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四个要素,探索方法智慧论文_伍裕玲

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校 401120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学习有方法》一课备课中,需站稳儿童立场,通过深入研究主题的育人价值、挖掘课程的方法智慧、厘清教材的教学脉络、探索贴近儿童的教学策略等四个要素,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生长。

关键词:备课研究 四个要素 方法智慧

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教材主编孙彩平教授指出:小学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实践智慧。迁移到《学习有方法》一课的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智慧。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站稳儿童立场,力争通过深入研究主题、研究课程、研究教材、研究策略四个要素,探索方法智慧。

一、研读主题,认清育人价值

1.从心理学视角看教育价值。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小学阶段人格发展的危机就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课程,他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这种“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能力离不开方法的支撑。因此,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自信的成功法宝。

2.从教育学视角看教育价值。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进入小学,学习成为了孩子们的主导活动,学校这一社会场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他学会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是其中的一项关键能力,因此,对学习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一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因此,“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必备能力,也是自信的源泉,这也确定了“学习方法”主题的目标方向。

二、研读课程,挖掘方法智慧

1.读本册教材内容体系,聚焦“尝试”。二年级下册教材以“有创意的生活”为核心教育主题,循着学生生活的细节,本册教材聚焦四个主题:日常生活、游戏、环保、学习。通过研读教学参考书,这里的创新重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在具体的生活事件中进行创新尝试,使学生有不断改进与创新生活的热情与追求,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意识,使创新精神融于日常生活之中。这一册教材所说的创新不仅仅是“挑战第一次”“我们有新玩法”“环保有搭档”“学习有办法”等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具体的创新性方式方法,还指拥有创新性思维、创新性理念的生活态度。因此,学习有方法的背后,包含学习的具体方法,还有愿意尝试、想办法解决学习问题的态度。

2.读本单元内容体系,聚焦“品质”。第四单元学习主题针对三年级学生将出现的第一个学习分化期,为二年级下学期一些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初次出现而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克服自己当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如13课《我能行》坚定自信,14课《学习有方法》寻找方法,15课《坚持才会有收获》持之以恒、不放弃,16课《奖励一下自己》,这些课文不仅仅是技艺性、方法性、策略性的锤炼,更是一种内在学习品质的提升。因此,《学习有方法》一课关于“学习方法的学习”不等于不单是学习方法的训练,还包含方法意识和品质的培养。

3.读学习相关内容体系,聚焦“生活逻辑”。关于同“学习”这一主题相关的内容,笔者对1-3年级部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了梳理。

根据对以上目标内容进行分析,《学习有方法》一课包含了“积极尝试的态度、乐于分享的精神、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探究的能力”等综合目标任务。

通过对本册、本单元、相关主题内容的梳理以及课程目标体系的解读,我们得出这一课的方法智慧就是:知道学习有方法,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在具体情境中,能自觉探索好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分享擅长领域的学习方法,从而树立学习自信。

三、研读教材,理清教学脉络

教材是引领教学的一条重要路径。读懂教材的内容组织、活动设计以及版式呈现不仅可以领会编者传递的教学观念,也对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指引了方向。

1.读懂教材传递的学习观念。研读二下第四单元和三上第一单元,不难体会教材蕴含的新的学习观:(1)生活即学习,时时能学、处处能学、人人可学。本课教材中“我也有一个好方法”正是传达这一理念的关键信息。(2)快乐学习。那学习的快乐在哪里?学习活动本身是有乐趣的,学习的成果是甜蜜的,战胜困难就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有方法,算得快、学得好”是传达这一理念的关键信息。(3)人人都能学好。“不是神童才可以,掌握方法你也行”帮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愉悦感和成就感。

2.读懂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课文的范例是真实的生活典型范例,是对学生道德需求和道德困惑的真实诊断,点明了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重点。从教材中,读到了学习的小窍门、读到了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读到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读到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读到了学生体会到运用方法的重要性,读到了学生对学习好的同学的崇拜和对方法的渴求……总之,我们应在文字、图画、标点,甚至在孩子的表情中寻找教学的线索,从而找到划分课时的依据,找到本节课的重点。

