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命历程理论、面向长期空间行为的时间地理学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历程论文,理论论文,生命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3-04-01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3)02-0001-06
1 引言
近40年来,人类空间行为及其与所处系统的经济、社会等因素间的互动关系受到地理学家的普遍关注[1,2]。时间地理学作为一种表现并解释时空间过程中人类空间行为与客观制约之间关系的方法论[3],从过程导向的视角通过“制约”、“时空间”、“路径”等概念,为理解时空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空间行为的结构性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2],极大地推动了空间行为研究的发展。而近年来人类空间行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生活行为经历,关注空间行为与实体空间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4]。在这样的背景下,时间地理学需要引入新的视角重新思考对于个体空间行为的理解。
2 再思时间地理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体行为时空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和GIS的三维可视化和地理计算能力的突破,为应用时间地理学框架分析大规模人类行为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时间地理学的新发展趋势[2,5]。一方面,时间地理学与GIS结合,逐渐从个体时空间制约的概念框架走向测度和模拟的工具化[2,6],大规模时空数据的空间分析越来越将人汇总到群体层面。另一方面,时间地理学重视24小时的日常行为研究,将时间路径的概念限定在日路径框架内[2],相对缩小了哈格斯特朗最初的生命路径的意义。日路径研究更加致力于理解日常生活中空间的重要性,检验时空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于特定区位人类活动模式的联合效应[2]。但是,这些研究对行为的社会结构性影响解释不力,对长期行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差异性的典型个体的分析相对不足。而当前,人类空间行为本身越来越呈现出差异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个体的生活经历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越来越成为理解人类空间行为的又一关键,因此,重新思考时间地理学中的关键理论问题尤为重要。
2.1 制约与能动性
时间地理学强调人本身的制约以及围绕人的外部客观条件,用“时空棱柱”表达能力制约,“活动束”表现组合制约,“领地”代表权威制约,认为制约限定下的自由选择很少,因此,阐明个体的制约条件及其来源与机制,比关注选择更有意义。时间地理学中制约的内涵十分广泛,“时空棱柱”、“活动束”、“领地”的多维组合反映了个体在时空之中受到的物质、法律、经济及政治壁垒[7]。但是,由于对人与物质实体相互依赖所形成的社会结果未给予充分的重视[8],同时也由于空间分析方法对于社会因素的表现不足[9],大部分实证研究中对于制约的考虑往往限于空间区位和物质实体的空间影响,偏重于能力制约,没有很好地理解个体社会角色的形成与表现机制[10],对权威制约和组合制约的分析明显不够。而长期时间尺度下,社会制度与关系网络等非空间制约对于行为的影响更加显著,空间的制约也会随时间而变化,但这些并没有充分纳入到时间地理学的研究之中。
其实,时间地理学强调制约的传统在20世纪70年代就受到了批判。哈维、吉登斯等认为,时间地理学过于强调基于欧几里得空间和牛顿绝对时间的制约,而忽视了权力、能动性等关键问题[8,11]。面对质疑,哈格斯特朗逐渐转向对时空间中生活关联性的思考[10],转向探索制约下的能动性。他指出,时空路径是制约和企划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为了实现企划就需要利用有限的时空资源来克服制约。企划受现象的当时当地性与地方关联性的影响[8],人们通过创造和再创造地方秩序的空间(pocket of local order)来完成既定企划,以防止外界干扰对于特定行为的破坏性影响[12,13]。地方秩序的空间是促进活动执行的物质客体和规则系统组成的景观,例如家[12]。另外,面对批判,时间地理学引入情感、愿望、信仰、价值[14]作为地理空间时间的组成部分[15],运用地理叙事的方法通过时空路径来表现和分析行为者的心理感受、环境评价等[9]。
