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投资与经营战略的变化与我国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跨国公司投资与经营战略的变化与我国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赵强华[1]2006年在《外国直接投资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外国直接投资(FDI),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经济现象,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我国改革开放后积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资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东北地区由于国家发展战略导向、自身区位等多重原因,改革开放滞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处于相对较低水平。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进一步改革开放、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带来历史性机遇。 本文在结合国内外有关外国直接投资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依据相关理论模型,形成研究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及东北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东北地区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若干重要结论。运用相关研究方法与技术,导入时间概念,重点研究在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后、FDI投资中国出现新动向、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我国对外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背景下的外国直接投资和东北地区的双向选择课题,既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又研究地区的适应问题。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FDI与区域发展理论及应用;FDI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分析;东北地区利用FDI及与全国的比较研究;东北地区利用FDI的前景预测;东北地区利用FDI的地域导向、产业导向、投资国价值分析与东北地区选择策略;东北地区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对FDI吸引力的对策措施等。 本文认为,积极利用FDI对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肖卓远[2]2002年在《跨国公司投资与经营战略的变化与我国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对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入世后的中国将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展示更为广阔的前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叁个方面: (1)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分析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所普遍存在的局限性,对跨国公司投资与经营的理论进行新的解释和说明。 (2)进入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了跨国公司的经营与竞争环境,迫使其以全球发展为目标,不断改变其投资与经营战略。为了更有效地把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吸引进来,本文对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与经营战略变化的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系统概括。 (3)针对跨国公司投资与经营战略变化的几个显着特点,提出我国利用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相应对策。

徐静[3]2002年在《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从1979年到2001年11月底,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3905.2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种贡献不仅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带进了中国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了新的市场机制,促使中国的内资企业更新观念、转变机制,进而促使中国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不断深入的改革。本文主要从1979年至今20多年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状况着手,结合大量的数据,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叁次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在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将继续扩大的新形势下,相信外商直接投资将以各种方式更加广泛的融入中国经济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刘英奎[4]2003年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我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即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思考。 一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其机遇和挑战。据统计,2001年全球大约有跨国公司6.5万家,它们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其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1/3以上,其内部和相互间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60%以上,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左右。世界货物、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进而促进了世界各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获性大大提高,各国经济发展对本国资源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尤其是随着中国的入世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商到中国投资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已经成群结队地来到中国。国内企业该怎么办?是在国内市场上偏安一隅被动挨打,还是走出国门主动出击,到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这一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二是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振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开始出现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从1998年以来内贸部公布的中国主要商品的供求平衡情况资料看,其中供过于求的比例分别为:1998年上半年为25.8%;1999年上半年为72.1%,下半年为80.0%;2000年上半年为78.36%,下半年为79.64%。市场供过于求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面对这种严重的生产过剩,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非均衡主要是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的,因此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内自我发展来彻底解决,而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 叁是自然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瓶颈。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率较低,矿产资源品位较低,尤其是部分战略资源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预测,按现有的资源利用方式,预计到2010年国内45种主要矿产资源约有1/2不能满足需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获取国外矿产资源以补充国内资源不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是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比例失衡。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但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应该是双向的开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走过了一条以“引进来”为主的发展道路,吸引了大量外资,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止2002年12月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外资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479.66亿美元。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世界第二大国,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相比较而言,对外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却无足轻重。最新国际投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吸纳国外投资与发展对外投资应形成合理比例。国际投资经验表明,—个成熟的经济体系,引进外资额与对外投资额的比例一般以100∶110为宜。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研究,各类国家引进外资与海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00∶140,发展中国家为100∶18,而我国仅为100∶8。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走出去”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不相称。面对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趋势,我国有必要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使得国民经济能够长期、健康、协调发展。 五是中国外贸出口深受贸易保护主义的侵害。随着世界生产力的迅速扩张,许多国家商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也更加激烈,从而导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国家频繁利用技术和环境壁皇等非关税措施对商品进口设限;有些国家甚至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韦糙贸易摩擦;不少国家则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组成区域性贸易保护屏障,阻碍外部产品进口。因此,各国之间贸易摩擦此起彼伏。这使得中国出口商品深受其害。据夕阻贸部统计,从1979年至2001年3月底,中国共遭受概起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100多亿美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内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面对这种贸易格局,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越过各种贸易保护壁垒,扩大我国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是我国企业新世纪应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我选择了“中国企业实施去出去战略研究”作为论文选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有所帮助。 具体地说,论文的选题具有如下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国内理论界、产业界对于“引进来”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引进来”的实践成绩斐然,“引进来”的理论更是异彩纷呈。然而,我国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屈指可数,关于“走出去

