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基本问题与近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代论文,人类论文,两大主题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人类的基本问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严峻问题。”文艺复兴中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喊出了人类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在人类对它有正确认识以前,很早就产生了。它伴随人类和每个人的自始至终,其他一切问题都是由这个问题所决定的,并和这个问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条件是劳动。
什么是劳动?按照马克思的定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的,调整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F201—202 )劳动的基本性质之一是它的目的性。劳动者在参与劳动以前对劳动将要达到的目的,目的中涉及的主客关系以及对客体进行改造的手段都有明确的意识,已经以观念的形态在大脑中存在了。这一点和动物无意识的、盲目的本能活动不同。同时,目的性一开始就表现为手段性,这种手段性直接体现为劳动工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人为了自己的需要,通过实践和外部自然发生关系;他借助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征服自然界,同时起着中间人的作用。问题在于:自然界的对象是强有力的,人在它们中间加进另一些自然界的对象,这样,人就使自然界反对自然界本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发明工具”(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2页。 )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的劳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另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人类劳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例如,富兰克林认为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人类劳动的第三个基本特性是它的社会性。一切劳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发生和完成的,这一点和动物的求生活动也不同。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从劳动过程中概括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基本矛盾。认为这对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劳动不仅生产着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还产生了人本身。人类个体形态学上的进化,语言和意识的产生以及社会组织等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出来的。同时,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真正的进步都是由劳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并受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没有生产方式变革的社会,变革事实上只是一种虚假的变革,正象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那样。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而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一部劳动进化史,劳动生产方式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历史进步的尺度,而整个人类历史可按生产方式的发展程度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等。
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无疑是正确的。人类的基本问题没有变化也不可能改变,劳动作为解决基本问题的基本方式没有变化也不可能变化。问题是近代以来作为解决基本问题的基本方式的劳动生产方式本身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此引起了人类历史乃至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根本变化,以至迫使我们思考生产方式在近代的变化究竟是在解决人类的基本问题,还是走向了它的反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知道生产方式近代以来究竟发生了且引起了什么重要变化。
2.近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近代世界应该是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史,而这种生产方式虽然是欧洲文艺复兴前后迅速、全面发展起来的,但它却是在以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和长期积累的结果。
大多数历史学家都同意,虽然有史以来,人类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经历过无数场更替和变革,但生产方式的真正变革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农业生产方式对畜牧业的革命,第二次是近代发生的工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也有一些西方未来学家认为现在全人类正在进入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第三次生产方式变革之中,但在信息革命真正发生以前,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工业生产方式在世界上占支配地位。当然我们只是就人类解决问题的主导方式和发展趋势作这样的断言,事实上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生产方式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例如,地球上至今仍然是畜牧业、农业和工业三种生产方式并存,只不过前两者都已不占主导地位且越来越被工业生产方式所同化。此外,每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出现都是旧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状况不断积累的结果。工业化生产取代农业生产方式也是一样。工场手工业,以及由美洲的发现、世界不发达地区的殖民化、世界贸易、航海业和交通业的发展等一系列原因促使工业化生产方式在欧洲各国迅速发展且立即走向世界,成了近代世界史上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世界近代史简单地说就是世界工业化的历史。
工业生产方式对人类基本问题的解决方式比起以往的解决方式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明朗化、规范化、高效化和世界化是它解决基本问题的四大特点。
