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人口理论研究的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中国人口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匆匆地过去了,迎来了1998年的春天,这意味着新的世纪离我们更近了。承《人口研究》编辑部的好意,让我这个人口学界的老兵谈谈自己从事人口研究的感想,我深感盛情难却,选了这个题目,展望一下新世纪中国的人口理论研究。人类在新世纪将继续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新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生命科学有质的飞跃发展的时代,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最优途径的时代。这对以人口为研究对象的人口科学,无疑是全面深入地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大好时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展望未来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理论研究所走过的历程,是富有教益的。在这20来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研究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连打了几个阶段的胜仗。第一阶段,我们打破了人口研究的禁区,明确了中国人口问题的势态和根源,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人口发展规律和中国人口发展的最优模式,建立了“两种生产理论”,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口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第二阶段,以开展人口普查和大型调查为基础,系统收集整理人口统计资料,进而从纵横两个方面系统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特别是人口再生产的状况和问题,开始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全国性课题和区域性课题相结合。同时,还在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第三阶段,适应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遵循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思想,探讨新形势下中国控制人口增长和实施计划生育项目的发展道路和最优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发展人口理论和人口学各个主要分支学科的理论体系。1997年10月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第23届人口大会在北京召开,可以说是国际人口学界对中国人口研究上述阶段成果的可贵的肯定。
上述中国人口研究成果的取得,无疑有其主客观的原因。从客观条件来说,最主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决策层对中国人口问题日益重视,在人口决策上日益走向科学化和民主化,从而对人口研究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二是联合国人口基金等国际组织对中国人口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从资金、设备、人才培训等各个方面给予援助和支持。就主观因素来说,当然是中国人口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最主要的是有一批富有事业心和团结精神的中国人口理论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在他们的带动下,不仅成立了一批具有实力和敬业精神的人口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人口研究的学术骨干,而且通力合作进行了一批全国性的大型研究项目。记得在1980年全国高等院校人口研究机构第一次制定研究规划时,我曾提出一个大家合作搞研究的目标:“门户开放,共同繁荣”,得到不少人的赞同,后来大家确实合作得很愉快,很有成效,带动了全国人口研究的迅速发展。
回顾前段中国人口理论研究工作,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我初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重视实证研究的同时,没有把基础理论研究放到应有的高度,使人口理论的发展相对滞后,基本上还停留在“两种生产理论”或者西方的“人口转变论”和“中介因素论”上,也不够自觉地把人口研究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对现有的大量的人口调查统计资料开发利用得很不充分,许多问题的实证研究还有待深入,而且由于过分强调市场机制,以致不少中国的人口统计原始资料只为外国研究机构所用(中国研究机构无钱购买);第三,绝大多数人口研究机构缺乏固定的研究经费,只能通过申请研究项目过日子,研究力量不能不被研究项目牵着走,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工作方式,很难集中主要精力从事专业方向的系统研究。受上述工作方式和资金短缺的影响,人口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已大为削弱,全国性大型合作项目已基本绝迹。由于搞不到研究项目和经费以及人才流失,有的地方的人口研究机构已是名存实亡,若不及时抢救,任其自生自灭,美其名曰优胜劣汰,将使这些地方的人口研究遭受巨大损失。
中国人口理论研究在过去20年里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自满而停步不前,恰好相反,我们是任重而道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现代化经济建设是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中国人口发展过程也是漫长的、复杂的和艰巨的,在21世纪中国仍将面临许多严峻的人口问题,概括地说来,在新世纪的上半叶至少面临以下8个方面的问题:
(1)人口规模还将继续增大,2010年将达14亿,2040年将达16 亿,这意味着人口对就业、粮食、耕地、淡水、能源、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仍将继续增大,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将遇到很大困难;
(2)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15—64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始终在65%以上,预计在2000年为8亿多,2010年为9亿多,2020年近10亿,2030年在10亿以上,将形成强大的人口就业压力,由于目前已存在大量潜在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将使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所需时间更长;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将持续增长,2000年估计将达1.5亿,随着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在数量上的需求相对减少,这个问题仍将长期严重存在,并将对非农化和城市化过程形成巨大的压力;
