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淡竹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何跃君[1]2009年在《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一直是人们研究开发的重点,对植物中化学成分及功能物质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植物挥发油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组成,表现出了很好的生物活性,成为开发高效低毒天然香料、抗氧化剂和杀菌剂的重要来源。我国竹子种类多,面积广,经济价值高。竹叶挥发油具有典型的绿叶特征,接近瓜、果、茶的香气,是一种良好的天然香料。竹叶挥发油中含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有可能通过一系列技术加工制备成香料、化妆品、天然抗氧化剂、天然杀菌剂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了全面描述竹叶挥发油化学组分的种类、含量,总结禾本科竹亚科竹叶挥发油成分组成规律;揭示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同时探讨竹叶挥发油成分与其生物活性间关系,为将来竹叶挥发油在日化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橄榄竹、粉单竹、孝顺竹、银丝竹、青皮竹、佛肚竹、黄金间碧竹、短穗竹、香糯竹、方竹、香竹、绿竹、版纳甜龙竹、麻竹、花吊丝竹、云南龙竹、阔叶箬竹、箬竹、尖头青竹、罗汉竹、金镶玉竹、白哺鸡竹、淡竹、水竹、美竹、篌竹、毛竹、乌哺鸡竹、宜兴苦竹和福建茶竿竹等30种竹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竹叶挥发油,考察了提取时间对挥发油得率的影响;采用GC-MS方法对获得的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描述了竹叶挥发油的红外特征;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法和滤纸片法对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竹叶挥发油生物活性与其化学成分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为保证竹叶挥发油成分的保真性,尽可能地排除其它因素干扰,本研究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竹叶挥发油并增加了对水溶性挥发组分的提取。研究表明,竹叶挥发油水蒸气蒸馏方法的工艺条件为:蒸馏时间6h、料液比1:8,以正己烷捕集馏出物,用无水乙醚萃取水溶性挥发性组分。水蒸气蒸馏方法设备简单、生产成本低,适宜竹叶挥发油的提取。竹叶挥发油得率范围为0.252%~0.921%(以干重计)。竹叶挥发油提取得率在0.2%~0.4%之间的竹种有12种,它们是毛竹、尖头青竹、淡竹、水竹、银丝竹、佛肚竹、金镶玉竹、篌竹、宜兴苦竹、香竹、乌哺鸡竹和福建茶竿竹;竹叶挥发油提取得率在0.4%~0.6%之间的竹种有短穗竹、青皮竹、白哺鸡竹、美竹、香糯竹、箬竹、孝顺竹、粉单竹、花吊丝竹、版纳甜龙竹和方竹,共计11种;竹叶挥发油提取得率在0.6%~0.8%之间的竹种有5种,分别是云南龙竹、麻竹、罗汉竹、绿竹和橄榄竹;竹叶挥发油得率高于0.8%的竹种有阔叶箬竹和黄金间碧竹。2.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30种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结果表明,竹叶挥发油主要以含氧化合物为主,醇、烃、酚、酮、醛及酸类化合物是竹叶挥发油的主要组成组分,其中醇类物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相对含量达24.703%~78.524%。经GC-MS分析,不同竹叶挥发油主含化学成分大体一致,竹种间挥发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化合物种类上的不同,以及相同化合物含量上的不同。综合分析,竹叶挥发油含有的主要成分有叶醇、植物醇、橙花叔醇、2-辛醇、异植物醇、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植酮、β-紫罗兰酮、α-紫罗酮、法尼基丙酮、烟叶酮、反式-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2-己烯醛、壬醛、苯乙醛、二氢猕猴桃内酯、邻苯二甲酸丁辛酯、甲酸二十一酯、2-二甲氨基-4-甲基-4-戊烯腈、十六烷酸、十八烷酸、2,3-二氢-苯并呋喃、十七烷基环氧乙烷、叁十六烷和二十四烷等化合物。通过对参试竹种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总结,竹叶挥发油含有17种共有成分,它们是叶醇、2-己烯醛、对二甲苯、苯乙醛、反式-1-(2,6,6-叁甲基-1,3-环己二烯-1-基)-2-丁烯-1-酮、α-紫罗酮、反式-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4-(2,2,6-叁甲基-7-氧杂二环[4.1.0]庚-1-基)-3-丁烯-2-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十五烷、十六烷、十八烷、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植酮、法尼基丙酮、1-(1,2-丙二烯)-环己醇、顺-9-二十叁烯等化合物。对竹叶挥发油的17种共有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竹叶挥发油共有特征成分以醇、酮和醛化合物为主,得出叶醇、植酮、苯乙醛、法尼基丙酮、反式-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2-己烯醛和α-紫罗酮等7种化合物为竹叶挥发油主要共有特征成分。竹叶挥发油中叶醇含量范围为7.326%~ 69.364%,叶醇含量最高的淡竹叶挥发油约为含量最低的短穗竹叶挥发油的9.5倍;2-己烯醛占竹叶挥发油的0.671%~3.967%,在毛竹叶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竹叶挥发油中植酮含量为0.983%~9.567%;苯乙醛在竹叶挥发油中含量为0.525%~4.131% ;法尼基丙酮含量为0.110%~2.943% ;α-紫罗酮含量为0.281%~2.008%;反式-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含量为0.152%~2.575%。叶醇、苯乙醛、2-己烯醛、α-紫罗酮、植酮和法尼基丙酮特征成分均有青叶香气和果香味,是竹叶挥发油致香化合物,对揭示竹叶挥发油的香气组成特征有重要参考价值。3.利用FT-IR法对30种竹叶挥发油进行了成分分析和比较。竹叶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相对集中,红外光谱也显示出很高的特征性。由于处理方法通用,测试样品中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因此,其光谱具有很高的重复性和可比性。光谱差异是竹叶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差异的客观反映。