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纪伟 王寒(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对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予以简单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痉挛型偏瘫40 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方法开展康复训练,为观察组患者应用悬吊运动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Berg 平衡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为患儿开展悬吊弱链测试发现,观察组患儿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为小儿痉挛型偏瘫开展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用悬吊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悬吊运动;小儿痉挛型偏瘫;康复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267-01
小儿痉挛型偏瘫在小儿脑瘫中所占的比例非常的大,患儿主要表现为患侧肌肉容易发生废用性萎缩,并且整体肌力比较差,目前在为小儿痉挛型偏瘫开展治疗的过程中,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物理电、熏蒸、水疗、针灸、作业疗法、运动训练等一些治疗方法,将悬吊运动训练应用于患儿的治疗中,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本文就主要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2015 年1 月至2015 年8 月间收治的痉挛型小儿偏瘫40 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包含有男11 例,女9 例,年龄处于5~11 岁之间,平均年龄(8.2±1.3)岁;观察中包含有男12 例,女8 例,年龄处于4~12 岁之间,平均年龄(8.4±1.5)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二者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为对照组患者常规的训练方法开展治疗,为患儿开展运动训练,主要是应用到了Vojta、Bobath 等促进神经发育的方法,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患儿的异常姿势进行控制,从而起到促进其建立正常运动模式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简单的按摩方法,使痉挛的肌肉得到放松,从而起到良好的降低患者痉挛肌肉张力的作用[2]。
观察组患儿应用悬吊运动训练来开展康复锻炼,在这种康复训练方法中,最为主要的是患儿的功能训练,并要在开展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为患儿开展悬吊弱链测试,找出其薄弱环节,强化薄弱环节的训练,主要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的训练内容:(1)盆骨旋转练习,所有患儿取仰卧位,在其一侧的膝关节下方放置刚性悬吊带,并在腰部放置支持带,使患儿努力开展抬臀、伸膝、伸髋动作,并要进行盆骨的旋转;(2)侧屈肌群训练,训练过程中患儿保持侧卧位,双臂抱在胸前,在其头部加一个枕头,将刚性悬吊带放置于患儿膝关节下方,嘱咐患儿努力的抬臀、伸膝、伸髋,并要在此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骨盆直立;(3)腹肌力量的训练,所有患儿保持俯卧位,将刚性悬吊带放置于患儿的双膝关节下方,患儿前臂作为支撑,身体保持平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叮嘱患儿开展伸膝、伸髋动作;(4)伸髋肌群训练,患儿保持仰卧位,将刚性悬吊带放置于其双膝关节的下方,将双臂抱在胸前,指导患儿开展抬臀、伸膝、伸髋动作[3]。
1.3 疗效判定标准应用Berg 平衡量表来对患儿的功能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该评分量表中包含了14 个动作项目,每个项目的评分为0~4 分,总分值为56 分;同时为患儿开展悬吊弱链测试,若患儿的骨盆侧翻或者是双腿分开的距离小于30 厘米,那么就判定测试结果为阳性[4]。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7.0 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应用 来进行表示,实施t 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Berg 平衡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为患儿开展悬吊弱链测试发现,观察组患儿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具体数据如表1、表2 所示:表1 两组患儿的Berg 平衡量表评分比较
3 讨论健侧身体的正中位可以开展自由活动,但是患侧肢体不能开展正常的活动,是小儿痉挛型偏瘫的早期临床表现,为了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这一状况,就需要为其开展有效的治疗,通常情况下,运动训练在提升其康复效果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5]。
悬吊运动训练主要是通过强化患儿非主导侧肢体运动能力、躯干肌肉的运动能力,促使患儿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平衡性的提升,从而有效的提升其肢体控制能力,从而促进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导,与常规的运动训练方式相比,悬吊运动训练具有诸多的优点,这使得其在小儿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肌肉的协调收缩能力,并且能够对患儿脊柱畸形及骨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通过闭链运动训练, 使得躯干痉挛肌对侧屈肌群的肌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提升其整体的康复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Berg 平衡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为患儿开展悬吊弱链测试发现,观察组患儿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由此可见,在为小儿痉挛型偏瘫开展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用悬吊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1] 郑宏磊, 梁岗岗. 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4):371-375.[2] 党维, 李志娟, 李寅伟, 等. 浅析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有效性[J]. 中国农村卫生,2015,11(17):70.[3] 万勇, 刘洁, 陈启明, 等. 悬吊运动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2015,30(4):304-306.[4] 张桂欣.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2,14(20):39.[5] 吉增良, 邓增稳, 王晓东, 等。悬吊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研究[J]. 河北中医,2016,37(12):1918-1921.
论文作者:乔纪伟 王寒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患儿论文; 小儿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高于论文; 效果论文; 方法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