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经典篇目的文本选编商议——以三种版本教材的《项脊轩志》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篇目论文,选编论文,文言文论文,三种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言文经典篇目的文本如何选编,历来见仁见智。本文以《项脊轩志》为例,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该文选本、文字、标点符号和段落划分等方面的异同,探讨文言文经典篇目的文本选编标准。选择这篇文章,一是因为它是经典的文言篇目,备受各种版本教材编者的青睐,且对选文的处理共性与个性俱多,便于比较;二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为分析提供多个不同的切入角度。 一、参考教材的版本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06年11月第2版,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2005年6月第2版,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2010年7月第1版。 二、课文的教材定位 人教版将《项脊轩志》编入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单元,该单元以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为赏析示例,将《项脊轩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作为自主赏析篇目,另将《游沙湖》(苏轼)、《苦斋记》(刘基)作为推荐作品。该单元选编强调欣赏古代散文要着眼于“感受它的生活气息”“感受其中的情趣”“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具体到归有光,则是突出其作品“在反映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方面比传统的古文更加不受拘束,也更能显露性情”。 苏教版采用主题式单元设计,将《项脊轩志》编在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类似人教版的“单元”)。一同编入的还有《陈情表》(李密),《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长亭送别》(王实甫)和《旧日的时光(诗三首)》(罗伯特·彭斯等)。该单元教学重点设定为体会真挚、丰富、高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单元综述中未对《项脊轩志》作单独描述。 粤教版将《项脊轩志》编入必修二“文言文(1)”单元。一同编入的还有《阿房宫赋》(杜牧),《赤壁赋》(苏轼),《与妻书》(林觉民),《逍遥游》(庄子)和《兰亭集序》(王羲之)。该单元课文文体和时代并无规律,选编着眼点似乎可定性为“文言文经典篇目”,教学重点设定为“识记与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体会骈散相宜的结构之美,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单元综述中未对《项脊轩志》作单独描述。 要考察课文在教材中的定位是否合理,先要考察教材的整体编排原则是否合理。三种教材中,人教版与粤教版近似,都是按照“体裁”特征来编排的,而苏教版则采取专题式编排。可以说,人教版和粤教版的着眼点在于选文的“形式”;而苏教版着眼于选文的“内容”,只要主题接近,古今中外不同语体或样式的文本,都可糅合在一起,可谓标新立异。不过童庆炳教授曾在访谈中提到语文教材“以主题为单位的结构方式有它明显的缺陷”,因为一篇选文的内涵往往要超出教材所设定的专题,“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师不从实际作品出发,去分析它的情感和意蕴空间,而是被一种先行的主题给框死了,不利于作品的解读,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审美兴趣,至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就更难了。加上教师水平本身还有高低差异,很容易将学生误导”。[1]《项脊轩志》被苏教版教材编在“此情可待成追忆”板块中,从板块导语看,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品悟此文中的亲情与爱情。实际上,《项脊轩志》一文虽关注生活琐事,饱含对亲人的深情,但作者更着力表现的是一个科举时代读书人求之而难得的“志”,或者“一首没落地主家庭子弟的哀歌”“一个士大夫的生命悲情”“一个寒儒抱负不展、功业无成、心无着落的悲痛压抑的哀歌”“一个封建士子为复兴家业、光宗耀祖而迸发出来的强烈的功名意识”,甚至是“人生的短促不定和虚无”以及“生命内在的坚韧与永恒”[2];而这些恐怕才是《项脊轩志》更深层次的主题,这一主题最明显地表现在“项脊生曰”的那段纯粹的议论中。有论者甚至直接指出:“在人生这一阔大的平台上,归有光的亲情皈依和功名追求是相互生发、殊途同归的。母亲的关爱、祖母的期许、妻子的相契激发了归有光的功名意识,而功名上或小或大、已成将成的业绩反过来成为归有光回报亲情的最好礼物,两者一样真诚、一样强烈,共同充实了归有光艰难坎坷的人生内容。”[3]苏教版在选编《项脊轩志》时将此段删去,固然可以适应专题的需要,只是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 与苏教版相比,人教版和粤教版编排课文均注重选文的“体裁”,讲究形式特征,但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人教版更注重《项脊轩志》的文学性和时代特征,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包括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还包括它在写作上对古文传统的突破,可谓既有内容,又有形式和风格,定位比较明确,充分尊重了《项脊轩志》文本教学资源的巨大利用价值,给教与学双方的解读都留下了很大空间。而粤教版则笼统地将《项脊轩志》归类于“文言文”,教学目标兼顾文言词语、句式和抒情方法,旨归在于“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可谓面面俱到,但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要实现这些目标,恐怕有相当大的难度。 三、文本构成分析 1.选本及文字 人教版、粤教版和苏教版均在课文注释里注明: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人教版、粤教版注明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苏教版注明为“《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人教版、粤教版和苏教版在选入《项脊轩志》时均删除了“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这段文字,删节后的文字完全相同。 《项脊轩志》非一时一地一气写成,从开头至“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属归有光18岁时所写,而其后的“余既为此志”至篇末则为十几年后作者补写,这一情况在三种教材的注释里均有提及。从文气上讲,作者18岁时所写虽不无家道败落之悲,但更有一种慷慨自得之气,尤以被删去的一段议论为著,而其后的文字则明显沉郁压抑,感情内敛。三种教材删去同一段文字,又将本来文气差别较明显的一段补写附缀于后,试图使之成为一篇首尾完备的小品文。 苏教版可能是从“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板块主题出发,觉得“项脊生曰”这一段功名思想过于浓重,又与亲情、爱情关联不大,故作删除处理,似乎可以理解。 粤教版删除这段文字,则令人费解。因为从“文言文”这一编排体系看,这段议论本身就是典范的文言文,且其中的直抒胸臆也是重要的文学手法,与本单元设定的教学目标(“揣摩抒情手法”)相吻合。 人教版的处理也值得商榷。既然把《项脊轩志》放在“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这一单元,那么它体现了归有光怎样的写作风格?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散文有何区别?归有光是明中叶出现的“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他反对盲目拟古,推崇《史记》的“司马笔法”。《项脊轩志》正是体现归有光学习《史记》写法的重要作品,而被删去的“项脊生曰”这段文字“乃活脱脱的‘司马笔法’,跟‘太史公曰’一样具有卒章显志的功能。读者若能抓住这个文章命门,也就把握了《项脊轩志》正文部分的情感内核”[4]。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传承,感情表达上又颇有慷慨自得之气,正体现了“不受拘束”“显露性情”的风格。既然要学生欣赏《项脊轩志》“摆脱拘束,务去陈言”的风格,却又删去体现这一风格的关键语段,似有南辕北辙之嫌。 2.标点符号 人教版、苏教版和粤教版在标点符号上有以下12处差异(注:画横线处为人教版,括号内依次为苏教版、粤教版):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古典文学文本的文本选择与编撰探讨--以“三版”“项继玄志”为例_项脊轩志论文
古典文学文本的文本选择与编撰探讨--以“三版”“项继玄志”为例_项脊轩志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