首先,工业生产方式使人类的基本问题明朗化。正象人类基本问题历来存在但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对它有了明确的意识一样,基本问题的解决方式历来就有但却是和宗教问题、政治问题等纠缠在一起甚至是被这些问题歪曲了的。在工业社会中,这个问题被明确提了出来:人类的基本问题是生存问题,生存问题的实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问题。这样一来,无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就变得简单明了了;自然界只是被征服、被改造以获取物质资料的对象,而不再是原始宗教或泛神论一类的膜拜或敬畏对象。而近代大部分资产阶级哲学都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转变为出发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也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其他一切关系都是由以这种关系为出发点并且受这种关系所支配。用马克思的话说:“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P253)。
其次,工业化生产方式使基本问题的解决规范化。整个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这个明确目的对全部以往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其为这个大目标服务的过程。一切个人和社会集团都按他们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关系划分成了不同的社会层次,不同层次内部又按照对生产和交换的功能划分成了若干个系统,这些横向的层次和纵向的系统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和生产交换领域发生关系并且最终受到生产交换领域的支配。在生产交换领域内部、生产部门和交换部门也是分工协作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也按生产的物质资料不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类、公司和企业,在这些公司和企业中生产者和管理者最终按照生产的对象、生产工具和管理方式的要求固定在自己的岗位上,年复一年地从事着专门化的单调的工作。无论是被称为世界企业管理之父的泰勒的管理理论,还是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理论,都是以这种规范为前提。只有在把作为生产者的个人抽象成生产工具系统中类似于高级控制机那样的因素时,管理方法中的线性代数或多元方程才会有效。
工业生产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高效化。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这是工业化生产的基本准则。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这是每一个工商业组织追求的具体目标和直接的行为准则。马克思曾用利润率或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规律之一。新材料的研究和使用,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工具系统的改进、劳动者的培训与提高、工作量的变更、生产和流通周期的缩短、管理方式的变更直到整个社会关系的调整与改革,无一不是高效化的表现又是实现高效化的手段。在这种高效化过程中,资源迅速枯竭,生态急剧恶化,生产和流通期急剧缩短。技术革新频率越来越高,各种商品急剧生产出来注入市场,人在急剧地变成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工具,社会关系加速变化,生产方式急剧变化,思想观念迅速更替……用美国国际政治与间谍文化的研究者詹姆斯·得利安的话说:人们不再是居民,而是运输线上的过客。新型首都不再是象纽约、巴黎或莫斯科这样处在一定空间和马路交汇点上的城市。而是处于时间和运动交汇点上的城市。(詹姆斯·德·得利安:《国际交织联络》9)
第四个基本特征是世界化。工业化生产的三个必要条件是原材料供应、生产过程和销售市场。规范化和高效化支配下的工业生产很快使欧洲本土上的原材料趋于枯竭,市场趋于饱和。于是便开始了一场以掠夺原材料和寻找新市场为目的的世界殖民运动。世界上广大的未工业化的地区在工业化生产为后盾的军事侵略和政治重压下沦为殖民地。殖民地的人民或者象美洲印第安人那样被消灭或被赶出自己的憩息地,或者被迫让出自己的领土或原料,沦为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而出卖劳动力,或者在民族工业的萌芽被挤垮后被迫接受发达国家的商品,在出卖劳动力和接受发达国家商品的过程中也就接受了它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欧洲工业化生产方式诞生三百多年就以这种方式从本国走向世界,把全世界所有地区和国家都同化于同一个世界工商业经济的大体系中。今天,当我们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复杂的情报信息系统把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人口密度、工业体系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商品一览无余地汇集在一张简单的地理信息表上,并通过无处不在的移动电话、联网电脑、飞机、轮船、火车和汽船等把信息、商品和人员运往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和其它社会组织中去时,就不能不感到工商业体系已经是一张笼罩着世界各地的大网,任何国家、地区只能在这张网中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以求生存发展或破产灭亡,而要独立于这张网之外,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工业化过程成长起来并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近代史成就很多。现代世界和三百年以前相比,几乎每个角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所有这些成就中,最根本的两项是工业化生产方式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互相促进、联袂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构成了近现代西方世界的两大主题。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资本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如何能产生剩余价值呢?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集中到部分人手中,而另一些人则完全丧失了生产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来谋生。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和失去了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剩余价值。生产资料的私有化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这是资本出现的两个必要条件,也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私有制虽然在资本主义诞生以前长期存在,但只有在其具有了自行增殖其价值的功能时,它才成为资本。资产阶级学者们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由历来很多,但最有欺骗性的是把资本家的生产经营说成是基本社会分工不同的复杂劳动。既然资本家也进行复杂劳动,那么他的价值增值和工人的工资一样也是劳动报酬,不存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出现后,这种高明的诡辩术再也站不住脚了。有才能且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少数发了财而大多数人付出了复杂劳动却收效甚微呢?原来,他们没有资本或可被资本化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对自己的内部矛盾开始有所认识,随着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资本主义内部也开始改良。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有所缓和,工人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确有很大改善。但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的实质,则已成了公开的无法否认的事实。