马蔷[5]2007年在《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跨国直接投资的行为引起了世界上各类国家的关注。而国家经济安全做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行为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有着一定的贡献,但也使国家担忧将屈从于跨国公司的生产和服务的全球化,遭受跨国公司的剥削,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在以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导下,我国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得到迅猛发展。但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安全影响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主要从理论上诠释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

吴凡[6]2007年在《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间外商直接投资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外商直接投资极大地弥补了我国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和外汇缺口,促进了我国轻纺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形产业结构格局。外资的进入带动了技术、管理、营销、网络等各个方面一揽子生产要素的流动,激发了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依然强劲,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却开始弱化,其负面效应正逐步显现。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方面出现较大偏差,各地政府盲目扩大引资规模,重数量轻质量、粗放型的外资引进已给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乃至于产业安全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日益显现,我国与外部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正逐步增强,我国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已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趋利避害,在发挥外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外资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正是针对这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角度来具体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问题,选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研究中,本论文强调将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特定的国情相结合,在对现有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在具体研究中,本文运用大量国内外统计数据和现实案例,对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具体表现、作用机制、制约因素、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多个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内容较全面,资料较翔实,研究结论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在针对我国特定国情的研究中,本文着力从制度建设的层面,运用数理模型和博弈分析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剖析造成我国当前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不佳的现实原因和制度性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利用外资的战略选择、制度建设和相关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战略性的转变与创新。这些研究对指导我国当前科学利用外资、促进外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高效发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二、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本论文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唯物辨证法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为研究中心,沿着“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存在问题---原因剖析---政策建议”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全文。文章首先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新变化入手,在系统探讨了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决定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球化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内涵和评判指标体系。然后,集中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响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国际因素:外商直接投资(FDI)。并在探讨了21世纪初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的新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研究视角,集中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问题,拟从理论层面来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作用机理及制约因素等问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特定国情,重点研究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问题。本部分运用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的角度来阐释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影响,这包括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的具体表现、影响程度以及存在问题等多个方面。之后,着重从制度建设的层面,运用数理模型和博弈分析等理论分析工具,来剖析造成我国当前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不佳的现实原因和制度性障碍。最后,在以上分析的结论上,基于提高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考虑,从如何提高我国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角度,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外资的战略选择、制度建设和相关产业政策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叁、主要内容及观点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在介绍本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逻辑结构、研究方法、选题意义、创新与不足等问题的同时,本章重点介绍本论文选题的理论与现实背景,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背景介绍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本论文研究的理论起点和基础。第二、叁章为全文的理论基础部分。第二章: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本章从产业结构的概念、演变规律与变动决定因素入手,来分析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主要内容、机理模型与优化评判标准等问题;其后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征与趋势,重新阐释了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并根据该创新点构建了一个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吻合的新的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第叁章:国际直接投资(FDI)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本章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概念、发展历程与理论渊源入手,着重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新特点,以及在国际直接投资推动下愈演愈烈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及其影响。这两章内容一方面是对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优化相关观点与理论的梳理,另一方面也强调创新,重点在于探讨全球化浪潮对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以及在此影响下的新发展、新特点,为以后各章节的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四章:FDI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机理与制约因素。