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竞争看我国田径的实力与可持续发展_田径论文

从世界竞争看我国田径的实力与可持续发展_田径论文

由世界大赛分析我国田径运动实力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田径运动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实力论文,大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9)05-0068-06

1 选题的依据

我国体育经历了从东亚病夫到奥运会上崭露头角,再到奥运会金牌跃居世界第一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令世人瞠目的大突破与跨越式大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首次超越美国(获51枚),奖牌总数达到100枚(银牌21枚和铜牌28枚)。这是中国第一次成为奥运冠军,也是首个金牌数目超越欧美国家的亚洲国家,这令全中国人倍感骄傲、自豪和兴奋。

“得田径者得天下”,拥有47枚金牌的田径项目绝对是各种大型运动会的“金牌大户”。国家体育总局也早在雅典奥运会的准备期就制定了“119工程”,全力“强攻”田径、游泳和水上这3个拥有119枚奥运金牌的项目,以改变中国军团过去在这三大项比赛中的弱势地位。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在“金牌大户”田径比赛中(47枚)一金未得,仅获得2枚铜牌,而在传统优势项目跳水、射击、举重、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中获得了约3/4的金牌。由此不难看出,中国田径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回顾中国竞技体育二十年来获得的突飞猛进的辉煌成就,我国竞技田径却并没有同竞技体育总体保持同步发展的态势,相反却有滑坡的危险。与其他竞技项目比较起来,田径处于弱势,发展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在以后的奥运会及世锦赛上再创佳绩,实现我国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2 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与数理统计法等分析我国田径运动在奥运会、世锦赛上的实力状况,指出我国田径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我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田径在世界大赛中的实力状况分析

自1983年以来,我国田径经历了7届奥运会、11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等世界大赛洗礼,我国田径竞技运动得到了发展。奥运会与世界田径锦标赛是世界最高级别的田径运动比赛,各国田径运动员在其比赛中获得的成绩,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田径运动水平及其在世界田坛的地位。

3.1.1 我国在世界田径锦标赛的实力状况,在第1~10届田径世锦赛上,除第4届拿到4金2银2铜成绩达历史高峰外,其余七届仅获得4金、5银、6铜。由历届世锦赛的得分和排名可以看出我国田径发展时有波动,第一届中国田径逐步发展,1993年第4届达历史最高峰,第8届降到了波谷,但近三届世锦赛中国田径呈逐步上升的趋势。2001年第8届竟1牌未得,仅2人获得第4、5名;第9届有2人获铜牌1人获得第8名;第10届获得1枚银牌且得分有所突破,排名得以上升;到2007年第11届中国田径才显示出复苏的迹象,获得了8年以来中国队在世锦赛上的第一枚金牌,同时也是中国男选手首次称雄世锦赛的赛场。

第11届世锦赛上中国代表团收获了1金1银1铜,且多名队员进入前8名,在世界锦标赛203个国家和地区参赛的情况下我国排在奖牌榜第11位,总分51分占第7位。这是1993年中国凭借“马家军”在斯图加特世锦赛扬威后中国田径在14年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由近三届世锦赛田径比赛成绩可以看出我国田径运动不断发展,积分不断增加、排名不断上升,但整体实力不强且缺少世界级强手。说明中国田径虽然在第11届世锦赛上再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整体水平不高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且拿奖牌的项目太少。

世锦赛田坛格局在1997年第6届以前是美、俄(前苏联)、德三强鼎立,而后至第11届美国一直是独领风骚。但第11届世锦赛奖牌分布趋于分散,15个国家获得金牌36个国家获得奖牌,世锦赛田坛格局继续向多元化发展且区域性的优势项目更加明显。从奖牌的分布可以看出田径运动已在世界各国得到重视与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仅列第4集团,且第4、5集团的国家数量在增加,我国田径在所属集团中面临的竞争力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从第11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中国军团的表现看,中国田径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男子项目进步明显;优势项目表现突出,部分弱势项目也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我国田径除少数几个项目外,大多数项目成绩与世界水平差距明显,中国田径在世界锦标赛上落后的局面仍旧没有实质性改变。

