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省绍兴市农村信用联社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高圣平[1](2021)在《《民法典》房地一体抵押规则的解释与适用》文中研究表明"以建筑物抵押的,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这里的"占用范围"应结合规划条件和不动产登记予以确定,不宜简单地以建筑物的物理范围为标准;以违法建筑物抵押的,原则上抵押合同无效,但不影响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的效力。"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该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并抵押",这里的"建筑物"包括在建建筑物,但仅限于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设立之时已有建筑物以及在建建筑物的已完成部分,不包括新增建筑物以及在建建筑物的续建部分;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的设立不以审批为前提,但抵押权实现时应优先补缴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抵押人未将建筑物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的,抵押权人就未设押的部分取得法定抵押权;这一法定抵押权的产生不以未设押部分的抵押登记为必要,也不以当事人明确约定一并抵押为前提。即使当事人在抵押合同中明确排除其中之一,亦无不然。在房地分别抵押的情形下,各抵押权的效力均及于建筑物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之全体,彼此之间按照登记的先后确定其优先顺位。
杜昱萱[2](2020)在《父母管理未成年子女财产的效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具有管理其财产的义务与自由,包括将自己财产移转至未成年人名下、变卖未成年人财产供家庭消费等。由于司法实践中有关未成年人财产管理行为性质、《民法总则》第35条第1款(《民法通则》第18条第1款)的不同认识,未成年子女财产管理的效力认定成为困扰实务甚久的一项难题,尤其在未成年人财产与亲子关系外部主体的合法权益发生冲突的场合,实践中的法院往往就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与交易安全的维持难于抉择,在管理行为效力的认定上呈现出不同的立场。本文立足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对这类财产管理行为进行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依据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裁判观点探索管理行为背后的原因。财产管理的效力认定之所以成为困扰实务的难题,除了管理行为背后未成年人利益、交易安全与监护自由的冲突外,未成年人财产认定与管理行为的定性的差异、对于同一法律规范的不同解读都是重要的原因。在第二部分中,本文主要针对原因之一——未成年人财产的认定进行分析。该部分着眼于管理行为的客体即未成年人的财产的认定,从取得途径、财产特性等方面入手,认为除自他人处接收的财产之外,未成年人在父母允许下自己经营所得亦属管理行为客体的范畴。除此之外,未成年人财产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仅独立于父母财产,更不应被认定为家庭共有。而第三部分则主要围绕管理行为的性质进行研究。根据第一章中呈现的裁判观点,父母管理行为的性质认定主要存在三种,即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管理行为、父母的处分行为与父母的代理行为。在这三种性质中,第一种与第三种在本质上并无区别,由于未成年人行为能力的限制,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管理行为仍要受到父母的事前同意或事后追认,而处分行为与代理行为之间则存在“以何者名义”进行的认定。本文认为,管理行为被认定为代理的,不应以合同内容表述或签名为限,当管理行为的相对人知道亲子关系且对财产权利状态存在认知的,亦得推定其明知代理事实而认为管理行为构成代理。当管理行为构成处分时,即使父母并无处分权,善意的相对人仍然能通过善意取得制度获得相应权利。而对于父母法定代理权的行使,实务中的一些观点认为,应以共同行使作为有效前提,单方行使代理权构成无权代理,本文认为,我国立法并未就监护权或法定代理权行使的主体做特殊要求,不妨认为财产管理权的行使并不以双方为限,或推定父母之间存在授权。最后一部分则旨在解决法律规范适用的问题,《民法总则》第35条第1款从法律性质上来说并不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范,或者说,该规范的违反并不必然发生行为或合同无效的结果,根据条文的表述即规范目的,该规范应当属于强制性规范。按照效力性强制性规范与管理性强制性规范的划分标准,规范所保护的对象既非国家利益或社会公益,条文本身亦未就无效结果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即使按照其他的规范划分标准,该规范亦无法归入“违反即无效”的一类。对于“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本文引入了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将管理自由与未成年人利益保护作为天平的两边,分别就该原则中的目的正当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利益均衡原则依序进行分析。至于规范违反的法律效果,既然规范本身无法提供明确指引,不妨自相关制度入手,对于构成代理的管理行为,除因亲子间财产流转而构成自己代理之外,学说判例存在有权代理、表见代理、无权代理三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法定代理的特殊性排除了表见代理的适用,利益性要求的违反应属于《民法总则》第164条第1款中代理职责的“不完全履行”,并不必然发生《民法总则》第171条所规定的法律效果。对于存在外部第三人的管理行为,本文参照比较法上代理权滥用之制度,依据我国《民法总则》代理一章的规定,第三人不同的主观状态分为明知、应知与不知三种,其中前两种状态的第三人并无信赖利益保护的需要,故类推适用《民法总则》第154条或164条恶意串通的规定而无效。而为第三种状态的第三人信赖利益,管理行为仍因有权代理而有效,受有损害的未成年人可依《民法总则》第34条第4款的规定主张侵权责任的承担、不当得利的返还等。
查雪梅[3](2019)在《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自成立以来,隶属过人民公社,并入过人民银行,也受过农业银行管理,1996年脱离农业银行,2003年至今则受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管理。随着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农村信用社省联社今后怎么改事关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健康发展,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的改革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分析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改革对策。首先,对农村金融理论进行概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研究成果。其次,梳理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同时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本级和其辖内行社两方面分析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再次,具体分析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行政管理色彩浓厚和服务功能有待加强两方面。