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情探测技术,确定写作教学起点——兼评李凤老师的写作教学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案例论文,起点论文,老师论文,技术论文,李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写作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什么”,也不在于“怎么教”,而在于“从何处开始教”。 这个话题的提出,预示着一个重大的转向:写作教学应当从关注写作知识转而关注学生的写作学习需求。而李凤老师提供的这个教学实录,可视为一个恰当的基于学生写作学习需求的案例。 一、没有最好的知识,只有最合适的知识 写作教学必须教给学生一些知识,但这些“知识”不是由教师自我创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写作教科书上“移植”到学生头脑中的,而是在教师分析学生写作样本、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确定的。教师研读学生作文,就是号脉,就是诊断。不号脉、不诊断而开处方,这种医生是要害死人的;这种作文教学,是要害死学生的。号脉之后,或者发现学生的一个精彩点,或者发现学生表达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这样的训练,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能够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一个著名的关于知识的“金表”隐喻可以作为我们立论的基本依据。 要区分金表和银表,只需要知道“黄金是黄色的”这一浅显的知识;但要区分真金手表或镀金手表,则需要了解更多的有关黄金的知识,例如关于“密度、硬度”等知识。 这一隐喻对于课程设计者的启示是:研究支持具体活动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最合适的知识是与具体目标匹配的微型化知识。正如从没有完美的路线图,只有执行具体任务的有用路线图一样,在写作教学中,也没有完美的知识结构,只有对具体任务和问题有作用的知识内容。 二、合适的知识基于恰当的学情探测 合适的知识从哪里来?李凤老师关于“偏题”的课例可作为我们分析这一问题的典型案例。 多年来,语文教师对学生频频出现“偏题”症状的预判基本上是先入为主的:大多认为症结在学生不细心,太匆忙,或缺乏审题技巧。于是,我们的写作指导课便总是不断介绍各种审题知识,不断进行审题训练,但实际效果却并不见佳,原因很简单:教师提供的知识没有“对症下药”。 李凤老师通过访谈学生并与同行会诊后发现:偏题的主要原因其实是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偏差。显然,如果认定病因在“态度”或“技巧”,其教学内容就必然是要求学生端正态度或传授审题技巧;如果认为病因在“概念理解”,则教学内容就必须转为如何“澄清”相似概念。总之,不同的学情导致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写作需求,就成为写作教学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写作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怪异的现象:一方面,写作学情最容易把握;另一方面,写作教学最不关注学情。学生的写作结果是直接呈现在教师面前的,所以写作更容易让老师判断出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同时也更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来选择不同的内容与方法。但是,教师对写作学情的重视程度却不高。语文教师在批阅作文上虚应了事早已成为不争之事实,教师对学生写作状况的理解与实际状况之间经常存在着重大偏差。语文教师很少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对哪些话题感兴趣?对哪些文体感兴趣?在写作中感觉棘手的问题是什么?学生经常说的“不知道怎么写”实际上是怎样一回事?学生的审题偏差主要原因何在? 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师了解得非常不够。原因何在? 首先,是作文学情分析的技术研究不足。目前对于写作学情的分析还没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学情的了解基本上处于经验层面上,还没有比较可行的分析技术。了解学生的写作学情基本上还只限于批阅学生作文这一途径上。即使这几乎唯一的途径,教师的掌握程度也不容乐观。面对诸多学生作文,有经验的教师可能凭借个人的修养与经验敏锐感受到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但对于多数普通教师而言只有束手无策或者被迫写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语虚应了事。 其次,可能是作文批阅的工作量极大,教师难以胜任。许多教师视作文批阅为苦差事,称之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座大山”。有些学校作文批阅的要求过于严苛繁琐,要求对作文“精批精改”,要有“眉批、旁批、总批”,应该说,这是作文批改的取向上出现了问题。此类批改要求实际上不是为了解学生写作学情,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学情探测技术决定写作教学实效 了解写作学情需要探测技术的支撑。目前,比较成熟的学情探测技术如下:一是直接做问卷调查,二是研究分析学生作文,三是通过访谈诊断学生问题。这些方法的综合使用,可以得出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问卷调查是了解学情的较为直接的方法。 让学生写什么内容一般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这是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学生究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又对哪些内容不感兴趣?教师一般凭经验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了解学生。例如,笔者在五六年前曾设计过有关“宠物”的写作活动,当时,这一活动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是,2012年当笔者要求一批高一学生开展这一写作活动时,学生的反应却非常冷淡。于是,笔者做了如下一项小调查,就如下32个话题对实验班的46位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预估有着很大的差异。调查话题如下: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话题进行写作,在以下32个话题中,你最愿意写的5个话题是哪些?你最不愿意写的5个话题是哪些? 科幻、穿越、探险、宠物、盗墓、爱情、军事、体育、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热点、明星偶像、历史人物、八卦故事、家庭伦理、科技发明、自然风光、名人轶事、中学生可以谈恋爱吗、中学生应该读一读“厚黑学”吗、山寨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宫廷争斗戏热播的原因分析、《小时代》现象分析、未来中国的走向及其对世界可能的影响、中国时局:“危”与“机”的分析、中国社会现象分析、我的个人发展规划、国外见闻、伊斯兰教同基督教的文化冲突、占星术与星相学…… 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最喜欢的5个话题依次为:山寨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未来中国的走向及其对世界可能的影响、历史人物、中国社会现象分析、社会热点。 学生最不喜欢的5个话题依次为:家庭伦理、八卦故事、穿越、爱情、盗墓(明星偶像、宫廷戏)。 虽然这只是一次小型调查,但笔者还是受到强烈的震撼:当代中学生也许并不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心胸格局狭小、思维视野狭隘;相反,他们对于社会现实、政治现实等话题都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思维的疆域相当广阔,指点江山气概也不输于以往学生。对于这些怀有强烈抱负的学子,我们的写作教学究竟应该如何适应呢?