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就业、经济发展的关系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浅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就业、经济发展的关系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就业及经济发展关系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就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技术教育是19世纪以来大机器生产的发展的产物。大机器生产推广和应用,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掌握一定的专业生产技能成为劳动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传统的师徒式的培训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就应运而生了。正如马克思所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的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业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第195页。)

职业技术教育一般包括:职业技术学校、中专(不包括中师)、农业技术中学、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在职职工的专业培训及少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当前,随着电子、通讯、航天航空、信息科学等一系列高科技的应用,和以前相比,社会分工更精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更深,对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要求也就更高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杠杆,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统计,目前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与普通中学在校生的比例:日本为3.8∶6.2,美国为4∶6,统一前的西德更达到6∶4。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比较迟滞,对增加社会就业、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就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城镇就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简略的分析。

一、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城镇社会就业的影响

1.目前我国城镇就业现状的剖析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失业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92年至1995年底分别为2.4%、2.6%、2.8%、2.9%。据劳动人事部信息中心的统计,1994年我国城镇的公开失业人数为500万人。 而这还不包括各类企业中大量的隐性失业。失业人数的增加给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庞大,而且近年来每年还以近千万的高速度递增。相比之下,我国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却极其有限,各类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对弱化;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企业关、停、并、转,又把一部分富余人员推向劳动力市场;另外,农村地区1 亿多剩余劳动力亟需寻找更为广阔的就业门路,城镇就业面临“民工潮”的冲击等。这些都是造成城镇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客观原因之外,造成当前我国城镇失业率攀升、就业困难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的低下。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在失业人口中真正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的还不到总人数的5%。 文化和技术水平的低下,限制了劳动者就业领域和就业层次,降低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成为制约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一大严重障碍。

2.职业技术教育是扩大就业和提高职员技术素质的有效途径

劳动者技术和技能的缺乏,已经成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无法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的制约因素。如何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和适应能力,拓宽就业门路和就业领域,成为劳动者就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条比较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建国以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输送了大批的经过一定专门技术培训、具有一定技术功底的工作人员,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今天,许多用人单位已把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作为聘用的基本条件。学习文化技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领域,已在新增劳动力中、在下岗人员群体中以及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

职业技术教育还可以增强我国职工队伍整体的文化、技术素质,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等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强劲的竞争能力,质量、效益是其基本保障,而这归根结底又在于他们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当前,我国职工的技术素质,尤其是国有企业员工的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已经开始成为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些新技术、高科技含量的技术设备的引进和运用,对职工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与此相对应的,我国职工的技术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一些中青年职工的技术等级及技术等级本身的质量,和80年代以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些无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担忧。1995年,武汉某重型机械厂曾接受广西柳州某厂家送来的一台由于时间较长需要大修的重型机械设备。拆卸后,职工们惊讶地发现,这台设备原来是本厂60年代的产品。经过维修和一番调试后,这台旧设备的许多性能和技术指数比本厂现在先进的生产设备条件下生产的新产品还要优异。无怪乎,一些当年参加过生产的老工人感叹地说:现在是一流的设备,生产出三流的产品……。其原因应该说是不言而喻的。

职工的文化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新兴的部门不断产生和发展壮大,又可以在一个较高的技术层次上扩大就业,形成就业与经济、技术发展的良性循环。

