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价值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0)02-0042-04
爱国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上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把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奏响了爱国主义精神最恢弘的乐章。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重大主题和根本价值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爱国主义是走向国家富强、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精神价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共同体愈益扩大和紧密,统一的民族国家愈益凝聚和巩固,华夏儿女对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和热爱之情愈益深厚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伴随盛世文明而强化,经历战乱分裂而磨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和民族意识,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民族文化的基因,生生不息、绵延不已,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广大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在自己的家园辛勤耕耘,用汗水和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四大发明”等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每当国家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炎黄子孙总是不畏强暴、奋起反抗、同仇敌忾,维护了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中国历史上历经诸侯争霸、封建割据、南北分裂、政权并立,但中华民族始终没有解体,中央政权始终没有消亡,文明古国一直延续至现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志士仁人、民族先驱代代涌现、数不胜数,他们忧国忧民,为着民族兴亡置个人生死利害而不顾,是民族的脊梁、爱国的楷模。爱国主义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了民族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精神因素。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落伍了。追求独立解放和富强富裕,成为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在这一充满激情与奋斗、热血与牺牲、挫折与艰辛的征程中,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齐心协力、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毛泽东明确提出“建立一个新中国”,领导人民大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邓小平把懂得中国历史作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振兴中华”是100多年来得到各时期、各民族、各阶层最广泛接受和响应,最具影响力、号召力和鼓舞力的目标和信念。无论是“实业救国”还是“教育救国”,路径不同但目的相同。“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发展为广泛的社会运动,反映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共同心声。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为神圣使命,同时高举起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和坚定捍卫者。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党在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之后,随即推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由于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左”的错误等原因,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出现了失误和曲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怀着对民族命运和国家未来高度负责的赤子之心,带领我们党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实质是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制度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发展、满足人民的需要。正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取向,我们党推动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命运、开创民族复兴新纪元提供了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爱国主义赋予社会主义以发展动力,社会主义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现实、符合国情、合乎民心的社会主义,由此获得了坚实可靠、长盛不衰的发展源泉。
二、爱国主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精神力量
近代以来,由救亡图存唤起的民族觉醒得出的最重要政治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的正确道路,是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政治实践的现实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追赶时代潮流驱动的新的民族觉醒得出的最重要政治结论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现实途径。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中蕴藏着的民族精神的新进发,由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推进民族复兴的新飞跃,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的最大政治成果,它不仅包含着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而且体现着爱国主义的价值诉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兴国之要,反映了中华民族改变落后面貌、实现繁荣富强的强烈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挫折和深刻教训,党和人民深深体会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爱国主义。任何民族要生存发展,都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作为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经济是否快速发展,生产力是否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是否不断改善,事关中华民族的自立、自信和自尊。在中国,坚持爱国主义,就要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完成之后,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根本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不仅体现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难以增强民族和人民的自豪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同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正是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与自觉的社会主义改革精神,我们党果断地抛弃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以消灭贫困、走向富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发展生产力创造体制条件,以经济建设的丰硕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成为振兴中华的旗帜,亿万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积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反映了中华民族反对分裂动乱、维护统一稳定、向往长治久安的根本利益需求。我们党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验,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四项基本原则从基本制度、政权性质、领导核心、指导思想等方面,保证了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组织坚强、思想统一。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使党和人民深深体会到,离开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就谈不上国家的现代化、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目睹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党和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地位,不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就会亡党亡国。改革开放是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科技占优势格局长期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面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价值体系的较量,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构筑起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四项基本原则把全民族紧密地凝聚在一起,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
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反映了中华民族打破僵化封闭束缚、顺应时代潮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代精神境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诗篇,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党和人民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得出的共识,一方面国家经济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表达了强烈的忧党忧国忧民意识。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43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关头,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以强国富民、振兴中华为标志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的法宝,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爱国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价值准则
爱国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当代中国进步的价值准则。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举措。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以此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民族进步的时代要求出发,继续解放思想促发展。解放思想,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法宝。继续解放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要求。解放思想,首先要转变视角,也就是从狭隘的视野中解放出来,认清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坚信改革开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1992年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正是从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出发,破除了姓“社”姓“资”抽象争论的思想束缚。以实现民族兴旺发达为根本价值准则,就能够破除那些错误的教条式的思想禁锢,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发展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从民族复兴的国家大业出发,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新中国60年得出的重要历史结论。虽然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改革开放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对于这种成效和功绩,应当从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上考察,看民族复兴的进程,看综合国力的提升;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也要从改旗易帜、走回头路或西化的路将导致的后果来判断,看对中华民族是福是祸、是利是害。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足以见证改革开放的成效和功绩。
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推动科学发展上台阶。当前,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既蕴含着巨大潜力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发展决不允许“竭泽而渔”,贻患后人,经济社会转向科学发展的轨道是必然的抉择。坚持科学发展,就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革故鼎新,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特别是要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的各个方面,坚决制止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
从民族团结的共同福祉出发,促进社会和谐谱新篇。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科学发展逐步解决。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只有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中华民族才能拥有强大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才能维护祖国统一安全,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团结是国家之福,民族分裂是国家之害。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是要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钢铁长城。
从民族凝聚的政治要求出发,加强党的建设见成效。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代表全国人民利益的执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引领民族复兴的先锋队,就没有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领导力量。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全党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党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收稿日期:2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