近、现代科学技术是两种传统结合的产物,一是起源于巫师、僧侣或哲学家的思想传统,二是起源于工匠的经验和操作传统。这两种传统有史以来都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中一种传统比另一种传统更占优势一些。尽管如此,在整个古代还是思辩传统处于主导地位而经验和操作的传统处于巫师、僧侣或哲学家的支配之下。所以对思辩传统依赖较大的那些科学,如逻辑学、数学、部分天文学和物理学等优先发展起来。近代以来,这种情况正好反过来了:世界性的工业化过程对劳动对象的扩展和流通所必需的交通、能源、通讯等等提出了全面要求,生产实践提出的这些要求直接刺激着技术的发展,以发展技术为目的又推动着技术发展的经验科学就被带动起来了。它虽然离不开古代的哲学思想、逻辑方法,但更多地却依赖于经验和技术,最早是从生产实践中得来的直接经验,后来又要求用专门技术手段生产出更多更新更丰富的经验,于是就产生了经验的专业化生产工具即科学仪器以及生产新经验为目的科学实践,有了科学实践就有了用思辩方法对科学实践经验进行加工处理的科学认识、进而产生了以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为业的科学家和科学机构,而科学家和科学机构取代巫师、僧侣和哲学家的地位后作为近代社会的特殊阶层以他们生产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反过来推动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多方面的巨大变革。可见,科学技术,它广泛而深刻的市场需求、科学从业者所必需的专门工具、科学工具的加工制造、乃至整个科学这个行业都是近代工业化生产方式所生产出来的,或许科学本身就是工业生产方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刺激工业化过程不断发展。
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作为近代西方世界的两大主题给近代世界带来了空前的、全面的和深远的影响。形象地说,近代世界简直就象架在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两个轮子上疯狂地横冲直闯的列车。以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为根本特征的近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以明确的、规范的、高效的和世界化的物质资料生产的确缓和了人的生存问题,使人部分地从自然奴役的状况下解放了出来。然而,这一点成就已使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历史事实表明,生存欲望的满足生产着更多更强的其他欲望,这些二级欲望的满足又带来了更多更强的三级欲望。在这永无止休和贪得无厌的欲望满足和欲望产生中,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在发生着一系列毁灭性的异己变化。
宗教的、诗化的以及作为人类出生和生存基地的大自然界被看成是单纯的征服和改造对象,阳光、空气、水份和生态系统等对人类的生存来说和衣食住行资料一样重要的因素被置之不顾,大自然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原材料贮备基地和生产、生活垃圾的堆放场地,在永无休止的原料掠夺和垃圾输出中自然界正在迅速接近不宜人类生存的极限:原料贮备减去长期性掠夺加上持续性垃圾堆放趋近于垃圾堆。
宗教的、伦理的、情感的、家庭的、民族的和政治的等等复杂的社会关系也被变成了赤裸裸的经济利益关系;社会成员按照获取和占有财富的多少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之间事实上已不存在实质性的交往。社会上最有财富的个人和集团利用只有他们才能支配的经济、政治、军事、精神力量以及只有他们才能使用的最先进的通讯、交通手段控制着世界,把世界人民变成单纯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工具。
生物技术、食物结构和现代医药的革命使个人的生理过程正在发生变化;医疗技术、器官移植和器官仓库的发展把人变成了可以组装的机器,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精子银行的出现对人自身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使人的现有器官逐渐产生用进费退式退化;行为科学、心理技术的出现使人的精神因素本身也在变成可以控制和买卖的商品;金钱和技术正在取代着以往的一切价值,悄悄成为人心中的根本信念。这些都表明个人的出生方式、生理结构、心理过程正在发生着和以往根本不同的转变。
上述变化仅仅是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近三百多年来引起的根本性变化和变化的大趋势,还远远没有概括变化的所有方面。但是,这些变化就足以使人们看到: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如何最初由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手段逐渐发展为人类所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一现象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样的问题: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究竟是解决着人类的基本问题,还是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何种意义上解决问题,在何种意义上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如果是以取消人类生存条件和人的丰富内容为解决问题的代价,那么这种解决方式是否值得?生存,还是毁灭?似乎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成为必须认真考虑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先认真考察一下资本主义与科学技术本身。
3.近代史上的反资本主义潮流与科学主义
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几乎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社会走过了多少岁月,人类的社会理想也就存在了多少岁月。这些社会理想部分地出于人的本性,但从根本上讲,仍然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当低下,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很差,人类生活在自然力的严重威胁下。这一时期的社会理想以原始宗教的方式出现或掺合在原始宗教之中。反映着原始人类摆脱生存困难和乞求自然保护的普遍愿望。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自然力对人类的威胁仍然严峻却有所缓和,与此同时,剩余产品的出现及其私人占有导制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这些变化意味着自然压迫有所缓和,但社会压迫却产生了。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各个时代都有过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些社会理想反映着人类摆脱自然和社会压迫的双重愿望。明君、清官领导下的富庶、繁荣的农业社会是这一时期理想社会的共同特征。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在积累了好长时间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积累了,同时也要求着更加适应自身的新生产关系,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了许久后,终于在这一时期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势力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另一方面又不断巩固、发展了自身,从而大大解放且发展了生产力,使得人类在很大程度上能摆脱自然力的奴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了巨大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私有制比起以往时代都趋于明朗化、加速化、世界化和集中化;随着私有制的加剧化和世界化;社会矛盾比以往任何时代明朗化、尖锐化。