然后,从国内外相关改革案例中,挑选出秦农农村商业银行和德国储蓄银行来进行详细分析,并从中得出经验和启示。随后,通过深入调研,从农村信用社省联社自身及其辖内行社未来发展需要两方面,剖析了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动因,并对目前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五种主要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结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实际情况,针对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淡化行政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和相关配套改革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本文建议在保持县级行社法人地位不变的前提下,选择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以资本管理代替行政管理,按照市场化原则,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
田剑英[4](2019)在《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模式与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综合归纳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方法,以全国农地金融创新试点市(县、区)为研究样本,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并提炼出相关观点,以确定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模式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农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所有权,农地金融主要有农地信托、农地入股、农村产权市场、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形式;并通过先行试验与实践,它们对农业规模化经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存在着农地流转时有纠纷和违约发生、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交易清淡、农地产权价值不清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地产权评估机制和运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标准化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对策建议。
胡佳丽[5](2019)在《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也日趋严峻。同时,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利率市场化、金融主体多样化等变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贷业务作为我国银行的传统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赢利的重要来源。在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信贷业务对银行的重要性,信贷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更是直接影响信贷业务的收入。随着绍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农村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想在变化着的市场环境中继续抢占市场份额,就急需对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创新。本文从分析绍兴农村市场信贷需求情况入手,通过对绍兴十三五规划期间经济情况和居民收入情况的分析,明确信贷业务在绍兴市场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合数据与描述性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农村各层次居民的贷款需求。通过对绍兴农村信贷市场宏观和微观环境分析,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然后对比自身产品及营销现状,通过SWOT分析法具体代入R银行的信贷产品、业务办理流程,从营销方式、产品开发等多方面评估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寻找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结合STP理论,通过市场细分,提出R银行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目标客户群放在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上,同时设计相应营销方案,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时代在改变,传统的粗放式营销方式己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各种策略和相关保障措施的提出都是希望能帮助R银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师荣蓉[6](2013)在《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及其区域差异研究》文中提出“三农”问题是影响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而金融支农对于破解“三农”问题至关重要,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支农的基本力量,其有效支农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农村经济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支农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及其区域差异进行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包括:(1)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理论分析。界定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内涵,分析农村信用社支农的作用机制,探讨金融生态视角下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率和区域差异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模式。(2)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回顾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历史,分析支农现状,探讨支农效率的内外部制约因素。