结合竹叶挥发油所含烃、醇、酚、酮、醛类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可将所得竹叶挥发油红外光谱图划分为五个区段:区段一(3400~3200cm~(-1))、区段二(3000~2800cm~(-1))、区段叁(2200~1900cm~(-1))、区段四(1800~1350cm~(-1))、区段五(1300~800cm~(-1));区段内峰~3360cm~(-1)、~2950 cm~(-1)、~2918cm~(-1)、~2850 cm~(-1)、~1700 cm~(-1)、~1060cm~(-1)可从宏观上分别表征竹叶挥发油所含的醇类、酚类、烃类和羰基类化学成分,2100~1850cm~(-1)及1160~800cm~(-1)区段的非共有峰可表征各竹种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红外图谱作为竹叶挥发油这类含有混合物质群的验证识别手段较为客观、可靠,为竹叶挥发油成分分析提供了有利补充。4.本实验研究表明,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竹叶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波长为517 nm,反应体系为51.54 mg·mL~(-1)的DPPH 2.0 mL溶液中加0.5mL不同浓度样品溶液,反应时间40min,以IC50值和AE值作为评价竹叶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指标。采用DPPH·法评价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可以较客观的表达竹叶挥发油的生物活性,是一种简单可行的竹叶挥发油抗氧化活性评价分析方法。以50%抑制浓度(IC50)比较,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越小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就越强。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在2~4 mg?mL-1之间的竹种有黄金间碧竹、毛竹、麻竹、孝顺竹、银丝竹、金镶玉竹;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在4~6 mg?mL-1之间的竹种有尖头青竹、罗汉竹、绿竹、福建茶竿竹、水竹、橄榄竹、云南龙竹、乌哺鸡竹;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在6~8 mg?mL-1之间的竹种有版纳甜龙竹、青皮竹、白哺鸡竹、佛肚竹、美竹、篌竹、阔叶箬竹、宜兴苦竹、花吊丝竹、淡竹;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在8~10 mg?mL-1之间的竹种香竹和香糯竹;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大于10 mg?mL-1的竹种有粉单竹、方竹、短穗竹和箬竹。自由基清除能力AE值越大其清除自由基能力也越强,黄金间碧竹叶挥发油的AE值为0.370 mL·mg~(-1)是箬竹叶挥发油的6.379倍;毛竹、麻竹、孝顺竹、银丝竹和金镶玉竹叶的AE值分别达到了0.349 mL·mg~(-1)、0.303 mL·mg~(-1)、0.291 mL·mg~(-1)、0.277 mL·mg~(-1)和0.255 mL·mg~(-1),它们均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活性。黄金间碧竹和毛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接近合成抗氧化剂TBHQ,1g黄金间碧竹和毛竹叶挥发油分别相当于0.309g、0.291g合成抗氧化剂TBHQ所具有的抗氧化能力。1g合成抗氧化剂TBHQ所具有的抗氧化能力分别相当于3.954g麻竹和4.117孝顺竹等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箬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最低,20.655g箬竹叶挥发油才能达到1gTBHQ的抗氧化能力。竹叶挥发油是由醇类、酚类、酮类等具有各种官能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竹叶挥发油中化合物的酚基及环结构是其抗氧化作用的重要结构基础。通过30种竹叶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捕集活性的比较,富含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植酮、异植物醇等成分的竹叶挥发油具有很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并有剂量效应关系。黄金间碧竹、毛竹、麻竹等竹叶挥发油具有相当理想的抗氧化作用,是有效的外源性抗氧化剂,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清除氧自由基,阻断体内脂质过氧化的进程,从而保护细胞免受过氧化损伤,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黄金间碧竹、毛竹、麻竹和孝顺竹叶挥发油具有开发天然源抗氧化剂的潜力。5.将提取的30种竹叶挥发油稀释成5个梯度浓度对6种测试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黄曲霉和黑曲霉进行抗菌效果测定。处理24小时后,高浓度(25 mg·mL~(-1))的宜兴苦竹和阔叶箬竹叶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高度抑制作用,云南龙竹和花吊丝竹叶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较高抑制作用。高浓度(25 mg·mL~(-1))的云南龙竹、花吊丝竹、宜兴苦竹和阔叶箬竹叶挥发油对白色假丝酵母菌、黄曲霉和黑曲霉具有中度抑制作用。综合分析,不同竹叶挥发油对相同菌种抑制效果不同,同一竹叶挥发油对不同菌种抑制作用也不同。云南龙竹、花吊丝竹和阔叶箬竹叶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黄曲霉和黑曲霉均有体外抑制作用,宜兴苦竹叶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有抗菌作用,并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增强。4种竹叶挥发油对不同菌种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竹叶挥发油的抗细菌效果优于抗真菌。竹叶挥发油中含有许多不饱和的醇、醛、酮、酸和萜烯类化合物,在这些含量较高的物质结构中均含有不饱和双键,表现出一系列的生理活性。其中云南龙竹、花吊丝竹、宜兴苦竹和阔叶箬竹叶挥发油等富含叶醇、2-辛醇、植酮、紫罗兰酮、2-己烯醛、苯乙醛、壬醛化合物,对测试菌种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竹叶挥发油中的叶醇、2-辛醇、植酮、紫罗兰酮、2-己烯醛、苯乙醛、壬醛是其抗菌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竹叶挥发油中化合物的羟基及不饱和双键是其抗菌作用的重要结构基础。竹叶挥发油是粗提取物,是很多成分的混合体系,抗菌作用效果可能是多种成分协同、多靶点作用的结果。云南龙竹、花吊丝竹、阔叶箬竹和宜兴苦竹叶挥发油具有开发天然源杀菌剂的潜力。

