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尔雅悲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尔雅论文,悲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尔雅,一度凭着灵活的经营机制,引进外资,借船出海,跻身“中国十大名牌服装”行列,创造了令人眩目的效益奇迹,成为中国有影响的大型现代化服装企业,总资产达23亿元,西服出口全国第一。从美尔雅的发展轨迹中,经济界人士一度看到了“内地可以超越沿海”的希望。
加入WTO为中国纺织业开创了又一个春天,但由于近年来地方政府一系列违背经济规律的干预行为,美尔雅陆续被捆上一个个沉甸甸的包袱,从而演出了“盲目兼并、造假上市、侵权重组”等系列悲剧,企业发展动力不断衰减,“超越沿海”更成为奢谈。
春天是飞翔的季节,沉重的翅膀却使美尔雅举步维艰,生产经营正步入“冬季”。经过连续三年的效益滑坡后,去年首次出现了1.1亿元巨额亏损,今年效益继续走低。
美尔雅“惨败”,并不表明“超越沿海”梦想的终结。但其沉浮的轨迹,对渴望加快发展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
厂长当厂长:从“卖国条约”到“服饰王国”
1987年湖北省黄石市纺织局办公室主任罗日炎受命振兴创办不久的美尔雅服饰有限公司。上任之初,罗日炎得到政府最大的支持就是拥有自主经营权和人事权。当时的美尔雅,只有600多人,近万套西服堆在仓库,从国外进口的西服生产线锈迹斑斑,银行账面只剩190元,合作的台商准备撤资转股。市场方面只有日本三泰衣料株式会社制定的一份没人敢签的合同:由日方提供技术服务,美尔雅为日商每加工一套西服,日方付800日元加工费,这在日本只值一碗阳春面,人们称如此廉价的合同为“卖国条约”。
有面吃总比挨饿强!何况日方还承诺将80%的产品返销国际市场。罗日炎心一横,认了。不久,日商买下了台商的股份。美尔雅用廉价的劳动力作资本借船出海,换取外商的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彻底变革了旧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两个月后,美尔雅生产的第一批4000套来料加工西服首次漂洋过海进入了日本市场,换回了320多万日元外汇。
当时,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服装业不景气,我国“西服热”也骤然降温,不少生产厂家纷纷转产,一些进口设备被闲置。正是这个时候,美尔雅花160万元人民币买下哈尔滨一家服装厂,用60万美元引进全套西服生产设备,使公司西服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时隔不久,国内外西服市场都开始升温,美尔雅的产品供不应求。一年之内,美尔雅赢利930万元,等于赚回了三个美尔雅。
1990年,罗日炎邀请67位日本客商来黄石,对有“管理王子”之称的小岛正宪“一见钟情”,提出与他合资。经过几番考验,小岛终于同美尔雅“联姻”,双方成立美岛服装公司。美尔雅因此彻底改变了单一生产西服的格局,变为同时生产西服和时装。此后,美尔雅又办了9家合资企业,开发生产衬衫、领带、围巾、皮鞋、袜子、内衣、西裤、T恤等系列产品,构筑了一个“美尔雅服饰王国”。到1991年,美尔雅已占领日本西服市场的4%,占我国出口日本西服总量的40%。“美尔雅”商标成为湖北六个“中国驰名商标”之一,美尔雅集团成为我国520家大型企业集团之一。长江岸边的内陆小城黄石,因此以“服装名城”闻名全国。
“厂长当厂长,企业办企业”,这是处在巅峰时期的美尔雅给人的启示。罗日炎在谈到当时成功之道时说,过去由政府直接办企业,厂长成了官员,企业不能按经济规律行事,总是办不好,现在让企业自己办企业,企业就能不断地“生仔”。
厂长当市长:从“高速扩张”到“政绩工程”
快速崛起的美尔雅成了黄石市乃至湖北省的骄傲,荣誉加身的罗日炎也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随着当地亏损和困难企业增多,身为国有企业“领头雁”的美尔雅自然成了“靠山”。国企脱困、下岗职工再就业、政府投资项目的续建等等,这些本应由市长们办的事情,被地方政府搁到了罗日炎的肩上。当地政府要求美尔雅“以优带劣、加速扩张”,加上企业领导存在“贪大求洋”的思想,企业摊子越铺越大。
从1991年到1997年,美尔雅先后兼并了7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承担了1776万元的兼并损失,背上3286万元的不良资产和近1.2亿元的债务,总计付出了2.3亿元的代价,还安置被兼并企业职工1250人。美尔雅兼并企业几乎不惜血本,很多项目凸显社会效益,忽略经济效益。1991年8月,以200万元有偿兼并黄石市家具二厂,安置职工293人,承担债务258万元,结果只取得了家具二厂旧址20亩地的土地使用权;1991年10月,兼并了亏损额高达6700万元的黄石市天凤毛纺织厂,安置职工640人,背上了12597万元的包袱;1996年10月,按黄石市市长办公会的决定,美尔雅兼并黄石第二制药厂,安置职工1300人,承担了2000万元债务;1997年12月,在黄石市石灰窑区政府的主持下,美尔雅兼并黄石市钉丝厂,承担了500多万元的债务和669万元的职工安置费及养老金,结果只在那里建了个花园……
1997年5月,美尔雅全面收购黄石市毛纺织总厂,出资3000万元安置该厂职工,随后在这个厂地盘上出资1260万美元与韩国鲜京株式会社共同成立了美京纤维有限公司。美京公司新上“2100万米/年化纤织染工程”项目。在进口韩国设备过程中,因韩元贬值,蒙受了5000多万元的汇率损失,硬着头皮超计划投资1447万美元,于1998年建成投产。投资过大加上市场疲软,美京年亏损额高达4000万元,不得不将建设银行2.1亿元的贷款实施债转股。最近,为降低成本,又不得不申请上亿元技改贴息贷款进行技术改造。为带动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美尔雅又应政府有关部门“要求”,为黄石下陆帆布厂、黄石棉纺织印染厂、黄石市金野集团等4家企业的685万美元外汇贷款提供了不可撤销担保,除少量贷款归还外,大部分已逾期多年,本息合计翻番,迄今有500多万美元贷款须承担连带还款责任,企业领导为此惶惶不安,视其为企业的“定时炸弹”。