(3)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构建支农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非期望产出DEA模型和修正的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省际农村信用社支农内部配置效率和外部功能效率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4)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对我国省际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进行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和收敛性检验,考察不同区域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结构性特征及收敛性变化趋势。(5)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改进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从农村信用社内部视角和外部金融生态视角归纳支农效率的改进路径,并提出不同区域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主要有:(1)研究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一方面需要关注支农信贷的数量,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支农信贷的实际支农效果,本文从农村信用社支农内部效率和支农外部效率两方面来考察支农效率。支农内部效率考察的是支农信贷发放的数量问题,即支农信贷发放的数额和覆盖面;支农外部效率考察的是支农信贷发放的质量问题,即支农信贷实际发挥的支农作用。(2)我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呈现出局部有亮点,整体不乐观。现阶段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有近1/3省份的农村信用社支农内部效率和支农外部效率均较低,有超过2/5省份的农村信用社支农内部效率或支农外部效率有待提高,仅有超过1/4省份的农村信用社支农内部效率和支农外部效率均较为理想。(3)我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提升受到农村信用社内部因素和外部金融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提高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应统筹内外,多措并举。从农村信用社内部视角来看,应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资产规模、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从外部金融生态视角来看,应优化政策环境、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引导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农村文化环境、完善合作金融法律体系、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农业保险。(4)不同区域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之间差距较大,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收敛趋势。不同区域农村信用社应实施不同的支农模式以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建立区域间的支农帮扶联动机制共同促进支农效率的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将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分解为支农内部效率和支农外部效率,从农村信用社内部发放支农信贷的数额、覆盖面和外部支农信贷的实际支农效果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为清晰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率,有利于促使农村信用社从粗放型支农向集约型支农的转变。(2)本文采用非期望产出DEA模型测算考虑非期望产出不良贷款的农村信用社支农内部效率,采用修正的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剔除环境因素影响后的农村信用社支农外部效率。鉴于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等原因不良贷款率高,非期望产出DEA模型能够测算考虑非期望产出不良贷款的农村信用社支农内部效率,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鉴于农村信用社支农外部效率受金融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修正的三阶段DEA模型能够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外部效率的影响,更加真实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外部效率。(3)本文探讨了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结构性特征及收敛性变化趋势,拓宽了已有研究的领域和范围。现有研究多是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改革效率、成本效率或信贷效率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部分区域、省市或区县的农村信用社,鲜有对全国省际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及区域差异的研究。鉴于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职能定位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特点,本文将我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及其区域差异作为研究重点,以期对现有研究做出补充和完善。
陈志新[7](2011)在《基于动态信用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贷交易是一种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在交易过程中,借贷双方的信用对减轻未来的不确定性、降低信用风险、保障资金安全、保证信贷交易正常开展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典型的信用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和农户由于信息非对称及抵押物缺乏,往往面临严重的信贷约束。如何在信息约束与抵押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信贷交易治理机制创新,改善信用弱势群体的信用状况,从而缓解其信贷约束?供应链融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融资解决方案。但是,现有研究并没有对这种融资模式的内在机理、外部效应及其对农户的适用性等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本文从动态信用入手,通过对现实各种融资模式的深入剖析,从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了供应链融资如何解决农户融资难的几个关键性问题:(1)理论上,供应链融资信用形成机理怎样?在信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供应链融资如何对农户进行授信?在司法制度不完善与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负债履约机制以控制信用风险?信用的基础与条件是什么?(2)实践中,农户供应链融资的可行模式有哪些?应用效果如何?