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做好工作推进初中教育改革_成功教育论文

切实做好工作推进初中教育改革_成功教育论文

真抓实干,推进初中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真抓实干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5年,闸北区迎来了教育历史上的春天。

闸北区教育踏上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艰难征程。

历经十年奋斗,十年努力,十年风雨坎坷,闸北区教育打了翻身仗,闸北区的教育终于跻身全市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人们在惊叹闸北区教育的变化时,又难以理解:闸北区没有一流的设施,没有一流的师资,没有一流的生源,也没有一流的家庭教育氛围,何以使闸北区教育平步青云?

靠苦干,靠改革,十年磨一剑,百折不回!

1995年,闸北区迎来了教育历史上又一个春天。

为了思考闸北区教育发展的后劲,思考闸北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思考闸北区教育的明天,闸北区教育适时地实现了战略上的重大转移——将工作重心落到初中。1995年12月推出了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全面提高办学效益、教育质量的8项改革举措, 规定小学入初中“划片、就近、对口、免试”,保证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市区5所重点中学全部实行高、初中分离办学等。8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在全市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A篇:前瞻的发展目光

面对初战苦干后的成功,闸北区教育工作者保持着冷静而清醒的头脑。他们深深明白,闸北区教育的持续发展,光凭苦干和毅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们未雨绸缪,综合分析了闸北区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新的矛盾,找到了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因——初中教育这一切入口。经过认真的分析,缜密的思考,他们明确了初中在整体教育发展和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初中置于全局的、各学段都参与的教育大系统中,进行长远的考虑与规划,从而增强了对做好初中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关键时期,隶属义务教育阶段,本身就受到《义务教育法》的保护和制约,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闸北区的未来与发展;初中又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基础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小学阶段打下的各方面素质基础能否健康地、全面地继续得到巩固与发展,需要初中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努力,而初中阶段的培养,又为学生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闸北区教育局适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初中,实现了教育结构的合理化和教育发展的均衡性。8项改革措施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下出台的。

决策既定,接下来思考的便是如何付诸实施的问题。

第一,机构调整。为了强化对义务制教育管理,1996年初,闸北区教育局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机构调整,成立了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教育一科,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工作任务,确定了初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教育一科牢固地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以调查研究、指导帮助、树立典型、总结推广等多种形式为基层学校服务,为教学第一线服务,切实为初中发展提供保障。

区教研室为了加强对初中教学业务的指导力度,也将原来的中学(文科、理科)、小学的内部管理机构改组为高中、初中和小学、幼儿园3个阶段。

第二,设施更新。1997年,区教育局在薄弱学校问题基本解决后,适时地提出了标准化建设工程,并把初中作为标准化建设的重点。经过一年的努力,投入5000万元,完成21所学校64个工程项目,改善了办学条件。目前,闸北区95%初中的教育技术装备达到市颁标准,并做到配备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需求,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第三,队伍建设。闸北区教育局始终把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善于管理、业务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作为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首先,采用多模式配置领导班子。在全面规划闸北区教育的发展和调整学校布局的过程中,充分调整和选配好学校的校长和学校的领导层,提出了“体制、配置、建制、机制”的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思路。在体制上重点引导校长负责制健康发展,健全班子民主集中制,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先后从市、区重点中学抽调20余名骨干担任初中校级领导,逐步完善了校长负责制,试行了任期考核制,建立了岗位交流制,初步形成了干部管理上的竞争激励机制。

其次,采用多渠道调整师资结构。坚持以加强管理和加强培训为重点,坚持提高素质和提高待遇两手抓,着眼于21世纪发展的需要,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重点,探索和总结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做法,“让位子、压担子、搭台子、发票子、结对子”,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的初中各科骨干教师队伍,为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B篇:“沉”“实”的工作作风

“沉下去,沉到基层学校去!”