但是,时间地理学将个人独立于社会场景之外它所追加的能动性只表现为以实现“企划”为目的的存在[11]。实际上,能动性不仅包括意识、意愿和感觉,还应至少包括实施某项行为的能力和实际行动[11]。而哈格斯特朗认为,社会由高度制度化的力量和活动系统组成,而与系统的个体无关[7]。社会结构先于个体而存在,个体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来适应或者克服制约,但是很难改变制约本身。虽然为了实现企划,个体需要运用权力来控制资源并建立和协调地方秩序的空间,但是这种空间中的人、物和资源的连接方式是由制约设定的,而与个人的能力无关[13]。正是时间地理学这种对于能动性的基本认识忽视了个体能够改变社会的能力。
2.2 行为的长期性
时间地理学意图表明事物的可变性和动态性[13],并在不同时间维度上加以描述和分析[16],解释微观个体行为背后的时空情境性和影响机制。但是,时间地理学发展表现出短期行为研究与长期行为研究的极不平衡。
长期行为一直是时间地理学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哈格斯特朗认为,将各种生命事件单独分析是存在缺陷的,需要将个人看作是一生中受到同步性或者序列性制约的生命时间整体,用情景的视角在时空间中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人、物体、材料、领地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17]。在长期行为中,领地作为一种用来保证秩序和人类行为可预测性的社会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包括实体空间单元,也包括由权利和义务关系通过契约衍生出来的生活地位(livelihood position)。有限的空间和位置会限制个人的选择,导致个人需要根据进入和停留的规则在领地组成的结构廊道中协调生命路径的轨迹[17]。而个体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其他人和物也会在时空间中形成不间断的路径网络[8,18],从而形成对变化的组合制约。如此一来,长期行为的分析中理应更加注重社会制约,以理解社会制度变化对个体的影响。但是,时间地理学对于领地、制度等社会建构的历史变化并没有深刻的考量,过于强调了时空情境性的作用,但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建构的累积影响。并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只有少量学者使用人口数据[7]、调查问卷和访谈[19]、传记[20]等分析了个体的长期行为。长期空间行为研究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数据获取的难度大、成本高[17]、时空间信息准确性差、难以用时空路径准确表达等[19]。
人类空间行为长期性的另一研究是对历史时期短期行为的探讨。日常行为的长时间尺度变化受到深刻的社会文化制约与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其研究有助于理解历史时间与生命时间的互动对于个体的影响。普雷德将时间地理学与结构化理论相结合,运用时间地理学方法分析日常生活方式的长期变化过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把社会经济制度与个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分析[21],对短期行为的历史性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3 时空间的意义
时间地理学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将“时间”加入到研究视野之中,通过“时空间”的概念,弥合了传统地理学对于时间的忽视[7],将时间看作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路径。可以说,时间地理学的出现,为空间和时间统一背景下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1]。