影响借款农户授信水平的关键因素有哪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与回答,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供应链网络治理是供应链融资动态信用形成的外部条件。在一定的供应链网络治理条件下,可以建立授信准入、结构授信、信用捆绑、团体授信等授信管理机制及贷前甄别、现金流控制、担保替代、贷款再清偿等负债履约机制,将交易主体之间通过交易互动关系所形成的动态信用转换成银行信用,以提高主体的信用等级,并最终达到提高银行授信额度的目标。同时,供应链网络治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主体的交易特征,以直接或间接提高银行授信额度。(2)基于担保授信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可以显着提高借款农户的授信水平。其中,不同的担保因素组合是影响担保能力以至影响贷款申请人授信水平的关键因素。(3)基于农产品质押授信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可以显着提高借款农户的授信水平。其中,农产品价值控制是影响贷款申请人授信水平的关键因素。(4)基于订单质押授信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可以显着提高借款农户的授信水平。其中,交易伙伴的信用能力、价值控制水平及不同供应链金融教育水平是影响银行信贷员对贷款申请人授信水平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本文在有机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供应链融资信用形成的条件与机理进行了研究,验证了基于担保授信、农产品质押授信及订单质押授信等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可行性、应用效果及关键因素。本文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作出了贡献:(1)从供应链视角解决了农户借贷中激励完全相容的难题,证明了在供应链产业组织模式中,供应链的网络治理机制可以替代农户的自我约束,实现激励完全相容约束,从而降低贷款风险和缓解信贷配给。(2)构筑动态信用理论,证明了在一定的供应链网络治理机制下,可以将交易伙伴在交易互动中形成的动态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为解决农户等信贷群体普遍存在的“授信难”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3)证明了借贷双方可以在不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供应链网络来进行信贷交易治理,为信贷交易治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4)证明了供应链融资对农户的适用性,而且通过构筑供应链融资的动态信用理论,对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信用形成内在机理等理论问题作出了初步解答。(5)证明了作为农户业务伙伴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往往比农村信用社更有信息优势,由其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能较好地起到信号补充作用。(6)证明了供应链融资可以利用嵌入交易网络的动产质押弥补农户抵押物不足的缺陷,为扩大有效担保范围提供一种有效途径。(7)证明了不同供应链金融认知水平对授信活动的影响,从供应链金融教育视角,初步探讨了由于某些银行自身方面原因造成信贷约束及银行授信难的可能性,可以为缓解信贷配给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思路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调研组[8](2009)在《浙江改善金融支农服务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最近,我们赴浙江省台州市和绍兴市就改善金融支农服务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浙江省通过扩大农户抵押物范围、创立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开发新的金融支农产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等,有效增加了农业信贷资金投
龚焕桥[9](2009)在《金融多元化格局下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梯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79年市场化改革以来,为配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中央政府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多元体系的改革。农村金融多元化不断演进,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3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模式改革正式启动,并于2004年成功组建省联社,标志着省联社模式改革的初步成功。然而省联社改革模式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三种形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浙江省各个农村信用社的实际需要。因此,如何按照各县级合作银行(联社)实际经营条件安排改革模式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所在。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该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章首先是对国内外关于合作金融原则的主要观点进行回顾;其次回顾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的有关研究;第三,综述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文献。同时对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释。第三章回顾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同时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模式改革产生的绩效进行评估,并对其遗留及新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金融多元化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生的影响。本文从金融资产多元化与金融主体多元化两个角度分析了农村金融多元化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并且将金融多元化对浙江省发达农村信用社、一般农村信用社、落后农村信用社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分别作了阐释,为本文梯度改革模式设计提供依据。第五章提出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梯度改革模式。该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设计出一套衡量区域内农村信用社发展条件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将81个县(市、区)分为三个梯度,剖析各个梯度的县(市、区)区域经济特点及农村信用社特点,最后提出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三类模式。同时,在省联社功能定位、同市区内的多个农村信用社机构归并问题上提出相关改善建议。