早在郭天成区长任闸北区教育局局长的时候,他就对全体科室人员提出:“要沉下去,沉到基层学校去!”这一“沉”便“沉”到今天,形成了制度。

每周一,教育局的局务会议开到了基层,开到了学校。尤其是深入到初中各校进行现场办公,了解学校的管理、师资、学生、创收及设备等实际情况;听取校长汇报,与学校共商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的定位、办学的特色;与学校一起研究学校发展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拟定区教育局可以提供的有关人、财、物、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确定有关科室应承担的具体任务。做到会前拟定一个研究主题,会中围绕主题讨论解决方案,会后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尽可能地做到开一次局务会就有一次收获:要么帮助学校解决几个实质性的具体问题,要么指导拟定学校发展的定位,要么从中提炼出一所学校办学的典型经验。

每周二,教育一科与教研室、督导室、德育室、科研室、人事科、计财科等科室到初中各校进行以教学管理为主的联合视导。通过听取校长汇报,查看有关资料,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与学校共同研究以校为本的教学管理,通过教研员听课与深入教研组活动,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成功的教学方法,商讨加强教研组建设,切实做好师资培养的工作。通过联合视导,寻找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强化了教学过程的管理,提高了初中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总结了一批典型的经验,树立了一批教学管理的先进学校,推出了优秀校长和名教师,有效地促进了初中教育的发展。

当平顺学校刚由一所薄弱初中和一所小学组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时,区教育局两度到该校进行联合视导,对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师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与分析,与学校共商改进课堂教学、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通过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解决了紧缺教师和重要学科骨干教师问题,使该校教学管理水平得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逐年上升。

在联合视导中,教育一科、教研室与青云中学共同总结了该校外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将青云中学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推向全区,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外语教学改革的进程,推出了名教师童美芳以及优秀群体青云中学外语教研组,进一步激发了青云中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活力。在最近的市教学视导中,青云中学的外语课堂教学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被听的8节课中,有7节被评为好课。 青云中学成了“闸北区外语教改的领头羊”。

“一定要拉人上岸!”

“兼并”是学校发展中一项棘手的工作,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所原本较好的学校兼并了一所困难学校以后,反而被拖下去,整体办学效益下降。

究竟是“拖人下水”,还是“拉人上岸”?闸北人作了成功的尝试。他们靠着“沉”“实”冷静的工作作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点。

1994年10月,市北中学兼并原闸北中学,1996年正式建制为市北初级中学。如何充分发挥“市北”的名牌效应,从而进入良性发展状态?市北初级中学的领导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师资队伍现状,充分挖掘潜力。通过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他们抓住机遇,以改善办学条件为突破口,改变教师的精神面貌,让教师看到学校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希望,逐步融合为一体,市北初级中学在原有的闸北中学的校址上发展起来,彻底改变了面貌,成为名副其实的闸北区一流初中。

1998年9月, 原闸北区的一所薄弱初中——芷江中学又并入市北初级中学。如何将这么一所校舍陈旧破损、师资水平相对滞后,管理层次相对较低的学校拉上岸来?他们下的第一个决心便是让原芷江中学教职工与“市北初”的教职工享受同工同酬,稳定人心;第二个措施,便是将芷江中学纳入“市北初”的整体管理轨道,硬是把它“拉上岸来”。可喜的是,原芷江中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99年暑假,对原芷江中学校舍又作了彻底的改造和大修,更新了全部实验室设备,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整幢大楼旧貌换新颜,建成数学特色基地。看着这些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变化,教师们兴奋不已!有一位在芷江中学工作了近30年的老教师动情地说:“没想到几个月学校的变化就这样惊人,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能在这样的校园里教书,真是太幸福了。”人的潜能在环境的变化中得到了最大的挖掘,芷江中学已完全融入了市北初级中学。

