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金圣叹小说戏曲理论研究_金圣叹论文

20世纪金圣叹小说戏曲理论研究_金圣叹论文

20世纪金圣叹小说戏曲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戏曲论文,世纪论文,金圣叹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 7326(2001)02-0019-08

金圣叹虽是明清时期最负盛名和最重要的小说戏曲理论家,但他没有一部专门的小说戏曲理论专著,其理论散见于对《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中。看似散金碎玉,实可集腋成裘。本文试图先对金圣叹的小说戏曲理论研究作一个鸟瞰式述评,然后谈对金圣叹思想和腰斩《水浒》的研究,接着分别论述金圣叹小说理论中的人物论、创作论、欣赏论和金圣叹的戏曲理论研究,最后略谈20世纪金圣叹研究中的不足以及对以后金圣叹研究的前瞻。

一、20世纪金圣叹研究的进程、概况与特征

20世纪最早关注金圣叹的是狄葆贤,他在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杂志“小说丛话”专栏(1903—1904年)中称赞金圣叹的小说评点,说“圣叹满腹不平之气,于《水浒》、《西厢》二书之批语中,可略见一斑”。30、40年代出版的文学批评史著作中,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和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评述了金圣叹的文学思想。方著“用历史方法来看”金圣叹的文学批评,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清代文学批评界,有许多新开辟的领土。金圣叹和李笠翁,都有辟草莱的成绩。……他们都是上承辞赋家的心法,而脱离了历来文人所守的孔门诗教”。朱著推许金圣叹为戏曲小说批评一代之高峰,莫能与之为伍。他认为,“圣叹批评《西厢》、《水浒》,其长处在于认识主角之人格,了解全书之结构”。80年代出版的文学批评史对金圣叹或多或少都有所论述,其中王运熙、顾易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不仅分析了金圣叹思想中的矛盾方面,同时也具体阐述了金圣叹评点《水浒》、《西厢》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艺术分析能力。20 世纪金圣叹研究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发表论文180篇以上,专著10本左右。(注:本文有关统计数字参见罗宗强等《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第四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论文目录索引》,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本文拟以80年代为界,把20世纪金圣叹研究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80年。金圣叹是一个思想中充满矛盾的极其复杂的封建知识分子,传统的统治阶级意识和新兴的民主思想萌芽交织在一块,构成了金圣叹复杂的世界观。这一阶段主要着眼于社会政治批评,即对金圣叹的思想和金圣叹批点《水浒传》及《西厢记》的功过进行探讨,而对金圣叹的艺术理论却较少触及。

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校订出版了《水浒传》,以贯华堂本为底本,删去金批,改楔子为第一回。学术界相应地发表了一些研究金圣叹的论著,多从肯定《水浒传》出发批判金圣叹。如霍松林《金圣叹批改〈西厢记〉的反动意图》(《光明日报》1955年5月19 日)指出“金圣叹批改《水浒》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同样,他批改《西厢记》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礼教,反对自由婚姻。他批改《水浒》的办法是歪曲人物性格,同样,他批改《西厢记》的办法也主要是歪曲人物的性格。”

60年代至“文革”前为金圣叹研究的第一次热潮,展开过几场讨论,或针对金兆梓《谈金圣叹的批改〈水浒〉和〈西厢〉》(《新建设》,1962年第1期),或针对刘大杰、 章培恒的《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1963年5月),而更多的论争是围绕张国光的金圣叹翻案之作《金圣叹是反动文人吗?——与公盾同志商榷》(《新建设》1964年4月号)而展开的。

“文革”期间,学术研究完全偏离正常轨道,这里略去不谈。

第二阶段,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金圣叹研究向前大大地迈进,尤其是80年代开始更掀起一场金圣叹研究的热潮,如火如荼,著述不断,发表论文70篇以上,专著5本以上。 这一阶段的主要著作有张国光的《〈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中州书社,1981年9月版), 《金圣叹批才子古文》(湖北人民出版社1968年8月版)、 《金圣叹诗文评选》,(岳麓书社1986年3月版); 刘欣中《金圣叹小说理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谭帆《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10月版)以及陈洪《金圣叹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12月版)。其中刘欣中《金圣叹小说理论》不仅比较全面的论述了金圣叹小理论的五大类:小说的艺术特征论,小说的创作论,小说的人物论,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论,小说的欣赏论,而且论述了小说的社会作用、地位以及小说的创作动机等问题。谭帆《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则对金圣叹在中国戏曲批评上的贡献及其特色从理论角度作了有价值有新意的探索。