本章是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来具体研究FDI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本章首先分析了FDI对东道国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效应,如产业资本形成、技术转移与溢出、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就业、贸易促进与国际收支平衡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图示与实例来剖析FDI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及其作用机理,重点在于分析作用传导机制,这包括资本、技术、产业关联、竞争与示范等多种作用渠道,直接或间接对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产生增量或存量调整与优化。最后,本章还探讨了制约FDI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发挥的若干因素,这主要从东道国与跨国公司两个方面来思考的,前者主要包括: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转移承受能力、当地市场与企业禀赋状况、市场结构与市场竞争状况、外资政策选择与管理等;后者主要包括: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策略与产业控制、海外投资项目产业关联程度等。第五章:全球化背景下FDI对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章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具体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本章首先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在全球化趋势中的演变情况;然后从实证的角度,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和现实事例,从FDI的产业资本形成与促进效应、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竞争与示范效应等方面来具体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最后,对当前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产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的特点与演进趋势做了较深入的分析,以探讨当前外资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绩效状况。第六章:当前FDI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存在的问题。FDI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它既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可能加剧我国产业结构的偏差,制约我国产业的长远发展。本章着重研究了当前FDI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存在的叁个主要问题:第一是FDI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局限性问题。外商投资方向选择与我国引资目标的错位、外商对先进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的严格限制是国际产业资本逐利本性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导致我国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效应不佳的客观制约因素。第二是FDI流入陷阱的产业结构效应问题;低质低效外资的过度流入我国必将带来严重的产业结构问题,这包括产业结构转换缺口、产业结构同构化、过度竞争与寡头垄断并存的二元市场结构等问题。第叁是外资对我国产业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危害问题。当前我国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和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被动接受导致了外资对国内企业的产业压制、市场垄断以及环境危害等严重问题。第七章:引资博弈与FDI数量型扩张:基于制度层面的原因剖析。制约在华FDI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有效发挥的因素既有外商投资者的因素,更有我国制度建设不完善方面的因素。本章从制度层面,主要运用博弈分析方法,来剖析导致我国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不佳的现实原因和制度性障碍。在我国现行的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政绩指标考核体系下,不可避免地产生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目标的多元化、短期化与功利化等问题;出于政绩与地方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热衷于引资优惠政策的竞争与博弈。这些博弈包括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之间的多个层面。博弈的结果是外资的数量型扩张,低质低效率外资的过度涌入,导致地方社会福利的损失。在以上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运用统计数据和计量分析工具,对FDI的绩效拐点区和我国引资的适度规模做出相应的推论,以进一步佐证我国当前引进外资的数量型扩张特征。第八章: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本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及其有效性,着重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探讨提高我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创新。然后,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提出了我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进行战略性转型与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实施自主型引资战略,引导规范外商投资方向;规范外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培育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产业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等。四、主要创新1.在对现有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将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的特定国情相结合,力争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这一具有交叉性学科特色的研究对象,着重从作用机理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相关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时代性。2.构建了一个全球化视角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传统的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两大方面,更多强调一国产业结构的自主演变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的互动效应,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本论文在传统优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不仅赋予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指标新的内涵,而且构建了一个以产业结构的开放化为基础、以高度化、合理化为主干、以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为核心、兼顾产业安全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3.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理做了较深入的分析。从FDI的资本促进效应、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竞争与示范效应等方面来剖析FDI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作用传导机制与制约因素,在研究中注重辩证地看待FDI的双重效应及作用途径,并运用相关图表予以清楚表示;然后运用该分析结论来进行中国的实证研究,实证中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引证,这与现有的研究多偏重于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侧面的定性分析有所不同。4.将竞争博弈模型引入到招商引资策略研究中,通过模型分析对其中博弈各方的行为及绩效进行剖析,对当前地方政府利用外资中的主要经济现象做出一定程度的合理解释,为后期的政策建议奠定了理论分析的基础。在分析地方政府引资行为扭曲和引资博弈问题时,运用了投标博弈模型(Bidding Game Model)来分析在有限理性、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不同质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引资博弈及其后果。现有文献对地方政府引资行为及其扭曲的原因分析比较笼统,本论文从制度约束条件下的有限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探讨地方政府的引资投标博弈行为及其后果,分析比较深入。5.在具体的制度建设与政策建议研究上,本论文基于制度基础建设的层面,来探讨制约我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制度性障碍及其解决对策,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的战略性转型与创新问题,这种研究视角在现有的文献中并不多见。