风华初级中学也是在闸北区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诞生,在闸北区教育大发展中成长的产物。1997年5月,在延长中学召开的局务会议上, 分析了该校办学的困难,在充分调查分析和可行性论述的基础上,决定借助风华中学的名牌效应,进行改变薄弱学校的实践。1997年7月, 区教育局作出了将原薄弱初中——延长中学改制为风华初级中学的决定。当时,除了两位主要党政领导是区教育局任命、从风华中学调入的,全校26个班级,风华中学只抽调了6位教师在预备年级任教。 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创办一流初中困难重重。在这个节骨眼上,局务会议再度开到该校,帮助学校解决转变中的各种问题,并将各种问题件件桩桩落实到相关科室,并限时解决,确保风华初级中学开办时的人、财、物等方面的要求,并与学校共同拟订了“一年打基础,二年成规范,三年出成果”的阶段目标。

由于区教育局的措施有力,更因为学校领导与教职工的奋发努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蒸蒸日上。此时,区教育局三度到校召开局务会议,为风华初级中学的再度发展作了深层次的研究,初步确定了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学校课程实践与研究为突破口,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风华初级中学再发展的办学思路,为学校的全面提高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去年底的市教学视导中,该校被誉为改变薄弱学校的成功典型。

“要拧成一股绳!”

闸北区的初中实力相对小学和高中比较薄弱,一方面,区教育局加强薄弱学校更新工程和学校标准化的建设,要求学校加强自身建设,能冲出围墙,拓展视野,吸纳别人的经验。

90年代初,闸北区成立了“成功教育”12校联合体,实现了薄弱初中内在的优势互补,加强了自我管理的力度。如今,虽然“薄弱初中”的帽子早已摘除,但“联合体”的功能不仅没有减退,反而有所壮大,扩展为“成功教育扩大研究联合体”。开展校际备课,共同研究课堂教学。为了加强自我质量的监控,他们还采取“联考”制度。一系列落到实处的自我管理的措施,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提高了教学效益,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例如,他们在保德中学举行“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在安庆中学举行“尝试成功——英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就英语课堂教学落实成功教育思想和方法作了专题讨论。

彭浦地区集中了闸北区许多初级中学,迫切需要加强合作与提高,形成一盘棋。区教育局在与彭浦地区各中学校长充分商讨的基础上,成立了彭浦地区初中教育协作块,旨在优势互补、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他们定期进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已在彭浦五中、彭浦二中、平顺学校进行了联合教学研究活动,在田家炳中学召开“学科教学与教研组建设”专题研讨会,初步形成了研究课堂教学的氛围,并在师资培训方法上作了一些探索。

各类协作块的建设和运作,充分显示出协作块的整体、综合的功效,为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C篇: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为创建闸北区一流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项素质,闸北区各初中的各项工作均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改实验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推进各项教育改革。

向科研要质量

成功教育研究形成规模效应。闸北区的“成功教育”卓有成效,闻名全国,“成功教育”研究成为闸北教育的科研龙头。成功教育研究至今历时十年,从闸北八中试点阶段,到12校联合体扩大研究阶段,进而扩大到部分小学、高中和职校;从矫治性成功教育转入发展性成功教育;从帮助学生成功进入到尝试成功、自主成功;从“低小多快”的教学方法研究深入到课程教材的改革和研究;从学生的成功提高到教师的成功、学校的成功,已形成了“点面结合,行政组织和自发研究相结合,引进和创造相结合,研究与推广相结合”的成功教育扩大研究新格局。他们还将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成功教育研究:发挥成功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和辐射功能,开展成功教育课程化建设的研究,建立成功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将成功教育作为全区初中办学的一项指导思想,列入240 培训课程,拓宽研究范围,提高研究效益,真正做到“理论深化,实践强化,操作细化,队伍升华”。

形成了一批初中科研群。从1998年起,闸北区推出了《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争创一流教育行动纲领》, 提出“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地跨入21世纪”的行动口号,并确定了素质教育的行动目标。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实现了观念的转变,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学生主动发展的观念;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确立了提高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观念;确立了依法治校、依章办学的观念。全区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舆论氛围和教育环境,实施了课程教材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试行课程弹性,实施分层递进教育,形成了一群市级的学校核心研究课题。有以闸北八中为龙头的《尝试成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有市北初级中学的《拓宽教育时空,强化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研究与实践》分类指导,因学定教;有闸北区实验中学《面向全体,艺术育人,实施七会一特长工程》的课题研究;有青云中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工艺的研究》;有闸北区第三中学的《理科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研究》;有三泉学校《中等程度学生隐性流失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及风华初级中学《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等。闸北区以课程研究为载体,以创建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学校为突破口,构建了全区初中素质教育的运行体系。

