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中国经济成就与经济“困境”_宏观调控论文

1995年中国经济成就与经济“困境”_宏观调控论文

1995年我国经济成就与经济“难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我国经济论文,成就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宏观调控量化目标基本实现

1992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通货 膨胀也日益加剧。因此,1995年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选择。要保持经 济较快增长,就要适当放松银根,增加需求,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 进一步加大;要抑制物价上涨,则要从严控制投资和信贷,这可能导致 经济滑坡、失业增加和设备闲置。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需寻找两者最佳 结合点。1995年3月, 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综合分 析各方面条件,今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宏观调控目标,定为百分之八至九 。”“确保物价上涨幅度比去年有明显回落,力争控制在百分之十五左 右。”

从1995年经济运行实际情况看,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宏观调控的量化 目标。主要表现:

1.社会供给保持适度增长

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50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约10 % 。

农业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粮、棉、油、糖全面增产。预计全年农业 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粮食总产量4.55亿吨,棉花产量430万吨, 油料产量2100万吨,糖料产量7600万吨,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增产。肉 、蛋、奶、菜和水果、水产继续稳定增产。

工业生产在调整中保持适度增长。1~10月, 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 值143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 预计全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将增长 14%左右。市场对工业生产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强化,彩电、电冰箱、空 调器、家用电脑、手表、纯化纤布、有色金属、化肥、小型拖拉机等市 场热销产品大幅度增产,产销衔接逐步好转,产销率95%,比上年同期 提高0.9个百分点。

供应偏紧的商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1~10月份,进口总额1016 亿 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6.2 %,其中粮食144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 1.5倍;食用植物油297万吨,增长66.9%;食糖241万吨, 比上年增长 1.2倍;原棉66万吨,增长65.2%;化肥1605万吨,增长68.5%。这对 调节国内市场、平抑物价起到积极作用。

2.社会需求有所控制

投资增幅明显回落。1~10月,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64 亿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投资增幅在上年大幅度回落的基础上又下降 22.4个百分点。主要因为国家控制中长期贷款;对重点省市进行投资检 查,停缓建一批项目。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19500亿元, 扣除投资品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左右。国家对农业水利投资 增加较多,扭转了前几年农业投资比重持续下降的局面。

消费品需求稳中趋旺。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36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各月销售增 幅大体稳定,城乡市场销售基本同步,各地区销售增幅差距缩小。但由 于各层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对商品需求重点和商品档次的选择,进一 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虽然目前物价涨幅较大,但消费者消费行为是理 智的,基本上没有出现盲目抢购的现象。预计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 突破20000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左右。

生产资料市场平稳。生产厂直供需方的比重继续上升,通过中间环 节供应的比重下降,在经济过热时一度猖獗的投机性虚假需求几乎绝迹。1~10月,全国物资部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3066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 长0.3%。

出口需求强劲。1~10月,出口总额1144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32.8%,出口大于进口128亿元。 主要原因:一是世界范围特别是一些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扩大了国际市场需求;二是外贸外汇改革的促进作 用;三是我国经济降温,内需减弱,使出口货源相对宽裕。但出口增幅 逐月减弱,与上年同月比,由1月份增长88.3%缩小到10月份增长18.3 %。

3.价格涨幅逐步回落

1~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18.4%, 商品 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16%。预计全年零售价格涨幅可望实现15%左右的 宏观调控目标。但前阶段价格回落,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行政手段和财 政补贴和延缓出台必要的调价措施取得的,价格回落的基础不稳固,特 别是食品、服务项目价格居高不下,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食品价格涨 幅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零售环节加价过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蔬菜 为例,据有关部门调查,农民种菜得微利,批发商利润率约20%,零售 商贩批零差价高达一倍左右。

物资市场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1~10月,7大类生产资料 价格总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2.1%,10月份比去年同月上升2.2%,比年 初上升3.1%;但受国内需求和国际价格的影响, 各类物资价格有升有 降,钢材、建材、机电产品价格略低于上年同月,有色金属、主要化工 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比上年同月分别上升23.2%和24.9%。

4.金融形势基本正常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积极成效,货币发行得到有效控制。1 ~ 10月,全国金融机构新增各项贷款631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782 亿元 ,其中农业贷款多增109 亿元, 中长期贷款比重下降。 新增各项存款 1086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087亿元, 其中:新增城乡储蓄存款6648 亿元。至10月底,净投放货币13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投放558亿元。现 金投放减少,除了宏观调控较好,现金周转加快外,目前银行推选信用 卡、异地通兑、代发工资等措施,也起到积极作用。预计全年新增货币 流通量将低于控制目标。由于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 上升,10月20日已达722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06亿美元,外汇市场汇率 稳中趋升,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应变能力。

