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昌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潍坊 261205
摘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就目前的建筑施工情况来看,混凝土裂缝是建筑施工中比较突出和严重的问题,且随着建筑施工项目的不断增加,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问题更加严重,给建筑施工企业和相关的工作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就需要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控制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问题。本文结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科研综合楼项目施工经验,浅析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要点。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引言
在现代化的施工建设中,混凝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材料,不管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必须要用到混凝土。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小心,严格把控质量,尽量不要在施工工程中出现破损性的裂缝,而一旦形成这种裂缝就会对建筑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裂缝现象产生的原因
1.1水泥的水化热反应
在混凝土凝固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能,主要由于混凝土中水泥产生的水化热反应,主要解决措施是在浇筑后进行内部放热,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放热过程中应该按照混凝土中水泥的比例来决定放热的快慢,同时还要注意水泥的种类及质量。混凝土水化散热期间是通过由内至外的散发,因此内部的温度比外部高。这就会产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温度差,造成内部与外部之间产生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会造成混凝土的裂缝现象。
1.2温度因素
温度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需要从混凝土的构成进行分析。混凝土是按照特定的比例,将砂石、水泥以及水混合并且固化而成的,所以这种材质具有较强的热胀冷缩特征。如果温度发生较大的变化,那么混凝土就会产生一定的形变,进而形成一种拉应力,如果这一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本身所具有的抗拉力,那么就会出现裂缝现象。
1.3楼板发生变形
楼板的变形能够对混凝土的结构发生改变。在混凝土凝固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度,过早的拆模,会导致凝固时间没有合格的时间,因此造成混凝土的楼板变形,楼板变形后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在压力与承载等作用下,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产生裂缝。
2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处理
2.1表面处理法
表面处理法中又包含两种不同的方法,即涂抹法和补贴法。在混凝土表面只有细微的裂缝,浆材无法进入裂缝中时就要选择涂抹法,把表面修补好,使泥浆慢慢渗入到裂缝中去,运用这种方法还要求出现的裂缝的深度要在钢筋表面的发丝缝隙之上,而且这个缝隙的地方没有漏水现象,也没有伸缩活动。而对于一些表面明显有大面积漏水或者施工人员不能确定漏水部位的裂缝,就应该采用表面补贴的方法来进行修补,可以达到防渗堵漏的目的。
2.2灌浆法
灌浆法是混凝土裂缝补救控制比较常用的方法,应用范围相对较广。细微裂缝和较大裂缝都可以应用该方法对混凝土裂缝情况进行控制,且控制效果较好。通常是使用专业设备将补缝浆液注入到裂缝的砼裂隙,从而实现填充闭塞的效果。虽然比起其他的技术与方法,灌浆法是比较传统的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但是该方法的实践使用效果较为良好。如下图。
2.3填充法
填充法是指产生了比较宽的裂缝之后,可以直接用一些修补材料来进行填充。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相对简单,而且成本最低。如果混凝土裂缝的宽度要小于0.3毫米,而且裂缝较浅亦或是已经经过了一次处理,裂缝里面已经有其他的填充物时,就不能运用表面处理法和灌浆法,这时就可以运用填充法,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建筑功能的破坏。
2.4结构补强法
结构强补法一般用在超荷载而产生的混凝土裂缝中,如果不能对该类裂缝进行及时的修补与控制就会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整体性能。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将已经出现破损的混凝土结构进行剔除,然后在该破损处将新的混凝土和修补材料填充进去。
2.5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技术
首先,需要注意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否合理,确保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合理后,为了使其性能更加稳定就要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并适当增加构造筋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要求混凝土结构采用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方式,整个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配筋应在0.35%~0.5%之间,不可过于集中,如果存在配筋结构突变而出现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就要在比较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在混凝土结构中的一些容易出现裂缝的边缘位置应当设置暗梁,并加强该部位的配筋,以提高该混凝土结构的荷载力和拉伸力。其次,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等外界干扰因素,要同气候特征结合起来对施工技术进行调整,合理设置后浇缝。在一般气候条件下,要使混凝土的后浇缝间距保持在20~30m之间,该后浇缝的保留时间应该高于60天;当气候条件发生变化时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技术标准进行变更,还可以选用低水化热水泥,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还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掺加塑化剂和减少剂。最后,可以采取综合措施,来对混凝土初始温度、混凝土温度以及温度变化进行控制。可以将容易造成温差裂缝的混凝土浇筑时间安排在夜间,可以有效的降低该结构的初凝温度,同时在日间施工时,还可以在沙、石堆场搭建遮阳装置,在混凝土泵送时,还可以采用加盖草袋,并喷冷水的方式来降低水化热温度,减少混凝土结构的内外温差,避免裂缝出现。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的质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重视对其质量的管控工作。特别是对于与混凝土有关的施工作业,更需要加大预防控制的力度,尽可能降低混凝土出现裂缝现象的概率,保障人们的居住、使用安全。相关主体应当针对可能造成混凝土裂缝的种种因素,选择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加大对施工材料、施工技术的管理力度,尽可能的减少混凝土裂缝对建筑质量的影响,助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启东.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6(08).
[2]陈宇.土木工程施工中裂缝处理策略分析与探讨.2014.
[3]曹庆刚.浅谈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J].四川水泥,2015(08):275.
[4]陈冠.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探析[J].民营科技,2016(09):129.
论文作者:沈军成,王荣铭,侯玉龙,王海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水化论文; 温度论文; 混凝土结构论文; 质量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