这一时期金圣叹研究的论文也蔚为大观,不仅数量大,而且涌现出一些质量高的作品。 如:黄天骥《金圣叹论小说创作》、 (《作品》1981年第5期)齐森华《金圣叹的戏曲主张述评》、 (《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1 期)张国光《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发展的线索——兼论金圣叹在文学批评上之地位》、(《武汉师院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3期)高小康《从愤世忧时到自我完善——试析金圣叹文艺思想的蜕变》、(《文学遗产》1988年第3 期)姚文放《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余波:金圣叹戏剧美学思想》、(《艺术百家》1991年第4 期)陈果安《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典型论:金圣叹性格说》(《湖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等。

这一时期金圣叹研究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一)一改以往的面貌,笔触直接指向小说戏曲的理论核心,尤其是对金的小说理论研究,文章量多、面广,各个方面都有所阐述。(二)从文艺心理学、叙事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从文艺心理学方面着手的有刘欣中、廖可斌和余德余(注:刘欣中《试论金圣叹关于小说审美想象和情感活动的见解》,《天津师专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2期;廖可斌《爱佳人则爱,爱先王则又爱——试论金圣叹评点〈西厢记〉的矛盾心理》,《中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1期; 余德余《金圣叹小说戏曲评点理论的文艺心理学价值》,《北方论丛》1989年第6期。)等。余德余指出, 金圣叹小说戏曲评点理论涉及文艺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如创作心理、形象思维过程、文艺欣赏心理、文学作品的心理分析、文学的心理功能、认识作用和道德、教育作用、文学语言心理特征和作者心理素质等,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对文艺心理学的建构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三)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拿金圣叹同西方学者作比较研究,代表者有余三定、张维芳和李燃青(注:余三定《试比较菲尔丁与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岳阳师专学报》1984年1-2期; 张维芳《金圣叹的“亲动心”与福嵝拜的“深入说”》,《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 李燃青《金圣叹和黑格尔的性格说——中西比较诗学札记》,《宁波师院学报》1987 年第4期。)等。李燃青指出了黑格尔和金圣叹的性格论在思想基础、实践依据和审视角度方面的不同,同时,他还认为,他们确立的叙事艺术和戏剧艺术的性格中心论,对典型性格提出的要求以及关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反映了中西方典型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

二、关于对金圣叹“腰斩”《水浒》的研究

检点近一个世纪金圣叹的研究,对金圣叹思想及其腰斩《水浒》的评价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概括起来共有三种观点:

(一)否定说。这种意见一致认为金圣叹是一个封建反动文人,他腰斩《水浒》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农民起义,代表人有公盾、马蹄疾、龚兆吉、刘大杰、殷杰等。

