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论文_臧颖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论文_臧颖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通过化学的学习,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内的趣味导学和课外的扩展视野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造能力 发散性思维 课外小组

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新的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竞争空前激烈,为了在未来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教育部及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机制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劳动”。本文就自己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谈谈一些体会。

一、实验教学讲学法,端正态度,形成习惯

动手实验是学好初中化学的重要手段,上好实验课能促进和稳定学生对化学浓厚的兴趣,使其在化学方面的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然而,初三学生普遍有着“做实验、看热闹”的不良倾向。导致实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纠正学生的这种不良倾向,指导学生养成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和习惯。

同时,也由于初三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实验,往往有极大的好奇心,对教师的演示实验会格外注意。实验教学中,教师熟练而准确的操作演示,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正确印象,也是学生实验的良好榜样,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关系很大。因此,对教师的演示实验,要求做到:装置正确,操作规范熟练,实验现象明显,结果准确。

然而,动作技能掌握只有在多次反复实践中才能获得提高,光看别人操作是不能得到的。学生做实验时往往手忙脚乱,效果差,仪器损坏也较多,主要原因是缺乏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最后,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在达到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和磨练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进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如尊重自然规律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观察实验的习惯;刻苦钻研、不怕苦难的精神;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作风。

二、重基础抓归纳,训练思维,培养素质

初中化学知识比较零散,无公式法则可循,且要记忆的内容又多,导致学生常常顾此失彼,因而产生怕学化学的想法。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使学生尽快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对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有着“催化剂”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习方法的训练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方法和理解记忆,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帮助学生过好记忆关,除了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如口诀、顺口溜等等,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其他相关的实验材料,从中抽象出本质的东西而形成概念。并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把握概念要点和关键词语,从而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相信比教师单纯给出结论,让学生硬性记忆要好得多。

开放性问题的引入,将迫使“教师为中心”、“重知识、重形式、重验证”等陈旧的课堂教学手段发生革命。迫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边互动的教学模式,创设开放情境,形成交流、讨论的良好氛围,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探求的平等关系。从而使学生学活知识,有着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创新情境。最后,也迫使教师自己不断自我否定、更新、发展和提高、调整知识结构,为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提供契机。

三、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形成发散性思维

思维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是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时,往往袭用旧的思维方法去思考新问题。它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因而在学习中,思维定势多表现出消极的一面。造成思维定势的原因主要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思维方法单一。因此,我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落实到教材的各章各节中去。坐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不同角度启发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沿着正确的思路,完成思维过程,并利用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可能以实验田为引导或联系联系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提出与学生知识水平相近的新颖有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规律时,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然后提出问题:铁锈的主要组成是什么?能否用过量盐酸长时间浸泡除铁锈?为什么?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从而使学生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规律,并且使前后知识连贯起来。

四、布置家庭趣味实验,使化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

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和铁丝、铜丝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同时起到了巩固氧气的化学性质的作用。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从而使化学学习贴近日常,切实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总之,我们只有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在教学中重视双基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紧紧把握住大纲和教材,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沈兆良.论科学素质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体现[J].化学教育.2009(05).

[2]苗秀芝.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8).

[3]陈宝春.初中化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与途径[J].素质教育,2010, (05).

论文作者:臧颖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2月总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9

标签:;  ;  ;  ;  ;  ;  ;  ;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论文_臧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