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及存在的矛盾与问题_宏观调控论文

2005年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及存在的矛盾与问题_宏观调控论文

2005年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及存在矛盾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矛盾论文,环境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4)05-0053-04

2004年,我国经济高增长格局基本上已成定局,目前大家关心的是2005年经济发展态势会如何?分析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环境,应该说我国经济增长仍具有保持稳定发展的动力,具体而言:

1.本轮增长周期尚未结束

与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周期不同,本轮经济增长周期是中周期与短周期相互叠加的结果。此次增长是由居民消费结构向全面小康水平提升所推动的,既包括了城镇居民住、行条件的全面改善,也包括大量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其本质内涵是人民生活水平在温饱基础上的再一次大幅度提高。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根据钱纳里模型,我国的工业化开始进入中后期阶段,由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产业升级和剧烈的结构变动,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新的增长内容使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都形成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汽车、住房、通信以及旅游这样一些新型消费具有产业关联效应,非常重要的明显特征就是“族群”,这个增长的特点不是局部和短期作用因素能够解释的,而是来自国民经济方方面面内生增长的表现。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国际的产业、资本纷纷向中国转移,中国成为海外投资者的乐土、世界投资第一大国。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关注的目标,开始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迈进,由此而带动的出口连续三年保持高增长,这也是本轮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点。

目前看,促进本轮经济增长的这些中期因素2005年依然存在,城市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消赞结构仍处在升级期,诸如汽车、住宅等尽管在经过爆发式增长之后,其增长势头可能会有所减弱,但向上拉力不会逆转。受利益驱动和大市场的诱惑,国际资本进入中国、中国向世界工厂迈进的步伐不会停顿,因此,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仍在。

从短期因素看,作为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仍在上涨,表明经济增长的自发性周期仍处在上涨期,宏观调控只是压抑了其增长幅度,但并没有改变其趋势,同时由于宏观调控的作用,可能延长上涨周期。这样,从经济周期角度分析,2005年经济增长出现逆转的可能性不大。

2.体制环境逐步完善

随着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全面落实,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在逐步完善。作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2004年7月16日,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这项改革对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改进了对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的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中国共产党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论述和十六大“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精神,以及《宪法》中明确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加上各地纷纷出台的鼓励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大环境,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大大改善,预期稳定。如果按照十六大的精神,对非公经济能够达到非禁就可以进入,即法律明文规定民企不能进入的就不能进入,没有明文规定就应该全部可以进入的话,非公经济的活力将进一步显现。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今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9部相关法律修正案后,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达到了1806项,占审批项目总数的50.1%,审批事项过多过滥的状况明显改变,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建立。

在银行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方案已经出台,同时,扩大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为经济发展输入更强劲的动力。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看,每一次变革、改革均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推动力,从这方面看,2005年经济发展具备了基础性的条件。

3.政策体系适应性增强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以央行121号文件的出台为标志,中央开始针对经济中出现的过热现象进行调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已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在这次宏观调控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其中,经济和法律手段主要包括:发行央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回笼基础货币;两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并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通过发布121号文件对房地产业进行风险提示;出台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等。行政手段包括:通过各种政府工作会议,传达中央对宏观经济过热的判断,指示各级政府配合中央宏观调控,其中包括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三次央行窗口指导会议;对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清理整顿(包括铁本事件);银监会对各商业银行的电话警告;对违规占用土地进行清理整顿等等。这次宏观调控的实质,是要调整结构,改革体制和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消除经济生活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中央从实际出发,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的综合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体现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措施是正确的,有效的。

2005年,预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稳定,注意各项政策的协调是宏观调控的主题。与过去历次宏观调控中的政策相比,政策柔性增强,宏观调控后有可能产生的滞后不良效应大大减弱,这将有利于2005年经济的平稳增长。

4.供给条件有所改善

中央出台的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有力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上半年我国农民税费负担人均为11.5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3元,下降27.2%,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支持农业,粮食生产形势出现重要转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将超过15亿亩,呈现恢复性增长,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势头。夏粮丰收,产量达到2021亿斤,增长4.8%,扭转了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秋粮形势也比较好。从目前情况看,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2005年农业生产形势依然比较乐观。

能源、交通方面,在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思想指导下,国家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新开工项目增多,为增加供给创造了条件。

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近5000亿美元,有实力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市场初级产品的不足。同时,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海外市场的开拓,也增加了资源来源渠道。

5.需求增长保持稳定

从目前情况分析,2005年三大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消费方面,长期以来,农民消费不足一直是抑制消费市场启动的重要因素。但在今年,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国家直补政策的落实以及农民税费负担下降,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345元,实际增长10.9%,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这一增幅还高于城镇的实际增长(8.7%)。农民收入的增长带来了消费支出的上升,8月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442亿元,同比增长11%。不仅如此,在北京等大城市,农民消费更是呈现出城市化特征。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2212元,同比增长10%。其中交通通讯支出增长34.6%,购置交通工具支出增长1倍;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1%,其中包括教育支出增长32.6%;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7%;农民人均食品消费增长10.6%。预期随着收入的增加,2005年农村消费增幅会进一步提升,加上城镇消费的平稳增长,消费需求看好。