否定说以胡适肇其端。他在《水浒传考证》、《水浒新考》中提出金圣叹反对招安的原因:“圣叹生在流贼遍天下的时代,眼见张献忠、李自成一班强盗流毒全国,故他觉得强盗是不能提倡的,是应该口诛笔伐的”。“他的时代背景又使他不能赞成招安强盗的政策,所以他大胆的把七十回以下的文字全删了,又加上卢俊义的一个梦,很明显的教人知道强盗灭绝之后天下方得太平”。此后形成一股汹涌的批金潮流,这股潮流的一个共同观点是,金圣叹以封建主义思想道德为准则,对英雄形象横加褒贬,阉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丑化他们的思想性格,歪曲整个作品的主题,企图使广大读者也走上维护封建统治,反对农民革命的道路。公盾认为金圣叹完完全全是站在封建反动统治阶级的立场来批改《水浒传》的:“比起他的反对农民起义来,他的反对贪官污吏只是‘小骂’,但是他的强烈反对农民起义,对于垂死的封建反动统治阶级来说,却是一种‘大帮忙’”。“批语中,也曾称赞‘宋江权术真乃可爱’等,但这些话的背后,往往是放了‘冷箭’,安着‘钉子’的。对其他梁山好汉如李逵、鲁智深等人的赞语,也‘只不过是用封建主义道德思想观点’,给他们‘身上贴上了一些标签’而已”。(注:公盾《不要美化封建反动文人》,《新建设》1963年第7期; 《不应该赞扬金圣叹对〈水浒传〉的批改》1964年第10-11期。)龚兆吉同样也认为, 金圣叹仇恨农民起义的思想,是和他评点《水浒传》的动机和目的密切相关的。《水浒传》原本是一部反映官逼民反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巨著,从明代中叶以来,便成为深入人心的作品,在明末,它对农民起义更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金圣叹以地主阶级的政治嗅觉感觉到形势的不妙,便着手来歪曲它。 (注:龚兆吉《金圣叹同情农民起义吗? 》, 《文汇报》1963年1月15日。)殷杰从金圣叹评点《水浒》的政治倾向、 唯心倾向和对《水浒》的基本思想的曲解三个方面来谈金圣叹的评点。他认为,金圣叹对《水浒》所表现所赞颂的农民起义的态度是“恶毒咒骂”,“反对招安”,“力主镇压”,“金用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缘生法’来说明《水浒》的产生,把一部《水浒》完全看成作家一心所运,凭空造谎的结果,希图割断《水浒》和时代,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否定作品的真实性和社会性。金圣叹把《水浒》视之为‘识恶垂戒’的‘梼杌’,真是南辕北辙。金圣叹如此曲解宋江,曲解《水浒》,完全与作品的实际背道而驰”。(注:殷杰《金圣叹文艺观辩略》,《华中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二)肯定说。肯定说的一个共同观点是金圣叹是个同情农民起义的评点家,其腰斩《水浒》表明他支持农民起义,代表人有张国光、易名、宋云彬等。张国光认为金本《水浒》“不是歪曲,而是强化了《水浒》的革命主题”,并举出五个理由:“其一,金本指出了农民革命的必然性、正义性,并清除了旧本偶然论、定命论的观点”;“其二,金本指出了皇帝是罪魁祸首”;“其三,金本深刻地揭露了整个官僚统治集团的罪恶”;“其四,金本公开宣扬暴力反抗”;“其五,金本反复强调‘怨毒著书’的文艺观点,屡次指出施耐庵‘发愤著书’……正是提倡用文艺武器揭露当时社会黑暗”。(注:张国光《金圣叹是封建反动文人吗?》,《新建设》1964年第4期。)易名同意张的说法, 并认为金圣叹应该是一个同情人民,有正义感的封建时代的评点家。(注:易名《从“哭庙”案看金圣汉》,《光明日报》1962年3月24期。 )宋云彬也说金圣叹“对《水浒》的加工工作做的相当好,所以七十回本出来后,其他的本子都被打倒”,“他如果不同情梁山好汉,怎么会费这么大的力气来批改《水浒》,他之所以要装那么一段尾巴,怕别有一番用心”。(注:宋云彬《谈水浒传》,《文艺月服》1953年第3期。 )唐家祚则探索了金圣叹对《水浒》起结的三批,“以诗与‘太平’为起结是讲老百姓所渴望的太平日子还不会到来;以石碣为起结,是讲起义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梦始梦终是讲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从而得出“金删改那使人颓丧的《忠义水浒传》使之成为团结战斗的《水浒》,鼓舞义军士气的《水浒》,是应大加赞赏的”。(注:唐家祚《金圣叹关于水浒传起结的三批》,《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三)矛盾说。这种观点认为金圣叹的思想是复杂、矛盾的,他腰斩《水浒》也同样存在着复杂的动机,代表人有傅懋勉、刘大杰、章培恒、陈洪等。傅懋勉认为金圣叹删去招安部分的动机和目的都是非常复杂而矛盾的。这正是他的矛盾的世界观的一种反映。他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认为招安强盗是有损朝廷尊严,并且足以长叛乱的;但他从同情水浒英雄和人民的不幸遭遇出发,又不愿意使水浒英雄以招安为最后归宿。(注:傅懋勉《关于评价金圣叹的问题》,《文汇报》1962年9月28日。)刘大杰、章培恒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金圣叹的思想,认为“金圣叹的思想本身,就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金圣叹的政治思想,是以儒家为根底,而又深受道家的影响。就其世界观方面来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他一方面要求人们的个性能够得到发展,对于当时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压迫深表不满;同时,他又要维护封建制度和巩固封建秩序。金圣叹把《水浒传》赞美农民起义这一主要内容掩盖起来,加以歪曲。金圣叹对《水浒传》作者揭露黑暗、批判现实的态度,表示深刻的同情。(注:刘大杰、章培恒《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 )蓝天从分析金圣叹评点《水浒》的思维逻辑与心态入手进行分析,认为金圣叹从反贪官的角度出发,歌颂梁山好汉,认为他们是行义除害;从维护君权的角度出发又辱骂梁山好汉,认为他们叛逆不忠。金对梁山英雄的赞与骂反映了金对梁山起义及其英雄们的复杂心理与矛盾态度:既同情又痛恨;既称扬又反对;不是非此即彼,非朱即墨,而是亦此亦彼,亦朱亦墨。(注:蓝天《水浒评点的思维逻辑与心态》,《河北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论金圣叹水浒评点之矛盾》, 《南开学报》1991年第6期。 )陈洪同样认为梁山英雄既痛恨黑暗的政 治现实,又摆脱不了封建伦常的束缚。(注: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 ,安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三、对金圣叹小说理论批评的研究