二、几个经济难点问题

1995年经济运行虽然基本实现宏观调控的量化目标,但经济运行的 质量还不尽人意,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了,而没有把重点转到调整结构, 增加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上来,一些深层次矛盾没有明显改善,社 会和经济生活中积累一些不稳定因素。

1.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1994年出台各项宏观体制改革需要 在实践中检验,要达到完善阶段还要相当长时间。企业改革本是1995年 改革的重点,尽管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面临的矛盾、困难较多 ,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繁重,配套改革的措施迟迟下不来,企业改革还 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一是大面积亏损。 这除了企业本身问题外,企业流动资金绝大部分靠贷款,这样无本经营 的结果,必然是利润转化为利息支出“给银行打工”,加上企业背的各 种社会包袱依然沉重,不少企业难逃亏损厄运。目前国有工业企业亏损 面高达40%以上,商业、粮食、物资供销企业亏损也大幅度上升,有些 外贸企业也由盈变亏。二是相互拖欠,资金沉淀。企业信誉观念淡薄, 结算纪律松弛,形成“欠账有理,欠账有利”的不正常现象,有些效益 好的企业也陷入“三角债”困境。有些厂长发出“不知路在何方”的感 叹,有的抱怨企业改革“路子多变”,下面“学不透,难操作”。看来 国有企业如何深化改革摆脱困境,仍然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

2.农业基础脆弱。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国 家和农民投入有所回升,但由于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假冒伪劣商品坑 农,多投入不能多得益,挫伤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二是撂荒和乱占耕地 。我国传统农业高产地区的东南沿海,在比较效益驱动下,农村居民务 农积极性锐减,粮食由自给有余转为调入。三是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 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难以抵御较大的自然灾害,不少地区田间作 业由过去机械化倒退为畜力、人力耕种。这种状况,给经济发展造成隐 患。随着近两年主要农产品大幅度涨价,依靠调价调动农民务农积极性 余地已经不大。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比较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而这又是我国农业基本上以农户为生产经营单位和 农村剩余劳力多造成的必然结果。出路在于转移多余劳力,进行规模经 营。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又有待经济发展和农民自愿,不能急 于求成。

3.收入分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国家、集体、个人收入都有较大提高;另一 方面,由于分配政策的调整,分配向个人倾斜。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国 家所得份额由1978年的32%猛降到目前的12%左右;集体所得由19%提 高到24%,个人所得由49%提高到64%。分配比例的变化,有利于搞活 微观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但国家所得比例下降过快,国家和一些地方 都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1995年1~10月, 财政收入(不含债务)4541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其中中央财政增长17.1%,地方财政增 长32.5%,这明显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能发挥其优化资 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和支援贫困地区的职能。有些该办的事没有财力 去办;有的采取给政策不给经费,让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各显神 通”筹划,加剧财政混乱和分配不公。

就个人收入而言,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改革头几年缩 小,1984年为1:1.6,以后又逐步扩大。1994年为1:2.6,差距比1978年 的1:2.37还大。如果考虑到城镇职工的社会福利,实际差距更大,不利 调动农民积极性。

从农村居民看,东、中、西部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而同一省区居民 收入差距仍然处于比较合理范围。城镇居民由于不同地区、行业、职业 、单位职工工资奖金补贴差距大,收入渠道多元化,分配不公开始显露 ,极少数人拥有上亿元、千万元资财,而另有些人实际收入下降,生活 困难。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平均主义倾向,居民对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 能力低,特别是对一些非法致富的暴发户,反应强烈。

4.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发展普遍加快 ,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都有明显改善,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拉大。这个 问题不妥善解决,会影响经济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地区发展不平衡的 原因,除了东部沿海地区长期形成的经济发展优势以及便利于发展外向 型经济地理条件外,国家过去在对外开放、财政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 经济体制改革较快推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能源、原材料价 格偏低,对中西部也不利。东部地区工资福利水平、工作环境也比中西 部优越,吸引外地人才、资金,形成“孔雀东南飞”。地区发展不平衡 ,国家对此已引起重视,但既不能“抽肥补瘦”,国家财政又“捉襟见 肘”不能有力援助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处于“两难”之中。

此外,还应该看到,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储 蓄、高债务、高物价、高投资支撑的。目前全国金融资产突破3 万亿元 ,外债余额突破1000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率高达35%左右。也就是说 ,靠借内外债搞建设。这样做,如果投资效益好,新投产项目有偿还本 息能力,当然是件好事;如果盲目上项目,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有些 项目半途而废或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那就潜伏着大的风险。一旦爆 发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都很不利。据有关部门对69个贷款投资项目评估, 近2/3的项目生产能力没有达到设计要求,2/5的项目发生亏损, 1/4的 项目已丧失还债能力。这种状况如果具有代表性,则令人担忧。

