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处于二次转型的历史关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关口论文,正处于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中国经济毫无疑问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人们注意到了世界经济因为次贷危机而陷入了历史罕见的大麻烦之中,也看到了中国经济因此而进入了失速状态。但是,大多数人不一定清晰地意识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中国经济正处于二次转型的历史关口。
改革开放30年: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大转型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迄今已经持续了30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第一次。对新中国而言,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方式也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大转型。这次转型有两大特点:一是社会资源由行政计划配置转为市场机制调节,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几乎完全的闭关自守型转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型。
很显然,第一次经济转型非常成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一个人口规模高达13亿的国度,在长达30年的时期内,经济保持了年均高达9.8%的增长。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确实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那么,到底是什么孕育了“中国经济奇迹”呢?
首先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使得生产力不断解放的同时社会始终保持了相对稳定。国外实践证明激进式改革几乎从来就没有成功过。中国的改革受传统的中庸文化影响,基本上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
其次,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国际制造业与国内的资源禀赋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成为获益最大的国家之一。其原因在于中国具有几个独特的优势:一是为国际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价格非常低廉的劳动大军;二是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为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聚集效应创造了条件;三是中国政局长期稳定,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中国国土面积大,地区差距明显,纵深的地区可以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
最后,高储蓄率带来的高投资率为中国经济奇迹的出现提供了最有力保证。高投资率是经济起飞伴生的必然现象,而且,数据显示,具有更高投资率的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拥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中国人历来具有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国民的储蓄率在世界大国中排在第一,带来的结果就是名列前茅的投资率和起飞时期的高增长率。
改革开放30年后:开始进入第二次历史性大转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奇迹主要是增长速度的奇迹,而在经济结构及运行质量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着考验。
面临两个最主要问题
就像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说,投资与消费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等。以长期的战略眼光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着以下两个最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将被迫从外需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由于美国此次遭遇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大调整,美元的国际霸主地位可能将逐步走向衰落。美国通过自由资本主义的金融市场来向各国“剪羊毛”的做法将越来越行不通,维持了几十年的依靠别人劳动来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也将越来越行不通,美国经济的重心将不得不重新从消费型服务业更多地向生产型制造业转型,过度依赖进口的模式不得不逐步改变。美国的这种转变必然带来两个后果:一是美国经济将进入一次较长的转型时期,经济景气短期之内难以复苏,从而将直接减少对中国的进口;二是给世界经济带来动荡,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导致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进口也相应减少。与此同时,随着印度、越南制造业的兴起,我国在廉价商品市场的优势地位也开始被动摇。这一切都说明,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必须改变目前严重依赖于外需拉动的格局。
我们不得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对来自能源与环境的挑战。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时期,经济的增长高度依赖于资源、能源的消耗。然而,我国国内资能源储量严重不足:未来20年中国石油供求缺口将超过60亿吨,天然气缺口将超过2万亿立方米,铁的缺口将达30亿吨,铜的缺口将达5千万—6千万吨。这预示着两种后果:一是国际和平年代由于中国的需求将拉动国际油价的上涨会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抑制。前两年,国际上“三荒(粮荒、油荒、矿石等原材料荒)”并举,资源价格成倍上涨,正是国际资源能源供给硬约束的表现;二是国际冲突时期会使国内生产所需要的大部分石油供应失去保障。由于全球石油市场和石油工业主要由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化国家的跨国石油公司所操控,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却长期游离在全球石油市场和供应体系之外,没有石油定价的发言权,只是石油价格的接受者,根本没法通过全球石油市场确保自己稳定的石油供应。与此同时,我国环境问题严重,废水排放量已超过环境容量的82%,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100多座城市居民饮用水没有达标。农村里则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资源供给与环境保护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无法持续发展。
未来须用5年左右时间进入第二次转型阶段
回顾第一次转型,其标志是从行政计划转到市场经济,改革的是人们的意识形态与传统观念,释放的是生产力,创造了非均衡的、粗放式外延式增长。展望即将开始的第二次转型,我们并不需要再做出巨大努力,以实现经济体制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颠覆性转变;需要做的只从外需型经济转向内需型,改革的只是人们的发展思路和经济发展方式,释放的是人们对技术的创造力,需要闯出的是协调、集约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
我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会很难,但是再难也不会有第一次转型那样难。既然第一次转型都能够成功,那么第二次转型就没有理由不成功!
首先,从发展内需看,由于目前我国财政状况较好,未来3~5年内我国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为经济托底。3~5年之后,我国经济自发性内需将有望启动。中国目前还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在经济周期性调整之后,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将重新进入较快发展轨道。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行的将是越来越多消费能力相对低下的农民转化为市民,以及数量不断减少但人均收入水平不断增长、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的农民。只要政策引导得力,再加上新农村建设政策累积效应的不断显现,不管是新市民,还是旧农民,他们的消费能力必然会上一个大台阶。
其次,为了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实现工业化,我国政府已将节能减排列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这些年,各级政府为了推进节能不断深入,在科学发展观的宣传落实、相关法规法律体系完善、统计和监管体系健全、资源价格体系改革、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与此同时,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两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面也作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明显实效。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相信,3~5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对能源依赖强度将明显降低,经济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将明显加大。
作为发展中行列的佼佼者,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实现第二次经济大转型,中国很可能顺利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反之,我们也可能会错过一次重要的机会。因为20年以后,独生子女政策的后遗症就会显露出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老龄化社会将来临。如果到了那个时候,再去追赶,难度将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