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研究方法的发展&基于3290篇论文的定量分析_文献分析法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研究方法的发展——基于对3290篇文献的计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文献论文,青年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青年现象引起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呼唤和“五四”运动前期《新青年》的创办,但青年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则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1979年《青年研究》内刊的发行以及1980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的成立为标志,中国青年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描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青年研究方法的发展轨迹,探讨青年研究方法的发展特点,为青年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照,我们对《青年研究》杂志1983-2012年30年期间所发表的3290篇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

       《青年研究》从1983年至2012年共刊载文章3441篇,除去期刊目录、机构介绍、征稿启事等信息外,《青年研究》期刊在这30年间共发表青年研究相关学术论文3290篇,其中1983-1992年共计1357篇,1993-2002年共计1205篇,2003-2012年共计728篇。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范式,我们将青年研究方法分为四大类,即传统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和混合多元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方法即传统意义上获取相关知识的研究方法,是以思辨和理论构建为主体的非规范研究方法,包括经验总结法、理性思辨法、经典文献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量化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是一种运用数据来描述所研究问题的特征、关系和数量变化,以预测其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研究、深度访谈、观察法、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扎根理论等多种方法;而混合多元研究方法则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科学学科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而兴起,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旨在实现实证性研究和解释性理解的结合,包括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和实务工作相结合的行动取向研究等。

       一、30年期间青年研究方法的现状

       课题组对30年间《青年研究》方法的总体现状、各种方法的现状以及随时间发展的状况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如下:

       (一)青年研究方法的总体情况

       在课题组对3290篇文献的计量分析中,《青年研究》30年间所发表青年研究相关论文中研究方法使用总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纵观30年间的总体情况,《青年研究》所发表论文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研究方法占半数以上,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占1/3左右,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占1/10,而采取多元混合研究方法的占6%左右。这说明在改革开放整个30年期间,一半以上的青年研究论文使用传统研究方法,还有一半左右论文采用较为规范的研究方法。

       (二)各种不同方法的具体现状

       为了进一步探讨在各类范式中研究方法的具体状况,我们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表3、表4、表5:

      

      

       从表2、3、4、5中各种研究方法的分布情况来看,在30年期间《青年研究》所发表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中经验总结法最多,占32.03%;其次为问卷调查法,占22.19%;排在第三位的是理性思辨方法,占12.98%,其他研究方法均占不足10%的比例。

       (三)各研究方法随时间变化情况

       为了更为细致地分析30年期间各类研究方法运用情况,我们以10年作为一个时间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各种范式的研究方法每10年发展情况见表6:

      

       根据表6,从总体上看,在《青年研究》30年间所发表的论文中,传统研究方法的比例逐渐降低,而量化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和混合多元的研究方法的应用比例则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比例来看,经验总结研究方法和理性思辨法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在全局中仍占据重要位置;问卷调查法在1993年至2002年间的运用比例达到高峰,继而呈现回落趋势,但在青年研究中仍然居于主流地位;内容分析法逐渐被学者广泛应用于文献研究中,应用比例持续升高,这体现了文献研究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民族志法、深度访谈法、个案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有所加强;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运用的态势逐渐明显;但我们也注意到,实验法、观察法、叙事研究法、扎根理论法、行动取向研究在30年间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的发展状态,不受学者重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青年研究领域中各种研究方法不均衡的发展状况。

       二、青年研究方法的发展特点及不足

       由于《青年研究》是青年研究类重要学术期刊,1983-2012年间《青年研究》发表论文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反映了青年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发展特点。从总体上看,在《青年研究》发表的论文中,传统研究虽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但以系统、规范研究为特征的研究方法日益成为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形象揭示研究方法的发展特征,我们以图表方式对研究方法发展特征进行描述,总体发展特点如图1,具体发展特点如下:

      