3.1.2 我国田径在奥运比赛中的实力状况

第23~29届7届奥运会中,中国田径项目共获5金、3银、7铜。在1992年第25届达到顶峰后,总体成绩出现逐步下滑趋势,至2000年27届悉尼奥运会出现成绩低谷。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旨在振兴田径运动的“119工程”,这一举措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6个项目8人次进入前8)初见成效,进入奥运前8人数渐增,积分和排名也逐渐增长。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田径队以男32、女45共77人的最大阵容参加了男子16项、女子17项的田径比赛,无论参赛人数、还是参赛项目,都是最多的,这说明中国田径队从雅典到北京奥运周期内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仅得2枚铜牌,说明中国田径整体水平偏低且缺乏冲金夺牌的实力型田径选手。

从近几届奥运会田径比赛分析可知,我国田径运动逐步发展、整体实力提高不大,特别缺少世界级强手。从近四届奥运会田径比赛我国选手进前八名人数、积分与排名来看,总分25届最高;28届获得2枚金牌(名列第17位),29届只获得2枚铜牌(名列第13位)。说明中国田径虽然在雅典奥运会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整体水平不高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且拿奖牌的项目太少。

奥运会田径在上个世纪以美、俄(前苏联)、和德国三强鼎立形成了第一集团,第二集团与三强差距较大,在整体实力上无法撼动三强鼎立的局面。前苏联解体与东欧政局德国统一的变化使奥运会的格局有所改变,但美国霸主地位依然。直至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不再是美国人一统天下,呈现出群雄争霸的局面。从奖牌榜来看,美国以7金9银7铜的成绩排名榜首,俄罗斯以6金5银7铜居第二位,牙买加6金3银2铜位居第三并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肯尼亚5金5银4铜、埃塞俄比亚4金1银2铜……总共42个国家获得田径奖牌,中国仅获女子链球、女子马拉松2枚铜牌,名列奖牌榜第34位,实力较差。

北京奥运会中国仅获2枚铜牌,有9人1队在7个项目进入前8,没有完成预定的成绩目标。总体来说,中国田径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虽然中国参加奥运会的人员增多了(即奥运会达标人数增多),积分也比历届奥运会增加了,总体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中国田径队缺少有绝对夺金实力的运动员,这也是刘翔退赛后其他项目冲金希望不大的原因,北京奥运会两枚铜牌客观反映了中国田径现在的水平。

3.2 我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分析

3.2.1 我国田径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

世界田径大赛如同一面镜子,全面“暴露”出了我国田径运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2.1.1 我国田径自身发展不平衡,“阴盛阳衰”的现象仍在继续

众所周知,在中国田径历史上女子项目所取得的成就远比男子辉煌。在近7届奥运会中,我国男女田径运动员共有52人次获前8名,其中女子有40人次,约占总数的76.9%,男子仅有12人次,约占总数的23.1%。在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队有5男2女进入前8名,但自此以后的几届奥运会大都依靠女子运动员支撑,其中有4届奥运会男子项目未获得一块奖牌。在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中,男子项目有所起色,有3男5女进入了前8名,这是我国男子运动员自第23届奥运会后进入前8名较多的一次。而历届世锦赛成绩除第9届外也是女子人数绝对优于男子,总共前8名中女子共有63人,占78.75%,男子共17人仅占21.25%。

可见,我国田径自身发展不平衡,女子水平明显优于男子,多年来“阴盛阳衰”的现象没有改变且仍在继续,中国田径要想成为世界上的田径大国,仅靠女子项目来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3.2.1.2 田径整体水平不高,选手参赛能力不强,“尖子”运动员如同昙花一现,优势项目难显优势