但是,时间地理学的时间观主要集中在生命的不可逆性和时间的有限性上,偏重于自然时间,将钟表时间视为其固有的维度[11],关注于时序性和瞬时性。这集中体现在时间地理学对于长期行为与短期行为关系的理解上。哈格斯特朗认为,时空路径中的供给和需求元素必须在所有的时间都达到地方尺度上的匹配,这种短期的匹配关系决定了个人的生命路径[14],例如儿童的一日时空棱柱中体现出的受教育机会与社会交往层次会影响其成年后能够进入的领地[7],因而预示了其未来生命路径中的选择机会。他还指出,个体的路径会穿越一系列的日常时空棱柱,生命是由诸多小事件构成的集合体[7],从而将长期行为与短期行为在时间先后上建立了联系。普雷德提出了生命路径与日路径的辩证关系,认为日常生活的细节是植根于过去的个人路径和制度性企划中的,同时也是未来这种长期、短期行为相互作用的潜在基础,所以可以用时间地理学框架分析个人的社会化过程[18]。
时间是一种社会建构,包括价值、规范和权力结构[22],而时间地理学的时间缺乏社会性,也就限制了时间地理学对于时空间的理解。时间地理学的驻点是固定不变的,不具备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其空间是合成的而非情景的,用抽象的固定布景限制个体行为[23];并且,地方秩序的空间等概念只强调了空间的情景意义,而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下的地方意义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吉登斯认为,只有特定的时空间结合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空间行为的制约因素[11]。
可见,时间地理学在理解人类空间行为的时空间过程及其形成机制、尤其是长期空间行为的分析与解释力上明显不足,因此,本文试图借助生命历程理论完善时间地理学研究。
3 融入生命历程理论
人文地理学近年来应用生命历程理论来研究迁移、迁居、职住关系变动等核心地理问题[24,25],形成了长期行为研究的生命历程方法[26]。时间地理学在长时期空间行为研究中的不足可以用生命历程理论给予补充。
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看作是在一生中按照一定顺序不断的扮演社会角色和参与生命事件的主体[27],试图通过描述个体生命轨迹和转折的结构与顺序[26],将生命的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生命历程理论框架包括四个核心概念。首先是强调历史的时间和地方,认为个人的生命历程植根于和受限于历史时间和地方背景[28],侧重同龄群体效应和地理效应。二是探究生活的时序性,认为人生是由转变、转折点、持续组成的连续轨迹,强调了生活转折或者事件对于个人的影响程度以及与时间的关系[28]。三是重视相互联系的生命,认为个体行为具有社会背景,社会和历史通过社会网络对个人产生影响[27]。四是关注个人能动性,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历史和社会环境提供的机会和制约下通过选择和行动来构建其生命历程[28]。
生命历程理论关注时间的社会意义,重视不同维度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造成的个体生命结果的差异。该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历史背景差异和社会变迁应予以更多重视。同时,能动性作为解释具体行为更为关键,因此,应强调个体对于自己的生命历程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能力[28]。并且,生命历程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长时间尺度生命轨迹数据的收集方法,并运用问卷调查、生命史访谈等手段收集追溯性[25,29]和跟踪性[30]的个体生命史数据。
因此上说,时间地理学和生命历程理论都从过程导向的视角关注个人的整体生命变化,同时强调时间和空间。时间地理学使用路径的概念描述了个人的活动和移动的时序性,而生命历程理论使用轨迹的概念论述个人的状态变化的时序性[28,31]。二者的差别在于,生命路径更重视时空间的位置变化,而生命轨迹更注重心理或社会状态的变化。但二者都重视制约的作用,时间地理学更加注重物质实体的制约性,对于制约的社会层面重视不足;而生命历程理论更加重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影响,对于实体空间的分析相对不够。但是,二者都对家庭、邻里等时空临近的制约感兴趣[24,32]。另外,二者都涉及了长期与短期的关系,但是生命历程理论考虑个体经历的重大生命事件对于未来生命历程的持续影响[31],而时间地理学更多考虑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时间先后顺序。因此,二者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
4 面向长期人类空间行为的时间地理学新框架