三、缓解“难点”的对策

为了缓解经济“难点”,今后一个时期,各方面应认真执行党的十 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是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模式两个根本性转 变,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把握好宏观调控力度,保持社会供需平衡。总的说来,近年来, 经济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过猛等导致经济过热的因素有明显缓解,社会 供求基本平衡。因此,1996年在宏观调控力度上要保持相对稳定,经济 增长率和投资、消费实际增长幅度基本维持上年水平,即扣除价格因素 ,大体维持在10%左右。但要进一步控制物价,力争社会零售价格涨幅 回落到10%以内。1996年是“九五”头一年,各地迫切要求多上投资项 目。据有关部门透露,目前在建大中型工程还需投资1 万亿;国家已审 批立项准备开工的工程需投资1万亿;已上报待批的还有1万亿。因此, 对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要控制当年投资,还要控制在建工程投资总规模 ,特别是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切实做好投资可行性研究,大力提高 投资效益。

2.宏观调控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要加强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应偏重“效率”,发挥其活跃经济,激 励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当前企 业资金紧张,要调整信贷结构,择优扶持,严格结算纪律,盘活资金存 量,不能单纯依赖注入资金;财政政策应偏重“公平”原则,发挥其稳 定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税收、支出以及转移支付等手段实施 宏观调控,这些手段具有“无偿”或“强制”的特征,有利于解决失业 和地区差距、分配不公等问题。国家要加强法制建设和税收征管,保护 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各种偷漏税、骗税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 据有关专家测算,各单位越权减免税、偷漏税和骗取出口退税的,一年 达2000亿元左右。这个窟窿必须堵塞。

3.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扶持优势企业发展,在 扩大融资渠道、解决债务负担、资产经营授权、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 为它们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要加大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采取必要 的优惠政策,调动地方和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使技改投资占总 投资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准备物质条件。优势 企业要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以资产、产品为纽带,带动一批企业走 出困境,促进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对于那些扭 亏无望、市场无销路的企业,除了少量军工企业以及社会效益好企业, 国家给以政策性亏损补贴外,可通过“关、停、转、租、卖、破”等形 式对国有资产存量进行重新配置。在市场剧烈竞争条件下,部分企业破 产是正常现象,近几年非国有企业尽管从总体上发展很快,但也有相当 大的淘汰率。部分国有企业破产,不仅可以抛掉亏损包袱,终止国有资 产流失,还可以收回的拍卖资金用于盈利企业或基础设施。

地区差距短期内虽然难以解决,但国家应把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 题摆在优先位置,尽可能使它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如增加国家掌握 资源和重大建设项目在中西部投资的比重;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采取 适当优惠政策,鼓励东部、国外资金、技术流入中西部地区;帮助中西 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中西部地区大中型重化工企业的优势;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等。

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生产商品率 较高的地区,有计划进行商品粮、棉花基地建设;大力改善生产条件增 强农业后劲。同时,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双层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 “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多种经营方式,使农户家庭积极性和集体经 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以各种途径,积极稳妥地转移农村多余劳动力。

4.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加强企业管理。一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外部条件相同的企业,有的成为利 税大户,有的成为亏损大户,甚至同一企业由于换了领导班子,情况就 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差别就是企业本身的因素决定的,特别是在领导岗 位的企业家素质起作用。企业领导集团要懂得市场经济,富于开拓精神 ,只有培养造就现代企业家,才有现代企业。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据一 些地方调查,在亏损企业中约有一半以上是由于管理混乱造成的。解决 当前企业管理问题,关键是要形成内在动力,要采取责权利结合的招标 办法来确定企业经营者,要狠抓车间、班组建设,建立严格岗位责任制 和考核制度,并要发挥职代会、工会的桥梁作用,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 和责任感,把企业效益同职工工资挂钩,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5.深化各项改革。重点推进国有企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 改革,继续完善财税、金融、外贸外汇、投资等宏观体制改革措施,尽 量减少新旧体制转轨过程的磨擦,加速市场机制的形成。目前社会保障 制度改革滞后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制约,也是造成企业职工“自 危心态”的一个原因。随着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亏损破产企业职工的生 活安置和再就业问题将趋向突出。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当 前一项紧迫的工作。同时,要加快法制建设,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公 平竞争,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标签:;  ;  ;  ;  ;  ;  ;  ;  ;  

1995年中国经济成就与经济“困境”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