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对高校德育的促进作用_大学生现状论文

论美育对高校德育的促进作用_大学生现状论文

论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德育论文,作用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育与德育是同一层次上并列的两种教育形态,是人格完善的两个必要方面。黑格尔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探讨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将美育与大学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至关重要,在我国学校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美能导善,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个体道德心理的研究中指出,个体道德发展进程就是通过道德内化,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律只能起到最初的推动作用,而人的审美需要则是激励自我走向道德完美的永恒内在动力,因而成为个体道德发展的最后依托。一切道德条文和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心灵的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实施。道德教育诉诸人们的理性,使人们认识到应该这样去做,而美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们从内心情感上心甘情愿地这么做。席勒也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注: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2页。)席勒正是把美育作为培养道德的一种手段,认为美育能够使感性和精神力量尽可能地和谐,使人的精神获得彻底的解放。

1.美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高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现代中国,金钱支配社会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它足以扭曲人的真善美的价值观,而使人沦落为假丑恶的奴婢。这种现状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使得一些青年大学生为金钱所驱动甚至不顾廉耻。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社会中价值观念的偏离。这是因为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是以感性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人完全处于自觉的状态,既不受外部的客体世界的束缚,也不受内部的理性世界的束缚,而是在顺从、认同美的形象的同时,主动地接受美的内涵,并内化为理性的认识。在这里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强制力的影响下,接受美的形象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因而有益于高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具有永久魅力的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间的故事对青年马克思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过多么深远的影响,以至使马克思决心成为普罗米修斯第二。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精神之美与价值观念的提升中反观自身的潜力,提炼人生更高的乐趣与美的意义,启发他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去进行创造,在不断的创造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2.美育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美好的人格境界。

适者生存,优胜劣态,是市场经济的铁定法则,它使人格成为其臣民,因此市场经济中的商业活动对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当代人格的解构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美育对促使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很强的艺术气息,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样的情景中“融美于心灵”,在感化、启发和诱导下,通过对美的欣赏,感官接受审美对象发射出来的信息,使其与大脑中原来储存的审美经验相联系,引发联想,与审美对象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从而得到感官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理智上的启迪,进而荡涤灵魂,追求美好,摒弃卑微与自私,自觉扬起追求社会理想和高尚人格的风帆。如但丁《神曲》中的女神贝阿特丽采,表现了追求最高真理的精神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热情,把人们引向无限丰富的美的境界。因此,对大学生实施美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提升美好的人生境界,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最有意义的并不仅仅在于吃喝玩乐,除此之外还有如此高尚愉快的精神生活可以为人所享受,放弃这种精神之乐,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3.美育有助于大学生张扬审美的个性。

健全的人格正是建立在个性伸张基础之上的,没有个性的天地,人格建构也就无从谈起。黑格尔在其《美学》一书中曾断言,近代市民社会的一些法则与秩序对于艺术创作的个性原则是不利的。这种状况到了20世纪以后的全球经济与政治发展表现得更加明显。中国目前的文艺在商业机制的操纵下,也出现了令人忧心的媚俗状况,造成了人们审美趣味的浸染,灵魂世界的腐蚀,尤其是鉴赏个性的丧失。美育作为大学一种个性教育与发展教育,可以抵制商业文化磨蚀个性的消极作用,张扬人的审美个性。它对于人们艺术鉴赏水平的培养,是在充分调动对象的个性想象基础上实现的,它强调个性心理的独特价值,倡导在艺术的天地中,驰骋个体想象,激发个体情感,在充分发挥审美个性的基础之上使个人与社会达到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了。这种教育将是完整的和富于创造的,因而也是个别化的和自我指导的。这种教育既是保障专业活动,促进专业的动力,又是文化中的堡垒和推动力。这个教育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和不可逆转的。这是我们时代的文化革命。”这种设想,强调了未来教育是个性教育,而美育在个性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 美能怡情,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品味

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对美的理解、欣赏、创造,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令人怡神悦态。所以美育能够调节心绪,疏导情感,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品味。

1.美育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折时期,当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把世俗过程作为终极目的来认同,把人生的全部意义倾注于世俗生活而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时候,就会出现精神迷失,造成心理失衡,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某种心理创伤或心理变态。美育是让人们走出道德危机、道德迷失、解决心理失衡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美育会带来感官享受和快乐,迎合现代人感性需要。但它不局限于感官层次,而是超越感官达到精神上的快感,它会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调味剂和营养物,以免遭挫折时心理失衡而导致精神崩溃。美育总是引导人们超越功利性,潜移默化地给人们提供终极性价值依托,随时给人们指点生活中美好和光明的一面,从而给人们一种希望、期待、憧憬。因此美育使人们生活和心理空间的弹性加大,使人的意志多了韧性,从而保持心理平衡。早在古代,审美具有疏导情感、保持心理平衡的功能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如管子说;“止怨莫若诗”;孔子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乐记》则强调,乐以治心、乐则安,安则久等等。