       图1 四大类研究方法30年间发展态势

       一是传统研究方法虽逐年下降,但依然在《青年研究》所发表的论文中占据重要地位。1983-1992年间,传统研究方法比例为72.95%,而1993-2002年间的比例下降到47.39%,而2003-2012年则下降到30.75%,仅为这10年内发表论文的1/3,从总体上呈现出直线下降的趋势。具体来看,经验总结法是所有研究方法中排在第一位的研究方法,在1983-1992年间,发表中使用经验总结法的论文占所有研究方法的比例为44.95%,而1993-2002年的比例下降到25.98%,2003-2012年则下降到17.99%;理性思辨方法在1983-1992年间的论文占所有研究方法的比例为15.62%,而1992-2002年下降为14.02%,2003-2012年间的比例则下降为6.31%(见图2)。《青年研究》论文中对国外文献译文及会议综述、讲座摘要等相关文献的刊载率也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青年研究》刊发的论文越来越重视通过作者客观研究形成研究结果,而越来越少倾向通过理性思辨和非规范性研究来形成论文。与此同时,在传统研究方法中,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在《青年研究》中所占的比例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表明青年研究领域对传统研究方法中的一些特色研究方法运用不足。

       二是量化研究上升明显,但具体方法运用存在着单一性的局限。实证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以实证作为起点,而通过数量关系来进一步证实或证伪研究假设,是青年研究科学化的标志。从量化研究方法总体来看,1983-1992年间量化研究方法占所有方法的比例为19.53%,1993-2002年间占所有方法的比例达36.93%,2003-2012年间占所有研究方法的35.99%,在2003-2012年最后10年内排在所有四类研究方法的第一位。其中,1983-1992年间,问卷调查法的比例占总比例的15.77%,而1993-2002年间的比例则高达30.95%,排在所有研究方法的第一位;在2003-2012年间的比例虽然下降到19.64%,但依然是所有研究方法中排在第一位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以实证主义为指导的对文献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在30年期间,《青年研究》所发表的论文中使用内容分析方法的比例日渐升高,1983-1992年间内容分析研究方法占总研究方法比例为3.76%,1993-2002年间占总数的5.98%,而2003-2012年间占总研究方法的比例达到15.80%,为排在第三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在青年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这说明尽管从总体上,传统研究方法仍占据青年研究方法的重要位置,但从具体研究方法来看,以问卷研究方法所发表的论文在改革开放后20年中数量最多。但另一方面,研究也表明,从《青年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对量化方法的具体使用来看,主要局限于问卷调查和对文献的内容分析,而在实验法、观察法、个案法乃至其他研究方法中量化方法的运用还不够充分,从图3可以看出,在青年研究领域使用实验研究方法,还显得十分不足。

      

       图2 传统研究方法30年间发展态势

      

       图3 量化研究方法30年间发展态势

       三是质性研究方法发展不充分,但在青年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调查的情况来看,30年来,与传统实证主义相对应的质性研究方法在青年研究中得到了发展,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比例呈上升趋势。从《青年研究》所发表的论文看,质性研究方法在1983-1992年间占总研究方法比例为3.83%,在1993-2002年间所占比例为9.46%,在2003-2012年间所占比例达到23.64%,构成了青年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族志法在1983-1992年间占总研究方法比例仅为0.37%,在1993-2002年间的比例为1.41%,而在2003-2012年间的比例达5.22%;深度访谈法在1983-1992年间占总研究方法比例为1.40%,在1993-2002年间的比例为2.16%,至2003-2012年间的比例达7.97%;个案研究法在1983-1992年间占总研究方法比例为1.92%,在1993-2002年间的比例为5.23%,至2003-2012年间所占比例达9.62%,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为了更进一步细致分析研究方法的发展,课题组对最近10年《青年研究》论文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以5年作为一个区分时间段,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期间传统研究方法的比例为32.48%;量化研究方法的比例为39.72%;质性研究方法的比例为18.69%;混合研究方法的比例为9.11%。而2008-2012年期间传统研究方法比例为28.33%;量化研究的比例为30.67%;质性研究方法的比例为30.67%;混合研究方法的比例为10.33%。从最近10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研究方法的比例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量化研究方法的比例也略有下降,混合研究方法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向,而增长最迅速的为质性研究方法,这表现出学者对质性研究方法的特别青睐。总体发展趋势见图4。