徐幼清[10](2007)在《初探农信社改革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农村信用联社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农村信用合作社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储蓄机构,是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以前隶属农业银行系统,后单独划出,可存款贷款,但主要为"三农"服务。
二、浙江省绍兴市农村信用联社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省绍兴市农村信用联社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2)父母管理未成年子女财产的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及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一)未成年人财产的认定 |
(二)管理行为的性质 |
1.被监护人行为说 |
2.处分行为说 |
3.代理行为说 |
(三)法律规范的解释 |
1.“处分”的定义 |
2.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父母管理未成年子女财产的实务困境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限定 |
第二节 实务困境的发生原因 |
一、管理行为客体认定的分歧 |
二、管理行为性质认定的差异 |
三、法律规范的不同解读 |
(一)法律规范适用情形 |
(二)被监护人利益的认定 |
(三)规范违反的法律效果 |
第三节 财产管理中的利益冲突 |
第二章 管理行为客体的认定 |
第一节 未成年人财产的取得 |
第二节 未成年人财产的独立性 |
一、未成年人财产并非家庭共有 |
二、未成年人的财产独立于父母财产 |
小结 |
第三章 管理行为的性质认定 |
第一节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管理行为 |
第二节 处分行为 |
一、监护人的“处分”行为 |
(一)“处分”行为的两种解释 |
(二)监护人的“处分”权 |
二、共有人的处分行为 |
三.处分行为的法律效果 |
(一)合同效力的判断 |
(二)善意取得的认定 |
第三节 代理行为 |
一、代理行为的认定 |
二、共同代理 |
小结 |
第四章 相关法律规范解读 |
第一节 《民法总则》第35条第1款的适用情形 |
第二节 规范性质与行为效力 |
第三节 《民法总则》第35条第1款在代理制度中的定位 |
一、法定代理不构成表见代理 |
二、规范违反不构成无权代理 |
三、代理权滥用之证成 |
小结 |
第四节 “被监护人利益”之认定 |
一、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原则 |
二、利益判断应遵循的规则 |
(一)主观因素的排除 |
(二)比例原则的应用 |
三、比例原则的阶段分析 |
(一)目的之正当性 |
(二)适当性原则 |
(三)必要性原则 |
(四)狭义的比例原则(利益均衡原则) |
第五章 管理行为的法律效果 |
第一节 对外法律效果 |
一、作为概念工具的代理权滥用 |
二、代理权滥用的法律效果 |
(一)代理独立性的突破 |
(二)相对人非善意的认定 |
(三)类推适用《民法总则》第164条第2款 |
(四)未成年人无追认权 |
三、特殊的滥用情形——自己代理 |
第二节 对内法律效果 |
一、监护权的撤销 |
二、其他救济途径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3)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本文的框架结构 |
四、本文特色与不足 |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综述 |
一、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二章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改革历程回顾 |
一、2003年以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回顾 |
二、2003年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回顾 |
第二节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基本情况 |
一、浙江省基本情况 |
二、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本级基本情况 |
三、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辖内行社基本情况 |
第三节 改革取得的成效 |
一、农村金融机构运行评价标准:覆盖面和可持续性 |
二、补贴依赖指数(SDI) |
三、改革前后辖内行社经营状况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行政管理色彩浓厚 |
一、定位模糊、职责不清晰 |
二、产权与实际控制权倒置 |
第二节 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
一、科技服务存在短板 |
二、理财平台功能匮乏 |
三、缺乏专业性人才 |
第四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秦农农村商业银行 |
一、秦农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
二、秦农农村商业银行的启示 |
第二节 德国储蓄银行 |
一、德国储蓄银行发展模式 |
二、德国储蓄银行的启示 |
第五章 省联社改革的动因及主要模式分析 |
第一节 改革动因分析 |
一、辖内行社未来发展的需要 |
二、省联社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改革模式分析 |
一、全省统一法人模式 |
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
三、联合银行模式 |
四、金融服务公司模式 |
五、完善省联社模式 |
六、五种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淡化行政管理的建议 |
一、明确浙江省联社职能定位 |
二、按照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改造浙江省联社 |
第三节 提高服务能力的建议 |
一、补齐科技服务短板 |
二、拓展理财业务平台 |
三、引进复合型人才 |
第四节 相关配套改革的建议 |
一、加快相关牌照的申领实践 |
二、推进浙江农村金融立法 |
三、健全差异化金融监管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模式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及其机理 |
1.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模式 |
2.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功能 |
3.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运作机理 |
三、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
1.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
2.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
(5)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一、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二、国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本文理论基础 |
一、4P理论 |
二、STP理论 |
第三章 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环境分析 |
第一节 R银行信贷产品竞争环境分析 |