综合时间地理学与生命历程理论,在时空间框架内,基于“时空间”情境性和时间社会性的视角,重视能动性与制约的互动关系,综合考虑社会文化过程和空间过程,以生命历程访谈作为数据收集方法,以时间地理学作为表现手段,统合时间地理学和生命历程理论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可以建立面向长期空间行为的时间地理学。生命史访谈能够较完整地收集个人迁居史、职业史、婚姻史等时空数据以及重大生命事件、生命经历与感悟等主观感受数据,而时间地理学的生命路径能够将移动和活动的多重属性在时空图上进行多维展示[19],有利于个体与其背景的综合分析,整合地理维度与时间维度的全面影响。本文以迁居行为为例,说明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对于长期空间行为研究的修正。
4.1 生命路径的新表达
长期空间行为生命路径与日常路径的表现方式之间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当时间尺度是年或者月的时候,长期行为的图示表达需要对于空间和时间的尺度进行重新的思考。根据研究主题,移动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选择性[19],例如Frnd-berg在研究跨国移动行为时忽略了国内的迁移行为[19];Trnqvist在研究诺奖获得者的生命路径时选择了长时段的永久性迁移而忽视了短期出行[20]。这种选择性导致个体必需协调的一些空间中固定的行为之间的时间竞争已不再重要[19]。就迁居而言,由于迁居过程与居住时间的相对时长差异明显,家作为驻点决定了生命路径的基本模式是驻点内部的时间轴延伸和驻点之间的空间轴水平延展(图1)。
图1 个体生命路径的新表达示意图
Fig.1 Re-conceptualiz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dividual Life Path
时间地理学强调个人的不可分割性,生命历程理论也认为个人的各类生命事件和社会角色是相互关联的[26],因此,生命路径的表达不应仅仅刻画居住地的改变,还应刻画职业史、家庭史等。以年为时间单位,个人至少具有家庭、就业地两个重要的空间驻点,而且二者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所以,将迁居路径和职业路径分别表示,而两条路径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通过重要时点的日路径以及学前和退休后的路径合一进行表达,可以分析个人的不同类型的生命事件的前后关联和相互影响以及个人努力对于生命路径的改变作用。同时,在生命路径中引入生命理论转折点的概念[27],标出给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以反映长期行为中的关键时点。如图1所示,一个人从小与父母同住,生命路径为以家为驻点垂直向上延伸,之后开始上学,居住路径和职业路径分离。工作后,职业路径驻点改变,但是居住地没有变化。工作两年后职住距离过长而搬出父母家,居住路径改变,职住距离缩短,工作4年后结婚、生子,同时期得到晋升,但是居住和工作地点没有变化,两天路径平行向上延伸。5年后被借调到其他单位工作3年,工作路径改变,但是由于是临时借调,没有搬迁,还是与妻子、孩子一起居住在原作所,居住路径不变,职住距离又上升。回到原单位后提升为处长,几年后单位住房建设而搬到新房,居住路径变化,职住距离又有所上升。之后孩子成年搬出家,与妻子一起居住。60岁退休,职业路径和迁居路径合一。将个人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可以把握人的一生中不同生命事件的关联关系,分析迁居机制、职住距离、家庭关系等问题。
4.2 主观心理因素
传统的时间地理学很少考虑心理因素的概念,而生命历程理论的加入增加了对于社会角色和心理的考量[28,31]。使用色彩、底纹等方式表达重大生命事件之间的家庭结构和工作职位变化,可以间接反映个体的社会角色改变,例如图1中展示的社会角色从儿子到丈夫到父亲转变。同样,可以用不同图案在生命路径上表示其心理状态,图2中显示了该男性在成年后一段时间表现出对于居住状况的不满意,因而搬出原来的住所,心理状态经历了重大的转折,期间由于结婚、生子而等表现出对于生活的较高的满意度,之后由于经历了较大的挫折而显示出对生活状况的不满,在老年时期又由于妻子的去世而经历了几年的悲伤时期。这些事件和心理状态可能通过累积作用、时序影响和组合制约对其潜在的迁居行为产生影响[31]。结合生命历程理论对于社会心理状态的关注,在生命路径中加强对于家庭结构、心理状态、邻里评价、社会网络等社会因素的考虑,通过运用色彩、底纹等表示方法增加生命路径对于主观因素的反映,便于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影响。
图2 生命路径的社会心理意义示意图
Fig.2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Meaning of Life Path