3.读懂教材指引的教学方法。章乐教授在三年级教材培训中提到:课文的呈现,展示了经过课堂检验的教学蓝本。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有效引导学生生活建构的教学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编写者还尝试将经过课堂检验的教学“蓝本”直接融入课文中。因此,这节课我们基本按照教材“蓝本”搭建教学脉络,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游戏入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体验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常见的学习情景比较辨析,寻找好的学习方法,再通过分享生活中的好方法树立学习自信。

四、研究策略,离儿童更近些

鲁洁先生说:走近儿童,走近些,再走近些……为了践行儿童立场,笔者理念先行,对本课的教学策略做了初步探索。

1.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呼应,顺应儿童文化。高德胜先生在《生活德育论》中说: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文化自立感,他们渴望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之中。儿童的文化是快乐向上的,要以“天天向上,乐在其中”为办学理念,打造“乐”文化,这与本教材所提倡的学习观不谋而合,与本节课的目标方向一致。因此,与办学理念相呼应是本节课的一个设计理念。于是我们虚拟了动画人物“乐乐”来贯穿整节课,让孩子们在和乐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方法、寻找方法,体验快乐。

2.与班级管理活动相融合,发挥课程功能。涂尔干曾说:“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的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高德胜教授在《生活德育论》中谈到:突破专门的德育课程困局的思路,重建与其他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联系。德育课程如果能将学校整体生活中突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纳入到自身的结构之中,就能起到一种反思与整理学校生活的作用,其存在就是有价值的。因此,与班级管理活动相融合,最大限度发挥课程功能,就成为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在课堂中,通过对学生半学期来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好方法、好习惯的回顾,设计班主任颁奖环节,让孩子们感受方法带来的快乐,让德育课堂与班级管理活动相融合,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阵地,成为学生道德生长的新起点和镌刻美好回忆的欢乐园。

3.与校园学习生活相对照,聚焦真实困惑。通过课前调研发现,二年级的学生在上课听讲和作业仔细、独立作业这三个方面是学习习惯和品质养成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特点,把以上三个方面定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部分。可以设计“乐乐”提出问题:“听课时我先还能坐好,可是坐着坐着就坐不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好方法?”和“乐乐粗心做漏一道题”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分享、讨论、演示等活动找方法。同时还开发课程资源,设计“一个同学做作业时想得表扬但又不会,于是去看同学的作业”的两难情境让学生辨析,落实本课的道德性,把解决学生真实困惑的方法落细落实。

4. 与校外生活场域相对接,拓展方法宽度。学习方法不仅在校园中,还应该在校外及各个生活场域。因此,我们应以校园学习场域为重点,拓展到校外生活场域,将学习的方法从课堂学习拓展到课外学习、生活技能学习。拓展方法的宽度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又一个思路,于是,我们把学生的课外学习方法整理成小视频,让学生通过可视化回顾方法的同时感受快乐,提升信心。

5.重视生生之间互相影响,促进共同成长。现象学创始人许茨说:儿童是一起生活的,也是一起变得“精明成熟”的。这一节课,我们重视发挥学生之间互相影响这一宝贵德育资源,因此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享“上课认真听讲的方法”、分享“自己的作业方法”、分享“课外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方法的分享中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成长。

孩子们分享了许多方法智慧:用“各种方式提醒自己”“喜欢这个学科和老师”“想要得表扬”等方式来帮助自己上课认真听讲;用“尺子比划检查”“按序号检查”“做标记”等等好方法来促使课堂灵动又扎实,孩子们得到切实可见的成长。

总之,通过对主题、课程、教材、策略四个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索方法智慧,努力落实方法智慧,学生在学习中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高德胜 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论文作者:伍裕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2

标签:;  ;  ;  ;  ;  ;  ;  ;  

研究四个要素,探索方法智慧论文_伍裕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