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初探_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初探_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产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但从总体上看,生态环境的研究尚停留在保护的层次上,笔者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再上升到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高度去研究和解决。

生态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由生物群落、水、大气、土地等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它是人类产生、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人类把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看作什么性质的对象,决定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态度以及社会生产的对象和任务。如果把生态环境看作纯自然的产物,看作自然界留给人类的遗产,那么,至多是给自己提出保护、珍惜生态环境的任务,其活动也只能限于保护的范围之内。但是,如果把生态环境看作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看作人类控制、改造的对象,那么就必然要给自己提出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问题,这是生态环境演化、发展到现代,人类面临的一项战略性历史任务。

人类诞生前,生态环境是在各种自然力量的交互作用下,遵循自身的规律维持其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平衡状态。人类诞生后,在以自然为神的古代,由于认识的浅薄和生产力的低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这时,生态环境靠其自身的机制尚能维持固有的平衡,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是不存在的。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特别是火的使用,人类对生态环境开始产生重大影响。如更新世时期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与人类的滥行捕杀有关;撒哈拉沙漠在冰期后的扩大同过度放牧有关;非洲稀树草原与人们年复一年地纵火烧荒有关。特别是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人类由自然的奴仆一跃而成为自然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于是在对自然的开发中,一方面,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与此同时,由于掠夺式的开发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生态危机日益显露。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超出了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其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便出现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的污染,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应以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为最高限度,而向周围环境的废物排放则应以环境的自净能力为限度。本世纪50年代,有些国家出现了反污染运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环境保护”术语被广泛采用。我国1956年提出“三废”处理和回收利用,70年代改用“环境保护”这一概念。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相应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规和建立环境保护机构。此后,各国环保工作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普遍趋势是对物质资料需求的数量不断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扩大,返回到环境中去的废物日益增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环境的自生能力和自净能力。森林锐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大气污染、气候异常、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一系列问题明显上升。生态平衡已难维持,生态危机正在向质的关节点接近。

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战略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战略。“保护战略是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制定的”,“其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①使生态环境在自身的自生能力和自净能力作用下,实现良性的动态平衡。笔者认为,对生态环境实施有效的保护,无论现在或将来,都是极为重要的,但保护毕竟带有保守的、被动的因素,总体上属于防御性战略。在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即使是最有效的保护,也只能做到减慢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而不可能使生态环境在原有的度上长久稳定,更不能以此得到新质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在保护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更为重要的进攻性战略——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

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指人类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利用生产工具等手段,增强和扩大生态环境的自生能力和自净能力,调整和优化它的结构,提高其自组织水平,弥补和扩大它的生产量,从而达到对生态环境的控制、改变和创造,使其更加适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一项实践活动。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战略是依据人类生存发展的全面需求制定的,其目的是在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尽快地提高,创造出一个自然本身不能提供给人类的优化的生态环境。

人类之所以必须开展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主要有以下原因:

1.单纯依靠环境保护,不可能从根本上扼制住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人类向生态环境的过度索取和过度排放,而环境保护只是对过度的滥用生态资源的限制和废物排放的控制。即使是环境治理(笔者认为它也应属于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范畴),也只是对生态资源的部分恢复和废物的部分消除。这样,呈现于我们面前的事实仍将是:(1)经济的持续发展所必然带来的过度的索取和排放。(2)环境保护对过度索取和排放的部分限制。(3)结果便是人类的索取和排放与生态环境的自生能力和自净能力差距的继续加大,即由索取和污染造成的生态危机必然呈增长的趋势。因此,只有在保护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战略,用人类的力量去加大生态环境的自生能力和自净能力,才能达到它与人类索取和排放的平衡。

2.生态环境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所谓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或消费,是指对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资源的索取和向生态环境中废物的排放。可见它与人类的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精神生产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消费量呈急剧上升趋势,但依靠生态环境原有的自身机制的生产量则是有一定限度的。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只有依靠科技等力量,实行人类有意识的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

3.生态环境的生产是环境保护实践发展的需要。目前环保工作大致分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两方面。保护意为使环境不受损害,即指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和废物排放加以限制。而治理则是针对某种损害的消除,即运用科技等手段对生态资源的改善、恢复和对已排放的废物的消除。把治理与保护混而不分,不利于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治理实际上已不属于环境保护战略,而属于环境生产战略。治理是人类积极能动地补充、增强生态环境自身的机制,使生态环境逐步为人类所控制的一种再创造活动。如同一所公园经人治理更加优化、合理一样。把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相对区分开,并从战略上加以提高,会更有利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一直主张,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整个自然界一样,也是人类改造、征服和支配的对象。改造、支配环境的手段和途径便是生产力和社会实践。他指出:“自然界作用于人,……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同时,“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人通过实践使“地球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本身都不断地变化”。②“人类的生存环境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③马克思讲的生存环境,显然包括生态环境,只是当时生态危机的程度尚未激化,所以未能明确提出生态环境的生产问题。恩格斯说,人类“经过长期的常常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在这一领域中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说有可能也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④恩格斯所指出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主要是指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即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显然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积极的改造。

关于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实际上人类已在不同程度地实践着。例如,世界及我国开展的沙漠改造工程、三北防护林等世界九大林业生态工程,以及物质生产和生态环境生产的交叉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等,都是生态环境生产的初步展开。在科学实验上,美国生态实验室Ⅰ、Ⅱ号研究工程,目的就在于探索人工生态环境的建立。此外,臭氧层空洞研究,污染物的治理研究,自然资源的再生研究,都在为生态环境生产进行着准备。

为了把生态环境生产切实开展起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生产的理论研究,建立一个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产为核心的学科群,系统、全面地研究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使其逐步为人类所控制。目前,则应着重开展生态环境生产自身体系的研究,如生态环境生产的方式、管理与组织等问题。另方面,为使生态环境的生产能象物质生产、人口生产那样,有统一的管理和系统的计划,应考虑建立必要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具体生产组织。

注释:

①《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第205、206、1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1页。

③《同上》第1卷,第4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20页。

标签:;  ;  ;  ;  ;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初探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