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老鸦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南部 637300)
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等。那么,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呢?通过自己多年小学思品课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品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我们学校又是农村小学。因此我们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教学。例如,我在教学《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利用VCD多媒体课件播放“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在以后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我们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我们农村小学。
论文作者:李小彬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学生论文; 农村论文; 小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我就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1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