陈烨[2]2014年在《淡竹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中药淡竹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并归纳有关淡竹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从淡竹叶中分离出黄酮类化合物、叁萜类化合物、挥发性成分、酚酸类以及多糖、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淡竹叶具有抑菌、抗氧化、保肝、收缩血管、抗病毒、降血脂、心肌保护作用。结论:淡竹叶有多种药理作用,在临床及食品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应将其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发利用淡竹叶资源。

邵莹[3]2012年在《淡竹叶品质评价及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来源于江苏省教育厅产业化项目JHZD09-11"大青叶、淡竹叶的GAP研究”,江苏省高等学校“中药资源化学研究”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11)项目。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茎叶,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等功效,常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等。淡竹叶为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中药之一,既有食物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又有中药所必需的活性成分和中药的偏性,安全可靠,药效明显,且资源丰富。但淡竹叶的品质评价方法还比较单一,有效成分不是十分明确,药理作用研究不够深入。本论文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1、对淡竹叶全国主要产区进行了资源调查,并对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经调查研究发现,江西赣州、湖南郴州和贵州铜仁地区为现行市场上商品淡竹叶的主要来源产区,其余产地多为自产自销。本次调查对主产区淡竹叶的年产量、采收加工、贮藏、商品规格和价格、应用、生存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开展了淡竹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硅胶和ODS填料等分离材料,对淡竹叶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离鉴定,共分离得到了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是当药黄素、日当药黄素、苜蓿素、木犀草素、木犀草苷、异牡荆苷和牡荆营。其中当药黄素是从淡竹叶中首次分离得到。3、建立了更为全面准确的淡竹叶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多指标、客观和整体的综合评价研究,标定了20个共有峰,并对14个产地的淡竹叶样品进行了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4、建立了HPLC法同步测定淡竹叶中7种多酚类物质含量的方法。对14个产地的淡竹叶中7种多酚类物质进行了含量测定,并进行了聚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主产区淡竹叶药材总体含量较高,且较稳定,能基本满足临床用药需求,部分产地间的成分及其含量差异较大。该方法快速简便,有利于对淡竹叶药材进行全面地质量评价。5、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探索淡竹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和生态因素的关系。收集产地经纬度、海拔和主导气候因子数据,对淡竹叶品质和主导气候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与淡竹叶的化学成分含量关系密切,7月份平均气温对淡竹叶中黄酮类成分的累积影响最大,其次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1月份平均温度,无霜期和年日照时数影响较小,而其中降水量可能对有机酚酸类成分的成分影响较大。为淡竹叶适宜生长区域的选择提供了一定依据。6、对不同产地淡竹叶及其不同药用部位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和近红外光谱分析。建立了淡竹叶红外光谱指纹图谱,采用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对淡竹叶进行了产地分类。结合二阶导数图谱,可区别淡竹叶与其伪品鸭跖草、淡竹叶提取物与竹叶提取物等。此外,分别对不同产地淡竹叶中叶和茎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初步探索叶和茎中成分的整体差异,并以此进行产地聚类分析比较和主成分分析。7、开展了淡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动态累积规律的初步研究。采用HPLC同步测定淡竹叶中7种多酚类成分的含量,对不同生长时期样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淡竹叶生命周期中各成分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以抽穗后的含量较高,其中,以日当药黄素的含量变化最为明显。8、初步探讨了淡竹叶总黄酮提取物和日当药黄素对大鼠离体心脏的收缩力及心电图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淡竹叶总黄酮提取物可以增强正常大鼠的离体心脏收缩力,显着增加LVSP、+dp/dtmax、-dp/dtmax指标,但不改变心率(HR),也并不能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总黄酮提取物对正常大鼠离体心脏ECG的P-R间期,QTc间期无明显影响。日当药黄素对以上指标无明显影响。本实验的开展为进一步研究淡竹叶总黄酮的药理药效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寻找和筛选有效成分和有效配伍组分提供了依据和思路。9、观察淡竹叶总黄酮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机制。采用SD大鼠冠状动脉结扎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试剂盒测定血清和心肌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一氧化氮(NO)水平。淡竹叶总黄酮(25,50,100mg/kg)可抑制大鼠心肌中LDH及CK的漏出,降低血清和心肌组织中LDH与CK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SOD、GSH-PX口NO浓度。淡竹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陈泉[4]2001年在《淡竹叶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绍兴市医药工业研究院(即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研究院)在对淡竹叶的活性研究中发现,其具有优良的降血脂作用,但该活性部位化学成分不清。为阐明淡竹叶降血脂的物质基础,对淡竹叶降血脂的活性部位进行了化学研究。 经过溶剂萃取法及多次柱色谱法从淡竹叶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其中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与对照品比较及文献对照,确定为: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4-hydroxy-3,5-dimethoxybenzaldehyde,Ⅰ)、苜蓿素(tricin,Ⅱ)、香豆酸(p-coumaric acid,Ⅲ)、5,4'-二羟基-3',5'-二甲氧基-7-β-D-葡萄糖氧基黄酮(5,4'-dihydroxy-3',5'-dimethoxy-7-β-D-glucosyloxy-flavone,Ⅳ)、牡荆素(vitexin,Ⅴ)、胸腺嘧啶(thymine,Ⅵ)、香草酸(vanillic acid,Ⅶ)、腺嘌呤(adenine,Ⅷ)。这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其它化合物的结构正在鉴定中。 药理实验表明,淡竹叶提取物具有优良的降血脂作用,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叁酯的水平。