从近几届奥运会、世锦赛上的表现看,中国田径在世界上处于第4、第5集团,且整体水平不高。重点项目人单力薄,能够在世界大赛中冲击奖牌的项目不多,而在少数的几个优势项目中,又都基本是一根独苗在孤军奋斗,缺乏集团军作战的优势。中国田径运动员的“克拉克”现象明显,中国运动员参加大型赛事的心理素质与国外运动员还有着较大差距。我们多数田径运动员在大赛中发挥较差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强,且比赛经验不足、赛前心理调控不到位。

细算中国田径运动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甚至夺金摘银的项目并不少,有男子跳高、男子110米栏、男子十项全能、男女竞走、女铅球、女标枪、女铁饼、女链球、女中长跑、女马拉松等十多项。统计表明,在世锦赛、奥运会田径比赛中我国获奖牌的运动员,大多数是在20~24岁,多表现为“昙花一现”,仅黄志红、刘翔连续三次在世锦赛上拿到奖牌,而无一人连续在奥运会上拿到奖牌。

我国田径整体水平仍然落后,且我们所公认和全力打造的“优势项目”似乎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没有连续性。大多数项目都是经过短暂的辉煌创造历史之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续写辉煌,形不成长期优势。如竞走和女子中长跑曾是中国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的夺冠项目,女子竞走曾夺过两枚奥运金牌。但29届奥运会竞走和女子中长跑多数项目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

3.2.1.3 训练科学化程度不高,教练员水平有待提升,训练与竞赛制度尚待完善

科研与训练相结合在田径训练的各阶段都很重要,尤其在高水平训练阶段更离不开科研的支撑。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除个别重点项目、优势项目科训结合较好外,大多数项目在训练和竞赛的过程中都缺乏必要的科研支撑和医务监督。我国田径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和执教能力急需提高,需加强培训、借鉴并学习其他优秀教练员的经验,让他们走出国门或者引进高水平外教来华执教,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执教水平。

在对我国田径教练员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教练员都把重点放在全运会上,训练周期以全运会任务来安排,致使中国运动员在全运会田径比赛中成绩震惊世界而奥运会、世锦赛无所作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全运战略”“奥运战略”的冲突……形成中国田径运动成绩“怪圈”。我国田径竞赛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只有创新竞赛制度使国家与地方竞赛协调与衔接,才会促进运动训练向高水平发展。

3.2.1.4 我国田径后备力量不足,缺乏人才群体且成才率较低

体育强国之所以长盛不衰,共同的一点是极为重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美、法、德、英、日本都有相当完备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田径后备人才预示着希望,更预示着田径的未来。若以世界大赛前8名作为成才标准,我国田径项目后备人才的成才率仅为3.44%。可见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投资与收益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目前我国田径后备力量的现状是田径运动青少年优秀选手人才辈出,而成人优秀选手寥若辰星,田径后备力量的成才率相当低,田径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影响。而目前的优势项目,大多数是势单力薄,只有一两名尖子运动员可以达到世界级水平,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和群体优势。优势项目的长期保持需要群体水平的提高,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群体支撑,只靠一两个明星难以保证在竞技赛场上获胜。

3.2.2 我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3.2.2.1 全面规划田径运动发展蓝图,并找准突破口形成优势竞技项目,寻求新的“金牌增长点”

为使我国田径运动员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从长计议全面规划田径运动发展蓝图,合理配置各区域田径运动项目,利用学校资源实施体教结合培养田径后备人才,使竞技田径与健身田径合理发展,各级规划逐步实施,才能厚积薄发逐渐全面发展田径运动,彻底改变阴盛阳衰的现象。否则仍是短期行为,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或是拔苗助长,难以从根本上合理有序发展田径运动。因此我们在全面发展田径的同时应注意采用优先发展战略与全面发展战略。

中国竞技田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动项目的合理布局和新的“金牌增长点”的不断增加,我国必须根据自己的人力资源、地理环境、经济实力,大力发展适合国情的田径优势竞技项目。世界田径强国之所以能在世界田坛发展进程中确立自己的领先地位,关键之一是具有各自的优势项目;正是这些项目长盛不衰才使这些国家奠定和保持了在国际田坛的领先地位。从我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我们应当把田径运动项目布局和重点发展优势项目后备力量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依不同地域重点发展适宜的田径项目,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某些优势项目,以实现挖掘奥运新的奖牌增长点。