“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P253)这就意味着自然压迫虽然有重大缓和,但社会压迫日趋剧烈。从这一时期起,社会理想的主题主要是明确反资本主义制度并进而反阶级压迫的经济基础私有制。从莫尔的《乌托邦》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虽然经历了三百三十年,其间出现了大量的反封建、反资本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文献和社会活动,它们的具体目标和手段虽然有很大差异,但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压迫,这一点却是共同的,且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坚定。
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是发现并明确提出千百年来被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是生存问题。为了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了获得物质资料,就必须要进行生产劳动;为了进行生产劳动;一方面要有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些要素组成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必须要把这些要素联结在一起进行生产的生产关系,其本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体构成了一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而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着以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为标志的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有机体就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内部矛盾是复杂的,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运动的两个最基本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人类历史中始终存在并决定着社会历史的运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运动方式是不同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决定着有不同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社会危机的共同根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互相对立;生产方式越来越反对交换方式;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等等;这一切都标志着曾经在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过巨大推动作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在却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只有铲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发展。
然而,生产关系只是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方面是生产力。生产力朴素地理解就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存在于一切动物的求生活动中,只是在类人猿制造和使用了第一把石斧之后,才变成了人的劳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被认为是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每一要素相对独立地发展但又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从低级到高级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动态结构。一方面,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盲目的求生活动变成了人类有目的活动,而正是劳动促成了个人和社会的诞生和发展,从原始人的部落直到现代人组成的国际社会;另一方面,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把纯粹的自然物变成了劳动对象,促进了劳动对象的发展进化,从原始森林中现成的植物果实到今天的整个大自然。个人、社会和自然界三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这一切发展变化都是劳动工具自身的发展变化引起的。劳动工具的变革,最早是石器、木器、铜器、铁器直到多材料、多种类的具体工具的变革,然后是工业革命发生后由具体工具到动力机器的变革。本世纪中叶人工智能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促使劳动工具发展成由工具机、动力机和控制机三大要素构成的比较完备的工具体系。工具系统的每一次革新都是劳动者的一次解放。工具的出现使猿转化成了人;动力机的出现把人从直接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变成了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机器控制者;控制机的出现又大大减轻了人的脑力劳动,使人的生产力功能主要体现在科学发现和技术改进上。这个过程至少从表面上和理论上讲,的确是人的解放过程。然而稍加深入和具体的研究都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由工具系统的发展引起的个人、社会和自然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标志着;在资本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危机并没有因为工具系统的进步有所缓和,反面潜在地加深了。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的那样,这种危机的加重根本上讲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变革和人的素质的提高远远落后于工具系统的发展而导致的,但是工具系统本身的发展以及它对个人、社会和自然的支配作用越来越成为问题的另一个焦点。我们可以以极端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在人的素质和社会制度有一个实质性的变化以前,是否中止工具系统的发展才能缓和人类的生存危机?或:在人类用工具系统征服了自然的奴役之后,个人、社会和自然在何种程度上会成为人造工具的奴隶?
片面夸大生产力系统中生产工具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工具系统近代以来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个人和意识形态四方面全方位支配的结果,又是近代以来最流行、最严重和最重大的理论误区。只要工具系统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现实角色依然如故,那么理论上的情况似乎只能是这样。“技术的本质只是慢慢地进入白昼。这个白昼就是变成了只是技术的白昼的世界的黑夜,这个白昼是最短的白昼。一个唯一没有尽头的冬天就用这个白昼来进行威胁,这个危险就是此种危险是在人对本身的关系中威胁着人的本质,而不是在偶然的危难中威胁着人的本质。这种危险才确是危险”(海德格尔:《林中路》)然而,正因为如此,所以从理论上认清工具系统的实质,使人类对工具系统有一个恰当的认识,现在比任何时代都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我们准备另撰文章讨论技术的本质问题。
标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