金圣叹小说美学思想是继李贽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小说理论的趋于成熟。他的小说美学中的人物论,创作论,鉴赏论更是其小说美学的精华,20世纪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这三个方面。

(一)人物论。金圣叹的小说人物理论是其小说美学中最享盛誉的部分,处于核心地位,在其小说理论中起着指导作用。20世纪金圣叹研究者一致给予他的小说人物理论以充分肯定,尤其对性格论予以高度的评价。杨栋称“金圣叹第一个使用‘性格’这一文学批评的概念来评价小说人物,提出了以强调个性化为其特征的典型论。这在我国文艺思想史上无疑是一个创造性的突破”。(注:杨栋《金圣叹典型论的思想价值及历史意义》,《河北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高小康认为“金圣叹重视人物性格描写的理论的出现,表明对小说审美特征认识的深化,这在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是个突破”。(注:高小康《金圣叹人物理论新探》,《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5期。 )俞为民则认为金圣叹对《水浒传》人物形象的评析和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的总结,不仅为读者理解《水浒》中人物形象的内涵提供了帮助,而且还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中的人物理论,对今天的小说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俞为民《金圣叹的水浒传人物论》, 《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1期。)

揭示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性格”的内涵和本质是20世纪金圣叹研究的重大进展和重点。高小康认为金圣叹的“性格”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性情、气质等心理特征。他的性格理论具有三个特点:1.金圣叹的个性观念突出地表现为心理真实,即“忠”;2.性格共性观念的人性论色彩;3.重视人物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态度、方式甚于客观效果。(注:高小康《金圣叹人物理论新探》,《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5期。 )陈果安则把金圣叹的性格理论概括为四个统一,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复杂性,多样性与规定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可变性与不可变性的统一。(注:陈果安《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典型论:金圣叹性格论》,《湖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金圣叹的小说技法论》, 《湖南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刘欣中则认为在金圣叹的观念中人物个性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既丰富又单一的艺术整体。每一个人物并非只有一种性格特征,而应当是多样性的统一体,是一种性格的有机结合。此外,他还认为金的人物个性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注:刘欣中《金圣叹小说理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二)创作论。严格说来,从金圣叹开始我国才有了真正的小说批评。一部贯华堂本《水浒传》不仅是施耐庵以高超技巧创造的艺术珍品,也是金圣叹对小说各种作法所作的辉煌总结。20世纪对金圣叹创作论的研究集中于他的“文事观”、“格物”“忠恕”“因缘生法”“三境说”等主张中,形成三种不同的评价。