3.2.2.2 实施“科技兴田”,加速发展田径运动,完善训练、竞赛体制与选拔体系并使之法制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在世界田径运动发展中得到了证实。目前我国高水平的田径训练基地很少,科研仪器的配备欠缺率很高,所以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训练的道路,逐步建立田径科研、训练一体化体系。

由于受竞赛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基层体校将运动成绩与教练员的晋升、奖金挂钩,无形中误导许多基层教练员拔苗助长,不按田径运动规律办事。中国田径周期应立足全运、面向亚运、突出奥运与世锦赛等世界大赛,真正做到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从美国等田径运动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在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管理体制上更多、更早地采用了市场经济的手段并进行法制化管理。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训练、竞赛体制与选拔体系,强化机制,严格管理,以严格管理促进训练与出成绩,并依法管理运动员的流动、选拔和培训。中国田径运动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越来越多地与国际惯例接轨,严格依法办事。

3.2.2.3 科学选拔教练员并不断培训以提高执教能力和水平,促进对外交流与训练创新

只有高水平的教练员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只有迅速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事业心强的田径教练员队伍,才能保证我国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应积极采取“内联外引,重点培养”等措施,给优秀教练员创造出国学习的机会,并且聘请国外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专家来华执教或培训讲学,使教练队伍不仅在数量上,更重要的在质量上适应我国田径项目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从全方位对教练员进行培训,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与水平,使我国田径界尽快涌现一批“复合型”的优秀教练员。

另外,中国部分田径项目之所以能一度崛起并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跨入世界田径先进行列,与相关教练等对其项目特征的突破性认识与训练方法手段的不断创新密切相关,即训练创新。

3.2.2.4 重视科学选材,深化培养体制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后备人才库

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件投资大、见效慢的事情,一定要有长远打算。对历届奥运会田径项目各年龄段参赛运动员获奖牌情况的调查表明,田径项目属“成人”运动,运动员的成才需要具备10年左右的系统训练,并且年龄有逐年增大趋势。针对我国田径后备人才成才率低,优秀苗子过早“夭折”的现象,国家应该重点发展优势项目如女子竞走、女子中长跑、女子投掷等若干单项后备力量,抓好后备力量队伍建设,选拔并建立田径后备人才库,对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加强监督,并尽量延长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使他们能较长时间驰骋在国内外赛场上。田径后备人才培养需走学校化和市场化道路,积极开创后备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和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道路,逐步建立起新的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后备力量培养的学校化和市场化不仅可以拓宽后备力量源头,还能解决部分培养经费,而且可以较好地解决运动员就业的出路。

我国田径运动基础薄弱,落实中国竞技田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耗资耗时的工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田径运动场上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国家科技水平的竞争。总之,我们应在学习国外先进田径运动成功经验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田径发展之路,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1)由世锦赛、奥运会田径比赛分析可知,我国竞技田径运动整体水平较低,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且大多数项目成绩与世界水平差距明显,少数优势项目成绩下滑,北京奥运会仅获两枚铜牌客观反映了我国田径的现有水平。

2)我国田径运动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田径自身发展不平衡,“阴盛阳衰”的现象仍在继续;整体水平不高,选手参赛能力不强,“尖子”运动员昙花一现,优势项目难显优势;教练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训练科学化程度不高、田径后备力量不足且成材率较低等。

3)我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为:要全面规划田径运动发展蓝图,并找准突破口形成优势竞技项目,寻求新的“金牌增长点”;贯彻“科技兴田”加速发展田径运动,进一步完善训练、竞赛体制与选拔体系使之法制化;科学选拔教练员并不断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执教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对外交流与训练创新,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田径发展之路。

收稿日期:2009-01-26;修回日期:2009-04-05

标签:;  ;  ;  ;  ;  ;  ;  ;  

从世界竞争看我国田径的实力与可持续发展_田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