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信息优势比较研究(下)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东西方信息优势比较研究(下)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东西方信息优势比较研究(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西方论文,优势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直接使用现代信息科学术语,但学术界研究发现,他们关于信息传播现象的论述,散见于理论中的比比皆是。这里仅从最近几年学者们有关评价中,摘其数点[16][17]如下:

①传播工具的物质技术属性。马克思将印刷机的发明视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体现,并指出印刷术“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8]。”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通信工具中“最重要的物质要素”“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

②信息传播的社会形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提出交往一词含义广泛,包括个人、团体和国家之间物质和精神的联系与交流;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将邮政、电报和铁路称为“大规模的交往机构”。

③传播工具功能的多样化。在世界历史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包括信息交流在内的社会联系的扩展有密切的关系。实践表明,信息交流与联系越迅速,越广泛,越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信息交流与联系的方式,则是以新闻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恩格斯曾明确将报纸这种“大众出版物”称为“读者获得信息(getting information)的一种方式”,从而肯定了报纸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同时也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是研究信息传播的伟大先驱”。

从以上引文中,至少可以论证以下几个信息理论认识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传播工具的物质技术属性的论述,已从哲学本质与理论高度确定了信息的基本性质。当今流传于世的信息定义,诸如,“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以物质的属性或运动状态为内容,并且总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传输或者存储。”[19]“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20]“信息是反映出来的物质属性,”[21]“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性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22]显而易见,所有这些哲学性的定义,无一不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信息传播社会形式的论述,即使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也正是信息的纵向和横向传播的社会形式的理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信息传播的价值观的论述,仍然是当代对信息评价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价值是客体(自然、社会、精神产品)满足主体(人民群众)需要的一种属性。”

(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际上正是对信息生发与运行认识和阐述再恰当不过的理论依据。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物质是第一性的,认识是第二性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3]物质有其反映特性。正如列宁所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24]既然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既然反映与信息都是“被反映对象的象征”,那么,反映与信息就自然而然地联系了起来,因而可以认为,信息以反映为基础,信息依赖于反映,没有反映,信息就不能存在。这样,前述现代信息哲学定义中所谓“信息是反映出来的事物属性”、信息是“物质间接存在性的标志”,就在这里找到了可信的理论根据。

当然,唯物辩证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客观性与选择性的辩证统一,它本身就包含着评价与创造,而从不局限于单纯的反映,从不是照镜子般地复写与摄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懂得,能动的反映论是一个系统,包括事实认识、评价认识和实践观念,这三个环节依次回答客观事物是什么、怎么样和要怎样的问题,这一认识原则,恰好正是信息的鉴别、筛选、加工、处理的理论原则。马克思说的好:“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毛泽东对这一论断加以引伸。他把人的头脑比作一个加工厂,这样既肯定了从物质到感受和思想认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又生动地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同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划清了原则界限。毛泽东指出,主观的东西不是头脑自生的,但确是头脑中产生的。在这里,头脑好比加工厂,它的原料来自客观世界,思想、意见、政策、方针、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都是人脑这个加工厂对客观材料加工后的产品。客观存在的特点,究竟是怎样进入人的头脑之中的?这个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现今用信息科学的观点终于知道,物质是通过信息,由人的感知器官感知、由人的神经系统而传输,才进入人的头脑的。由此可知,当时虽然没有这样说,但确实是这样作的,而且作得非常出色。很明显,如果我国能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些经过实验检验的基本理论,正确运用于今日之信息业的发展之中,定将成为我国独有的信息优势。

(4)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正是信息运行,特别是信息反馈控制的指导原理。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的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革命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之后,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并且明确认为,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样一来,就使信息运动同实践和认识活动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并能纳入作为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意识与存在之间互相联系的桥梁与中介的转换轨道,从而使信息更能发挥其潜在的普遍联系,沟通与交流的功能。

体现这种联系关系最贴切、最具体也是最深刻的,首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在毛泽东的著作与论述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信息、控制和系统等等学术名词,也未系统论证、阐述有关思想理论,但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诸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特别是“群众路线”、即“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去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25]难道不正是今日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转换过程?不正是信息运动的生动具体的描述和再现。

