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论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论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中国传媒大学 刘露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期。各国各族人民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日益频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面临着许多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经济全球化健康、和平发展及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承和实践,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丰富外交实践的提炼升华,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准确概括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尚和合、求大同。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思想理念,从而孕育出更加包容的“和合”文化。“和合”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家观、琴瑟和谐的家庭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建构着中国的社会制度及社会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民族的“和合”思想一脉相承。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的“泛爱众,能亲仁”、庄子的“至德之世”、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和平共处的原则,为全球治理打上鲜明的中国烙印,贡献了具实践性的中国方案。

4)完善监测监控体系。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通过增加监测断面,提高监测频次,采用自动监测设备,构建完整的监测网络,随时掌握水域水质变化情况,为水功能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实践。在哲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把世界历史思想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有机结合,指引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他把世界历史的发展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初期阶段——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二是最终归宿——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这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创立“自由人联合体”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对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对全球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展望。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1. 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冷战结束后,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核心的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起来,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并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源配置呈现全球化的趋势,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技术、资本流通与合作日益密切,同时反过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历史性质。经济贸易的自由化、便捷化改变了商品生产及交易的地域性的特点。世界历史的特征和性质在各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中显现出来。第三,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全球治理格局,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获利者,资本主义逐利的特点使社会财富和利益集聚在少数人手里,拉大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全球化为载体宣传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试图将整个世界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相对贫困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通过劳务输出、资源输出,努力发展本国经济,从而转变成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者。第四,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出现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

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施工市场竞争越来越强烈,要想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有着一席之地,那么对于施工企业中工程项目部财务管理要重视起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在重要的地位,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部财务管理把工作重心放在工程项目部,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部有着工期短、分布广和流动性强的特点,它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难度,将工程项目部作为施工企业运营的中心,控制好施工成本,做好财务管理,从而帮助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世界形势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恐怖主义、区域性冲突、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生态危机、人道主义危机等全球性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新时期,人们普遍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严重落后于国际格局的变化,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全球性问题。因此改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更多国家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平等参与全球治理,并提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成为国际社会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他强调:“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三是完善项目管理措施,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对在研科技项目开展中期检查和打分评估,委托专业机构对部分重大项目外协经费进行延伸检查审计。改进科技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方式,集中验收、鉴定198项科技成果,提高科学性、公正性,减少会议数量70%以上。科技项目基本实现按期完成、按期验收。严格执行科研诚信制度,暂停4个单位和7个负责人科技项目申请资格。

坚持开放合作,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让世界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丰硕果实。“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释放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应。各国应把人类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尊重和包容世界的多样性。加快促进绿色工业革命的发展,让地球村的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 共建“一带一路”,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坚持开放合作、共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国应从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开放包容,在行动上更加注重公平互利,旗帜鲜明地反对“逆全球化”与“去全球化”,为经济全球化走向更加开放、包容、共赢、可持续的正轨作出应有的努力,从而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

(1)坚持文档一体化。长期以来,高校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由不同部门负责,导致档案管理易出现错误,文书档案管理程序过于复杂,最终影响了文书档案的管理效率,弱化了其信息服务功能。鉴于此,随着社会发展,文档一体化成为了一种新颖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把过去独立分散的文件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从而使文书档案得到科学处理和有效控制。

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了新的社会文明形态,那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的生态观,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精神。在农业文明时期,主要是以家庭或村庄部落为单位来对抗生存危机,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共同体;在工业文明时期,主要是以跨国公司或国家为单位来追求经济增长,是一种以满足小到生产者、消费者,大到国家发展的利益需求,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尖锐,甚至对人类的生存及可持续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而生态文明时期关注的利益主体则是整个人类,也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共同维护和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共建美丽清洁的世界。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开放合作、共同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有序地发展。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互惠互利的开放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不仅获得了经济全球化的红利,更是经济全球化的助力者。

3.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建“一带一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核心。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获得周边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中国先后和沿线国家签订了近50份政府间合作协议。促和平、谋发展已经成为更多国家的共同愿望。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众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逐步实现经济独立和民族振兴。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能深化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合作,更重要的是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集体身份,平等往来,完善全球发展模式,为中国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作出贡献。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建立海、陆、空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同沿线国家共建经济带、经济走廊,铸造起国与国之间环环相扣的利益链,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以此加强国家之间的群体利益认知。“一带一路”在中国以西第一站是中亚,中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共建“一带一路”为中亚的能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先进的技术援助,有效将中亚国家的能源资本优势转化为综合国力。在中亚以西的欧洲,共建“一带一路”成为连接中国和欧洲市场的枢纽,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丰厚的资源,注入更多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并提出解决诸多挑战的中国方案:“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现如今,纯电动及混合动力等新型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并呈可持续增长。为加速这些新兴领域的无人驾驶技术及车联网的发展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陶氏杜邦公司特种产品部宣布推出AHEADTM项目,旨在为该行业的客户提供整合的创新解决方案和材料技术。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全局意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各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要运用新的科学技术研发绿色、智能、低碳的新能源来造福全人类,减少环境破坏,修复生态完整。达成“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人类共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的能源合作平台,发展绿色经济。在政治建设中,提出各个国际政治主体广泛认同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变盲目攫取自身利益而忽视环境安全的发展模式。在文化建设中,要转变人的价值取向,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引领人们走向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在社会建设中,面对环境破坏及污染造成的生态安全问题,各国要积极达成共识,承担本国责任和使命,尽快在联合国框架内建立生态安全公约,并贯彻落实,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能源危机、国际冲突、社会动荡,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是理念与方案的有机统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改善全球治理体系;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以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发展为出发点,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科学技术的日益革新、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各国人民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在地球村中形成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性危机,要相互包容,互相理解,推动开放合作,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元化,互学互鉴,求同存异。长久以来,传统的西方霸权理念在国际关系中体现了不平等、不均衡的特点,成为全球一体化健康发展的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国际发展理念,实现各国共同平等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是提倡国际合作,互利互赢,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经济危机、战争危机,能够团结一致应对挑战,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是在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是对西方全球治理体制的转型和升华,蕴含着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揭开人类生活的本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为应对全球性危机及挑战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导性意义的科学思想。

标签:;  ;  ;  ;  ;  ;  ;  ;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