一、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PEST分析 |
二、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微观分析 |
第二节 R银行主要竞争者竞争战略分析 |
一、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市场领导者战略 |
二、以中信银行为代表的市场挑战者战略 |
三、以绍兴银行为代表的市场追随者战略 |
四、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市场颠覆者战略 |
第四章 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需求分析 |
第一节 绍兴社会现状 |
一、绍兴市概况 |
二、政府对农村振兴的重视 |
三、农村可支配收入提高 |
四、总体经济发展需求分析 |
第二节 绍兴市农村信贷客户特征和需求调查 |
一、问卷调查过程及结果 |
二、访谈调查过程及结果 |
三、潜在客户的贷款主要需求及趋势 |
第五章 R银行信贷产品现状分析 |
第一节 R银行信贷产品概述 |
一、R银行基本情况 |
二、R银行信贷产品种类 |
三、信贷产品营销现状 |
第二节 R银行信贷产品SWOT矩阵分析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机遇 |
四、威胁 |
五、SWOT分析图表 |
第六章 R银行营销策略制定及保障措施实施 |
第一节 R银行信贷产品的STP分析 |
一、市场细分 |
二、目标市场选择 |
三、市场定位 |
第二节 4P营销组合策略的应用 |
一、产品策略 |
二、价格策略 |
三、渠道策略 |
四、促销策略 |
第三节 营销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
一、信息技术保障 |
二、人力资源保障 |
三、制度保障 |
四、体系保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6)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及其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经营效率的研究 |
2.1.2 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组织成本效率的研究 |
2.1.3 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信贷效率的研究 |
2.1.4 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并购效率的研究 |
2.1.5 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组织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关于农村信用社效率内涵界定的研究 |
2.2.2 关于农村信用社效率评价内容的研究 |
2.2.3 关于农村信用社效率评价范围的研究 |
2.2.4 关于农村信用社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 |
2.2.5 关于农村信用社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 现有文献的借鉴启示 |
第三章 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理论分析 |
3.1 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内涵 |
3.1.1 效率的内涵 |
3.1.2 金融效率的内涵 |
3.1.3 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内涵 |
3.2 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
3.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3.2.3 合作金融理论 |
3.2.4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5 金融生态理论 |
3.2.6 区域经济理论 |
3.2.7 理论借鉴及启示 |
3.3 农村信用社支农的作用机制 |
3.3.1 农村信用社与“三农”的共生关系 |
3.3.2 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作用机制 |
3.4 金融生态视角下的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分析 |
3.4.1 金融生态视角下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博弈分析 |
3.4.2 金融生态环境对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影响 |
3.5 区域差异背景下的农村信用社支农模式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历史、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4.1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历史沿革 |
4.2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现状分析 |
4.2.1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现状的统计分析 |
4.2.2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现状的态势分析 |
4.3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的金融生态环境分析 |
4.3.1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宏观环境分析 |
4.3.2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微观金融环境分析 |
4.4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制约因素分析 |
4.4.1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
4.4.2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
5.1.1 研究方法选择 |
5.1.2 非期望产出DEA模型 |
5.1.3 修正的三阶段DEA模型 |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1 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评价目的 |
5.2.2 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评价标准 |
5.2.3 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5.3 数据来源与基本统计分析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基本统计分析 |
5.4 中国省际农村信用社支农内部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4.1 农村信用社支农内部效率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5.4.2 农村信用社支农内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5 中国省际农村信用社支农外部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5.1 第一阶段农村信用社支农外部效率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5.5.2 第二阶段农村信用社支农外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5.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农村信用社支农外部效率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 |