当地方政府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罗日炎时,美尔雅就成了“政绩工程”的“垫背”者。1994年1月,应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要求,美尔雅贷款200万美元认购了香港湖北大厦的股份,后因大厦负责人金鉴培贪污公款豪赌案的发生,连投资款都无法收回。1999年2月,黄石市政府将建了一半的“胡子工程”磁湖山庄酒店作价3000万元甩给了美尔雅,企业只好多方筹资5000多万元再投入,企业流动资金被抽得一干二净,酒店目前仅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每年就亏损1180万元。类似的各级领导“良好愿望”不胜枚举,但最终因企业能力不够反而变成了困扰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企业的运行状况日趋恶化。
回首扩张历程,罗日炎感慨万千:“要是民营企业,我绝不会进行这样不划算的兼并!我确实为政府操了太多的心!”他认为,政府对美尔雅期望过高,有悖经济运行规律,使企业在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留下了许多致命伤。
市长当厂长:从“造假上市”到“侵权重组”
如果说盲目兼并给美尔雅套上了绳索,“造假上市”则是沉重的枷锁,开始让美尔雅发出痛苦的呻吟。
美尔雅为了摆脱困境,从1995年开始筹划上市。在额度审批体制下,经过多次争取,终于在1997年获得上市资格。不幸的是,湖北省有关部门要求其与湖北蒲圻纺织总厂的针织厂和丝织厂、湖北省服装鞋帽公司、湖北美兰服装公司等四家企业联合捆绑上市。而这四家企业,早已是有名的亏损大户。
《证券法》要求,上市公司上市前必须连续三年盈利,美尔雅无奈走上了造假上市路。蒲纺的两家企业有3500多人、1亿多元债务,已经全部停产,资不抵债,做假账出了名的湖北立华会计师事务所承担了此项“重任”,按上市公司利润目标倒推调账。蒲纺的股本为3000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0%,实际上两厂一分钱产值和利润都没有,虚增产值2.6亿元,虚增利润6756万元,分别占上市公司美尔雅股份产值、利润的15%,虚增净资产7200万元,占上市公司净资产的20%。捆绑湖北服装鞋帽公司、美兰公司,虚增了产值2228万元,虚增利润586万元,虚增股本250万股,上市公司还为其承担了1350万元银行借款和720万元的兼并损失。
“雪上加霜”的美尔雅集团,于1997年11月将股份公司“成功包装”上市,募集资金3.9亿元。美尔雅西服主要出口日本,日元大幅贬值,使得企业盈利大幅下滑,为了保住配股资格,弥补净资产不实对收益率的稀释,美尔雅股份不得不将虚增的资产泡沫挤出,到去年底斥资6600万元将蒲纺虚增的3000万股回购,这部分股份上市后虚增主营业务收入97977万元,导致多交各种税收3347万元。上市公司不实资产挤出后要由其它资产来填充,付出了惨痛代价的美尔雅集团,借资产置换和债务重组之名,变本加厉地与上市公司大肆进行关联交易,并大肆欠款。1999年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欠款达到了创纪录的5亿多元,占股份公司净资产的58%,严重侵害了股东利益。有增无减的长期巨额欠款成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障碍,从2000年开始,集团开始为巨额欠缺“消肿”,年亏损上千万元的磁湖山庄作价1.66亿元,美尔雅商标也开创国内先河地作价1.2亿元,均被置换入上市公司,目前关联欠款仍然高达249亿元。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严重侵占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直接威胁到上市公司的资产安全。去年4月,中国证监会就美尔雅集团的这种严重侵权行为进行了通报批评。此后,美尔雅集团进行了整改。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实行了“三分开”,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了规范,并正谋求通过资产重组方式解决应收欠款问题。但上市公司新任董事长高斌认为,公司历史问题特别严重,关联欠款数额巨大,靠美尔雅自身是无能为力的。集团目前已基本没有优良资产置换给上市公司,虽然集团下属的8家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状况较好,但外方不同意置换。因此,归还欠款必须盘活集团的资产,要盘活资产,必须尽快改制,吸纳新的民营资本。
16年来,美尔雅集团累计向国家上缴税收3亿多元,目前企业安置职工1万人。最近,湖北省政府已将帮助美尔雅扭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困境,经济界人士忧心忡忡。业内人士希望政府对其“松绑”,恢复其市场主体地位,支持其依法改制,重铸辉煌。
内地超越沿海,是值得肯定的雄心壮志。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是责无旁贷的重任。利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比较价格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西部地区一条重要出路。美尔雅的历史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必须“市长干市长的事,厂长干厂长的事”,不能有任何角色错位,政府给企业营造蓝天,企业才能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