以改革求创新

闸北区教育局本着在改革中求生存、改革中求发展的思想,在初中教育中大胆开拓,锐意改革,使闸北区的初中教育走到了全市的先列。

改革中考制度。从1997年起闸北区作为市教委认定的中招改革试点区,他们本着4方面思考,进行了谨慎的尝试:(1)扩大校长办学自主权,还学校考试自主权;(2)减少考试科目,区分考试性质,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3)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个性特长;(4)尊重学生选择,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1998年闸北区中考已形成了“两考分离、自主中考、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格局。目前,闸北区正在思考如何将中招改革与转变观念相结合,着意培养创新人才;将中招改革与教改相结合,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继续完善中考的形式和内容;扩大登记入学和免试直升的比例;将学分制、积分制纳入中招改革,到2000年依学分制认定学生的毕业资格;合理统筹中招工作序列,做到合理分流。

活动课程步入正轨。1996年1月, 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下发文件,闸北区被正式确立为国家教委的活动课程实验区。几年来,闸北区的活动课程有序、有效地蓬勃开展。他们坚持“认识要提高、管理要到位、指导要分类、探索要突破”的原则,既全面又深入,既扎实又灵活,既有一般又有重点地进行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逐步建立起在区范围内创造性地实施活动课程的运行机制。1996年,闸北区的活动课程全面启动, 提出目标和要求:做到开足课时, 开齐门类, 开好活动课。1997年,实施了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教学评比,锻炼了教师,强化了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1998年,又开展了活动课程评价的研究。与此同时,闸北区还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工作,稳步地提高了闸北区活动课课堂活动的质量。目前,全区涌现了一批“教学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活动有成果”的学校,形成了一支一专多能、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学分制实施初见实效。在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闸北区又在思考一个新的问题:怎样的学生才是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过去认为,只要语、数、外、政、理、化6门总分达360分就算合格,学校统计合格率就是以此为依据。如此,导致学生只要学6门学科, 其它都可不管不问,至于道德品质、“四个一”活动更是置之不理。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学生全面评价的问题。

1997年,闸北区制订了《闸北区初中阶段学分制实行方案》。他们把实施学分制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连在一起思考,把实施学分制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自我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培养上。

1998年起,闸北区规定,凡试行学分制的初中学生,以4 年的总学分作为毕业与否的依据,不再进行初中毕业考。2000年,全区初中全面实施学分制,取消了毕业考。实行学分制后,以学生完成初中阶段各学科的学习认定学分,以学分认定学生升级、毕业资格,在学生基础合格、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允许差异发展,鼓励个性发展。他们将初中阶段的科目分为5大类:基础学科考试类、常识学科考查类、 活动学科考核类、兴趣特长测定类、思想品行评定类。各年级规定了学分评定标准。如应得学分:预备年级44学分,初一46学分,初二50学分,初三48学分。学年总评初一不满38学分,初二不满40学分者,不予升级。初中总计学分共188分, 满160分准予毕业,满120分准予结业。学分制的实行,淡化了学生的分数观,但文化知识学科的教学质量并未下降。学校平时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仍然照百分制评分,一学年后计算出学年总评成绩,学生达到60分为合格,就可以拿到该学科的学分。区教育局严格按照大纲和教学进度的要求,对各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学分制的试行还促进了常识学科和活动学科的开足、开齐。各校特长学生的群体也在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区共有700 余名学生被认定为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

若要问闸北区是如何保持着这样大好的教育势头?如何保持教育的平步青云?那么就是:

凭借决策者前瞻的发展目标;

凭借实践者“沉”“实”的工作作风;

凭借闸北人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及百折不回的毅力!

标签:;  ;  ;  ;  

切实做好工作推进初中教育改革_成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