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上海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试论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战略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给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给中国经济的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然而,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为了寻找既能快速发展自己又能带动其他地区的“龙头”,邓小平从历史和现实的中国国情出发,以他那特有的宏观、睿智的战略眼光,明确指出抓上海“是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大措施”、 “王牌”和“捷径”的战略定位,既点明了上海在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是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和认真实践这一战略思想,对于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对于促进上海自身的发展并由此带动整个长江流域以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海港城市。早在清代乾、嘉年间,上海就因控江踞海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港口条件,逐步由“地甚荒僻、绝少行人”的海滨渔村发展成为“百工麇集、遂成市面”的东南名邑,获得了“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鸦片战争以后,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城市,在遭受西方列强经济掠夺的同时,开始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近代工商业。上海工业起步之早,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均列国内行业之首。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就已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中心,远东最大的轻工业基地。据统计,三十年代中期,上海工业资本总额已占全国工业资产总额的40%,工人数占全国工人数的43%,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50%。1933 年, 全国各种现代工厂共2435家,其中1200家在上海。上海工业的大部分行业和部门,就其规模和产品的数量、质量而言,均居国内同类行业和部门之先。由于交通、通讯方面具有的优势,使上海在二、三十年代成为远东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当时,全国29家外商银行有27家设在上海,并同伦敦、纽约、柏林、巴黎等世界大城市的金融市场相联系。1935年,全国共有银行164家,总行设在上海的就有58家,其中28家还在外埠设立了629个分支机构。再加上相当数量的钱庄、信托公司和金融机构,构成了全国性的金融网络。当时上海金融业的资本、存款和业务总量,均高于东京和新加坡等地。1936年,上海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的资力估算为32.7亿元,占全国金融资力的47.8%。上海还是世界三大黄金市场之一,黄金市场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上海的口岸优势也十分明显。1933年,上海港往来外洋及国内商船吨位数达3522万吨,占全国各港总吨位的25.6%。1935年,上海年进出口贸易总值近13.8亿海关两, 占全国外贸总值的一半以上。在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方面,上海也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1931年从上海出口的猪鬃、茶叶,分别占全国同类出口物的46.4%和80.4%,从上海进口的纺织机、毛织机、棉花、棉布,分别占全国同类进口物的80.9%、71.6%、91.8%和49.7%。同年,上海海关税收额达1.25亿海关两,占全国海关税收总额的50.6%。在埠际贸易中,上海更是国内大宗货物(如米、麦、猪鬃、茶叶、药材等)的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建国以后,上海一直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经济实力长期名列全国前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海日用工业品的调拨量,约占全国埠际调拨量的1/3以上。从1949年到1989年,上海为国家累计完成财政收入5066亿元,为国家创汇711亿美元, 经商业渠道调往全国各地的工业品总产值达3000多亿元。上海还为国家培养高等院校毕业生45万多人,向全国各地输送建设人才140多万人,研制成功1.7万多项重要科技成果。上海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也长期居于全领先地位,曾经创造了工业总产值、出口总产值、财政收入、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每百元固定产值实现的利润、工业资金周转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有效利用率、商品调拨量、内迁工厂与技术人员输出等10项全国第一。1989年,上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489元,人均收入达4624元,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倍。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3.3581万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3%,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27.58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0.5%。198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13 ,外贸出口商品总值占全国的1/12,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10,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1/3。即使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上海也一直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继续保持着历史的辉煌。仅以财政收入为例,上海也曾以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比例支撑着共和国的财政大厦。正如国务院1985年在批转《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中所指出的那样:“上海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无可替代的发展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各国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是,这种对话与交流不是平均分布于每个国家的每个城市,而是往往通过经济发达、基础雄厚、交通便捷、通信方便、人才荟萃的国际型经济中心城市实现的。如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日本的东京、大阪等。从具备与世界各国经济中心城市开展对话交流的当量与层次看,上海具有其他地区无以取代的优势:
从经济实力看,上海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港口和对内对外贸易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之最。上海工业和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协作条件优越,综合性能力和加工能力最强。从普通的日用工业品到汽车、飞机、机电设备和运载火箭,上海都能生产。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贸易,逐步向世贸组织靠拢,经济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上海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资产重组,为国际资金流入和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空间,使上海有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高的国际竞争能力。上海又是我国高等学府、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据统计,上海每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一直居全国前列,上海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长期以来也一直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因此,上海是在我国经济全局中能够撑起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最佳支点。
