钢筋笼水平方向运输
主吊提钢筋笼保持笼底距地面高度约为0.5m运输到槽段位置。运输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钢筋笼的平衡,尽量保证笼子不晃动。钢筋笼下部系上绳索,采用人力拖动以保持钢筋笼稳定,一直移动到目标槽段。
(6)吊放入槽
主吊将钢筋笼吊到槽段正上方,主吊慢慢下放钢筋笼,通过晃绳控制,主吊旋转大臂,使钢筋笼转移至下放导墙处,对准分幅线,开始下放。过程中,专人用缆风绳牵拉副吊的钢丝绳。
当下放至副吊吊点处时,主吊停止下放,用横杠卡住钢筋笼穿横杠处,使钢筋笼的重量承担在横杠上,卸除副吊的钢丝绳及卸扣。副吊钢丝绳及卸扣全部卸除后,主吊起吊0.3米停稳后,抽出横杠,主吊继续下放钢筋笼。
当下放至主吊第二道吊点处时,主吊停止下放,用横杠卡住钢筋笼,摘除第2道吊点的卸扣,将第二道吊点处钢丝绳末端和倒绳的末端用卸扣连接。安装完毕后,主吊起吊0.3米停稳,抽出横杠,主吊继续下放钢筋笼。
在钢筋笼下放至从笼顶下第一道吊点时,再次用横杠卡住笼头吊点处,转换主吊的钢丝绳,把主吊的钢丝绳安装在吊耳上,主吊起吊,主吊起吊0.3米停稳后,抽出横杠。
继续下放钢筋笼,钢筋笼下放至设计标高后,再次用横杠穿过钢筋笼的吊耳,钢筋笼搁置在横杠上,横杠搁置于导墙上,最后卸除钢丝绳的卸扣和吊索具等,钢筋笼的整个吊放过程完毕。地下连续墙起吊示意图见图3。
图3 钢筋笼起吊示意图
3.3 施工要点
(1)钢筋笼起吊
钢筋笼吊放入槽时,不允许强行冲击入槽,同时注意钢筋笼基坑面与迎土面,严禁放反。对于异形幅钢筋笼的起吊,应合理布置吊点的设置,避免挠度的产生,并在过程中加强焊接质量的检查,避免遗漏焊点。当钢筋笼刚吊离平台后,应停止起吊,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常现象发生,若有则可立即焊接加固。
(2)标高控制
钢筋笼制作与安装过程中,需严格对钢筋笼预埋件标高进行控制。标高控制过程中,以钢筋笼搁置点为基准点,按标高反算至预埋件标高,定出预埋件位置。钢筋笼下放过程中,于导墙上搁置型钢对钢筋笼进行下放固定,保证钢板、接驳器等预埋件标高控制在设计允许偏差范围内。在钢筋笼下放到位后,由于吊点位置与测点不完全一致,吊筋会拉长等,会影响钢筋笼的标高,应立即用水准仪测量钢筋笼的笼顶标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笼顶标高调整至设计标高。
(3)钢筋笼垂直度控制
导墙在浇注过程中控制顶面标高,确保顶面的平整度。根据规范要求[5],导墙墙顶面平整度为5mm,在钢筋笼吊放前要再次复核导墙上4个支点的标高,精确计算吊筋长度,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搁置点槽钢必须根据实测导墙标高焊接。钢筋笼在下放前确认横穿扁担处导墙平台的平整度和标高的一致性,同时严格控制钢筋笼吊筋的长度,确保钢筋笼在下放后的整体垂直性。
4 重大危险源控制
(1)钢筋笼变形散架
由于吊装的钢筋笼尺寸大,起吊过程中由于其较大的自重,钢筋笼的自身结构稳定性成为了安全隐患之一。因此,钢筋笼焊接中合理计算、合理安桁架的位置和形式,精确合理的布置吊点,确保结构的稳定性。严格执行焊接相关规范,确保所有焊点达到焊接要求,无虚焊、漏焊现象。起吊过程严格遵守大型吊车起吊大型物品的相关规定,按规范流程操作,不可野蛮操作,强行起吊。
若出现钢筋笼变形,立即将钢筋笼原地下放,保证一端着地,着地后,用主辅吊对钢筋笼重新挂钩,将钢筋笼平放至地面,保证钢筋笼水平,钢筋笼平放到地面后,逐个检查钢筋笼吊点和加固区,对出现隐患的部位重新焊接加固或增加措施筋加固,合格后方可再次吊装。
(2)吊车失稳
由于钢筋笼重量巨大,在起吊过程中如过操作有很可能发生吊车失稳事故的发生。故起吊前精确掌握吊车的起吊位置,检查吊车处于起吊准备状态。吊车必须处于水平地面,吊车负重行走线路路面要坚实平整。起吊过程中,吊车工作半径内严禁站人。
吊装过程中若出现吊车失稳,应立即将钢筋笼一端着地,减少吊车负载,钢筋笼着地后,对不平的地面进行加固,可采取垫设钢板或浇筑速凝砼,也可用千斤顶支顶,地面处理完成后,用辅助吊车扶稳钢筋笼,卸载失稳吊车。对吊车失稳情况进行处理完成后,检验合格方可重新吊装。
