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水平现实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论文,水平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如下挑战: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水土资源的制约与环境的污染、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在这些问题当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当尤为重要。因此,通过研究城市化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完成,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城市化,它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或就是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是城市化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注:蔡孝箴主编:《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50页。)。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将成为“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轴心”(注:周振化:《增长轴心转移:中国进入城市化推动型经济增长阶段》,《经济研究》1995 年第1期。)。我们认为,城市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性状的改变过程;二是城市数量的急剧增长过程;三是城市质量的不断演化和提高过程。从其性状特征来看,它表现为:作为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的社区系统,作为一个与地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心地的不断变更过程。从数量来看,它主要是以城市数量的变化以及单个城市区域中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的过程。从质量上来看,城市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从其衡量指标来看,一般来说,它是以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来表示的,即用城市化率来表示。
在此,笔者通过用城市化率指标为工具,分析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
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各年份城市化率水平单位:%
年份197819791980 1981 1982 1983
城市化率
17.92
18.96
19.3620.1621.1321.62
年份198819891990 1991 1992 1993
城市化率
25.81
26.21
26.4126.3727.6328.14
年份198419851986 1987
城市化率
23.01
23.71
24.5225.32
年份199419951996
城市化率
28.62
29.04
29.3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69页。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从1978年以来,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缓慢,从1978年的17.92%,在近20 年的时间里只上升到29.37%,年增长速度为2.63%,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期年均增长速度为10%的水平。而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当城市化率达到25%时,按照S曲线理论, 此时城市化该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注:饶会林:《城市经济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6页。),其增长速度一般为10—18%,而我国从1987 年的25.32 %上升到1996年的29.37%,年增长率为1.49%。差距之大, 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隔离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改革开放后则在于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实行职业转换,即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非农化;然后实现地域转换,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实现城市化。非农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内作“钟摆式”流动的半城市化人口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滞后的最直接的体现。
二、城市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一般来说,工业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是城市化的内部根据。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产业的就业结构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由于工业化的决定作用,使得人口在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就业比例逐渐增多,从而使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率逐渐得以提高。从表1、表2结合可以看出,当城市化率为17.92%时,二、 三产就业比重为29.5%;当城市化率为29.37%时,二、 三产就业比重达49.5%,二者具有一定的关系。
以表1和表2的数据为基准,以城市化率为因变量,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自变量,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城市化率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之间的关系。
表2我国各年份二、 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占全国从业人员比重)单位:%
年份197819791980 1981 1982 1983
二、三产业
从业人员比重 29.530.331.3 31.9 31.9 33.0
年份198819891990 1991 1992 1993
二、三产业
从业人员比重 40.740.039.9 40.3 41.5 43.6
年份 198419851986 1987
二、三产业
从业人员比重 36.037.639.1 40.1
年份 199419951996
二、三产业
从业人员比重 45.747.849.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94页。
图1 城市化率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关系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78年至1991年之间, 城市化率与二三产就业比重之间呈同相增长关系,且二者的距离越来越短;从1991年至1996年间,城市化率与BZ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背离。表现为城市化率的发展速度越来越慢,而BZ的增长速度则越来越快。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后一时期,农村工业化现象较严重,使得大批劳动力被吸引在该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没有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家实行一种“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使得不仅大城市的发展较缓慢,而且小城镇的发展也很不规范,不利于我国城市化率的迅速提高。
从二者的相关性来看,我们以CSH为因变量,BZ为自变量,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变量系数T检验概率 R[2]
BZ
0.633818130.0240 0.0000 0.948338
回归方程为CSH=BZ×0.633818
二者的判定系数R[2]高达0.948338,这种状况不能不让我们加以重视,同时,T检验(T-Statistic)出问题的概率为0。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城市化率与二、三产业从业比重高度相关,要加速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充分注意提高二、三产业的从业比重,以保证城市化率的提高,最终促进城市经济的大发展。
三、城市化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分析
从图2中我们发现,在1991年以前,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而在1991年至1996年期间,(原因同上)城市化率的曲线CSH上升特别缓慢, 而人均GDP的曲线则上升迅速, 使得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能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还没有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经济的规模、聚集效应,也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说,这几年GDP虽以大于8%的速度增长,但是环比增长速度却日益降低,这不能不与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下有密切的联系。
图2 城市化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关系
我们通过简单回归(以表1数据与表3数据为依据,以CSH 为因变量,人均GDP为自变量),可以得出如下模型:
CHS=0.0019196875×GDP+21.099654
通过这个一元回归模型,我们发现,当城市化率每提高1 个百分点,就会使人均GDP增长高达500元(即使以1996年数据为标准,以500 去除5634,其增长率也接近1%;也就是说,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个百分点。
表3我国各年份人均GDP量 单位:元
年 份1978
19791980 198119821983
人均GDP
379.0 413.0
460.0480.0
515.0
568.0
年 份1988
19891990 199119921993
人均GDP1355
15121634 187922872939
年 份1984
19851986 1987
人均GDP
695.0 853.0
957.0 1104
年 份1994
19951996
人均GDP3923
4854563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42页。
四、我们的对策思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城市化水平与一国的二、三产业从业比重、人均GDP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它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率水平还比较低,与我国目前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经营的原则不相适应,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我国城市化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具体来说,我们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合理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和基础,其结构的完善与否,优化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同时,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吸引广大农村闲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在我国现阶段,尤其是要优化第二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顺利转换,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功能。
2.提高科技投入
城市化的进程,归根到底是由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所决定的。当农业生产率得到较大提高,就会解放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得他们产生一种向城市转移的动力和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就会促进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从国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其无一不是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浪潮冲击的今天,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水平。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关键是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城市全体居民的“公共物品”,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它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和前提。若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后盾,如该城市严重缺水、道路拥挤等等,那么该城市要想取得迅速的发展和腾飞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这不仅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而且也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我国现阶段尤其如此。
4.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
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大量职工下岗,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此,一些城市鼓励该部分职工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实际上,由于我国的城市化率较低,还没有达到城市化发展的扩散过程,所以在此阶段上鼓励职工到农村就业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它不利于社会总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启动再就业工程,促进广大职工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长远上解决该部分职工的就业问题,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会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化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