投资方面,我们看到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主要依赖于一批新的高增长产业的带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这批新的主导产业的快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正在进入重化工业发挥特殊重要作用的阶段。重工业主要生产投资品,同时也产生对投资品的需求,例如,钢增加需要电,而电增加需要发电设备,发电设备增加又需要钢。这样一种增长格局在宏观上就表现为即使最终消费增长变化不大,投资增长也比较快。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也显示,当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投资品占工业产品的比重显著上升。因此,尽管受宏观调控影响,盲目投资、非理性投资减少,增幅会下降,但在企业利润大幅增加、投资实力增强的情况下,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从出口方面看,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只要人民币不升值或者不出现较大幅度升值的话,出口保持稳定高增长仍是可能的。

但同时,2005年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在宏观调控、政策设计中注意把握:

1.通胀压力比较大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资成本上升,成本型推动物价上涨压力增大。目前,一度在个别企业、地方出现的用工短缺正在国内多个地区迅速波及,并逐步演变为局部地区的“民工荒”。珠江三角洲等一些重点地区的用工缺口已近10%。据分析,工资待遇长期低水平徘徊等是造成局部地区“民工荒”的主要原因。对此,一些企业除引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设备以减少用工量外,提高工资成本的压力加大。

二是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高油价的持续,对国内物价形成一定压力。油价上升会导致普遍的能源价格上升,使得依赖能源的生产性企业成本上升,继而导致产品价格上升。同时,油价上升还直接导致了运输成本上升,使得运输成品占原材料成本比例极高的生产企业成本也逐渐上升。同时,运输行业包括出租车、公共交通、长途运输、航空等对汽油依赖程度极高的这些行业,受油价影响,可能会提高价格,运输的成本提高,将进而带动生活品价格的上涨。

三是尽管目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并没有有效传导到下游消费性产品上,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压差”已相当大,一旦渠道稍通,通胀压力就会凸显。

四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等价格有上涨的内在动力,因为建立节约型社会除了道德规劝、加强宣传外,利用经济杠杆是客观的选择。

2.企业效益增长难度大

2004年以来,我国企业效益大幅增长,但2005年增长前景并不是十分乐观,或说很难维持2004年如此高的增幅,原因:

一是“民工荒”的发生,意味着一些企业仅仅依赖低廉劳动力获利的时代行将结束,对那些多年来通过压低工资获得盈利的企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生产消费型产品的企业,在上游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而销售价格难以上涨从而无法转嫁成本压力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管理压缩成本增加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对那些处于过度投资、重复建设行业中的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受消费需求的影响,即“重型”消费所形成的购买热潮,是一种新的以高收入群体为主的消费,而且是经过一定时期购买力积蓄的结果,它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那种有广泛购买力、排浪式的千元级“轻型”消费。预期的高额回报率由于竞争加剧、市场供给增多将出现下降,部分企业的效益状况不容乐观。

在此背景下,有可能带来新的失业下岗增加、企业陷于困境、银行呆坏账增多等问题,对此应有预案考虑。

3.资源约束依然突出

2004年,煤、电、油、运供应空前紧张,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十分明显。由于上述行业的价格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管制,价格机制极为不灵敏,因此,煤、电、油、运的超量需求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抑制,而只能寄希望于提高对它们的市场供给。尽管这两年国家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加强了管理与协调,电力项目2003年投产了近3000万千瓦,今年还要投产3000多万千瓦,电网调剂能力增强,煤炭生产增幅提高,但由于这些项目的建设周期均比较长,不可能短时间内马上发挥效用,因此,资源瓶颈约束马上得到缓解的可能性不大。2005年,如果经济增长结构变化不大,经济增长方式不发生转变,不能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经济增长的电力和能源需求弹性的话,那么2005年煤、电、油、运仍将处于紧运行状态,资源约束仍然比较突出。

4.就业矛盾问题突出

从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情况看,近几年城镇每年需要提供2500万个工作岗位,才能使劳动力的供求逐步趋于平衡。2004年,经济高速增长,国家对就业问题分外关注,做了很大的努力,按照计划完成1400万个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但就是这样,实际上与劳动力供给还差110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而重化工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同样的投资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较少。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在轻工业为主的阶段,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70万人,这也是近一两年来经济增长较快,但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的原因。估计这一态势在2005年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就业压力大的总量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在总量矛盾突出的情况下,由于经济增长模式的原因,即在经济发展中对工资成本低的熟练工人需求比较大,而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预期待遇比较高的学生的需求并不十分强烈,因此,面对一年比一年多的大学毕业生,2005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即可能出现高层次人才与无技术无特长的低层次劳动力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5.长期矛盾进一步显性化

这次经济过热以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和结果向中国经济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渐进改革模式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中的各种矛盾逐步“固化”,长期矛盾进一步显性化,对短期经济增长的约束力不断增强。如在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三农”问题、国企改革问题、金融风险问题、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等不仅关乎长期经济发展,对短期经济增长也构成了约束。如何在促进2005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化解深层次的矛盾,仍是200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标签:;  ;  ;  ;  ;  ;  ;  ;  ;  ;  

2005年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及存在的矛盾与问题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