从地理位置看, 处于长江流域地区“龙头”地位的上海位于中国18000公里黄金海岸和5600公里黄金水道的交汇点, 背倚人杰地灵的长江三角洲,面对太平洋及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既是长江流域出海的门户,又是沿海水陆,江海,空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对内对外辐射面广。无论是从历史沿革来看,还是从地理条件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都在长江流域。如果说中国是一条龙,长江流域就是这条龙的脊梁,龙头就是上海。要使中国经济腾飞,必先使长江流域经济腾飞。要使长江流域经济腾飞,必先使上海经济腾飞。因此,加快上海的开发开放和发展,不仅可以使上海及长江三角洲早日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而且对带动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实现我国“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市场环境看,上海是连接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最佳结合部。早在30年代,上海就是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连接和最主要枢纽,是国内外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和转运中心,享有“东方巴黎”之美誉。在党中央宣布开发工放浦东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又相继把浦东开发定位于“中国今后十年开发开放的重点”、“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并要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现在上海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并已初步形成了符合国际规范的全国市场枢纽。特别是随着机场、港口、铁路及高速公路等现代化设施的加快建设和陆家嘴等金融贸易区的建立以及外滩金融街的恢复,上海国际贸易、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指日可待,上海将成为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连在一起的最佳着力点。
从改革开放的发展态势看,上海在90年代已经站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邓小平又适时地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把这作为整个90年代我国开发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这就又把上海的战略地位推上了更高的层次。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标志着一条沿着长江流域的新的开放带将由东向西朝中华腹地延伸,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将朝着比珠江流域更为广阔的长江流域地区推进。这一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预示着中华民族这条巨龙即将腾飞,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上海的优势和中心城市的作用,使上海成为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
三、振兴中华的希望所在
当前,世界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战略,必须寻找足以带动全国经济的新的发展极。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 )继八十年代开放沿海经济特区之后,邓小平在90年代打出了上海这张“王牌”。这绝不是仅就上海一地的发展提出的具体工作要求,而是对中国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思考,是确定90年代以至下一世纪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的一种全新战略定位。1991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邓小平还多次强调:“上海人聪明、 素质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 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376页。)由此可见,让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起飞,进而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是邓小平和党中央充分利用上海这张王牌,发展中国、振兴中华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上海是“王牌”、“捷径”这一战略定位的科学性与正确性。1992年到1997年,上海国民经济连续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达14%,高于80年代平均增幅近7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同期3个百分点。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360亿元,是1992年的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7万元,按目前汇率计算,已突破3000美元,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1997年,上海财政收入完成1070.95亿元, 比上年增加22.6%,占全国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的12.4%。上海口岸全年进出口商品总额586.8 亿美元,占全国全年进出口总额的18%,实际利用外资63.45亿美元,占全国的9.9%。港口货物吞吐量1.64亿吨,占全国的18.7%。上海第三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36%上升到1997年的45%。汽车、通信信息设备、电话成套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家用电器、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和钢铁等六大支柱工业的比重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相继进入上海,在上海落户的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已达52家。近5 年全市直接利用外资协议金额达470 多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80多亿美元,均占改革开放以来19年总和的88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上海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和郊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已达9 平方米,城市居民家庭煤气普及率已达95 %。 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以后,更是出现了惊人的巨变: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24 亿元上升到1996年的510亿元,年均增长20%,提前3年实现了翻三番的目标。至1996年底,浦东新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300余家,协议利用外资124亿美元。吸引内资企业4470家, 注册资金145亿元。世界排名前500位的著名跨国公司已有72家在浦东落户。目前浦东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快要占全市的六分之一,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外贸出口已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利用外资已占全市三分之一。总之,上海以中国1 %的人口、0.6%的面积,提供了10%的税收,人均GDP已是全国人均的4倍。
按照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要求,上海以辐射长江,服务全国为中心的对内开放也正进入新的阶段。近几年来,上海始终坚持“长江牌”、“中华牌”和“世界牌”,积极探索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新路,发挥服务全国、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据1997年初统计,上海在外省市投资的企业已达3000多家,总投资近500亿元;外省市进入上海的企业1万家左右,注册资金达200亿元以上。上海已从传统的内迁工厂、 外派技术人员,供应产品、设备等形式为主的国内经济协作转变为向各地输出技术、管理、资金、品牌,变产地销为销地产,从而使上海初步形成为全国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交汇枢纽。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上海不仅能够担当起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的龙头地位和历史责任,也是发展中国、振兴中华的希望和关键所在。
历史已经证明:抓住机遇,发展上海,不仅是上海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振兴中华的历史要求。历史还将继续证明:抓好上海这张中国经济发展的王牌,让上海这个长江流域的龙头高高昂起,由此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腾飞和发展,上海、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以至全国经济共同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的灿烂前程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