毛泽东的实践观、知行观和理论联系实践等等观点,即,认识始于感觉,形成感性认识,但这只是对事物片面的、表面的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这就是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并未完结。因为理性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问题并未解决,只有将理性认识再加到实践中去,应用理论的实践,看其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认识过程,难道不正是信息的深加工、提炼、凝聚、升华和再创造的体现吗?不正是现代反馈控制原理应用于改造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吗?对照以上论述,不难发现,现代信息运动,包括控制运动和系统运动,只不过是毛泽东当年哲学思想原理的确切、生动、具体、深刻的再现、延伸与一定的发展而已。

值得欣慰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信息科学形成的深远影响,不仅受到国内理论界的重视而且已经获得国外学者的首肯与赞誉。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就曾公开承认,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他的理论先驱。美国学者D·麦奎因和T·安贝吉认为,“马克思是一位早期的系统论者,他的理论工作的主要部分都可以看作是富有成果的现代系统方法研究的先声。”[26]前苏联学者更是直截了当地“把系统方法看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方法的一个方面或一个侧面。”[27]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是信息科学、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先驱和倡导者,而且还是这些理论的先行者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者。”为了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曾经运用数学方法构造过几个经济模型,在《资本论》等一些著作中,它们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过程中自动调解与反馈的联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竟比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更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着这种联系,自然地调解关系必须进行自觉控制的卓越见解。”[28]

此外,早在19世纪末叶,由马克思创办的全世界第一家无产阶级报纸--《新莱茵报》,在当时异常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情况下,就曾开辟广告栏,经常刊登读者询问、反映社会问题、探索新鲜知识、请求捐献等内容的读者来信。更为可贵的是,《新莱茵报》还直接开展产品推销、婚姻介绍、气象预报,以及车船班期等信息服务活动,以满足订户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各种需要。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领导的《真理报》就立即开始“减少政治方面的篇幅,扩大生产宣传栏”,经济信息日益增多。至于当时的专业性报刊登载商品价格和企业广告之类的信息交流服务,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29]

由于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正确引导,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树立的信息传播实践活动的感召,我国学术界对于现代信息科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顺畅,成绩显著,尤其在对信息的哲学属性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突出。科研证明,对于现代信息科学的研究,如果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或称方法论的范畴之内,而不涉足于社会科学,特别哲学认识论的范畴,那么,信息的本质属性,就休想弄明白。信息科学理论就会浅尝辄止,裹足不前,而真正理解和把握信息科学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以便更加充分地发掘与利用信息资源的潜在功能和效应,也就无从谈起。于此相反,我国学术界恰恰在对信息科学的这一薄弱环节上,进行了非常有益而艰巨的创造性努力,终于创作出一大批信息哲学属性理论著述。这些著述目前虽不尽完备、深刻与精湛,有待于继续充实、修正、升华,但即使如此,无疑是极其珍贵的科学财富,无疑是我国无可比拟的信息科学优势。

信息有没有哲学属性?人的认识过程是否就是有信息过程?仙农的信息论是否可运用于认识论?这些曾是世界学术界颇有争议的课题,如今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信息论可以运用于认识论,信息论的观点可以用以分析人的认识过程。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就属于这类学者。他把人认识世界的过程,看作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和使用过程。他认为:“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部所了解时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周围世界,“感觉器官所收到的信息和他过去存储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去影响将来的动作。[30]。”据此可以认为,信息科学发展趋势或称发展的高层次目标是可能而且必然要涉足哲学认识领域,并能在认识主体(人类)对认识客体(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国所拥有的信息优势正是代表着未来,代表着科学发展的新的图景,因而是站得住的,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在思想上认清发展方向,把握信息优势,并把这一优势变为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在实际行动上,坚持相信和依靠群众,力争做到人人学信息,懂信息,传信息,用信息,实现社会主义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社会化;这样,我们定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在激烈的信息革命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跻身于世界信息强国、富国和先进国之列。

标签:;  ;  ;  ;  

东西方信息优势比较研究(下)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