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程序在肿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实施体会论文_唐伟亚,卓培英

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济南 250114

摘要:目的:评价癌痛护理程序在癌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以2015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常规组、路径组各10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癌痛护理方法进行管理,路径组分别在入院后、入院后第2-7日、入院后第8-21日给予不同的护理管理,在入院第2日后给予健康教育、技能训练、活动锻炼、情感支持等护理干预活动。结果:路径组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平均疼痛与疼痛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路径组疼痛自我效能感评分(76.3±12.7)分、按时按需服药率94.0%,高于对照组(60.6±10.5)分、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的程序管理提高了癌痛管理水平,提高了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了镇痛效果。

关键词:癌性疼痛;护理程序;镇痛

癌痛是癌症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表现,约60%的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约为80%的晚期癌症患者伴有中重度疼痛,疼痛影响内分泌、循环、代谢功能,加重病情,严重损害患者生命质量[1]。癌症治疗方法基本成熟,主要通过药物以及非药物阶梯镇痛,但癌痛控制水平仍有待提高,存在患者及其家属对疼痛认知不足、护士对疼痛评估不准确等问题[2]。为加强癌痛管理,医院试设立癌痛护理程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以癌痛入院,疼痛是由癌症本身引起的;②认知、精神正常;③尚未接受系统的癌痛健康教育;④知情同意;⑤年龄>18岁,<80岁。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无法配合调查研究,如无法正确理解调查问卷。共纳入患者200例,其中男125例、女75例,年龄44~81岁、平均(68.1±14.0)岁。胃癌37例、肺癌35例、肝癌30例、结肠癌21例、乳腺癌20例、胰腺癌18例、其它39例。有陪护167例。复发57例。姑息治疗17例。据入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路径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癌痛护理方法进行管理,对于急性痛,采用阶梯镇痛法,遵医嘱给予阿片类药物等镇痛药物镇痛,将疼痛控制在NRS评分<2分以下,动态评估疼痛水平,传授基本的非药物镇痛方法,如腹膜按摩、情绪转移、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

1.2.2 路径组

(1)路径:①入院首日:入院后,立即对患者进行访视,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慢性疼痛水平、既往止痛药物应用情况、自我效能感;②入院第2日至第7日:给予常规护理,患者接受护理常规,按照处方服用止痛药物;③入院第8-21日:强化疼痛干预,同时继续按照处方服用止痛药物。

(2)疼痛干预:①健康教育,采用《癌痛管理-知识教育手册》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强调缓解疼痛重要性、服药效果与其他治疗措施、吗啡等药物成瘾可能性非常小、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②技能学习,包括疼痛管理与评估、正确服用止痛药物、记录与交流疼痛情况、放松训练;③活动锻炼,以主动运动为主,循序渐进,锻炼形式主要以个人清洁卫生为主,是在患者能力范围内的活动,散步以普通散步为主,60~90步/min或快速散步,每次15~30min,每日1-2次;④情感支持,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耐心倾听,安慰患者,提供心理、情感支持,纠正错误认识,介绍不同应对方式对疼痛影响,给予积极的、启发式的建议,帮助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介绍其他病友,鼓励多沟通交流,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喜爱相对正常、规律的生活,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督促完成相应的康复训练[3]。

1.3观察指标

疼痛强度、疼痛持续时间、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CPSS)。

1.4统计学处理

收集数据建立WPS xls数据表,以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路径组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平均疼痛与疼痛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路径组疼痛自我效能感评分(76.3±12.7)分,高于对照组(60.6±1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按时按需服药94例,对照组7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的疼痛干预程序符合癌痛临床特征,在第一阶段采用积极的以药物为主的手段控制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而后进行健康教育等各种疼痛干预手段,增强患者对疼痛、镇痛的科学认识,增强疼痛自我效能感,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疼痛管理水平,使患者科学的面对疼痛、处理、预防疼痛,如若有新发疼痛症状、疼痛变化情况、服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及时告知患者,以利于护士调整镇痛策略[4]。

结果显示,路径组第二、第三阶段,平均疼痛、疼痛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提示疼痛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路径组按时按需服药率、CPSS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路径组患者服药意愿、对疼痛控制的信心与能力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晶晶,朱爱莲.护理干预在癌痛三阶梯治疗中的应用[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2, 25 (2) : 154-155.

[2] 李小梅, 陈小燕.肿瘤患者最佳止痛药物及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14

[3]Anastassopoulos K P, Chow W, Ackerman S J, Tapia C, Benson C, Kim M S. Oxycodone-related side effects: impact on degree of bother, adherence, pain relief,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J].Journal of opioid management, 2011, 7(3): 203-215.

[4]严敏.癌痛规范化治疗及2010年《NCCN 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解读[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27-129.

论文作者:唐伟亚,卓培英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1

标签:;  ;  ;  ;  ;  ;  ;  ;  

护理程序在肿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实施体会论文_唐伟亚,卓培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