1.否定说。胡适首先发难,把金圣叹的“《水浒》文法”说成是中了“八股选家”的“流毒”,金圣叹用“选家”评文的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遂把一部《水浒》凌迟碎砍,成了一部“十七世纪眉批夹注的白话文苑”,“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金圣叹的《水浒》评,不但有八股选家气,还有理学先生气”。(注: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胡适卷》之《水浒传考证》,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 )鲁迅《论金圣叹》(见《南腔北调集》)中说《水浒传》经金圣叹一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刘大杰、章培恒认为金圣叹在批点《水浒传》时,“对文章的‘过枝接叶’处特别注意,提出‘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倒插法’、‘夹叙法’等等名目,其中虽偶有独到之处,然大都是可笑的”。(注:刘大杰、章培恒《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 )敏译也认为金圣叹用“八股文的眼光来批点,妄立了一大串所谓‘法式’,乱立名目,论述牵强,并对后世发生了很不好的影响”。(注:敏译《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版。)

2.肯定说。对“八股说”与“唯心主义说”进行反驳。

王齐洲反辩说“金圣叹(因缘说)不仅不是讨论哲学命题,也不是一般地谈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谈的是典型创造过程中的思维特征,实在戴不上唯心主义的帽子。‘动心说’以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内容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理论为基础的,以创造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为目标,颇为科学地阐明了小说作者进行典型创造的艺术思维特征,完全符合小说的特点和典型创造规律,为后来的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理论指导作用”。(注:王齐洲《论“动心说”——金圣叹小说理论再探》,《争鸣》1983年第2期。 )张载轩认为金圣叹所说的“《水浒》文法”可以说跟“八股作法”毫不相干。“说金圣叹是受了明清选家批文的影响而批点《水浒》,已属生拉硬扯,即今如此,也不能说金圣叹就沾了‘八股气’”。(注:张载轩《谈金圣叹的水浒文法》,《淮阴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 )董国炎也认为金圣叹文法论为中国叙事文学理论建立了体系,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实际上,金圣叹文法论的现代命运,直接决定于‘八股文法’这顶大帽子。说他那些文法,不过是作八股文的规矩。这样不但断定他在艺术上形式主义,更是可以推论他在思想上是迂腐保守乃至反动的。这种推论方法,既省力气又振振有辞,但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懒人办法。宏观上脱离历史环境,微观上脱离研究对象”。(注:董国炎《对中国叙事文学理论的重新认识——金圣叹文法论纲》,《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陈果安同样认为金圣叹不仅第一个全面、 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技法,而且提出了许多具有美学价值的命题,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武断地认为金圣叹的技法论不是小说批评,而是一种‘八股文法’,显然是不对的”,“认为金圣叹的技法论琐碎、零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从表面上看金圣叹的技法评点分散于《序》、《读法》及回评、夹批之中,似乎看不出一个系统,但就其涉及的内容及其联系看,又是自成体系的”。(注:陈果安《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典型论:金圣叹性格论》,《湖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金圣叹的小说技法论》,《湖南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3.矛盾说。黄霖、韩同文认为“所谓‘文法’,就是关于结构、剪裁、布局等具体方法。这虽然不免受到了当时八股观点的影响,但总的说来,还是总结了一些规律,也有了一定的价值”。(注: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王先霈、周伟民认为金圣叹对技巧的分析有很多显得琐碎、牵强,但他对白话长篇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全面的研究,引起人们对技巧的重视。他总结《水浒传》的写作技巧,作了一些精当的分析,对后人的小说创作很有借鉴作用。“金圣叹的技巧观也是矛盾的,他强调技巧的独立意义,往往离开的内容谈技巧,走向形式主义,并且有时把小说写作技巧归结为修辞造句和篇章结构,用分析八股文的程套分析小说,使读者生厌”,“他的技巧观中又有合理的成分”。(注: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花城出版社1988年10月版。)黄天骥认为金圣叹提出一系列有关个性化的主张,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评点小说的过程中,也流露出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注:黄天骥《金圣叹论小说创作》,《作品》1981年第7期。)