学情分析使得写作教学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教师了解学生写作学情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批阅学生作文。而批阅作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打一个分数来评判学生,更不是为了证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而是要通过批阅学生作文了解、分析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再根据这一分析思考发扬其长处与克服其短处的基本对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了解学情”的作文批阅和通常的作文批阅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般来说,“了解学情”式作文批阅要注意两大方面:总体把握、微观分析。 “总体把握”式的作文批阅有三大特点:首先,不需要对每一篇作文都作精细批阅。教师批阅的关键在于把握某次作文全班学生的主要表现及其症结。其次,不需要对每一篇作文作全面批阅。教师可以侧重一两点而忽略其余问题,可以关注阶段性重点而放过次要问题或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三,甚至不必每一篇必改,教师只需重点抽查一部分学生作文把握本次作文大势即可,其余作文略作浏览即可。 “微观分析”式的作文批阅需要对少数典型的学生习作做深度分析,甚至应当确定某一篇标本性习作进行切片分析,逐步分析这一篇习作的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对某些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学生访谈因为涉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可以弥补静态的文本分析的诸多不足,更便于把握学生写作问题的症结。 值得期待的是,我们所处的“大数据”时代可能给写作学情的诊断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有研究者断定:大数据的到来从技术层面上让学生的真实学情得到量化与显现。学生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处理变得可视,倾听学生成为可能,教师有了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改变教学行为成为可能。大数据还能够实现过程性评估,能够发现学生常态,改造课堂流程,实现大数据与课堂教学具体进程的结合。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归类与分析,写作课程设计者可以预测“经常使用某些类型词语的学生可能存在怎样的写作问题”,更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和认知倾向。例如,通过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多元评估,发现有的学生习作中善于运用关联词,而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则倾向于更多地使用表达情绪的词语,这一发现则有助于教师提供针对性策略,一方面帮助学生发挥自身长处,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弥补某些能力上的不足。 一篇学生作文,究竟能够带给写作教师什么样的数据?在有些教师眼中,这篇作文也许只是非常简单的“语句通顺、中心突出”两句简单的评语,或者只是非常简单的“良”或者78分这样的等级判定。但如果语文教师拥有足够的观察维度以及观察技术就可以得到极为丰富的数据: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特征,学生用词有哪些习惯,学生是善用长句还是喜用短句,每个段落运用多少句子,结构上特点如何,书写从什么阶段开始出现字迹潦草现象,写作跑题是一开始就跑了还是越写离题越远……这些信息远远比一个格式化的评语或简单的等级制定要有价值得多。不单是作文这一终端结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表情、动作、思维流程以及师生互动等各个环节都存在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是探测学情的重要资源。因此,每一篇作文实际呈现出的学情都必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数据采集得足够全面,数据量足够大,我们必然能够得出不同作文的不同特性。如果还能够增加一个时间维度来考察某一学生的历时变化,则可以了解这位学生在一定时间段(例如2年)中在写作学习方面的词语、句子、段落、文风、卷面等各方面的变化,依据这些数据,再与一定常模中的学生写作学情进行比对,就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位这位学生在写作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目前还不可能对学生习作进行全面的数据搜集与分析,但是,在适当对少数样本进行采样做小规模的数据分析的同时,与教师了解学情的传统手段相结合进行三角互证研究,可能是全面准确地探测分析学情的一条可行之路。当然,借助大数据实现对写作学情的探测分析,还需要技术人员与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者的通力合作。假以时日,准确充分地把握写作学情必然具有乐观的前景。 四、学情探测,促进学生的写作学习 教师不能只对写作学情做一番空泛分析后就将学情束之高阁,也不能在探测到学情后依然在写作教学中把写作学情与写作教学内容割裂开来。写作课堂上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必须完全建立在写作学情的基础上。当教师探测到学生在写作学习中暴露出的关键问题后,就必须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针对性的知识来予以干预或矫治。 李凤老师在探知学生偏题主要是由于概念混淆所致后,就确立了“澄清概念”的教学指导策略,这时写作教学内容就具体转化为“概念的理解与辨析”,操作性和针对性因此大为增强。事实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写作教学的瓶颈在于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而明确为什么教,恰恰是学情探测的使命所在。写作教学的实施,实际上只是在学情探测之后的一种水到渠成的行动。没有学情探测,这一切行动都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 必须明确的是,教师对学情的探测未必非常准确,有时甚至可能会有较大的偏差,因此,探测学情应该贯穿于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学情探测中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如此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始终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 编辑手记: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学情分析,如同中医诊断须进行望闻问切一样。然而众多教学设计中,却鲜见较为详细的学情分析内容,基于学情的教学并未真正落到实处。邓彤老师及其名师工作室成员李凤老师,在文中为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学情探测技术确定写作教学起点、如何针对学生议论文写作暴露出来的关键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的确如李凤老师所分析的,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偏题的症结常常在于对概念认识模糊不清,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辨析和澄清是避免出现偏题的有效策略。本期“学法指导”栏目徐江、于丹丹两位老师的文章也是针对“概念”“定义”进行的写作指导。希望这三篇文章对老师们分析学情、有效指导议论文写作有所启迪。 原标题:写作教学:起点在哪里?运用学习情境检测技术确定写作教学起点--以李峰老师写作教学为例_学情分析论文
运用学习情境检测技术确定写作教学起点--以李峰老师写作教学为例_学情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