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越轨理论百年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理论论文,女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4)03-0055-05
一、研究缘起:女性越轨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脚注
从文献研究来看,近几年国内研究青少年越轨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但是研究女性越轨的文献并不多。长期以来,众多学者认为女性越轨并不重要,多数早期的越轨理论针对的都是男性对象的越轨行为,而且检测理论正确与否的样本也都是男性。许多学者的理论即便是提到女性越轨,也只是把越轨的女性看成是很少见也很怪异的人。而单纯套用男性越轨的理论来解释女性越轨,并不具有说服力。从理论上来阐述女性越轨原因的就更是有限了。
越轨的早期理论认为:女性越轨往往和性有关。比如卖淫、离家出走(而离家出走可能带来性的不当尝试)、婚前性行为、或是因为性激情导致的犯罪行为(如谋杀恋人或配偶)。一些研究越轨问题的人认为,女性要么很少犯罪,要不就会做出一种与她们的身份相违悖的行为。此外,原来的理论还把女性越轨看成是一种道德上、情感上或与家庭有关的问题。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的犯罪学家看来都是不重要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统计数据或人们的意识都显示了女性犯罪率相对较低,另外,在犯罪理论研究者中男性所长期占据的优势地位也在其中起了一些作用。所以,对这一领域的文献研究表明:解释性别和越轨问题的文献非常有限,女性越轨顶多就是一个脚注而已。[1](P15)
性别和越轨之间关系的探讨应该提上日程。原因在于:虽然女性越轨的相对比例比男性低,但是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现代社会女性越轨的现象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另外,随着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了解关于性别与越轨的理论传统已经是十分必要的任务。对传统理论进行回顾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国际范围内的传统理论以及它在今天已经遇到的挑战。其中,以社会性别视角的切入为特征的新理论流派的兴起尤其值得关注。
当今中国社会的女性青少年越轨问题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相关理论的简单梳理,更在于面对曾经很主流的传统理论观点,如何以批判性的眼光来反思,在我们社会中关于女性越轨的动机以及研究实践中的误区。我们是否能够简单地从两性的生理差异来说明犯罪率的性别分布?社会性别角色的文化规定对两性选择非法行为有什么影响?传统理论的影响如何渗透或体现在当今见诸于各类学术和非学术的相关文字中?妇女解放和经济发展因素扮演了什么角色?女性越轨的社会结构要素有哪些?本文拟通过对中英文的文献研究,来说明百年以来女性越轨理论的发展变化。
二、传统越轨理论对女性青少年性别特质的基本假设:特质理论
传统的理论往往倾向于从两性生理和心理的特质来解释越轨问题上的性别差异,这一派的理论被归纳为“特质理论”(trait theories)。早期的犯罪学家认为,很多罪犯是“天生”的罪犯。因为他们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会走上犯罪之路。就女性越轨领域的研究来说,从20世纪初至现在100多年的文献表明,特质理论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它的理论渊源在解释女性越轨问题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将这些针对女性越轨的假设理论归纳如下:
1.女性犯罪人是“假男人”
在特质理论中,比较典型的理论观点是“男子汉假设”。所谓“男子汉”假设,指的就是:越轨的女性青少年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男性特征,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女性青少年会成为罪犯。[2](P250)