(3)钢筋笼难以入槽
成槽后,吊放钢筋笼时被卡或搁住,难以全部放入槽孔内。其主要原因有:槽壁凹凸不平或倾斜过大,或弯曲;钢筋笼尺寸偏差过大,纵向接头处产生弯曲;钢筋笼刚度不够,吊放时产生变形。
为避免发生钢筋笼难以入槽现象,成孔时要及时调整成槽的垂直度,保持槽壁面平整、垂直。同时,严格控制钢筋笼外形尺寸;钢筋笼应按要求加设纵向钢筋衍架及斜向拉筋加固,使钢筋笼有足够的刚度,不致产生过大变形。
如果发生钢筋笼难以入槽时,如因槽壁弯曲钢筋笼不能放入,应修整槽壁后再吊放钢筋笼,避免强行放入,使钢筋笼变形。如因钢筋笼尺寸偏差过大或变形不能放入,应全部或局部拆除,重新焊接,使尺寸达到要求为止。
(4)吊装伤害(夹挤、脱钩、断裂)
吊装必须使用专用钢丝绳。绳索与被吊物接触处,加防滑措施,防止吊装中滑脱。起吊点必须在吊物的重心上,捆扎牢靠,以防重物倾斜或滑移脱落。起吊时要有专人指挥,起吊物件时,严禁操作人员在起吊物下方,防止坠落伤人。在吊车起吊后,严禁操作人员用手去扶吊物,应使用牵引绳进行平衡,以防吊物晃动伤人。
5 质量控制
(1)钢筋笼起吊前必须检查编号、尺寸,迎水及背水面对号入座。
(2)起吊时不允许使钢筋笼下端在地面上拖引,以防造成下端钢筋弯曲变形。
(3)当超重机如需要带载行走时,载荷不得超过允许载荷的70%,行走道路应坚实平整,重物应在起重机正前方向,重物离地面不得大于0.5m,并应拴好拉绳,缓慢行驶。严禁长距离带载行驶。
(4)吊放钢筋笼必须吊直扶稳,钢筋笼中心对准孔位中心缓慢下沉,不得摇晃碰撞孔壁,造成槽壁坍塌;不允许强行冲击入槽,发现受阻时及时起吊钢筋笼,经处理后重新进行吊放。同时注意钢筋笼基坑面与迎土面,严禁放反。
(5)与建筑物较近处时,钢筋笼入槽前用安全绳拉离建筑物,保证钢筋笼运输平稳,专人指挥吊装及并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否对建筑物有安全隐患。
(6)作业时,起重臂的最大仰角不得超过出厂规定。当无资料可查时,不得超过78°。
(7)在有六级及以上大风或大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时,应停止起吊作业。
6 结语
通过对狭窄场地条件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介绍,成功完成了该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施工,吊装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对提升工程的质量、施工效率和保障人员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毛千明.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施工技术[J].工程技术研究,2016,(08):88-89.
[2] 黄晨光,陈江伟,郑承红,余正祥.武汉绿地中心工程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技术[J].施工技术,2015,44(04):21-22+25.
[3] 邱燕群.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技术[A].施工技术,2011:3.
[4] 赵超,余剑锋.超深地下连续墙L型钢筋笼吊装技术[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4,21(02):42-44+51.
[5] DG/TJ08-2073-2010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下连续墙施工规程[S].2010.
论文作者:陈悦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钢筋论文; 桁架论文; 吊车论文; 标高论文; 地下论文; 钢丝绳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