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变化论文,消费品市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176.6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5094.3亿元,同比增长13.6%,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82.3亿元,同比增长11.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56589.2亿元,同比增长12.6%,餐饮业零售额为8886.8亿元,同比增长17.7%。
如果说2005年我国GDP增长9.9%,为第十个五年规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的运行,则把第十个五年规划中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推向高潮。这不仅充分反映出近几年来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效力的释放开始加大,也充分反映出了消费品市场的潜力,进一步增强了继续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的决心和信心。分析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的运行情况,有以下特点或者新的变化:
一、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4年名义增长12.9%,虽然增幅比2004年低0.4个百分点,但如果考虑到2003年由于" SARS" 造成的不可比因素以及2004年的物价上涨幅度高因素,这一增长速度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从实际增长速度来看,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达到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且增长幅度也是1997年以来最大的,比2004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增长继续的情况,反映出我国消费品市场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特征将突出体现于二个方面:
其一,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的稳定性增强。1997年以来由于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持续实施及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国社会消费品表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实际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从近两年的增长情况看,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的稳定性态势趋于明显。在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发展期后,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作用的放大,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十一五规划”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速度将稳定在10%以上。
其二,消费品市场规模扩大速度加快。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突破6万亿,达到67176.6亿元,比2004年增加7675.6亿元,这意味着,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每年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同时也意味着,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GDP的比重徘徊不前的状况将结束,进入增速提高的发展阶段。
二、农村消费品市场开始发生质变
2005年农村消费品市场表现出喜人的变化,一是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速度和实际增长速度都创1997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分别增长11.5%和10%,特别是实际增长速度,比2004年加快3.8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二是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2万亿元。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万亿元,用了约37年的时间,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了近9年的时间。三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000元达到2000元,用了3年的时间(1994年为1221元,1997年为2090元),而从2000元到3000元却用了8年的时间。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2万亿元,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速度和实际增长速度达到1997年以来最高,且处于较高水平。综合这三种状况,并根据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各项事业将加快发展的趋势来分析,农村消费品市场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突出特征就是:农民收入增长趋于加快,农民对生活变好的期望增强,即期消费信心提高,消费增长加快。
三、适度的物价水平对于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大
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取得如此好的增长速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物价水平回落到适度的运行区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2004年上涨1.8%,涨幅比2004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涨幅比2004年回落2个百分点。从市场总体看,物价上涨过高或物价下降过低,都不利于消费的健康、稳定、较快增长,物价上涨过高,将大大损害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如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7%,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速度只有7.2%,1994年农村市场商品零售价格上涨了22.9%,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只增长了2.4%。物价上涨幅度对于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影响更大,2004年,农村市场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2%,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只增长6.2%,是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物价下降过低,则居民持币待购心理增强。1999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和农村商品零售价格分别下降3%和2.9%,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则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速度和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速度则分别增长6.8%和6.3%,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增长速度。从市场总体上讲,保持物价水平适度、温和的上涨,对消费品市场健康增长的作用最大。
四、餐饮消费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动力
2005年我国餐饮业零售额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速度,同比增长17.7%,零售额为8886.8亿元,比2004年增加1336.4亿元。2000年以来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9%。餐饮业这种强劲的增长态势,使餐饮业零售额所占比重持续提高,2005年所占比重为13.2%,比2004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发展前景看,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持续、健康、较快增长,我国餐饮业零售额增长的空间是巨大的,其一,我国具有独特的餐饮结构和丰富的餐饮文化,可选择性强,吸引力大;其二,我国传统的亲朋观念和待客习俗决定,只要生活水平提高,请客在外就餐的次数就多;其三,我国民族众多,传统节日多,而吃喝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其四,我国人口众多;其五,会展、商务、公务活动的快速增长,旅游热的持续升温,带动餐饮消费;其六,从最近几年的消费情况看,居民特别是较富的城市居民,日常的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向在外餐饮消费转化的趋势在扩大,转化的幅度在加大;其七,一定时间内公款消费仍将是餐饮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在这种良好的市场环境下,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以至更长的时期内,餐饮消费将继续以15%以上的年均速度增长,对于消费品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都将稳定提高。