张盛[5]2016年在《竹叶黄酮的抗炎作用及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竹叶是我国传统中药,黄酮是其主要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竹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有良好的抗炎功效,但其抗炎机制和物质基础并不清楚,本文将在前期竹叶抗炎作用的研究基础上,对竹叶黄酮的抗炎作用做深入研究并阐明其物质基础。为优化竹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竹叶的浸提工艺条件。运用L9(34)正交试验对竹叶黄酮浸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总黄酮的含量为检测指标,选取芦丁作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竹叶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以70%甲醇溶液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10,每次提取24小时,共提取3次为竹叶黄酮的最佳浸提工艺。为纯化竹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MCI-GEL CHP20P填料洗脱竹叶黄酮提取物,湿法上样,上样浓度0.66g/ml,吸附流速为1BV/h,以80%甲醇溶液洗脱,洗脱流速为3BV/h,洗脱4柱体积,最后得到106g竹叶黄酮提取物干膏粉末;为分离竹叶黄酮的不同部位,以聚酰胺树脂分离竹叶黄酮提取物,湿法上样,吸附流速为1BV/h,依次用蒸馏水、10%甲醇、30%甲醇、50%甲醇、75%甲醇和100%甲醇洗脱,洗脱速度为2BV/h,每次洗脱3-5柱体积不等,最后得到蒸馏水洗脱部位34.5g、10%甲醇洗脱部位26.3g、30%甲醇洗脱部位7.7、50%甲醇洗脱部位8.6、75%甲醇洗脱部位5.1和100%甲醇洗脱部位1.1g。为测定竹叶不同部位洗脱流份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量,选取芦丁作为对照溶液,在507nm处测定竹叶不同位洗脱流份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芦丁对照品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7.71X+0.0225,r=0.9989,线性范围为0.01mg-0.20mg,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1%,RSD=1.3%(n=6)。此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竹叶不同部位洗脱流份中总黄酮的含量差异较大,流份1、流份2、流份3、流份4、流份5和流份6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76.16mg/g、138.35mg/g、467.77mg/g、604.46mg/g、797.26mg/g和300.95mg/g,为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观察竹叶各提取部位抗炎作用。结果表明,地塞米松(dxm)组、流份2至流份5组均对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其对小鼠耳廓肿胀抑制率依次为:61.88、64.57%、77.13%、62.33%和83.41%,流份1组对小鼠耳廓肿胀有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对小鼠耳廓肿胀抑制率为43.50%,流份6组对小鼠耳廓肿胀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醋酸致小鼠腹腔血管通透性增加试验观察竹叶各提取部位抗炎作用。结果表明,流份5组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其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抑制率为66.73%,dxm组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有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抑制率为53.62%,其余组分均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小鼠气囊滑膜炎试验观察竹叶各提取部位抗炎作用。结果表明,dxm组、流份5组均对小鼠气囊滑膜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其对小鼠气囊滑膜炎抑制率依次为16.40%和19.55%,其余组分均对小鼠气囊滑膜炎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小鼠肉芽肿试验观察竹叶各提取部位抗炎作用。结果表明,dxm组、流份5组均对小鼠棉球肉芽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对小鼠棉球肉芽肿抑制率依次为36.98%和38.52%,流份4组对小鼠棉球肉芽肿有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对小鼠棉球肉芽肿抑制率为29.12%,其余组分均对小鼠棉球肉芽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最后,选取流份5为竹叶抗炎有效部位。采用高效液相-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hplc-hr-tof/ms)技术,对流份5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ultimatexb-c18(5μm,3.0×150mm)色谱柱,以乙腈和水(含体积比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ESI-TOF-MS正负离子Auto MSn采集模式。通过HPLC-TOF-MS所得到的化合物分子量以及MS/MS CID碰撞解离碎片,结合文献报道,对流份5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本试验通过对炎症反应小鼠动物实验,优选了竹叶最佳抗炎有效部位。通过对抗炎有效部位的物质基础的研究,分析了竹叶中的抗炎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焦坤[6]2017年在《淡竹叶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淡竹叶具有清热除烦、泻火利尿之功效。不仅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而且在食品开发方面也有很大的空间。淡竹叶的化学成分以叁萜类、黄酮类为主,此外还包括挥发油类、酚酸、多糖、氨基酸等,为了使淡竹叶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查阅了近几十年来的关于淡竹叶的化学成分分析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以期为淡竹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邬云霞, 吴启南, 吴德康[7]2008年在《淡竹叶醇提物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淡竹叶醇提物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GC-MS法分析与鉴定化学成分。结果:经毛细管色谱分离、气相质谱分析工作站NIST标准图库检索,并参照有关文献,确认了25个化合物,含量较高的物质有γ-谷甾醇、维生素E、1,2苯二羧酸二异丁基酯、棕榈酸乙酯、植醇等。化合物的类型主要为饱和脂肪酸酯,不饱和脂肪酸酯,芳香酯及有机酸、生物碱、单萜类等。结论:利用GC-MS分析鉴定淡竹叶脂溶性成分,具有快速、稳定、重现性好的特点,可用于淡竹叶药材成分的分析鉴定。