2.美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性格结构。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凡是那些能体现人类创造力量的事物,能唤起觉醒和斗争的社会形象,都是美的。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它向人们传达的是积极的生命意义,是人与自然、与社会那种和谐共存的关系。例如,万里长城以其雄伟的身姿展示着坚定不移的生命力量;汹涌的江河则会给予人拼搏抗争的勇气;《蒙娜丽莎》让人沐浴着人类的宁静之光;而谁都不会忘记五十年代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多少人激起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力量。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美,从不同的角度映射着人这个万物之灵的生命底蕴,美育正是通过突出而强烈的美感激情直接冲击和改变着大学生原有的情感和情感倾向,促进性格的强化和移化,使他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美感共鸣中陶冶情操、熏陶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结构。

3.美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优雅气质和良好风度。

柏拉图指出:“身体美与心灵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注: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4页。)。风度美是外表美和内心美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自然人的形体美和作为社会人的性格美的融合。风度展示的是内在的聪慧睿智、高尚精神和外在的文雅举止、洒脱风貌。良好的风度需要外表修饰,更需要内心塑造;需要良好的习惯,更需要渊博的知识;需要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更需要高尚的思想情操。而要做到这些,都需要美的熏陶。人体不仅具有均衡、对称、稳定、变化等等有自然形态的特征,而且具备内在的体现社会属性的性格与精神美的特征。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可以促使这两方面得到美化和提高,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气质和风度。

4.美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珍惜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

正由于美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愉悦感、倾向感、自由感、和谐感的统一。它使大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深切体会到美好事物的不可重复性、独特性以及它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心底油然而生一种珍爱之情,就会更加注重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珍惜,自觉地把自己塑造和培养成为文明上进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注:《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8页。)所以艺术家一般都是捍卫和平的战士,就是因为他们深深爱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不忍它们被摧残和蹂躏。

三 美能启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注:《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62页。)美育的主要着眼点正是通过美的教育来培养主体审美方面的能力,也就是提高主体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世界、鉴赏世界、美化世界的能力。通过审美能力的提高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激情,坚定他们的道德信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从而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环境越来越美,人越来越美。

1.美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是指主体的审美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觉和把握,只有首先感到美,才能进一步鉴赏到美,才会引起情感的波动。费尔巴哈说得好:“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1页。)审美感受力是需要后天通过美育来培养和训练的。

在美育实践中,审美感受力的提高一是通过审美观察力的培养,即培养主体善于从不同的对象中发现它们各自的特殊之点。比如,通过美术教育就能够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美术家能分辨一般人分辨不了的上百种颜色,能觉察一般人觉察不到的线条、形体之美。二是通过审美态度的培养,即在审美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一方面要能“神与物游”,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审美对象中去,完全进入审美的境界;另一方面又能保持静观的态度,即采取非实用、非功利的欣赏态度,也就是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能保持一种审美距离。马克思说得好:“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2.美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就是对事物的审美价值鉴别和欣赏的能力。现实世界中鱼龙混杂,若不鉴别就会美丑不分,进入审美和人生的误区。审美鉴赏力标志着一个人在审美修养、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素质、思想觉悟、知识储备等方面的综合水平。美育正是使受教育者在审美欣赏中情感受到洗涤、净化的过程。

审美鉴赏力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在美育中,通过树立高标准的审美规范对提高大学生审美鉴赏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有些大学生只满足于读通俗小说,唱流行歌曲,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审美鉴赏力却提高不大。如果指导他们多欣赏那些堪为典范的名著、名画、名曲以及自然界的名山大川、历史上的伟人伟事,这样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境界、思想境界就会大大提高。

3.美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指人们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人和万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具有审美创造力。正是这种能力,人才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断美化,洪荒宇宙才有了生气、活力,才变得可爱和美好。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历史。人类在对美的追求、向往,对现实美、艺术美的大量创造中,不断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而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地、自觉地提高这种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包括现实美的创造和艺术美的创造。现实美的创造是人类的基本的美的创造活动,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有直接的重大的影响。美育在担负培养和提高现实美的创造能力的任务方面是义不容辞的,这样才会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和升华,比现实美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虽然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像专门的艺术学校那样对所有的大学生都进行专门的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是,可以通过美育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创造的知识,这对于提高现实美的创造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在艺术美的创造中,不但大学生的爱美天性、创造天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而且他们的情感也会趋于浓烈,向高尚的境界升华。

标签:;  ;  

论美育对高校德育的促进作用_大学生现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