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文本的文本选择与编撰探讨--以“三版”“项继玄志”为例_项脊轩志论文

文言文经典篇目的文本选编商议——以三种版本教材的《项脊轩志》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篇目论文,选编论文,文言文论文,三种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言文经典篇目的文本如何选编,历来见仁见智。本文以《项脊轩志》为例,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该文选本、文字、标点符号和段落划分等方面的异同,探讨文言文经典篇目的文本选编标准。选择这篇文章,一是因为它是经典的文言篇目,备受各种版本教材编者的青睐,且对选文的处理共性与个性俱多,便于比较;二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为分析提供多个不同的切入角度。

      一、参考教材的版本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06年11月第2版,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2005年6月第2版,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2010年7月第1版。

      二、课文的教材定位

      人教版将《项脊轩志》编入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单元,该单元以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为赏析示例,将《项脊轩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作为自主赏析篇目,另将《游沙湖》(苏轼)、《苦斋记》(刘基)作为推荐作品。该单元选编强调欣赏古代散文要着眼于“感受它的生活气息”“感受其中的情趣”“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具体到归有光,则是突出其作品“在反映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方面比传统的古文更加不受拘束,也更能显露性情”。

      苏教版采用主题式单元设计,将《项脊轩志》编在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类似人教版的“单元”)。一同编入的还有《陈情表》(李密),《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长亭送别》(王实甫)和《旧日的时光(诗三首)》(罗伯特·彭斯等)。该单元教学重点设定为体会真挚、丰富、高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单元综述中未对《项脊轩志》作单独描述。

      粤教版将《项脊轩志》编入必修二“文言文(1)”单元。一同编入的还有《阿房宫赋》(杜牧),《赤壁赋》(苏轼),《与妻书》(林觉民),《逍遥游》(庄子)和《兰亭集序》(王羲之)。该单元课文文体和时代并无规律,选编着眼点似乎可定性为“文言文经典篇目”,教学重点设定为“识记与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体会骈散相宜的结构之美,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单元综述中未对《项脊轩志》作单独描述。

      要考察课文在教材中的定位是否合理,先要考察教材的整体编排原则是否合理。三种教材中,人教版与粤教版近似,都是按照“体裁”特征来编排的,而苏教版则采取专题式编排。可以说,人教版和粤教版的着眼点在于选文的“形式”;而苏教版着眼于选文的“内容”,只要主题接近,古今中外不同语体或样式的文本,都可糅合在一起,可谓标新立异。不过童庆炳教授曾在访谈中提到语文教材“以主题为单位的结构方式有它明显的缺陷”,因为一篇选文的内涵往往要超出教材所设定的专题,“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师不从实际作品出发,去分析它的情感和意蕴空间,而是被一种先行的主题给框死了,不利于作品的解读,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审美兴趣,至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就更难了。加上教师水平本身还有高低差异,很容易将学生误导”。[1]《项脊轩志》被苏教版教材编在“此情可待成追忆”板块中,从板块导语看,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品悟此文中的亲情与爱情。实际上,《项脊轩志》一文虽关注生活琐事,饱含对亲人的深情,但作者更着力表现的是一个科举时代读书人求之而难得的“志”,或者“一首没落地主家庭子弟的哀歌”“一个士大夫的生命悲情”“一个寒儒抱负不展、功业无成、心无着落的悲痛压抑的哀歌”“一个封建士子为复兴家业、光宗耀祖而迸发出来的强烈的功名意识”,甚至是“人生的短促不定和虚无”以及“生命内在的坚韧与永恒”[2];而这些恐怕才是《项脊轩志》更深层次的主题,这一主题最明显地表现在“项脊生曰”的那段纯粹的议论中。有论者甚至直接指出:“在人生这一阔大的平台上,归有光的亲情皈依和功名追求是相互生发、殊途同归的。母亲的关爱、祖母的期许、妻子的相契激发了归有光的功名意识,而功名上或小或大、已成将成的业绩反过来成为归有光回报亲情的最好礼物,两者一样真诚、一样强烈,共同充实了归有光艰难坎坷的人生内容。”[3]苏教版在选编《项脊轩志》时将此段删去,固然可以适应专题的需要,只是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

