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诱导在儿童口腔门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刘彩霞

河北省邯郸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 河北 邯郸 056001

摘要:儿童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人群,他们不同于成人,但亦是有着独立思想的一个群体,在牙病治疗过程中,他们大多数人会产生恐惧,甚至拒绝治疗,此时,在进行口腔治疗时不能单纯的将其视为“小大人”,需要更多循序善诱的心理干预。如何使患儿更好的配合治疗,是医护人员经常要面临的一个挑战。行为诱导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激起对方的兴趣,巧妙的引导对方按照需求的目的完成指定的事情。目前该方法已渗透于儿童口腔门诊日常工作中的许多环节,诸如为患儿提供贴画、气球、沟通采用更“幼稚”的话语或者引导患儿注意力集中在看电视等方面。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17年全年在我院儿童口腔门诊就诊的患儿进行随机抽样,结合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生理发育和性格特点,采取行为诱导法对240例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探索更为有效的行为诱导方法从而使各年龄段患儿能够较好配合完成口腔诊疗工作。

关键词:行为诱导;儿童口腔门诊,合作度,诊疗效果

引言:为探究行为诱导法在儿童口腔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文章通过对2017年在我科就诊的240例患儿给予渐进性的4种辅助治疗方法(常规法、行为诱导法、强迫法、镇静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究行为诱导法在儿童口腔诊疗护理中的重要作用。行为诱导法在儿童口腔门诊诊疗中对改善患儿的配合程度效果显著。通过护理干预后,各年龄段的患儿能够在常规条件下配合治疗的人数显著高于护理前。从中可以得出结论,根据年龄段的性格及心理发育的差异性,采取行为诱导法对儿童口腔门诊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的有效合作度,提高口腔治疗效果。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获得邯郸市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儿童口腔门诊就诊的2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向患儿及其监护人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制定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患儿无生理及心理缺陷,与医护人员沟通无障碍,家属依从性可,愿配合护理人员完成行为诱导工作;(2)排除标准:患儿聋哑或智力发育异常,亲属拒绝配合。

1.2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随机筛选符合标准的患儿,根据年龄分为3组:1、幼儿期(1-3岁);2、学龄前期(3-6岁);3、学龄期(6-12岁)。根据患儿的行为表现和合作度进行分类,选择临床上常用的渐进性4种干预方法;1、常规法:即用一般的语言向患儿简单地交代本次治疗的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2、行为诱导法:即采取语言交流法、示范法、鼓励法、“威逼利诱”法、短时操作法、捂嘴止哭法、观摩交流法、环境感化法、家长陪伴法等等以促进患儿可以顺利配合完成治疗;3、强迫法:又叫约束、制动躯体法,是采取束缚板、束缚带、开口器等装置约束患儿的主动性从而完成治疗的方法;4、镇静法:吸入镇静、口服药物镇静等。进行评估,探索在儿童口腔门诊如何有效提高行为诱导的效果。针对本研究的目的,制定评估标准为:Ⅰ型(配合型),指患儿在诊疗过程中,遵照医护人员的指示配合完成治疗;Ⅱ型(紧张型),指患儿精神紧张,时而配合,时而抵触,最终仍能张口完成治疗;Ⅲ型(恐惧型),指患儿通过肢体抵触或哭闹方式,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诊疗工作;Ⅳ型(拒绝型),指患儿大声哭闹,直接逃避治疗。

2.结果

根据患儿行为表现,对所采用的治疗方法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患儿通过行为诱导可显著改善配合程度,在3-12岁的儿童人群中改善最为明显;干预前后其不配合程度可显著降低60%以上。故行为诱导法可有效的提高儿童口腔门诊诊疗的效果和效率,降低因患儿不配合而带来的诊疗风险,提高远期治疗效果。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尽管对牙病治疗的恐惧、害怕等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但或多或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从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可见:幼儿期1-3岁儿童诱导成功的比例相对较低,而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多可在行为诱导干预下配合完成治疗[1]。考虑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幼儿期患儿的行为调节能力、意志能力相对不强,对牙病治疗过程的认知较差,对操作过程中的声音、水汽等相对更为敏感,通过行为诱导有一部分患儿能配合完成一些操作相对简单的口腔治疗;学龄前期的儿童理解能力、行为调节能力显著增高,通过演示或语言交流等大部分能配合治疗;学龄期儿童能相对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对口腔治疗本身的敏感性和耐受力较佳,绝大部分经常规法即可配合完成治疗,少部分不配合的患儿经过行为诱导后亦能取得配合完成治疗。

3.1温馨的就诊环境有利于患儿接受治疗

候诊厅内粘贴一些儿童宣传画、卡通图片、播放动画片、设置游乐场,墙壁、治疗牙椅等颜色柔和,治疗椅上方播放动画片,张贴卡通画及卡通挂饰、气球等可有效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在语言沟通时患儿可以更放松、更愉快的交谈利于其顺利接受治疗。医护人员着浅绿、浅蓝或粉色的工作服,可有效地降低患儿的“白大衣”恐惧反应。接诊时医护人员面带微笑,态度和蔼,体贴,对患儿多鼓励和表扬,可有效地提升患儿配合的主动性。向患儿解释口镜是给牙齿照镜子,探针是捉小虫子的钩子,涡轮机喷水是给牙齿洗澡等儿童式的交谈方式可大大降低患儿的抗拒性,有效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对不太配合的患儿,可将其安排在一个治疗过程感觉良好的患儿之后,患儿彼此可产生相互模仿关系,并进行奖励式的鼓励[2]。

3.2亲属的陪伴有利于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心理依靠,这在有着不良就诊经历的患儿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但父母的思想、行为及情绪均可直接影响患儿行为,在陪伴患儿就诊的同时,亲属不能对患儿过度溺爱而一味顺从患儿的要求,在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行为诱导时亲属要尽可能配合,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总之,陪同家属要给患儿接受治疗的信心和勇气,也要充分信任并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如有必要,有时也会根据患儿及其家属的表现对亲属进行隔离。

结论:

简而言之,行为诱导法能显著改善患儿的合作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许多不同的干预方法及经验仍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之中,需广大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值得在儿童口腔诊疗领域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赖剑萍.心理诱导联合行为诱导法在儿童口腔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2(11):72-74.

[2]屈沛.刘颖萍.口腔治疗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2(2):243-245.

论文作者:刘彩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30

标签:;  ;  ;  ;  ;  ;  ;  ;  

行为诱导在儿童口腔门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刘彩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