李爱平[7]2004年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与我国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跨国公司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长,在国际化生产、销售、出口、就业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我国入世后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深入探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以及国际市场的新格局,跨国公司进行了全球战略调整以保持其良好的增长势头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入世标志着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与此同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加工组装能力有了飞速发展,中国市场的容量空前放大,这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重新审视中国、认识中国。鉴于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顺应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新形式,跨国公司也在积极调整其在华投资战略。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的产生根源和跨国公司新一轮战略调整的具体表现以及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对上述问题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的新对策。文章分为叁章: 第一章: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概况与战略调整。首先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区域分布、产业分布及其投资方式与跨国公司的投资来源结构四个方面以数据、图表分析了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概况。紧接着介绍了自上世纪90年代来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调整的内容和几个典型的例子,在此基础上就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的具体表现与整体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 第二章: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的动因与效应分析。第一节介绍了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的背景,分析了影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的国际因素与中国自身因素。后两节着重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调整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正负面效应。 第叁章:我国的对策研究。该部分是整篇文章的重点,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面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所应采取的新对策。本章介绍了加入WTO后我国为应对跨国公司投资战略调整所做的转变,针对我国吸引跨国公

高雯[8]2007年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变化与中国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跨国公司是现代化发展到国际化生产的产物,是企业为适应高度复杂化的生产技术和国际交换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的运作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跨国公司也不断寻求改变,从而使自己更适应全球市场竞争的要求,更好地融入到公司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如此一来,这就给世界各国对跨国公司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所带来的投资可以为发展经济贡献巨大力量,解决经济增长、扩大出口等问题,但同时,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变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经济问题,如形成垄断、挤压民族工业发展、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等。因此,在应对跨国公司新变化时,一个国家应当辩证地分析,发扬跨国公司的长处,抑制跨国公司的弊端,使之更好地为本国经济服务。 中国的国民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与跨国公司有着不解之缘,跨国公司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长期以来,跨国公司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是,在赞扬跨国公司所做出的贡献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对跨国公司弊端的分析,因为跨国公司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应对跨国公司政策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趋利避害,对跨国公司进行引导,使跨国公司更加健康的发展。 本文主要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变化为研究对象,首先描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总括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进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难点和方法。随后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作总体介绍,并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发展历程、投资方式、投资结构和投资区域等。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变化情况,从跨国公司股权结构变化、区域布局变化、经营战略变化以及技术战略变化展开研究,并对跨国公司投资变化的理论和现实因素以及由于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变化所带来的效应进行重点分析,认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变化会带来正负两个方面的经济效应,为此,在文章的最后,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对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变化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赵鹰[9]2004年在《FDI集群研究:以长叁角为例》文中提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以全球视野寻求最佳的投资区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际生产平均分布在全球各地,相反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越来越表现出集群的特征,因为这种集群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并增强当地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成为产业集群的参与者,同时越来越多的政府成为产业集群的促进者。笔者将相关产业的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集群现象称之为“FDI集群”。近十几年来,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集群趋势,和外资近几年在我国长叁角地区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FDI集群现象,引起了笔者对FDI集群尤其是长叁角地区FDI集群的关注。通过研究笔者发现,FDI集群现象也正在得到许多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以及各地政府的重视和研究,涉及FDI集群的相关文献也逐渐增加。但是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仍有一些局限与不足,大部分文献都是在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对FDI集群的归纳和总结,缺乏解释FDI集群的系统性理论框架。然而随着FDI集群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长叁角地区的初露端倪,有很多现实问题又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寻求突破和创新,从而指导我们的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对FDI集群进行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这一出发点,笔者认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相关理论的综合来尝试找到解释和识别FDI集群的理论模型,并以此来剖析长江叁角洲地区FDI集群现象及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找出该地区发展FDI集群的决定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具体来说,作为本论文的创新内容和创新方法,笔者尝试通过规范分析,对集群理论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理论综合,从而构建了解释FDI集群的理论模型—金字塔模型,以及FDI集群的量化识别体系,并以长叁角为例,将量化识别体系运用到实证分析中去,找到了长叁角地区已存在的具有FDI集群特征的重要产业,并以金字塔模型为分析框架深入系统地分析了长叁角地区FDI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以及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全文形成了一个从理论创新到实证检验,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相辅相FDI集群研究:以长叁角为例内容摘要成的有机整体。 通过此文,笔者探索了研究FDI集群的理论模型和识别FDI集群的指标体系,并将其贯穿与实证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创新的见解,它主要包含在两个层面,即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首先在理论层面主要包括: 1、对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见解:(l)寻求、发挥和利用优势,以此提高竞争力,是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动机;(2)企业从外部寻求区位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3)产业集群既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特征,也足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的区位优势,能使跨国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4)研究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新的理论模型。 2、笔者认为FDI集群形成的决定因素足:企业寻求优势的动机、形成集群的产业条件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政府推动与历史机遇是促进FDI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笔者构建了解释FDI集群的理论模型一金字塔模型. 3、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数量模型来识别某一地区的FDI集群,并建立了FDI集群的量化识别体系. 其次,在实证层面主要包括: 1、外资占主导地位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在上海和苏南地区初步形成了FDI集群.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可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浙江尚未出现外资占主导地位的行业,FDI集群尚未形成,但浙江引资正在形成不同于上海和苏南的吸引外资模式—以块状经济嫁接外资. 2、以金字塔模型为分析框架,笔者认为跨国企业在华投资战略的最新趋势,长叁角所具有的产业条件和区位优势,以及政府意识的转变有利于长叁角地区进一步发展FDI集群。 3、以金字塔模型为分析框架,笔者认为长叁角地区尚存影响FDI集群持续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纵观全文,笔者首先从理论入手通过规范分析深入研究了FDI集群的形成机理,开创性地建立了解释FDI集群的理论模型一金字塔模型,同时形成了FDI集群的量化识别体系.然后以长叁角为例,运用这两大理论工具对该地区FDI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一方面检验了理论工具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刹析了长叁角FDI集群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FDI集群研究:以长叁角为例内容摘要议。使全文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证意义。