6.1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区域差异的基本分析 |
6.1.1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区域差异的空间维度分析 |
6.1.2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区域差异的时间维度分析 |
6.2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聚类分析 |
6.2.1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内部效率的聚类分析 |
6.2.2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外部效率的聚类分析 |
6.2.3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综合聚类分析 |
6.3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3.1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α收敛性分析 |
6.3.2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β收敛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的改进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 |
7.1 基于农村信用社内部视角的支农效率改进路径 |
7.2 基于外部金融生态视角的支农效率改进路径 |
7.3 中国不同区域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7)基于动态信用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2.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4 可能的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供应链融资研究 |
2.1.1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研究 |
2.1.2 农户供应链融资研究 |
2.2 关于信贷配给研究 |
2.2.1 信贷配给的产生原因 |
2.2.2 信贷配给的解决方法 |
2.3 关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
2.4 关于信用的研究 |
2.4.1 信用的概念与范围 |
2.4.2 信用的产生条件 |
2.4.4 信用问题及其治理 |
3 产业组织演进中的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金融 |
3.1 产业组织演进的基本趋势 |
3.1.1 制造业产业组织演进趋势 |
3.1.2 涉农产业组织演进趋势 |
3.2 产业组织演进与供应链管理发展 |
3.2.1 产业组织演进与供应链网络治理 |
3.2.2 供应链网络治理的分析框架 |
3.2.3 涉农供应链网络治理的特殊性 |
3.3 产业组织演进与供应链金融发展 |
3.3.1 产业组织演进与供应链金融产生 |
3.3.2 供应链网络治理与供应链金融深化 |
3.3.3 涉农供应链金融的实践与探索 |
3.4 本章小结 |
4 供应链融资动态信用理论及其基本假说 |
4.1 引言 |
4.2 动态信用理论框架 |
4.2.1 动态信用概念内涵 |
4.2.2 动态信用基本命题 |
4.2.3 动态信用形成条件 |
4.2.4 动态信用逻辑体系 |
4.3 动态信用内在基础 |
4.3.1 嵌入性价值流与主体信用水平 |
4.3.2 嵌入价值形式与授信模式 |
4.3.3 流动资产嵌入性与信用能力 |
4.3.4 现金流嵌入性与信用风险 |
4.4 动态信用外部条件 |
4.4.1 供应链网络治理与主体授信管理 |
4.4.2 供应链网络治理与信用风险管理 |
4.4.3 供应链网络治理与信贷交易成本 |
4.5 动态信用机理模型 |
4.5.1 模型构建目标 |
4.5.2 现货市场模式下信用缺失机理 |
4.5.3 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下信用形成机理 |
4.5.5 理论模型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5 现场实验研究设计 |
5.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5.1.1 研究目标 |
5.1.2 研究内容 |
5.2 研究现场与参与主体 |
5.2.1 研究现场 |
5.2.2 参与主体 |
5.3 研究程序与问卷设计 |
5.3.1 研究程序设计 |
5.3.2 问卷设计 |
5.4 变量测量指标 |
5.4.1 主体信用水平 |
5.4.2 供应链网络治理 |
5.4.4 授信管理机制 |
5.4.5 负债履约机制 |
5.4.6 主体交易特征 |
5.4.7 其它变量 |
5.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5.5.1 数据收集 |
5.5.2 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理论模型及相关假设检验 |
6.1 样本与变量的基本描述 |
6.1.1 样本特征描述 |
6.1.2 变量特征描述 |
6.2 总体信用水平检验 |
6.2.1 信用额度 |
6.2.2 信用能力 |
6.2.3 信用风险 |
6.3 机理模型及相关假设检验 |
6.3.1 初步分析 |
6.3.2 假设验证 |
6.3.3 机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担保授信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 |
7.1 概述 |
7.2 研究目标与关键问题 |
7.3 担保授信下农户信用水平 |
7.3.1 授信额度 |
7.3.2 信用能力 |
7.3.3 信用风险 |
7.4 交易伙伴的担保能力与农户信用水平 |
7.4.1 担保能力与授信额度变化 |
7.4.2 担保能力与信用能力变化 |
7.4.3 担保能力与信用风险变化 |
7.5 本章小结 |
8 基于农产品质押授信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 |
8.1 概述 |
8.2 研究目标与关键问题 |
8.3 农产品质押授信下农户信用水平 |
8.3.1 授信额度 |
8.3.2 信用能力 |
8.3.3 信用风险 |
8.4 产品价值控制与农户信用水平 |
8.4.1 产品价值控制与授信额度 |
8.4.2 产品价值控制与信用能力 |
8.4.3 产品价值控制与信用风险 |
8.5 本章小结 |
9 基于订单质押授信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以粮食订单为例 |
9.1 概述 |
9.2 研究目标与关键问题 |
9.3 订单质押授信下农户信用水平 |
9.3.1 授信额度 |
9.3.2 信用能力 |
9.3.3 信用风险 |
9.4 交易伙伴信用能力、价值控制水平与农户信用水平 |
9.4.1 交易伙伴信用能力与农户信用水平 |
9.4.2 交易伙伴价值控制水平与农户信用水平 |
9.5 供应链金融教育与农户信用水平 |
9.5.1 供应链金融教育与授信额度测算 |
9.5.2 供应链金融教育与信用能力评价 |
9.5.3 供应链金融教育与信用风险评价 |
9.6 本章小结 |
10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2:后测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8)浙江改善金融支农服务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浙江省加强金融支农服务的新探索 |
(一) 扩大抵押物范围, 建立农信担保组织, 缓解贷款担保难问题 |
1. 开展农房抵押贷款试点。 |