      与苏教版相比,人教版和粤教版编排课文均注重选文的“体裁”,讲究形式特征,但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人教版更注重《项脊轩志》的文学性和时代特征,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包括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还包括它在写作上对古文传统的突破,可谓既有内容,又有形式和风格,定位比较明确,充分尊重了《项脊轩志》文本教学资源的巨大利用价值,给教与学双方的解读都留下了很大空间。而粤教版则笼统地将《项脊轩志》归类于“文言文”,教学目标兼顾文言词语、句式和抒情方法,旨归在于“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可谓面面俱到,但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要实现这些目标,恐怕有相当大的难度。

      三、文本构成分析

      1.选本及文字

      人教版、粤教版和苏教版均在课文注释里注明: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人教版、粤教版注明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苏教版注明为“《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人教版、粤教版和苏教版在选入《项脊轩志》时均删除了“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这段文字,删节后的文字完全相同。

      《项脊轩志》非一时一地一气写成,从开头至“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属归有光18岁时所写,而其后的“余既为此志”至篇末则为十几年后作者补写,这一情况在三种教材的注释里均有提及。从文气上讲,作者18岁时所写虽不无家道败落之悲,但更有一种慷慨自得之气,尤以被删去的一段议论为著,而其后的文字则明显沉郁压抑,感情内敛。三种教材删去同一段文字,又将本来文气差别较明显的一段补写附缀于后,试图使之成为一篇首尾完备的小品文。

      苏教版可能是从“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板块主题出发,觉得“项脊生曰”这一段功名思想过于浓重,又与亲情、爱情关联不大,故作删除处理,似乎可以理解。

      粤教版删除这段文字,则令人费解。因为从“文言文”这一编排体系看,这段议论本身就是典范的文言文,且其中的直抒胸臆也是重要的文学手法,与本单元设定的教学目标(“揣摩抒情手法”)相吻合。

      人教版的处理也值得商榷。既然把《项脊轩志》放在“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这一单元,那么它体现了归有光怎样的写作风格?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散文有何区别?归有光是明中叶出现的“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他反对盲目拟古,推崇《史记》的“司马笔法”。《项脊轩志》正是体现归有光学习《史记》写法的重要作品,而被删去的“项脊生曰”这段文字“乃活脱脱的‘司马笔法’,跟‘太史公曰’一样具有卒章显志的功能。读者若能抓住这个文章命门,也就把握了《项脊轩志》正文部分的情感内核”[4]。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传承,感情表达上又颇有慷慨自得之气,正体现了“不受拘束”“显露性情”的风格。既然要学生欣赏《项脊轩志》“摆脱拘束,务去陈言”的风格,却又删去体现这一风格的关键语段,似有南辕北辙之嫌。

      2.标点符号

      人教版、苏教版和粤教版在标点符号上有以下12处差异(注:画横线处为人教版,括号内依次为苏教版、粤教版):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

(苏教版、粤教版均未断)墙(苏教版、粤教版此处均加逗号)往往而是。

      (5)妪,先大母婢也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6)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7)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8)余自束发(苏教版此处加逗号)读书轩中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9)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10)轩东(苏教版此处加逗号)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

(,未断)能以足音辩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苏教版、粤教版均无省略号)

      (11)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未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12)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作为课文的《项脊轩志》,其标点符号均为教材编者所加,三种教材,仅有一处断句不同,即“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一句。“小门墙”究竟应不应该断开?有论者指出,“小门墙”即江浙一带方言里的“家门”之意,《项脊轩志》里不止一处使用江浙方言,如“项脊”“阁子”,且众多选本里也将“小门墙”作为一个名词不予断开,[5]考虑到归有光散文多用家常语的风格,此处断句似应以苏教版和粤教版为是。另有第7处“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之后差别也较明显,人教版和粤教版均用句号,而苏教版用省略号。联系后文“语未毕”三字,用省略号似更能表达言未尽而泪已出之情。