      

       图4 2003-2012年间各类研究方法分段变化趋势

       四是多元混合研究方法依然罕见,值得大力倡导。青年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对青年现象的研究应采取不同的学科视角,通过多种视野进行研究。从研究方法本身的特点来看,单一的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通过多元方法进行整合,弥补各种研究方法的不足,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发展趋势。从30年间《青年研究》所刊载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来看,在青年研究中具有多元混合研究思维和方法的研究论文并不多,但从总体来看呈现出一种发展的趋势。从多元混合研究方法具体发展状况来看,1983-1992年间占总研究方法比例为3.69%,1993-2002年间所占比例为6.22%,2003-2012年间所占比例达9.62%,这表明多元混合研究虽然数量不多,但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具体来看,我们把多元混合研究方法分为两类,一是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混合,这种方法的发展情况如下:1983-1992年间占总研究方法的比例为3.54%,1993-2002年间所占比例为6.14%,2003-2012年间的比例达9.48%;二是行动取向研究,即一种以反思性实践为基础的多元混合方法,旨在处理青年问题,推进青年工作和研究者自身的发展。这种方法的发展情况为:1983-1992年间占总研究方法的比例为0.15%,1993-2002年间所占比例为0.08%,2003-2012年间的比例达0.14%。从总体来看,行动取向研究在青年研究中依然十分少见,但鉴于青年问题的研究并不是一种纯粹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在与青年交互发展中逐渐深入的研究,因而行动取向研究是青年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取向。

       三、对青年研究方法的发展建议

       从改革开放30年间青年研究发展的情况来看,尽管传统研究方法依然是青年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但从总体上来看,青年研究在方法上已经摆脱了经验思辨的研究范式,向着规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迈进。青年研究在方法上的发展呈现出从传统经验总结和思辨研究向系统科学研究迈进的发展趋势,从相对模糊的定性研究到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从关注理论建构到实证研究再到行动研究的发展趋势,从阐述个人洞见到把青年问题作为一个学科构建再到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多元透视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研究方法中也存在着研究方法论意识的缺失、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研究范式的局限性和研究与现实的脱离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升青年研究的方法论意识

       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方法为指导,缺乏科学指导的研究或多或少带有某种盲目性和偶然性。从《青年研究》30年间刊发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的发展情况来看,尽管系统、科学研究的论文比例逐渐提高,但依然反映出一些论文研究方法论的缺乏。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前10年,青年研究论文中传统研究方法的比例高达72.95%,虽然经过多年的倡导,但传统研究方法在青年研究中的比例在2003-2012年间依然占30.75%,2008-2012年也还占据28.33%的比例,接近1/3的论文依然处于传统经验思辨状态,达不到系统、规范和科学的程度。从方法论意识来看,在一些论文中,虽然使用量化数据对青年中的现象进行描述,但仅仅将量化数据作为论述自己的观点而展开,并不是从自己的系统研究中获取数据,很多研究在方法论方面实际上处于一种朴素的方法论阶段,并没有对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过系统设计和思考。因此,有必要在青年研究中加强方法论的训练,提升研究的方法论意识,在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从事青年研究。有学者提出,“必须建立一种学术上的反思性机制,为此需要加强学科的元研究,建立知识积累脉络,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沈杰,2002),这是一种非常适切的建议。