2. 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贷款。 |
3. 开展农业企业和农户相互担保。 |
4. 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的农信担保公司。 |
(二) 开发贷款新品种, 满足农村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
1. 全面推广“一卡一点一服务”。 |
2. 开发外出农民创业贷款。 |
3. 推出丰收小额贷款卡。 |
(三) 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 |
1. 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 |
2. 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 |
3.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
二、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困难 |
(一) 抵押难问题依然存在 |
1. 多数农房并不具备贷款抵押物的条件。 |
2. 农业生产投入不能用于抵押。 |
3. 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作为主体申请贷款。 |
(二)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
1. 商业银行对农业的放贷意愿不强。 |
2.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育不足。 |
3. 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不畅、放贷资金不足。 |
三、改善金融支农服务的政策建议 |
一是扩大有效抵押物范围。 |
二是发展地方财政为主的、针对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信贷担保公司。 |
三是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挂钩机制。 |
四是加快发育农村金融组织。 |
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支农服务的监督考核。 |
六是加大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
(9)金融多元化格局下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梯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理论研究回顾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1 国内外有关合作金融的研究回顾 |
1.1.1 合作金融原则研究 |
1.1.2 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
1.1.3 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 |
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梯度的涵义 |
1.2.2 梯度理论 |
1.2.3 农村信用社梯度改革的概念阐释 |
2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践及绩效评估 |
2.1 改革的具体实践回顾 |
2.1.1 省联社模式前的历次改革回顾 |
2.1.2 省联社模式改革回顾 |
2.2 省联社模式改革绩效与问题评析 |
2.2.1 改革所取得的绩效评估 |
2.2.2 改革遗留及产生问题分析 |
3 金融多元化格局下的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发展 |
3.1 金融多元化内容 |
3.1.1 金融资产多元化 |
3.1.2 金融主体多元化 |
3.2 金融多元化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分析 |
3.2.1 金融资产多元化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影响 |
3.2.2 金融主体多元化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梯度改革分析 |
4.1 浙江省各农村信用社发展条件梯度的定性分析 |
4.2 浙江省各农村信用社发展条件梯度的定量分析 |
4.2.1 指标选取 |
4.2.2 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调整 |
4.2.3 梯度划分的区域特征 |
4.3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梯度改革模式设计 |
4.3.1 第一梯度的改革模式——股份制商业银行 |
4.3.2 第二梯度改革模式——合作银行制的优化 |
4.3.3 第三梯度改革模式——地市或全省联合的合作银行 |
5 两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
5.1 同一城区内农村信用社个体关系改革 |
5.2 省联社的配套改革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相关原始数据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初探农信社改革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农信社存在的问题 |
1.1 金融市场高度垄断和退出机制缺乏 |
1.2 抗风险能力弱 |
1.3 产权归属虚置 |
1.4 管理体制不顺制约了农信社的发展 |
1.5 金融法律和政策不完备, 缺乏有力的宏观保障和支持 |
1.6 人力资源贫乏 |
二、改革进展 |
2.1 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进一步明确 |
2.2 历史包袱得到化解 |
2.3 资产质量不断改善, 支持“三农”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
三、总结 |
四、浙江省绍兴市农村信用联社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法典》房地一体抵押规则的解释与适用[J]. 高圣平. 法律适用, 2021(05)
- [2]父母管理未成年子女财产的效力研究[D]. 杜昱萱.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对策研究[D]. 查雪梅. 厦门大学, 2019(02)
- [4]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模式与机理[J]. 田剑英. 农村经济, 2019(08)
- [5]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胡佳丽. 浙江工商大学, 2019(12)
- [6]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及其区域差异研究[D]. 师荣蓉. 西北大学, 2013(02)
- [7]基于动态信用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D]. 陈志新. 浙江大学, 2011(07)
- [8]浙江改善金融支农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调研组.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9(07)
- [9]金融多元化格局下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梯度改革研究[D]. 龚焕桥. 宁波大学, 2009(S2)
- [10]初探农信社改革进展[J]. 徐幼清. 现代商业, 2007(18)
标签:农村信用社贷款政策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供应链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