王习农[10]2004年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经济全球化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其自身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都无异于自甘落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加入WTO,又为我国面向全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从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向开放,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开放经济中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通过建立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全面研究当前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取向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在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国内外跨国并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简要说明全文的主体结构和框架构思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跨国并购实践及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即国际投资以跨国并购投资为主。同时,在总结全球跨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开放经济内涵,给出跨国并购概念,分析跨国并购实质,梳理当前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以国内企业并购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吸收利用并加以创新。本章对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两种FDI方式加以比较,进而说明在总体上跨国并购优于跨国新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第二章,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在评价利用国际各种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理论创新,目的在于架构解释跨国并购动因的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本章核心观点在于: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企业试图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并购或跨国并购去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持久利润。本理论以企业客观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提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和函数,分析形成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探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成、作用和选择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战略重点,以合作性战略、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宏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战略方式。以下四章则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分别展开论述。第叁章,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本章以合作性战略为指导,在归纳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和现状,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重新定位,进而提出我国企业<WP=4>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构想。同时强调在外资并购大举进攻的挑战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并购进程,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在知识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作相应调整。最后,阐述通过打造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本章以进攻性战略为指导,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技术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对策。第五章,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本章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指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政府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等四方面探讨如何为开放经济中我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本章以防御性战略为指导,重点论述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民族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其他国际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树立风险防范和经济安全意识,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研究表明,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只有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通过主动引进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通过重塑宏观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运行条件,不断增强经济安全意识,从而面向世界、面向开放、面向未来,确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和改革,积极打造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才能快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

[1].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D]. 赵强华. 吉林大学. 2006

[2]. 跨国公司投资与经营战略的变化与我国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D]. 肖卓远. 黑龙江大学. 2002

[3].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研究[D]. 徐静. 南京理工大学. 2002

[4].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D]. 刘英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5]. 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D]. 马蔷. 暨南大学. 2007

[6]. 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吴凡.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7].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与我国对策研究[D]. 李爱平.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8].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变化与中国应对策略研究[D]. 高雯. 大连海事大学. 2007

[9]. FDI集群研究:以长叁角为例[D]. 赵鹰.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10]. 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王习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跨国公司投资与经营战略的变化与我国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