五、中、西部消费与东部增长趋于同速
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3%,中部地区增长13.9%,西部地区增长14%(东、中、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加不等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东部地区平均每个省(市)增长13.9%,中部地区平均每个省(区、市)增长14%,西部地区平均每个省(区、市)增长13.9%。
从东、中、西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来看,三个地区的差距很小,基本是在同一水平上同速增长,这不是仅从2005年的增长速度简单得出的结论,而是三个地区最近几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表现出的趋势。2000年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保持这一趋势,且差距趋于减小。这种趋势主要是由于中央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其它扩大消费政策措施效力的作用。这也提示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消费增长慢的观念,需要改变,采取针对性措施,巩固、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扩大中西部地区的消费。
六、商品消费结构向“金字塔”演变
随着我国居民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中产阶层的扩大,富贵人员的增多,我国消费品市场消费结构也发生新的变化,已基本形成“金字塔”型结构,这种“金字塔”型消费结构体现于三个方面:
其一,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品的消费表现出很强的刚性。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食品销售额年均增长26.5%,服装销售年均增长17.9%,化妆品年均增长18.5%,家电年均增长16.6%。基本生活消费品稳定增长的刚性,为我国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形成“金字塔”型商品消费结构的稳重的“塔基”。
其二,体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特征的热点消费品的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国产轿车总销量达285.48万辆,同比增长27.4%,增幅比2004年高12.2个百分点;新增移动电话用户5860.4万户,总数达到39342.8万户,同比增长17.5%;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2.12亿人次,比2004年增长10.0%,全国国内旅游收入为5286亿元,比2004年增长12.2%;2005年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面积比上年同期增长20.8%。这些消费点成为带动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形成“金字塔”型商品消费结构的“塔中”。
其三,奢侈品的消费趋于活跃。全球顶级品牌的香水、化妆品、服装、皮鞋、手表、酒,高档家具、汽车、跑车、私人飞机、游艇等,被不断增多的富豪们以及一些追求时尚的金领、白领人士所钟爱,成为我国消费品市场上新的活力,构成“金字塔”型商品消费结构的“塔尖”。
七、价格传导机制被现代连锁经营方式严重扭曲
价格的涨落由上游产品向下游产品、由生产环节向零售环节传递,这是价格传导机制的规律,但是在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我国物价波动中,价格传导机制部分失灵,价格传导链严重受阻。2003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2004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2005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在一轮价格波动中,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大大低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且零售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的上涨拉动。从分类商品看,服装鞋帽、纺织品、家电、文化办公用品、体育娱乐用品、交通通讯用品、家具、化妆品的商品零售价格,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始终是下降的。
价格传导机制在大部分商品上的失灵,除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对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生产企业会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实现最大程度的内部消费化,以及政府对市场调控能力的增强因素外,最重要的因素是由于现代流通连锁经营方式的快速发展,现代流通连锁经营方式,一是使流通环节减少,大大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二是从生产企业大批量直接进货,大大压低了进货价格;三是大部分零售连锁经营企业,其主要利润来源,并不是来自零售环节的加价,而是来自向生产厂家收取的各种费用,来自生产厂家的返利,以至于以低于进货价格来出售(一些大型批发企业也采取这种方式经营)。这样就大大扭曲了价格传导机制。
八、价格波动期大幅缩短
从1988年开始,一直到1996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一直处于较大幅度上涨期,处于通货膨胀期。199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复到适度的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为2.8%。而后从1998年一直到2003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一直在低区运行,处于通货紧缩期。无论上一次的通货膨胀期,还是通货紧缩期,持续时间都是很长的。但是这一价格波动,从2003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到回落到3%以下温和的上涨区间,只有14个月的时间。
价格波动期的大幅缩短,除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0多种主要消费品供求情况的分析,1988年上半年,市场上43%的商品供不应求,至1998年上半年,市场上已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73%的商品基本平衡,这一时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逐年较大幅度上涨。以后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商品的丰富,商品市场中供大于求的商品逐步增多,到2002年下半年,市场上88%的商品供大于求,而这一时期,我国物价水平处于低迷。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市场上商品供求状况也逐步好转,至2005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已下降到73%。在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向好,产业结构逐步到位,居民消费多样化的环境下,今后我国物价的波动,将主要体现为由局部因素(如粮食,能源)引起的短期波动。
九、促销创新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商家纷纷进行促销手段的创新,加大促销力度,可以说当前商家的促销方式,对于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的加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促销的典型代表方式是购物返送购物券,2005年这种促销方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不仅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被众多的零售企业所采用,而且返送券力度进一步加大,买一百返一百、买二百返一百八十,甚至,返送券的金额超过花费金额。这种方式更优于打折销售,打折销售对顾客来说可能只购买一件商品,而购物返送券促销,顾客就要购买多样商品,在同样实际折扣率的情况下,一次促销活动,购物返送券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这也是被广大商家所钟爱的原因,这种方式甚至已成为一些商家的“品牌”。因此来看,这种促销方式的创新对于扩大消费是有重要积极意义的,只要促销方式公开透明,对消费者没有欺骗行为,就应当鼓励和支持。
十、传统节日内涵有了新变化
“假日经济”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是被认可的,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传统节日表现出被忽视,节日气氛下降的状况。可喜的是2004年以来,传统节日的功能,又重新得到政府以及社会的重视,传统节日被挖掘和放大,对于全国人民的共同重大节日,如春节,一些城市也纷纷解除烟花爆竹的禁放。
从近两年看,传统节日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一是传统文化气氛趋于浓厚;二是礼情更重,赠送购物券(卡)、餐券现象快速扩大;三是节日饭在饭店、餐馆消费快速增长。另一个重要的变化,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春节等重大节日回家的人数快速增长,但是交通拥挤的状况,使他们给家人和亲戚、朋友带礼物,变得既不方便也十分不安全,因而影响了消费。对于这些新的变化,商家和有关部门从扩大消费的角度应当给予重视。
标签:增长速度论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