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定位与现实视角_社会学论文

论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定位与现实视角_社会学论文

试论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取向与现实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问题论文,取向论文,视角论文,试论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问题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构成社会问题必须满足四个要素:1、 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4、 这种失调必须动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整体的稳定发展、协调运行具有重大影响,它能极好地体现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或曰研究主旨,即:“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规律性(也即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注: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学就是以一种独特而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

在经典社会学家的思想体系中,无论是涂尔干关于自杀与社会整合的论述,还是默顿关于越轨与失范的理论,以及奥格本的文化失调说,托马斯的社会解组论和冲突学派的价值冲突论,都体现了社会学在社会问题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而中国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伴随着转型期所涌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正成为社会学界关注的焦点。如:与社会流动、人口迁移相关的民工潮问题;与城市化相关的环境问题、犯罪问题;与社会分化相关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问题;与科层制政治体制相关的腐败问题;与现代化发展相关的生态、资源以及社会保障、社会贫困问题等等。社会问题在历史与现实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和它在社会学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描述、解释与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学家应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处于社会转型这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中国,迫切需要我们对社会问题研究做深入的思考。

社会学在对待社会的现实课题上,表现出了三个对应方向:其一,创立宏大的理论框架,以阐明产生现实课题的社会变化动因及其性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二,致力于对个别的、具体的实际事象进行实证性的科学分析与探索;其三,不断积累对症治疗现实问题和从制度上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通过这些积累来寻求社会学的应有姿态,并形成理论。(注:沙莲香主编译:《现代社会学——基本内容与评析》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7、20页。)

由于社会问题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对它的研究与解答也就带上了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社会问题研究作为应用社会学的领域更多地倾向于上述第二、三个方向上的努力。然而致力于对个别、具体实际事象的实证研究却有滑向繁琐的经验主义的危险。尽管弥合经验与思辨不足的尝试非常艰难,但是有一位社会学家的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肯定。这就是罗伯特·K·默顿和他的“中层理论”。默顿的理论认为, “社会学的理论应建立在抽象程度较低的基础上,具有明确界定的操作化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陈述来说明有限范围的现象之间的协变关系。”(注:〔美〕特纳著, 吴曲辉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而“眼前俯拾即是的东西,不能成为研究的前提,只有在限定的变量及其关联中寻求其规律性,才是当前社会学能够胜任的任务。”(注:沙莲香主编译:《现代社会学——基本内容与评析》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7、20页。)不难看出,默顿主张的社会学研究应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研究范围的相对限定性;二是研究理论的一定抽象性;三是研究内容的共变关联性;四是研究方法的实证操作性。不能说默顿的主张可以代表社会学研究的全部性质与方向。但社会问题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决定了“中层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可以作为社会问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首先,社会问题具有广泛社会性与相对有限的范围性。这是说,社会问题的影响是社会性的、大面积的,而现象及现象产生的时空条件却是具体的有限的。这就要求应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对与现象相关性强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其次,社会问题具有交叉重叠性与发展变异性。因为每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静止、分散存在的,它总是同其他社会问题互相关联、相互作用而产生一种复杂的现象与背景层面,并且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对社会问题的现象与本质必须综合考察以找到其间的联系共变规律。最后,社会问题具有破坏性和直接现实性。这要求对其研究应从经验的现象描述到实证分析,都具有科学的可操作性,从而便于为解决它提供及时的预测、对策方案。事实上,应用社会学所遵循的研究取向,即不断积累对症治疗现实问题和从制度上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验和经验,并由此形成理论,正是社会问题研究的主旨与核心内容。

当然,在社会问题研究上坚持“中层理论”的研究取向还有着更为直接的原因。这就是我国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应当看到,我国在社会问题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与突出的成绩。童星的著作《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是这方面较好的例子。该文提出了社会问题研究的“四步递进法”,即: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或对策)。(注:参见童星著:《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严格遵循这几个步骤对于指导社会问题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现有的研究在这几个方面尚存在着明显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但缺乏分析。 我们在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看到对问题表象的描述常常是大量事实现象的堆砌与数据图表的罗列。而对现象与数据缺乏必要的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整理,描述的准确性与精确性的不足又无法为进一步解释形成必要的铺垫。2、解释但停留于表象。 社会学的想象力要求我们对事物现象的分析要坚持整体系统原则与历史背景原则。这就是说对现象的解释至少要涉及结构——功能解释,历史背景与发展规律的解释,以及由直接原因到根本原因的层级因果分析,现有的解释研究缺乏深刻的洞察力。3、预测但缺乏依据。 社会问题的应时性对预测的要求是能够为对策研究提供直接的依据。这要求加强对预测的操作系统及相应的问题预警系统、特征标志及其变异转换机制的研究。而社会学家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表现出明显的欠缺。4、 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纯经验水平,从而导致提出的对策“治标”不“治本”,难以抓住相关本质与演变规律。基于上述情况,为了弥合现有研究的不足使社会问题的研究能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我们有必要依据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取向来挖掘其切实可行的研究视角。

