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_教育论文

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_教育论文

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生教育论文,启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特点

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德国的学徒式教育模式、美国专业式教育模式、二战后的协作式教育模式。这三种模式是近半个世纪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

1.1 德国学徒式教育模式的产生

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最早产生于德国。1809年洪堡创立了柏林大学,确立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和“学术自由”的办学原则,把培养科学研究者和发展人类科学文化作为主要任务。19世纪中期,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德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研究所,出现了学徒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学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与导师在研究所或实验室从事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类似于中世纪行会艺徒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德国的研究生教育只有一级博士生教育,德国十分重视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他们的目标是培养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工作者。

德国的学徒式教育模式,主要采取的导师负责制。德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主要集中在大学内部的研究所,研究所实行讲座制,由权威的教授主持,教授带领若干副教授和讲师进行科学研究。导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负责招生、制订培养计划、进行科研指导、论文写作以及对论文评审等方面,这样导师就完成了博士生培养的组织、管理与监督,因而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博士生教育。博士生在学习期间的中心任务是科研和撰写博士论文,没有课程学习的计划,也没有学分要求,有的学校开设研讨课,即习明纳(seminar),也是为了提供教授与博士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研究材料与数据的搜集和整理、论文体例的确定、理论分析和得出结论以及论文的写作技巧等方面,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的科研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由于德国的培养方式不强调课程教学,因而考试是在博士学位论文被接受后与论文答辩同时进行,共同作为是否授予学生博士学位的考核依据。博士生申请论文答辩前,需要博士学位委员会指定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专家评阅,若无异议,博士生才可以参加答辩,答辩中所提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论文的主题和本专业内的基础理论知识。

德国的学徒式教育模式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个性化、非正规化的特点,这种培养模式与德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研究型培养模式日益受到批评,主要不足表现为:

(1)博士生不设系统课程,不利于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不利于他们今后从事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

(2)博士生在一名教授的指导下或在规模较小、研究方向比较单一的研究所里从事研究,学术视野狭隘,缺少科研合作,而现代的科学研究则要求科学工作者具较宽的知识,强调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及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共同合作。

1.2 美国专业式教育模式的兴起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在19世纪初借鉴模仿欧洲大学,特别是德国大学的办学经验和模式发展起来的。1876年,美国第一个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成立,它是美国最早从事高深学问研究和提供高级学位课程的私立高等学校。到1900年,美国已有1150所大学开设了研究生课程。

美国的专业化模式是指培养研究生过程的形式化、标准化和专门化。美国研究生教育自19世纪下半叶产生开始就追求着科学探索和社会服务两大目标,它兼备了理论性与应用性,尤其是长期彻底贯彻应用性的培养目标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个显著特点。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两个教育层次,不同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其培养计划也有所不同。硕士生培养阶段,重视教学的作用,强调课程的学习。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一般包括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并配之以综合性考试和一篇论文或与其相等的一个有创见的设计,还有的只注重课程的学习。而博士生的培养着重于使博士生能自由地探索问题和发表意见,在学科上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其培养计划一般包括听课、课堂讨论、研讨会、自学和科学研究等。

美国专业化培养模式组织管理由研究生院负责。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设有10个研究生院,但这种研究生院只是一种组织形式,虽设有院长和教学班子,但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它没有专门教师编制、设施和预算,实质性的培养由各系负责。研究生院在有关整个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事项上有决策权,起指导、协调作用,如制定学位标准、课程管理、招生及学籍管理、经费管理等。

专业化培养模式在更大范围上把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生院的出现,表明整个教育体系已同生产发展建立起直接联系。因此,以研究生院为主体的专业化培养模式既是美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创新,也是正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根本方向,并成为大多数国家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榜样。

1.3 二战后协作式教育模式的发展

二战后,各国政府都把经济的恢复与振兴,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由于高层次科技人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战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承认。随着科学、技术、生产的紧密结合,单独依靠大学培养研究生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大学与工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协作式。协作式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及组织管理上与前述两种模式都有很大的差别。

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应用型、开发型的研究人才,因此它要求大学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同时要求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统一。培养过程中,既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强调结合生产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实现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的一体化,这既有别于学徒式模式的纯科研型,也不同于专业化的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在管理方面,实行大学与企业的合作管理,由大学的研究生院或系与企业的主管部门或研究所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书,明确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应承担的培养经费等。协同式培养模式在现代科技水平上建立了研究生教育与工业生产之间最直接密切的联系,从而满足了信息工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以上探讨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三种培养模式,学徒式模式适合于培养纯理论型的研究生,专业化模式适于培养教学科研型及行政管理等高层次人才,而协同式模式适合于培养应用型、开发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三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我们不可能简单地对它们进行评价,也不可能在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盲目照搬某种模式。

2 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2.1 单一化的培养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

我国学位制度初期,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的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单一化的教学科研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博士层次大多数仍然是培养“学术精英”,硕士层次除了培养学术型人才之外,也在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批准了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法律专业硕士学位以及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等专业学位,但是,由于长期受“知识本位”的影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重知识轻研究,忽视与社会的联系仍然非常突出,现行的学位制度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2.2 研究生结构比例不合理