(4)与上述情形相连,流动人口的数量仍将增长,20 世纪末约达9000万左右,估计到2010年将达1.2亿,民工潮仍将冲击城镇, 流动人口进城已有从个体化转变为家庭化的倾向,在一些大城市甚至已经出现村落化的现象,如何安置好进城流动人口,避免产生新的城市贫困人口,保持社会秩序安定,将继续成为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5)人口老龄化过程在下个世纪将加速进行,估计65 岁及以上人口到2000年将约达90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4%;2010年为1.15亿,比重达8.21%;2020年为1.62亿,比重为10.95%; 2030年将达2.24亿,比重将高达14.65%,届时将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养老保险、养老保健、养老企业、养老服务等问题将成为社会的重担;因此,下世纪初应当适时地调整人口政策,改善人口结构以减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6)人口文化科技素质和水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仍将偏低, 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95年我国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仍达1450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2.01%,而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2065人,总人口的平均在学年限不到8年, 这种落后状况不是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我国发展教育、科教兴国的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同时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也是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7 )人口性别比特别是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在下个世纪将更加突出,婚姻挤压现象也将日益明显,在市场经济意识的冲击下,婚姻关系和婚姻制度趋于弱化与无序化,离婚率、非婚生育和单亲家庭有可能继续增加,核心家庭的数量和比重将继续增加,家庭功能变动趋势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8)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将加速发展, 大城市化地带将在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胶东地区等相继形成,“大城市病”问题、城镇体系和城乡关系问题、不同地区人口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将更加引人关注。
以上问题既是我们在21世纪将面临的严重挑战,也是人口研究将获得的巨大机遇,展望21世纪中国人口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热点问题,我个人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可以预计,前面谈到的中国人口发展在21世纪将呈现出来的8个主要方面的挑战性问题,都将是我们今后人口研究的热点, 当前对这些重点问题已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主要偏重于对策性研究。而对策研究虽然比较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和易见效用,但是很难对问题的实质和内在规律有比较深入和科学的认识。因此,在今后人口研究中,如何能比较好地将对策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并且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够做到,不限于描述问题的现状和势态,不限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而且能够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揭示中国人口经济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进一步搞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调整人口构成的工作,而且可以进一步探讨中国人口发展的最优道路,包括最优生育模式、最优人口容量、最优就业方式、最优劳动力资源配置、最优人口产业构成和最优城市化模式等问题。
新世纪人口理论研究的另一重任,就是打破基础理论发展的停滞状态,提出和发展新的人口理论,当前已有一些年轻人口学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把“两种生产理论”扩展为“两种发展理论”或者“三种生产理论”,又如主张把制度因素加进“人口转变论”和“中介因素理论”提出新的理论框架等,都是非常可贵的,应当积极支持。此外,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生态人口学、人口生物学、人口迁移学等理论体系方面,也为下个世纪的有关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将继续深入发展。客观上对人口理论的许多重要领域的基本原理,如综合的生育理论、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基本原理、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基本原理等等,也要求科学地加以总结和阐明,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继续完成的任务。在人口理论研究上应当充分认识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这是人口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有关领导应当对这种人口理论研究给予积极支持。从事这种工作的人不在多而贵在精,要有奉献精神、开拓精神,敢于求实,敢于创新。
21世纪之初,人们仍将考虑应用型人口研究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人口研究怎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我们人口学者应当正确回答的问题,自90年代初以来,不少人口学者在这个方面已经作出了可贵的努力,发表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文章,出版了专业杂志和市场人口学、工商人口学等专著,今后的问题似乎是在市场经济和人口研究之间如何建立起实在的桥梁,如何取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工商企业界的共识,使他们认识到实用人口研究对他们开拓市场的重要性。此外,还应指出,市场人口学或工商人口学只是应用人口学科的一部分,今后在其他许多方面(例如国力分析,生产布局,劳动力资源配置)还大有发展余地。而且,即使是应用人口学科也有建立和完善其理论体系的问题。
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人口理论研究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在下个世纪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问题的关键之一,是为人口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与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和扩大人口理论研究队伍。同时,还应当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给予必要的支持,学术交流是在信息时代培养研究人才的必由之径,所有这些工作都要求有必需的经费,为此应当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富有实力的人口基金和人口实业。这也许只是我一厢情愿的书生之见。
收稿日期: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