殷婕, 邬云霞, 吴启南, 邵莹[8]2010年在《淡竹叶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淡竹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系统提取,柱层析方法分离,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鉴定为叁十九烷酸(Ⅰ),正叁十二烷醇(Ⅱ),叁十一烷酸(Ⅲ),对羟基苯甲醛(Ⅳ),反式对香豆酸(Ⅴ),日当药黄素(Ⅵ)。结论化合物Ⅰ~Ⅲ,Ⅴ和Ⅵ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张慧艳[9]2010年在《淡竹叶和水竹叶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茎叶,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为常用清热药之一。淡竹叶具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可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现代药理证明淡竹叶有利尿、解热、抑菌、降脂、抗氧化等多方面活性。除可作药用外,还可用于食品和保健品,而且生命力强,生长周期短,资源丰富。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淡竹叶有收载,但质量标准中仅有简单的性状和显微鉴别,至今仍无专属性对照品。目前国内外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尚不深入,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其未知成分。水竹叶为禾本科刚竹属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Oliver的干燥叶,目前对水竹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的文献尚未见报道。采用薄层色谱、正相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对淡竹叶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利用理化性质和多种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共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5个。其中黄酮类成分9个,分别为:苜蓿素、木犀草素、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牡荆苷、日当药黄素、木犀草素-7-甲醚-6-C-β-D-半乳糖苷、salcolin-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异荭草苷;叁萜类成分2个,分别为:白茅素、羊齿烯醇;甾醇类成分2个分别为: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高级脂肪酸类成分1个:月桂酸;1个其它类成分:尿嘧啶。其中木犀草素-7-甲醚-6-C-β-D-半乳糖苷、salcolin-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羊齿烯醇、月桂酸、尿嘧啶6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淡竹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日当药黄素、木犀草素-7-甲醚-6-C-β-D-半乳糖苷是专属性较强,化学稳定,文献报道具有抗菌消炎活性,具备作为对照品的条件。采用溶剂萃取法并结合多种分离技术从水竹叶中分离到4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及TLC薄层层析法与已知对照品对照鉴定出结构,均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荭草苷、异荭草苷、异牡荆苷。该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水竹叶中分到。

