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在高中古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赵继鹏

训诂学在高中古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赵继鹏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文化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内容摘要]训诂学主要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本文试图运用训诂学相关原理知识,通过对现今古文注释中所面临的问题、训诂学在古文注释运用方面的举隅以及训诂学在古文注释运用方面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逐一论述,以期为古文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训诂学;古文教学;注释问题

训诂学主要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训诂学既然是以语义为研究内容,也就是说它的核心任务主要是来解释古代的词义。在高中古文教学中,解释古文的词义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因此将训诂学与古文教学结合起来,将会使古文教学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本文主要从现今古文注释中所面临的问题、训诂学在古文注释运用方面的举隅以及训诂学在古文注释运用方面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逐一论述。

一、现今古文注释中所面临的问题

古文教学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对古文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陶冶其情操。在新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编者选取了很多“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的篇章,古诗文所占比例占课文总篇目的53%。可见,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对古诗文的教学。

但是从自身经历以及古文的教学现状来看,古文教学并不尽如人意。 首先,从古文方面来讲,由于古文距今甚远,古文与白话文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差别较大,这给古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次,从学生自身来讲,很多学生缺乏古文方面的语言修养,读不懂古文,从而使很多学生一看到古文就头痛,更不愿意花费时间去研读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许多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中,仅仅依照课下注释解释个大概,或者仅仅凭借参考资料翻译一遍。而对于该解释的字词却不求甚解、一带而过。还有一些教师,在古文教学中枯燥乏味、照本宣科,这样的古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训诂学在古文注释运用方面的举隅

在必修一到必修五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古文的注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不能一一指出,再此仅列举出一些事例以供大家参考。

(1)该注而未注

“该注而未注”指的是在古文注释中应该解释出来然而却并未解释出来的现象。例如在必修二中选自诗经中的《氓》一文,其中一句“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中的“以”未注。 “以”为连词,应释为“来,用来”。语句翻译为“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并没有体现出“以”的意思,字词释义也没有明确,应当注明。 还有另外一句“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中的“至于”未注,由于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趋向于双音节化,从而使“至于”一词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古义为“至,到、达到;于,助词,无义。”今义为连词,表示提起另外一件事。

选自诗经的另一篇《采薇》中的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依依”和“霏霏”未注。“依依”应释为“茂盛的样子”,“霏霏”应释为“甚、大”。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韩诗》:“依依,茂盛。”毛亨《诗故训传》“霏霏,甚。”因此,该句可以解释为:“从前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长得非常茂盛。现在回来的时候,雨雪下得很大。”

(2)注出却错误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古文的注释中,有些虽然注释出来了,然而却存在错误,需要加以修正。 例如在必修二中选自苏轼的《赤壁赋》一文中对于“一粟:一颗米粒”注释有误。 北魏郦道元《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西晋郭璞注:“细丹沙如粟也。”《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粟,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33.]因此,“粟”应释为“沙”更恰当。

又如在必修五中选自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对于“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抢,触、碰。”中的“抢”注释有误。

叶玉麟《白话译解庄子》:“抢,突也。”[叶玉麟.白话译解庄子[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7:2.]冯其庸《历代文选》释“抢”为“穿越”。[冯其庸.历代文选(上册)[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82.]王力《古代汉语》:“抢,突过。”[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381.]此外,根据上下文,“抢”释为“突过、越过”更恰当。因此,“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应释为“我一下子起飞,越过树木(的高度)就停下来”。

(3)通假字与古今字混淆

所谓通假字指的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而古今字指的是在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不同字形,只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为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通假字和古今字虽然有一定的联系,都可以指早期在没有正字法之前出现的音同、音近的现象,但是它们在时间上和性质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在时间上,古今字有先后顺序,而通假字确实共同存在,不区分时间的先后;在性质上,古今字产生了新字,而通假字借用他字,并无新字产生。

虽然在高中阶段并不要求学生区分通假字和古今字,但是古文注释中却不能乱用训诂术语,将其混为一谈。通假字的训诂术语为“通”,古今字的训诂术语为“后来写作”或“同”,不能胡乱使用。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五册书中,只有必修三第 52 页《过秦论》“景,古‘影’字”,和必修五

第33页《归去来兮辞》“反,返回。后作‘返’。”古今字注释正确,其余古今字均被当做通假字。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可以适当的让同学们简单了解一下古今字和通假字的不同,这样在古文的教学和学习中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四)注出却未详

在一些古文注释中,虽然有些作出注释,然而解释并未详尽,需要作出一定的补充。例如必修一中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对于“烛之武,郑国大夫”和“佚之狐,郑国大夫”注释未详。 虽然在古文中对于人名并不需要作出过多的注释,然而在这里烛之武和佚之狐,他们的名字中的“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烛”“佚”为姓,“武”“狐”为名。在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对名字中的“之”作出了解释:“佚之狐,郑大夫。之为语助词,和下文的烛之武,同样以之字介于姓名之间。”[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0.]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阶级喜欢在姓与名中间加一个“之”,用来强调名字对于姓氏的所属关系,除此之外,还有虞国大夫宫之奇、晋国大夫介之推等。这种习惯,到战国以后逐渐减少,直至两汉时期已经完全消失。因此,在隋唐时期的姓名中如颜之推、王之涣等,“之”就不再是结构助词,而是名字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在古文注释中还会出现注释重复、注释的前后不一致、标点有误等问题。 当然,任何书籍中都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之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学习一些关于训诂学方面的知识,并将它合理的运用于教学之中,以期提高古文的教学质量。

三、训诂学在古文注释运用方面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训诂学在高中古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在遇到各个版本中对同一个词的注释众说纷纭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裁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其次,在遇到课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再次,当课本出现误注之处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错误,并加以匡正;最后训诂学能够使学生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道其所以然,与此同时,也会提高学生们的古文修养,加大学生们对学习古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郭芹纳.训话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冯其庸.历代文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黄灵庚.训话学与语文教学仁[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论文作者:赵继鹏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  ;  ;  ;  ;  ;  ;  ;  

训诂学在高中古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赵继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