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及疗效论文_王红娟

王红娟

(陕西省渭南市精神卫生中心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诊断诊治的流浪乞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60例研究组和60例对照组。两组基础护理方法均相同,研究组加用心理护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及心理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流浪乞讨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流浪乞讨;心理;护理;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285-02

流浪乞讨者,是指流落街头、没有固定住所的一类特殊人群。有学者指出医护人员在与流浪乞讨患者的交流中,发现此类人群有严重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1]。本文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诊断诊治的流浪乞讨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此类人群的心理护理体会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诊断诊治的流浪乞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入选标准:(1)年龄大于18周岁;(2)自愿参加试验;(3)有一定自知力和沟通能力。排除标准:(1)纳入研究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肝炎病毒携带者,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消化道疾病者。120例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60例研究组和60例对照组。两组基础护理方法均相同,研究组加用心理护理。研究组平均年龄(36.2±6.2)岁,男性45人,女性15人;对照组平均年龄(37.3±7.1)岁,男性42人,女性18人;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基础护理方法 (1)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2)向病人介绍主管医师、护士,介绍病区环境及相关制度;(3)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遵医嘱执行输液、帮助患者服用药物。

1.2.2心理护理方法 (1)护理中首先要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部分流浪乞讨者伴有身体残疾,心情低落,对生活没信心。有学者指出流浪乞讨人员会认为身体残疾是他们的伤疤,不敢面对生活。因此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与其他病友相互沟通、交流,克服患者自卑心理,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充分利用他人成员的帮助。(2)定期举办娱疗活动,让流浪乞讨人员积极参与,让他们的精神需求得到释放和满足,随之而然他们自尊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3)焦虑的护理:流浪乞讨人员长期在没有亲人陪伴下,精神得到不到安慰和鼓励,逐步会产生焦虑心理,严重者会有逃跑、伤人、自杀观念,因此护士发现患者心理出现变化时要积极向医师汇报,主动接近患者,通过触摸、握手、聊天等多种手段让患者放弃不良心理,改变自我封闭的人格,勇敢面对生活。(4)抑郁的护理:流浪乞讨人员在以往流浪中,记忆深处会有各种苦涩的回忆,这就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让患者积极面对医护人员,主动与别人交流,探讨自己内心的想法,暴露自己的心扉,这样更易被别人尊敬。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及心理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其中焦虑、抑郁评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和抑郁自评量表[2]对患者进行打分,分值与焦虑、抑郁程度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使用t检验。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大,导致流浪乞讨者不断增多。在2012年我国一项关于上海、北京流动人口的调查报道流浪乞讨者站所有流动人口的3%~5%。流浪乞讨者是社会特殊群体,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乞讨是被人看不起的行为,因此大部分流浪乞讨者存在自卑、沮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3]。本次研究中我们对120例流浪乞讨者进行心理分析,结果发现患者在入院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对研究组的流浪乞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流浪乞讨者多为外来人员,缺乏家庭、朋友情感上的社会关爱和帮助,加上别人对患者有冷落、歧视现象。更加造成流浪乞讨者有冷落、歧视感,造成社会支持水平低下[4]。因此我们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多种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使流浪乞讨者精神上得到安慰,促使他们早日康复[5]。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流浪乞讨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章苍松.美国无家可归精神病人防治工作综述[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3):127-128.

[2]高全女.精神分裂症衰退患者50例分析及护理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2011,40(3):307-308.

[3]梁茂春.美国城市限制流浪乞讨的措施及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7(3):172-173.

[4]孙振香,李梅英,安松梅.精神科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J].中国民康医学,2012,(20):906.

[5]许玉芳.心理护理的疗效评价与影响因素[J].中国民康医学 2014,16(11):706.

论文作者:王红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流浪乞讨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及疗效论文_王红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