3.职业技术教育是改革结构性就业失衡的钥匙

结构性就业失衡主要是人才比例和结构的失衡。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输送了大批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特别是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各类普通高等院校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恢复和创建,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中初级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的相对不足。目前,国内外专家一般认为,高、中、初级技术人员比例以1∶3(或4 )∶9比较合理,相比之下,我国的技术人才的比例要低得多。 如广州市高中级技术人才与初级技术人才之比是1∶1.1。在我国很多地区,工程师与技术员的比例达到6∶1,极少数地区甚至更高,达9∶1。造成这种畸形的人才供给格局的原因之一,是本专科以上毕业生与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比例的失调。一般认为,这种比例关系应以1∶2.5为宜,而我国则仅为1∶1.7。这样便出现了高级技术人才在干中初级技术人员的工作,既浪费人才又干不好工作的怪现象。这种人才供给格局,既不利于人才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的发展,也给扩大社会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类似的情况在一些国家也曾出现过,教训是深刻的。近邻印度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长期以来,印度政府过于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对基础教育的普及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采取漠视的态度,投入较少。结果,使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极是数以亿计的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劳动大军,一极是上千万的高级技术人才,而社会需要量最大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却严重不足。其结果是,不仅为数众多的文盲大军失业率高,而且众多的高校毕业生也大量失业,甚至出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失业率越高的现象。这既使大批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的浪费,又加速了教育与就业、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结构性就业失衡的表现,即目前出现的“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一方面,随着高新科技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新兴的产业部门和行业不断涌现,对劳动力需求量相应增加。但同时,新兴部门技术含量高、技术起点高,对劳动力的文化技术和其他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因而出现劳动力供求的缺口。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前一些容纳劳动力数量较多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和行业日趋萎缩,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迅速减少,出现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城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生活服务业蓬勃发展,对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城镇为数众多的失业者却就业无着。一方面大量的农工涌入城市,填补一些领域的空缺;另一方面,城镇失业人员徘徊观望,无法或不愿涉足这些领域。当然,这里固然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但也有传统的就业观念方面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不仅要使劳动力掌握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新的文化技术,也要给予劳动者全新的劳动观念,培养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新型劳动者,满足各方面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

当今世界是知识的世界、技术的世界。日益剧烈的世界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拥有一支较高文化技术素养的职工队伍,是一个国家促进经济较快发展的基本保障。

职业技术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种职业技术培训间接地发挥作用。反过来,经济发展又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为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和纵深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首先,职业技术教育大多采用“先培训、后就业”的方式进行。技术培训在较大程度上根据学员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培养,容易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学员边学习、边实习,比较容易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后,一般不需要再跟师学习,或只有一个很短的适应期。这样,从培训费用、工作效率等多方面都优于从前那种“先就业、后跟师”的师徒式的培训方式。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类型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及有一定技术专长的熟练劳动者,既可以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技术素质,又有利于协调高、中、初级技术人才及熟练技术工人比例关系失调的矛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化,使教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60年代到80年代初,巴西经济发展的起伏为此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60年代中期以前,巴西教育的重心主要是面向高等教育,80%以上的中学是以升大学为唯一目标的普通中学,即使是为数不多的职业学校,也以升大学为最终目标,结果造成人才供求格局的严重不平衡,在当时的巴西,工程师的数量居然超过技术工人的4倍, 形成技术人才倒金字塔式的极不合理的格局,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60年代中期以后,巴西进行了全面的教育体制改革,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延长义务教育,强制推行义务职业技术教育,实行普教与职教相结合,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人才供求状况和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创造了一个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巴西历史上的“经济奇迹”。但在此之后,巴西政府没有抓住这一契机,实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是重蹈覆辙,终于又导致巴西80年代初以后较长时期的经济停滞。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前那种把职业技术教育看作是非正规教育、下层阶级子女的教育或是低层次的教育的陈旧观念,已经彻底得到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好的投资竞争武器、科技潜力的一部分,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德国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就是最为生动的体现。

最后要说明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渐次发展过程,而且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的渐次发展循环过程,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相互提高。关于这三者的关系也可以从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起伏得到证明。

①1949——1957年,此时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1949——1956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约20%,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业人数迅速增加,到1957年,职工人数已由1949年的800 万人增加到3101万人。与此相适应,职业技术教育也蓬勃发展, 仅湖南省截至1957年底,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就达1418所,在校生115237人。

②1958——1966年,“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于“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一些国家领导人产生了盲目冒进,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的损害。1962年国民收入只有1957年的85.2%,年均递减3.1%, 经济的衰退导致大量的城镇劳动力的过剩,也严重地冲击了职业技术教育。此时,湖南省职业技术学校仅存101所,在校生6178人。 直到1964年以后,随着治理、整顿,经济开始全面回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城镇就业问题才得到缓解。此时,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湖南省在校生达7万多人。

③1966——1978年,“文革”十年及其后的二年时间。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1%稍强,城镇劳动力大量过剩,此时, 职业技术教育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1977年,湖南省包括“五·七”大学、“共大”、农大等一共才732所,在校生5.2万人。

④1978以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也开始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当然,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不齐全、人才需求预测失当、用非所学及专业设置太窄等问题;还有一些人对职业技术教育持怀疑、观望的态度,轻视敷衍职业技术教育。对此,《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但是,职业技术教育恰恰是当前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力争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

收稿日期:1996年11—20日

标签:;  ;  ;  

浅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就业、经济发展的关系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