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药剂科017000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药品摆药机在住院药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用“随机法”将我院5个科室共108例病患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使用人工摆药模式,观察组实施全自动摆药机摆药模式,对比两组摆药模式单剂量摆药用时情况。 结果:观察组单剂量摆药总用时(0.54±0.33min)要明显低于对照组(1.13±0.58min)(p值<0.05)。 结论:在住院药房中使用口服药品摆药机可以提高摆药效率,减少单剂量摆药用时,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口服药品摆药机;住院药房;应用;效果探析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设备在医院药房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相比较传统的人工摆药模式,全自动口服药品摆药机通过医药信息及医嘱的输入,控制机器自动按照用药时间差异进行分包工作,更有效减少了对药品的污染,提高了工作效率[1]。本文意在研究口服药品摆药机在住院药房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请见下文。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选取了我院5个科室共108例病患(2017年12月~2018年3月),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4例。
【对照组】:男:女=29:25;年龄:17-52(42.2±3.8)岁;
科室: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骨一科:普外
一科=11:8:9:12:14。
【观察组】:男:女=27:27;年龄:19-55(42.3±3.9)岁;
科室: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骨一科:普外一科=10:8:10:9:17。
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人工摆药模式:由药师或护士按照医嘱单对相关药物进行包装拆除,按照患者用药时间将所需口服药品对应放入药杯中。
观察组使用全自动摆药机摆药模式:病患主治医师写下医嘱并在医生工作站中录入包括姓名、性别、床号、药品名称、服用时间和剂量、给药途径等信息,通过HIS系统传导到住院药房。住院药房确认医嘱正确后,开启摆药机电源,系统将数据传入摆药机中,即可开始工作。摆药机根据录入信息将患者一次服用的药品封存在同一个密封袋里,药袋上方印有患者信息、药品信息和服药信息。对于不是整片服用或不属于摆药机摆药范围内的口服药品,可以通过系统打印出的非ATC摆药单进行人工摆药。等所有药物包装完毕后,可点击“药品存量”,选择“只显示存量低于安全存量的药盒”,即可按照打印出的药品清单进行药品添加。最后,由摆药人员对打印出的药袋和摆药单上所有信息与已摆药品进行复核,确保用药安全准确。
两种摆药方式摆药完毕以后,由科室所属护士对药品信息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领取并给予患者服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摆药模式单剂量摆药用时情况,包括药师摆药或机器摆药用时、护士核药用时和护士分药用时三个方面。
1.4 统计学
文中计数(卡方检验)、计量(t检验)资料用SPSS19.0 for windows软件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很大差别。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摆药模式单剂量摆药用时情况
由表1可知,观察组单剂量摆药总用时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口服药品摆药机相对于人工摆药,具备多种优点,具体包括:
3.1 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摆药模式需要8-10名药师在多个工作台上进行摆药工作,不利于人力的节约。口服药品摆药机相比较人工摆药,仅仅需要3名药师和一个机器就可以完成摆药任务,有效减少了人力劳动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2]。
3.2 提高摆药准确性
人工摆药容易因药品过多和药杯标识不明导致摆药错误,摆药机摆药严格按照系统录入信息摆药,如果药盒加药位置错误,摆药机则会拒绝摆药[3]。药品封存后还有药师、护士进行多次复核,提高了摆药的准确性。
3.3 提高摆药安全性
相比较人工摆药使用的药杯,全自动口服药品摆药机使用密封袋更有助于减少药品的污染,提高患者服药的安全性[4]。
由文中对比可知,观察组单剂量摆药总用时要低于对照组,说明摆药机比人工摆药效率更高。
总而言之,在住院药房使用口服药品摆药机可以有效提高摆药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健.自动摆药机应用于住院药房的心得体会[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4):96-97.
[2]邢敏.全自动口服摆药机在住院药房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4):175-176.
[3]梁田.自动口服摆药机应用于住院药房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9):54-55.
[4]李园园,刘梅.某院住院药房自动摆药机的使用探讨[J].海军医学杂志,2017,38(5):462-463.
论文作者:贺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
标签:药品论文; 药房论文; 剂量论文; 模式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嘱论文; 科室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