陈泉, 吴立军, 阮丽军[10]2002年在《中药淡竹叶的化学成分研究(II)》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淡竹叶 (LophatherumgracileBrongn .)的化学成分。方法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 ,波谱技术及理化常数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 4个化合物 ,牡荆素 ( 1 )、胸腺嘧啶 ( 2 )、香草酸( 3)和腺嘌呤 ( 4 )。结论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参考文献:

[1]. 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何跃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2]. 淡竹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陈烨.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3]. 淡竹叶品质评价及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D]. 邵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4]. 淡竹叶的化学成分研究[D]. 陈泉. 沈阳药科大学. 2001

[5]. 竹叶黄酮的抗炎作用及物质基础研究[D]. 张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

[6]. 淡竹叶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焦坤. 广州化工. 2017

[7]. 淡竹叶醇提物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分析[J]. 邬云霞, 吴启南, 吴德康. 中药材. 2008

[8]. 淡竹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 殷婕, 邬云霞, 吴启南, 邵莹. 西北药学杂志. 2010

[9]. 淡竹叶和水竹叶化学成分研究[D]. 张慧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0]. 中药淡竹叶的化学成分研究(II)[J]. 陈泉, 吴立军, 阮丽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2

标签:;  ;  ;  ;  ;  ;  

淡竹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