4.3 长期行为的时空制约
对于时空间制约的理解上,不同长期行为的制约因素会有较大的差异,且与短期行为明显不同。就迁居行为而言,能力制约、组合制约、权威制约都有重大变化。一些长期行为的制约,如睡眠、就餐等,往往在较低的时间尺度上才有所显示,形成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互动。首先,年龄、学历、收入、信息等信息性和工具性因素以及日常行为连续性需求成为能力制约。其次,家庭关系、代际照顾、生活必需的住房设施等组成了组合制约,通过社会网络、生活需求、日常行为的同伴表现出来。再次,单位制度、住房歧视、户口等组成权威制约。在迁居行为中,权威制约的影响最为显著[17]。而由于空间演变、社会变迁、技术进步、个体成长,制约本身也会发生改变,需要加入历史年代、年龄等考虑。
例如,单位住房制度在时间上表现为制度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单位住房建设形成的社区,在其制约下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单位居民可以进入单位社区;当单位制度解体后,这种制约也随之消失。如图3,两条迁居路径表示了同时期出生的两个人。左边的迁居路径代表一个单位职工A,他在单位工作初期由于住房制度1通过家庭结构等因素限制了年轻人的住房取得,导致在外租房,和非单位职工B住在同一个社区。1960年以后,单位住房制度2取代制度1,A符合了住房分配的条件,搬到单位社区居住。1980年,单位新建了一个社区,同样采用制度2作为住房分配标准,A由于工龄等因素得以从原社区搬到新建社区,之后这个人一直在这里居住。右边的迁居路径表示了一个非单位居民B,由于单位制度限制,他一直不能住到单位社区中,直到1998年单位制度消失,他才得以搬到单位社区当中居住。
图3 单位制度作为权威制约的变化与居民迁居的关系示意图
Fig.3 Danwei as a Constraint to Residential Mobility
4.4 日常行为的历史性
在长期尺度上,时间不仅是资源,而且也是赋予事物以社会意义的社会建构。时间地理学需要以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作为补充,增加对于时间社会性的思考。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时间的线性规律,将时间在历史时间、生命时间、社会时间、日常时间的多重维度下展开,将个人的生命路径与权力关系、社会结构相结合[22],以理解日常行为的历史性特征。例如,福特主义与柔性办公的8小时工作之间的很多差异。并且,从例行的角度看待时间的循环性,以分析个人的常年习惯的养成及其制约。在时间维度上,应该综合考虑“时空间”情境性[11],时间和空间在长时段都会发生变化,将地方秩序的空间的概念延伸为地方秩序的情景,分析时空间不同组合下的社会意义及对个人的影响。例如,1955年、1970年、1998年的单位社区的差异,分析这些不同时空组合对于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影响,将社会时空间与个人时空间相结合。
5 结论
本文通过时间地理学和生命历程理论在时空观、制约与能动性、长期行为研究的有效性以及表现手段等方面的比较,提出综合生命历程理论建构面向长期空间行为的时间地理学的尝试。长期空间行为研究需要在时间和空间的框架内,以“时空间”情境性和时间社会性为视角,重视能动性与制约的互动关系,综合考虑社会文化过程和空间过程的综合作用,探讨生命路径形成过程中的制约的本质,以实现对于个体生命历程的全面理解。
一直以来,社会文化地理学和空间分析地理学之间存在二元划分,这种分歧突出表现为地理分析中将空间模式和关系与社会文化政治过程相分离[33],形成了人类空间行为研究的两大趋势。一方面,社会文化转向使得人类空间行为研究越来越重视解释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结构及其之间的联系[4]。另一方面,一些地理学家反思文化概念的过分引入,重新思考物质实体与物质性,推动了人类空间行为研究对于能动性以及主观、客观关系的再思考[8]。而混合地理学试图整合冲突的地理学分析元素[9,33],将地理学同时建构为空间理论和社会理论。在这种趋势下,人类空间行为研究也出现了混合化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空间行为与社会/空间系统的复杂性关系[34],空间过程和社会文化过程因素都应被纳入到分析框架中,以实现对人类行为的全面理解。这一学科发展趋势为结合质性研究和空间分析进行人类空间行为提供了机遇。本文将时间地理学和生命历程理论相结合,在结合质性研究与空间分析的混合研究路径上做出了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