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途径_科学教育论文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途径_科学教育论文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及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论文,途径论文,基础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科学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开发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近代以来,科学教育渐成气候,并在20世纪最终占据了教育的核心地位。然而,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至上的教育价值观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忽视人文价值取向的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那么,科学和人文是否有内在的一致性(即是否存在整合的可能性)?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又是通过何种途径完成的?本文试图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内契点

1959年,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演讲,引起人们极其广泛的共鸣,这表明,人们对教育过于专门化积虑已久。随着对文化分割现象的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两大文化的整合。那么,人文与科学是否有整合的基础呢?

事实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并非相互排斥、互不相容,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会学家索罗金指出:“任何文化体系总是一种‘逻辑意义上的整合’,蕴含着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生活哲学以及最后实体性质的解释。”笔者认为,两种文化内在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一)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人,并都以人为归宿

人生有3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 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在这3大问题中,科学关注的是人对物的问题, 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和人自身的问题。因此,科学和人文从本质上说都源于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只是由于人们面临的直接的生活课题不同,才产生了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

科学和人文同属文化这个共同体,有着相同的出发点,但两者又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人的生活包含理性和情感两种成分。科学更多指向理性,人文更多指向情感。人类固然可以通过意志努力,将情感压至最低水准,高涨理性成分,但是压抑愈大,反弹愈大,最终物极必反:关系高度紧张的理性与情感转而会相互弥合,寻求平衡。所以,尽管人文与科学出发点相同,但侧重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的科学,并不能涵盖和取代侧重解决伦理问题的人文,反之亦然。

(二)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人们往往将人文视为一种精神文化,一种价值系统,而将科学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实际上,人文是在“人”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而科学则是在“物”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科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科学语言和科学活动反映人的价值观念,只不过这种反映不像其它文化形式那样直接和那样显露罢了。

从价值追求的本质看,科学主真,人文主善、美,而真善美是相互渗透的。正如求善和求美离不开求真一样,求真的科学也与人类另外两大最高价值——善与美密切相关。科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人类对善和美的追求:科学在本质上包含着对愚昧、邪恶和迷信的否定,科学的宗旨,在于造福人类,实现人在宇宙中的价值;科学表述、科学理论、科学体系,都有一种抽象的和冷峻的美,它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和谐与韵律的深刻把握,科学的这种美是“思想领域最高的神韵”(爱因斯坦语)。可见,人们在对科学价值的追求中体现着人文价值的取向,同样,在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中也包含着科学价值的取向,两者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人类价值体系。

(三)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作用

1.科学对人文的作用。科学的进展往往会引起人类思维的革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盛赞哥白尼不朽的著作改变了当时欧洲的精神面貌。我们还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到中国以后,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可以说,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和新发明都在改变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改变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2.人文对科学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对象的确立反映着人类的价值倾向。从理论上讲,任何自然现象都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事实上,由于人类主观条件的制约,自然现象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有先有后,这种先后顺序的确定深受人类价值取向的影响。其次,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获取同样渗透着人文因素的影响。比如,(语言)符号的表达必定带有人的情感色彩,反映人的价值观念。再次,人们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性的成果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是说,从价值的角度看,人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科学的归宿。最后,作为双刃剑的科学离不开人文的指引,正如拉伯雷所言:“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

以上,我们从多角度论证了两种文化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内在统一性也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因为教育是用现有的文化完成对人的塑造,所以,当我们说明两种文化在诸多方面有着内在契合的关系,也就同时说明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整合的可能性。

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的途径

(一)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关键

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首先涉及的都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不但要授人以“才”,而且要成人以“性”。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造就“和谐发展的人”,就要改变那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建立一种“通才教育”观(或称“通识教育”观)。二战后,美国教育界针对其国内的教育弊端(如因分科过细而造成各科“专家”对人生、社会及时代问题往往一无所知),提出实施“通才教育”的主张,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教育而兼顾“专业”与“教养”,使受教育者既掌握专业知识,又通晓人生事理。

在当代,各国为使教育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都在更新教育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的实质正是注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例如,日本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应该是:“1.广阔的胸怀、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创造力,2.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3.世界中的日本人。”这种教育目标无疑体现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整合的要求。中国教育从五六十年代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八九十年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逐步走入“智育中心”、“应试教育”的歧路狭轨。教育因对社会的被动适应而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沦为单纯的技能培训工具。9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以往教育的种种弊端,而使中国的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总之,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关键。

(二)课程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途径

两大教育的整合是通过改变原有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来实现的,而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改变主要是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的。这种课程改革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育内容要全面,人文与科学二者不可偏废。其次,“教育内容全面”并非两大类内容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科目越多越好,而是两大教育内容的整合,这种整合要通过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更新,乃至教育体制的改革来实现。

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力图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人文和科学两大教育内容的融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兼顾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在美国,除开设学问性课程外,还开设了社会性的课程、“隐性课程”、自我觉醒与自我发展的课程等。布鲁纳还提出每星期一、三、五开设学术知识类课程,二、四、六开设以社会内容为对象的课程的构想。我国浙江省试行的九年制义务教材在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在中学开设了综合理科课程和综合文科课程。二是开设活动课程,这是以儿童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基本过程,以经验整合的改组和改造为目的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程能教给学生以不同的探索模式认识现象, 获取知识。 三是大量开设选修课。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首次规定在初中阶段适当开设选修课。四是重视“隐性课程”。在这方面,各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创设良好的校园硬环境,使校园公园化;建设优美的校园软环境,使校园活动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校园人性化。

(三)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必要条件

首先,教师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不能只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应具备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尤其要精研文化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教学理论等。

其次,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方式,要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裂式的思维方法,建立统整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能够使教师看问题和处理事情更全面,减少偏颇;同时,教师的这种思维模式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既会思考“事实存在”(科学的思维方式),也会思考“人的存在”(人文的思维方式)。

标签:;  ;  ;  ;  ;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途径_科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