默顿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贡献,启发了我们在社会问题研究上提出“协变方法”的灵感。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相对限定性;研究理论的一定抽象性;研究内容的共变关联性;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是提出协变方法的基本依据。

首先,协变的实质是联系共变。表明协变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发展极与变异临界点。这两个概念又分别对应着社会问题的同一周期性机制与联系共变性机制。具体而言:1、 所谓发展极指某一社会现象由产生社会负功能到构成社会问题(即满足其基本特征)的最小阀值及某一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负效应达到社会最大承受力的阀值。2、 同一周期性机制就是某一社会问题由产生、发展到高潮、低落,又重新产生、发展、消亡的内在演变规律。研究这一规律需要考察该问题产生、发展的背景条件、阶段特征、内在性质、功能作用以及相应的类型结构。3、 变异临界点是指一种社会问题变异为他种社会问题的阀值。这实际上是考察某一社会问题在彼此相关的社会问题系统中既作为“因”,又作为“果”的精确测量值。4、 联系共变机制就是这些相关联社会问题在性质特征、背景条件及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找到社会现象之间的时空因果链条。事实上,协变研究的方法是对变量关系的详析模式和理论分析基本内容的具体运用。(注:参见袁方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52—375页。)换言之,是试图把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把实证方法与人文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其次,协变的方向是极化与变异。这为控制社会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控制包括预测与对策两个方面。就预测而言,一方面要根据社会问题发展的极化与变异倾向进行可能性预测(这里的可能性指问题既有朝某一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又有朝多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预测。这里对极化、变异方向的预测是以同一周期性机制与联系共变性机制的研究为前提的。需要强调的是,由于预测的不完全性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所造成的或然性(指问题发展的变异性),简单地使用惯性法则与类推原则来得出问题,必然朝某一方向发展的结论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甚至会导致预测的完全失败。另一方面,因为预测要直接为对策服务,所以必须建立预测的可操作系统。这要求对发展极与变异临界点的各项阀值进行深入分析与精确测量,建立相应的变量指标体系,使预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就对策而言,协变的两个概念与相应机制为控制问题的产生、发展与变异,采取有效措施来开发利用其社会正功能,引导其社会负功能逐步实现合理转化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测量发展极与变异临界点的变量指标体系来建立相应的协变预警系统,使提出的对策有更明确的目标指向,使问题的变动发展有清晰的脉络可循。

最后,从上述的简单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发展与变异临界点实际上是同一研究过程的两个侧面,它们在对社会问题的时空表现、演变特征与内在性质的描述上既是相对分离的,又是相互重合的。使用这两个概念及其相应机制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其一,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依据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这与社会学想象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一致的。变异与发展的观点符合这一要求。其二,同一周期性机制与联系共变性机制体现了研究要在“限定变量及其关联中寻求规律性”的要求。而发展极与变异临界点在体现研究抽象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可操作性的要求。这符合在社会问题研究上坚持“中层理论”取向的原则。其三,发展、变异、同一周期的研究视角直接体现了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即周期反复性、交叉重叠性、广泛社会性与变异发展性。

总之,变异临界点与发展极的研究使社会问题的描述更为精确清晰,同一周期与联系共变机制的研究使社会问题的解释更有深度,而相应的预测与对策研究也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和较为明确的原则。

可见,“协变”的研究视角一方面能够体现社会问题研究坚持“中层”理论建构的原则,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弥合现有研究的不足提供了参考思路。当然,这里的论述仅是研究的原则与视角,更加切实具体的研究工作还有待所有社会学者们交流互补与协同努力。

标签:;  ;  

论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定位与现实视角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