(三)鉴赏论。我国的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多半属于一种以欣赏为目的艺术批评理论,这种批评往往带有浓厚的鉴赏色彩。然而,尽管具有这种批评的特点,但在众多的文学批评理论中真正以鉴赏为批评对象并做探究的批评家却寥寥无几,谈得上系统的就更少。金圣叹以丰富的理论内容,系统完整的体例,深刻的概括,以自己对小说艺术的鉴赏经验,丰富了我国古代艺术鉴赏批评的理论。对金圣叹小说鉴赏论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以前,研究论文极少,之后,才渐趋增多。

论者一致给予金圣叹鉴赏理论在小说理论批评中很高的地位。尹缉熙认为这种评点式的鉴赏论,凝聚了评论者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甚至是审美心理活动美感直觉的记录。它虽然不具备西方欣赏论的思辨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但却显得亲切、直观,富于实践性和启发意义。(注:尹缉熙《金圣叹小说哲学论探》,《湖南教院学报》1986年第4期。)李天道也认为金圣叹以匠心独具, 新人耳目的审美鉴赏理论为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鉴赏论中的一些精到见解,直到今天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注:李天道《论金圣叹的文学鉴赏论》,《四川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杨志明说纵观金圣叹的美学思想, 如果就其开拓性和独创性而言,他的鉴赏论比创作论的意义更大,更富有启发性。“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看金圣叹的鉴赏论,其价值是巨大的,他的美学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古典文学批评理论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注:杨志明《略谈金圣叹的鉴赏理论》,《上海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在肯定金圣叹鉴赏论的同时,有些论者也指出金圣叹鉴赏理论的缺陷与不足。尹缉熙认为金圣叹的鉴赏论“限于评点”这种形式,理性的论证不足,具有牵强附会的毛病。(注:尹缉熙《金圣叹小说哲学论探》,《湖南教院学报》1986年第4期。 )杨志明认为金圣叹的鉴赏理论比他的创作论更加零碎,由此也造成了他在表达上缺少应有的理论厚度。大量散落在他的评点中的思想,多半还仅仅是命题式的,印象式的,这无疑妨碍了我们对他的这些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注:杨志明《略谈金圣叹的鉴赏理论》,《上海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三、对金圣叹戏曲理论批评的研究

金圣叹的戏曲批评不仅以精娴熟练的评点艺术,阐述了许多大胆卓绝,振聋发聩的艺术见解,而且以其匠心独具,新人耳目的艺术鉴赏,为我国的戏曲理论批评开辟了崭新的艺术天地。他的评点《西厢记》正如李渔所说“能令千古才人心死”,“析毛辨发,穷幽极微”。(注:《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第60 、 70 页,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2年12月版。)

对金圣叹戏曲理论的研究与金的理论成就似乎有些不对称,与对其小说理论的研究相比显得单薄得多。对金圣叹戏曲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金圣叹戏曲理论总体研究。代表人物有齐森华、谭帆、姚文放(注:齐森华《“领导标新,别开生面”——略谈金圣叹对戏曲理论的贡献》,《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辑)1985年6月版; 姚文放《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余波: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 《艺术百家》1991年第4期;谭帆《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等。齐森华从四个方面谈金圣叹对戏曲理论的贡献:实中寓虚,以剖析戏曲名著为重点;立足欣赏,以注重艺术赏析为特色;扣合形象,以分析人物性格为中心;着意探索,以揣摩艺术得失为指归。姚文放则从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与儒、道、佛、禅、理的关系以及金圣叹戏曲创作论、作品论、欣赏论和悲剧观三个角度阐述了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谭帆在其专著《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中,从金圣叹对《西厢记》的“淫”、“人物”、“结构”、“语言”等角度对金圣叹的戏曲理论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金圣叹的戏曲理论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思想宝库,他的理论思想颇多哲学意味的思辨性色彩”。同时指出金圣叹戏曲理论的根本缺陷,一方面未能包容在他以前的戏曲理论的合理内核,同时,他对戏曲艺术的认识缺乏一种正确的观念,他的戏曲观乃是一种“文”的观念。