       (二)尊重多样化的青年研究方法的合理性

       如前所述,青年研究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研究过程,青年研究中需要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总体情况中,传统研究方法依然占据重要位置,而混合研究方法则相对不足。同样是以实证主义为取向的量化研究方法,有的研究方法在青年研究中广泛使用,如问卷调查法,而有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等,在青年研究中则十分缺乏。从研究方法的特征看,我们认为,并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研究方法,正如有学者所指出:“青年研究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一样,需要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思辨研究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局部的调查研究上升到整体的普遍意义,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在青年研究中‘罢黜百术,独尊实证’,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偏差,而且更可怕的是会将青年研究引入一个狭小的、自我封闭的天地”(赵宪生,1997)。尽管在青年研究中,传统研究方法具有某种非规范、非系统和非科学的成分,但是也应尊重传统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因为并不是青年研究中的任何问题都属于科学领域,在科学研究较少涉及的青年成长关怀和关切的人文领域,传统研究方法依然存在着很强的适应性和较大的研究空间。因此,应倡导尊重多样化的青年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正是青年研究繁荣的表现。

       (三)注重学理研究和行动取向研究并重

       青年研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从改革开放30年间的青年研究状况看,早期的青年研究十分注重理论工作和实务工作的结合,这是因为“青年研究这一领域从一诞生就带着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血统”(吴小英,2012),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性,且第一批从事青年研究的学者往往就是青年工作的实务工作者,这一方面有助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当时的青年研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而学理性不足。但是,随着90年代之后青年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的分化,以共青团系统为主的青年实务工作者依然延续问题主义研究范式,而以社科院和高校科研系统为主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学术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之间的职能差异日益凸显,鸿沟日益加深。这种状况,使得青年研究越来越脱离了青年工作的中心,这样反而丧失了青年研究本身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学理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倡导青年研究中的行动取向。从30年间青年研究方法的使用状况我们发现,行动取向在青年研究领域远远未得到学者们的认可和推广,青年研究依然以传统的学理性研究、对策性研究为主,这一方面是因为行动取向研究往往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期深入艰苦的钻研,对研究者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这一研究取向往往耗时费力,要求研究对象的广泛参与,对研究者的协调能力和组织水平也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因而并未受到学者的青睐。与传统的研究范式相比,这一研究取向强调研究对象的主体性,即要求青年研究从“问题本位”转向“青年本位”,注重研究为青年工作和青年发展带来的实际影响和实践应用价值,因而能够较好地弥补传统的学理性研究存在的不足,二者的结合也是推动青年研究领域学术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相融合,促进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发展的内在必然。

       (四)加强青年研究方法的多元整合

       青年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以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介入。以多样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对青年问题进行透视,有助于不断增加了解青年问题的视角,揭示青年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是,对青年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的尊重,并不意味着主张研究方法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事实上,每一种研究方法仅仅只是提供了透视青年问题的一个视角,而促进青年研究应加强各种研究方法的整合,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J.伯恩斯坦所说:“我们并非面对着互斥的选择:要么是经验理论,要么是诠释理论,要么是批判理论。在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中其实有一个内在的辩证:当我们从事任何一环节时,发现涉及其他环节。一套恰当的社会政治理论必须是经验性的、诠释性的以及是批判性的”(伯恩斯坦,2008:305)。伯恩斯坦针对社会政治理论构建提出理论构建的多元整合的观点,同样适合于研究方法的整合,每一种研究方法并不是独立的,我们也不需要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事实上,科学研究需要多种方法的相互补充,并整合成一种整体的方法。从改革开放30年间青年研究方法的发展情况看,在青年研究中还非常缺乏各种研究范式之间的相互争鸣和交流,青年研究中虽然存在着不同学科学者的加入,但很少出现多种学科视角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这表明在青年研究中还十分缺乏混合性研究,更缺乏在多元方法混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而不同学科视角、不同研究范式、不同研究方法的整合发展,正体现了青年研究方法的总体发展趋势。

标签:;  ;  ;  ;  ;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研究方法的发展&基于3290篇论文的定量分析_文献分析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