尽管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发展结构比例失调,本硕博比例不协调,特别是本科和硕士的比例与发达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研究生教育规模也迅速扩大,1998年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7.25万人,在校研究生达19.89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研究生1.50万人,招收硕士研究生5.75万人,研究生与普通本专科招生比为1∶14.9,硕士生与博士生比例为3.83∶1,2003年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26.89万人,比2002增加6.63万人,增长32.72%。在校研究生65.13万人,硕士生与博士生比例为4.2∶1,与美国相比,1950年美国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1∶10.2,到1981年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1∶4.1,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2.3 重理论课程学习,轻实践应用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科研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检验和应用学习成果。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中培养方式简单,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专业划分过细,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从事科研的能力较弱,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科技、经济、政治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急需各种规格的复合型人才,现行的学位制度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应当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2.4 我国“设置了独立的科学院体制,这种体制使教育与科研分离,不利于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性人才的培养”

这种独立的科学院模式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的产物,这种体制分散了国家有限的研究和开发资金,分散了研究力量,限制了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氛围。在这种体制下,大学的功能被弱化,大学只是进行教学,为社会培养人才,科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大学所获得的科研经费十分有限,使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2.5 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

由于对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定位不清以及制度层面的原因,我国的本科教育过早地进行专门化教育,有的学校把研究生教育简单地理解成为本科教育的延续,虽然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而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一些学校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特别是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迅速增大,导师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的教学资源大量被本科生挤占,研究生的科研条件较落后等等,研究生教育质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3 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对策

单一化的教学科研型模式只能在一定的发展规模内保持协调发展的状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规模的扩大使供需结构的不平衡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等等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借鉴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三种模式的优点,改革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模式的转变,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3.1 确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中,硕士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注重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不同类型的培养类型。博士生教育应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为主。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知识,还要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且能解决国家的重大社会和经济的现实问题,从而逐步实现硕士生教育主要以应用型为主体、博士生教育以学术型与应用型并举的格局,使研究生教育既为教育和科研部门培养师资和研究人员,又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3.2 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国目前大多数采用的是全日制的培养方式,应当逐步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把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和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方式逐步纳入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中来。同时,改革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目前研究生教育中“理论型”人才缺理论,“应用人才”缺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应将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美国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认为,由于“现代科研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研份额变得安排在承担教学的系之外,而且进一步安排在大学之外。这些地方,可能有或者可能没有它们自己的教学形式和科研学徒的参与,它们明确地把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中心的课程构架中分离出去,这个趋势叫做“科研漂移”(researchdrift)。转过来,现代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要,以扩大了五倍和十倍甚至更多的低年级和中间年级的学生,开始一个“教学漂移”(teachingdrift)的大潮。在这个大潮中,教学从以科研为中心的系和大学拉出来,移到专门负责教学的机构和大学。“这两种漂移影响了了大学的发展。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扩招的背景之下表现得更为突出。研究生教育不仅要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做到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是真正提高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单纯的教学或单纯的科研都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传统研究生教育的症结便在于此。”

3.3 树立质量多元化的理念

提高质量是当代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以质量争声誉、以质量争效益、以质量取胜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共识。英国学者格林把教育质量的概念分为5种:(1)优秀的;(2)质量与预定的规格和标准相一致;(3)质量就是适用于目的;(4)实现本学校目标的效果;(5)满足消费者规定的和潜在需要的程度。为了提高质量,各国都采取许多有力措施,如重视从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中招收有才能的人加以培养;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深度。为了拓宽知识面,采用增设跨学科课程、新兴交叉课程,做到文理渗透、基础和应用结合;注重实验、实习和实践锻炼,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质量。

3.4 加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建立高校与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的机制

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也要进行科学研究,但大多数高校科研经费紧缺,科研项目与现实结合不紧。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科学研究与开发,但科研辅助人员太少,因此,二者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单位各自的优势,从而达到双赢。通过高校的各类课题和社会合作,不断更新培养研究生所需的实验设备和手段,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综合能力。由于资料、设备、资金等方面原因,我国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较低,在培养过程中,没有合理的科研评价标准,学生和导师只重视课程成绩和学分,而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当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在选拔招生时,就应把是否具有科研发展能力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在制定培养计划,把培养科研能力作为核心。同时,突破研究生的培养“师父带徒弟”的模式,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依靠集体的力量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负责博士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使高水平创造性成果的产生。

3.5 适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纵观当代发达国家,有一个突出特点是研究生教育日益国际化。知识的国际流动今天愈加迅速,科技人员的国际性交流愈加频繁,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作培养等国际合作形式越来越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国际化,请国际上有名的专家给研究生上课;(2)学生国际化,学生面向国际招生;(3)教学内容国际化;(4)实习场所国际化;(5)培养思想的国际化;(6)研究生学历的国际认可。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唯一的办法是开放办学。这就要求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等方面与世界接轨、同步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一方面要继续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高级访问学者;另一方面要把国内、外的知名学者请到高等学校做客座教授,同时,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历史发展经验表明,研究生教育越国际化,就愈能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大环境的人才,其人才质量就愈高。

3.6 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的目标、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原则等诸多方面,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建立多样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的评价指标,也就是在总的原则和要求上,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尺度和准则,在评价目标、方法以及标准的选择上,要突出不同单位以及不同学科的特色,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充分体现研究生教育高度专业性、自主性的特点,避免用统一的形式、统一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方法来评价不同的学校或学科。此外,要充分尊重基层学术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共识,建立起自下而上地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价制度,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标签:;  ;  ;  ;  ;  ;  ;  ;  

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