(二)对金圣叹戏曲人物理论的研究。代表人物有周书文、谢柏良、谭帆(注:周书文《金圣叹评点〈西厢记〉的戏剧艺术观》,《北京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谢柏良《金圣叹论戏剧人物典型化》, 《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谭帆《金圣叹戏曲人物理论刍议》, 《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等。 金圣叹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戏曲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问题,把性格分析作为戏曲批评的中心,把性格塑造作为衡量戏曲作品优劣的标尺,从而在我国古典戏曲理论批评史上首次建立了一种以性格分析为中心的戏曲理论批评。周书文对金圣叹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的一系列戏剧主张进行了探讨。“觑见阿堵,左盘右旋,灵眼觑见,灵手捉住”说明提炼主题的意义;“字字是景,字字是人,惊鸿雪爪,有影无痕”说明金圣叹看到了人物与环境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反对脱离具体环境去写人之行与人之情,极力主张人物与环境的和谐一致,感情与景物的水乳交融;“烘云托月,轻重均停,云病月病,云清月明”论述了金圣叹认识到戏剧中主角与配角的相互依存又互相映衬的关系,主张为了突出主角,可以减去那些可令人意会的配角,为了写好主角,可以而且必须写好配角;“目注彼处,手写此处,迤俪将至,文外亲见”论述金非常重视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矛盾与矛盾之间的勾连环互,交错关联,主张在安排人物、结构情节、组织矛盾和展开冲突时,要能全局在胸,观此及彼,目注彼处,手写此处;“如张劲弩,务尽其势,纵而舍之,恣心恣意”论述金讲究戏剧情节的曲折往复,戏剧矛盾的波澜起伏,并且主张多种艺术手法,使戏剧写得百曲千折。

(三)对金圣叹评点《西厢记》的研究。代表人有陈竹、余德余(注:陈竹《金圣叹论创作心理——金批〈西厢记〉读书札记之一》,《华中师大学报》1989年第5期; 余德余《金圣叹小说戏曲评点理论的文艺心理学价值》,《北方论丛》1989年第6期。)等。 陈竹从三个方面谈金圣叹创作心理观点:一是“我自欲写”,指出金圣叹主张写自我,强调以剧作家主体意识为中心;二是“灵眼觑见”与“灵手捉住”,指金圣叹认为戏剧创作乃是缘时乘兴而作,并探讨了剧作家运用灵感思维从事创作的实践过程中其心理活动所具备的特点;三,“心手皆不至”为化境,指金圣叹极力提倡“心手皆不至”化境,强调了文学创作的自然本性和本色。余德余从金圣叹小说戏曲评点理论的文艺心理学内容、特点、价值三方面入手,谈金圣叹对文艺心理学理论建构的贡献,指出金圣叹“因文生事”“临文动心”“因缘生法”“设身处地”“沉怀格物”理论,已比较系统地涉及文艺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如创作心理,文学欣赏心理,文学语言心理等。

毋庸置疑,20世纪金圣叹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金圣叹小说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的主要形式是评点,那么这种形式和当代的小说理论形式又存在着哪些不同之处?同样是评点,金圣叹和李贽、张竹坡的评点又有何不同?另外,虽有一些文章论及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和西方作家如墨格尔、福楼拜的不同,但比较大都停留在一些表面问题,缺少深度。这些问题在以后的金圣叹研究中有待进一步的阐述。随着中西比较文化的多侧面展开,一些学者运用“叙事学”理论“重读”金圣叹以及古代的小说评点,力图从中发掘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小说叙事理论,捕捉表层评点之后隐藏的小说理论结构;同时,对其小说戏曲评点的术语,力图作出新的阐释,并同步与西方小说、戏曲理论进行对比研究。这种倾向表明,对金圣叹的小说、戏曲理论研究,正脱离以往的“独语”,而向中西“比较诗学”的方向进一步深化发展。

标签:;  ;  ;  ;  ;  ;  ;  ;  ;  ;  

20世纪金圣叹小说戏曲理论研究_金圣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