      其他各处主要区别在于语气停顿上的长短,应结合文意仔细斟酌。以第2处为例,“前辟四窗”属于“修葺”范围,故用分号比句号要妥帖,而“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似为“前辟四窗”之后的结果,其间语意连贯,用逗号比分号要好。综合看来,以苏教版为宜。

      3.段落划分

      人教版、苏教版:全文划分为五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珊珊可爱”为第一段;“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令人长号不自禁”为第二段;“轩东(注:苏教版此处加逗号)故尝为厨……殆有神护者”为第三段;“余既为此志……不常居”为第四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独句为第五段。

      粤教版:全文划分为五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多可喜,亦多可悲”为第一段;“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余泣,妪亦泣”为第二段;“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为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殆有神护者”为第四段;“余既为此志……今已亭亭如盖矣”为第五段。

      三种教材的段落划分,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关键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前者属于过渡段,也是全篇肯綮之所在,若独句成段更能清晰地勾画出全文脉络,并突出其重要地位。后者借物抒情,表达物是人非之痛,可视为全文的点睛之笔,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妙,也应独立成段。因此,三种版本的段落划分均有改进空间。

      四、关于文本选编标准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情况,对于文言文经典篇目的选编,我们有以下思考:

      第一,文言文经典篇目的选编应明确其在教材中的定位,充分考虑它与单元(专题)其他篇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中学文言文选编可参考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但同时也对编选者的眼界提出了挑战。一个单元选择哪些篇目,这些篇目组合在一起有何依据,这样组合是否有利于教学,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以《项脊轩志》所在的单元论,粤教版不分年代,不分文体,而是按照“基本阅读”“扩展阅读”来区分,将其与《阿房宫赋》《赤壁赋》《与妻书》定为“基本阅读”,将《逍遥游(节选)》和《兰亭集序》定为“扩展阅读”,这样划分,其依据是文学史地位,还是思想的深刻度?抑或是语言的艺术性?甚而只是作品产生的年代?似乎缺少必要的理据支撑。相比之下,人教版、苏教版的选文内在联系稍强,但也有不足。人教版所选篇目为先秦至明代的散文名篇,围绕“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这一写作风格,但时代跨度略大了些;苏教版以“此情可待成追忆”为主题构筑板块,突出表现亲情、爱情和友情,唯在文体上散文、戏剧与诗歌混搭,似嫌杂乱。

      第二,文言文经典篇目的选编应服务于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高中阶段只要求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并不需要上升到考据研究等高度。《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品,文字简洁生动,版本舛误也少,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如果遇到那些读起来佶屈聱牙的文章,该怎么办?笔者以为,要兼顾对原文的忠实度和阅读的“舒适度”,编者可以对原文本作适当删节,但应保持文气贯通,结构完整,尽量不要作文字上的改动;教师要提醒学生与原文本作比较阅读。如果适当删节并不有碍文气、有违语法,还能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乃至文言文素养,何乐而不为?

      第三,文言文经典篇目的选编应比对不同版本,深思慎取,求同存异,在文字、标点、段落结构的划分上应科学严谨,既要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又要适当吸收新的权威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同版本的教材在选编相同的文言文经典篇目时……首先遵守趋同性,其次尊重差异性,力求做到多样统一。具体的做法是选用已经约定俗成的文本及有关注释,对不同处在注释中加以说明。”[6]即以《项脊轩志》“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一句的断句为例,它涉及音韵学、地域文化和古代建筑等多方面因素,断句时应参照多种版本,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不同断法可在注释中说明供教学参考。做学问要于无疑处有疑,如果变教材中的疑问为课程资源,那么对提高师生的学习品质和研究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标签:;  ;  ;  ;  

古典文学文本的文本选择与编撰探讨--以“三版”“项继玄志”为例_项脊轩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