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硐室软岩底板复合加固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_魏修立,孙发严,杜继国

淮南矿业集团 顾北矿 安徽淮南 232151

摘要:南翼(8~6-2)采区2.5m绞车房硐室,距11-1煤底板10.1~12.9m,围岩以泥岩、煤线和砂质泥岩为主,岩层较为破碎,底板加固方案采用分步联合支护理念。即底板注浆锚索+底角注浆花管+底角地梁等多重措施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注浆补强修复底板破损区域,增强围岩;通过底角注浆花管,增强底板抗剪切滑移能力;底角地梁优化底板承载结构;通过锚索支护实现应力转移,并扩大承载圈,进一步恢复改善围岩应力状态,实现巷道稳定的根本控制。

关键词:泥岩; 破碎; 联合支护; 承载; 恢复改善

1 概述

顾北矿南翼(8~6-2)采区2.5m绞车房硐室,位于11-1煤底板以下南翼(8~6-2)采区轨道斜巷与-648南翼轨道大巷相交处,巷道东侧为南翼回风大巷。距11-1煤底板10.1~12.9m,围岩以泥岩、煤线和砂质泥岩为主,岩层较为破碎,产状为35°∠13°。

2 巷道变形和严重底鼓的原因分析

影响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有:围岩性质、地质构造与围岩应力、水理作用、巷道布置、支护形式和采动影响等。

2.1围岩性质

由于大巷围岩以含膨胀性矿物的泥岩和含较多泥质的粉砂岩为主,层理、节理较发育,岩层结构为薄层裂隙化组合,强度较低,尤其是抗剪切能力较弱,出现遇水膨胀和泥化现象,对巷道变形和严重底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地质构造与围岩应力

由于巷道穿过地层的地质构造非常复杂,易引发巷道变形破坏。从现场巷道破坏方式分析,井田实际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应当是水平的,由于巷道水平方向的应力较大,巷道底板更容易发生破坏,岩层产生扩容剪胀变形、塑性流动,从而引起底板鼓起。由于底板的水平应力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得到释放,巷道掘出后围岩特别是底板围岩变形在很长时间内难以稳定,变形稳定后,由于破坏范围较大,底板也会发生较大流变变形。

2.3水理作用

水(包括地下水和空气湿度)对巷道底鼓的影响主要通过水理作用表现出来。巷道围岩受浸水或风化后变化表现为强度降低;泥质胶结的岩层的泥化、崩解,甚至强度完全丧失;含有蒙脱石、伊利石等膨胀性矿物岩层,浸水后产生膨胀性底鼓。这些区域的巷道破坏情况明显比围岩比较干燥的地方严重,底鼓程度也较一般地段大得多。

3 底板加固设计思路

底板加固方案采用分步联合支护理念。 针对底板岩性软弱及赋存高地应力的特点,底板加固采取底板注浆锚索+底角注浆花管+底角地梁等多重措施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注浆补强修复底板破损区域,增强围岩;通过底角注浆花管,增强底板抗剪切滑移能力;底角地梁优化底板承载结构;通过锚索支护实现应力转移,并扩大承载圈,进一步恢复改善围岩应力状态,实现巷道稳定的根本控制。施工范围为绞车房硐室及前方15米绳道巷道。

4 支护方案与技术要求

4.1 绳道加固设计

4.1.1施工顺序

(1) 浇筑砼地坪

为了防止钻机打底板眼时掉矸塌孔,先施作一层砼地坪,厚度30~50mm;

(2) 底板浅部注浆

为防止打底板锚索深孔时底板浅部松动碎矸塌孔,地坪浇好后,先进行底板浅部注浆。若打底板眼不塌孔,也可不进行浅孔注浆。

(3) 挖卸压槽

按照锚注孔的位置挖500×500×500mm底槽,在槽内打锚索孔,同时可起到底板卸压的作用。

(4) 施工注浆锚索

(5) 深孔注浆。注浆压力为4~5MPa;

(6) 底角注浆花管。注浆管为脚手架花管,φ=48mm,壁厚3.5mm,长5m,排距2m,注浆压力5Mpa;

(7) 施工底角地梁。

4.1.2绳道底板支护参数与技术要求

(1) 浅孔注浆

每排布置3个浅孔,排距2000mm,孔深1~1.2m,孔径42mm,浅孔注浆管规格:4分注浆管,长550mm,浅孔封孔采用棉纱和树脂药卷封孔,注浆压力2~3MPa,稳压时间3~5分钟。

(2) 底板注浆锚索

绳道底板注浆锚索采用排式布置,排距2m,每排3根,均垂直于底板,如图2.2所示。锚索规格:Φ21.8×7200mm。

封孔浆材为42.5MP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水泥浆(浆液水灰比0.6:1左右)。封孔段长度为300mm,封孔浆完全凝固后注浆,同时全长锚固锚索。

(3) 底板深孔注浆

注浆材料选用水泥浆材,即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泥采用4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

深部高压注浆压力6~8MPa。水泥浆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65~0.9): l。水玻璃浓度一般应控制在10~30 Be。水泥浆与水玻璃之比应控制在1: (0.1~0.15)。

(4) 底角注浆花管

采用φ48mmL=5m的脚手架花管,位于两帮300mm处施作,排距2m。可起到抗滑移剪切的作用。注浆材料选用水泥浆材,即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泥采用4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

(5) 底角地梁

底角地梁为预制钢筋笼放置于底角处,之后浇筑混凝土。可与底板形成组合拱结构,利于底板稳定。

先在距底板270mm高度打地帮角锚杆,规格φ22L2500mm,排距1500mm。预制钢筋笼(三角形截面),纵筋φ10mm,箍筋φ6mm,敷设于底角,浇筑强度等级C20的混凝土。

4.2 绞车基础加固设计

基础掏挖过程中要使用锚杆(φ22mm,L=2500mm)对帮部进行支护,锚杆间排距700×700mm,挂φ6钢筋网。基础坑墙距底板1.0m处施工水平锚索(φ22mm,L=7200mm),锚索间排距1.5×1.5m,下扎角度30°。

(1)基础底部施工槽钢组合锚索,槽钢采用14#槽钢,要求紧贴岩面,锚索采用中空注浆锚索(φ22mm,L=8300mm),锚索外露1.0m,间排距1.0m×1.0m;锚索施工完毕后,对基础底部进行注浆加固。

(2)施工注浆花管,φ48mmL=7m的脚手架花管,距基底400mm处施作,与水平线夹角45°,外露300~400mm,如图2.5所示。

图2.5 绞车基础加固设计

5 效果结论

随着矿井逐步转入深部开采,硐室底板支护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硐室(变电所、水泵房等)由于相邻巷道较多,巷道应力集中并相互叠加,造成巷道支护难度较大,易底臌。该联合支护技术为矿井解决特殊、困难条件下的巷道硐室底板加固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可观。我矿南翼轨道大巷2.5m绞车房采用该技术后,到目前已有2年时间了,巷道底板无底臌现象。

论文作者:魏修立,孙发严,杜继国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机电硐室软岩底板复合加固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_魏修立,孙发严,杜继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