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峰 吴 静 付国春 刘姗姗
安徽省蚌埠市中医医院 内科 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摘 要】目的:分析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在西医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分型疗法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采取中医辨证分型疗法。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6.67%(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均较高,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期的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西医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分型疗法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西医;急性期;效果
脑梗死疾病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脑血管疾病,且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此类患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特别是处于急性期对于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1],本文旨在分析针对此类患者在常规西医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分型疗法的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常规资料
抽取院内自2018年1月起,到2018年12月止诊治的60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男女性别比为16/14,年龄区间处于56~79岁,均值(62.5±1.3)岁。对照组:30例,男女性别比为17/13,年龄区间处于54~81岁,均值(61.8±1.6)岁。两组线性资料比较,P均>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即入院之后进行降压、降糖、扩冠脉、抗炎以及提升血容量等对症治疗并在此基础上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硫酸氢氯吡格雷、尼莫地平片、奥扎格雷钠注射液以及依拉达奉注射液等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采取中医辨证分型疗法,对于肝阳暴亢型患者应用天麻钩藤饮予以治疗,中药组方为天麻、钩藤、茯神、益母草、杜仲、夜交藤、桑菊等;对于风痰阻络患者则应用化痰通络方予以治疗,中药组方有半夏、天麻、茯苓、天竺黄、白术、丹参、香附及大黄等;对于痰热腑实患者以星萎承气方予以治疗,中药组方有大黄、瓜蒌、芒硝以及胆南星等;对于阴虚风动患者以镇肝熄风汤予以治疗,中药组方有怀牛膝、玄参、牡蛎、龙骨、天冬、代赭石、川本楝子以及白芍等。
1.3评价指标
运用NIHSS卒中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予以评估,并以此量表评分和患者的病残程度对其疗效予以评估,痊愈:NIHSS评分下降≥90%,同时病残程度达到0级;显效:NIHSS评分下降达70~89%,同时病残程度达到1~2级;有效:NIHSS评分下降达45~69%,同时病残程度达到3级;无效:即未能达到以上评估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描述,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总体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6.67%(P<0.05)。
3讨论
脑脑梗死疾病又被称作为缺血性脑卒中,该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患者局部脑组织区域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后致使其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以及坏死等从而诱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表现。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病因机制的差异又可区分为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以及脑血栓形成。临床中脑血栓形成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脑梗死疾病,在全部脑梗死患者中占比约为60%[2]。同时脑梗死患者的起病急促,多数发生于患者休息期间或者睡眠期间,主要临床症状可在其发病后的数小时或者一天左右到达高峰。
中医将脑梗死命名为“中风”或者“卒中”,早在我国经典著作《内经》当中就提到过“中风”的病名,其中所记载的“偏枯”、“大厥”以及“仆击”等一系列病症均和中风疾病患者发生卒中后处于昏迷期以及后遗症期的相关临床症状表现极为相似,同时对于脑梗死疾病的发病机制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3]。中医认为该疾病的产生在内居营卫以及营卫稍衰,导致真气去而邪气独留。除此之外,脑梗死疾病的产生还与患者机体体质、精神刺激以及饮食因素等有关。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对该疾病命名为“中风”,同时也对中风的病因、症候以及病机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4]。脑梗死疾病常好发于广大中老年人群体,在发病季节方面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冬季和春季的发病率略高,同时中风也被纳入到中医的四大病症之一,该疾病的起病急促且进展十分迅速,此类患者发病后的死亡率较高,且致残率较高,对于患者健康与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并且中医认为脑梗死疾病的产生多是以患者内伤积损为主要原因,同时情志过极、气候变化、饮食不节以及劳役过度等均是该疾病的重要诱因。由于患者机体出现阴阳失调,导致气血逆乱而引发上冲犯脑,其病位于脑部,同时和心肝脾肾等脏器存在密切相关性。
中医将中风疾病主要分为五个不同证型,并且坚持在治疗中遵循辨证分型施治的原则,对于肝阳暴亢型患者在治疗中主要以平肝熄风为原则,应用中药方剂天麻钩藤饮,对于风痰阻络型患者则在治疗中坚持化痰息风和通络的基本原则,应用中医药化痰通络汤予以治疗,对于痰热腑实证患者则在治疗中坚持通腑、泻热、化痰的基本原则,本次治疗中应用中药方剂星蒌承气汤治疗,对于阴虚风动患者,则需要坚持滋阴潜阳和镇肝熄风的基本原则,在治疗中应用了镇肝熄风汤治疗。同时患者对于中药的耐受性良好,且无药物的毒副作用,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口服疗法有助于提升疗效并促进患者康复,从本次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总体疗效好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在常规西医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分型疗法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内的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期的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西医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分型疗法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胡高飞,冯新辉.西医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8):966-967.
[2]冯晓红,饶利军.西医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7):89-90.
[3]覃月佳,梁志坚.脑出血急性期并发脑梗死[J].临床医学进展,2018,8(1):53-58.
[4]甘宗林,刘艳.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8,24(36):183-184.
论文作者:戴晓峰,吴静,付国春,刘姗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1
标签:患者论文; 西医论文; 脑梗死论文; 中医论文; 疾病论文; 基础上论文; 常规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