一些早期的犯罪学研究者认为,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犯罪的妇女处在较低的智力发展阶段。她们通常比较幼稚、不敏感、智商也比较低。这些女性和正常的妇女差异较大。犯罪妇女体质上的特征有:浓密的体毛、有痔、有皱纹、像男人一样的颅骨、像男人一样的体重和身材等等。[3](P71)总之,这些女性犯罪人的身体特征比起正常的女性来说更接近一般意义上的男性。男性化的特征如果出现在女人身上就是一种反常的标志。换句话说,这些犯罪的女性,从表面上看起来就像男人。
2.女性犯罪人是“劣等男人”
一些特质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一方面,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对她们的越轨有一定解释力;另一方面,女性所特有的生理特征也是解释女性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献表明:女性的月经周期、怀孕期、闭经期等生理特征和妇女犯罪之间存在相关性。一些研究结果认为:偷窃,特别是在商店行窃、纵火、自杀等妇女犯罪行为和月经期有关。青春期的女孩更倾向于成为诬告者和煽动者。怀孕和生产期的妇女可能会危害胎儿或新生儿的生命。而闭经期的妇女因为急躁易怒而可能纵火、做伪证、侮辱他人等。
此外,一些早期研究女性青少年犯罪者认为,女性心理状态不如男性也是解释妇女犯罪的原因。其中,常见的说法有:女性和小孩一样有很多共性,她们道德感缺失,报复心强,有嫉妒心。这些特点也被看成是一些中性词的表达:虔诚、孝顺、母道、渴望激情、性冷淡、脆弱、智力发育不全等等。弗洛伊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伊德把女人看成是低男人一等的。认为女人就是注定了成为妻子和母亲。女孩子认为她没有男性生殖器是受到了惩罚。女人自恋、好表现,并试图通过穿漂亮衣服打扮自己来弥补自己缺少男性器官。在弗洛伊德看来,妇女的消极性、情绪化、自恋、狡诈等特质可以解释妇女犯罪原因。[4](P5-27)
3.女性犯罪者是欠缺“女人味”的坏女人
这种观点认为,女性越轨是因为她们缺乏所谓的“女人味”,或是找不到表达这种“女人味”的机会。而关于“女性化”、“女人味”等性的意识形态是男高于女,白人女性高于其他种族女性。他们认为,虽然上层社会白人女性比男人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是上层白人女性是女性化的最高表达。[4](P5-19)所以,女性一般不因为经济原因而犯罪。和男性不一样,贫穷不是导致妇女犯罪的原因,但贫穷可能会让妇女没有机会结婚,因而妇女可能走上卖淫的道路,而实现其女性为男性提供性服务的功能。[4](P20)所以在讨论妇女性越轨问题时,一些研究者也将卖淫作为一种非法的婚姻形式来讨论。
“女孩子最初走上越轨的道路往往是想要追求冒险有趣、漂亮的衣服、引起别人注意、更大的自由等等。在性欲望发展以前女孩子就变坏了。她们在性关系上的随便并没有唤醒她们的性意识,她们的性往往是用来实现她们别的愿望的,性就是她们的资本。”[4](P27)坏女人用性去换取她们需要的东西。好女人把保持贞洁交换给婚姻和获得安全感。卖淫作为一种性越轨行为,并不是因为贫困等经济上的原因造成,而是由于婚姻制度对性行为的限制而带来的。所以可以说,性越轨的女人只是以非法的方式来表现她们的女性化的性角色而已(妻子则是合法的表现性的角色)。她们并不是要去叛逆或是成为“男人”。一些妓女选择这样的生活道路也是适应能力不佳或是神经系统失调的结果。
4.“隐性的女性犯罪”和“骑士假设”
坡拉克(Pollark)20世纪50年代用“隐性的女性犯罪”来解释女性较低的犯罪率,他认为存在“隐性的女性犯罪”的原因有三:
第一,在于女人的天性。通常女人是教唆者而不是实际的犯罪行动的实施者。他认为,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女人天生就善于欺诈。“男人在性行为中很难掩盖他的失败,而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的身体允许她假装高潮。”正如弗洛伊德一样,坡拉克把女人的天性归于性行为,认为她们利用自己的害羞、消极被动和缺乏激情来耍计谋。妇女也是很有报复心的,依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妇女的月经使她们彻底对自己变成一个男人的目标感到了绝望。
第二,妇女通常是在家中做家庭妇女、护士、教师,这些职业都使她们的犯罪行为很难觉察。妇女犯罪案件也体现了她们的这些特点,比如商店行窃可以追溯到她们特殊的精神疾病(抢劫等被认为是代表男人公然对金钱方面的追求,方式是非法的)。经济因素在这里是次要的,性心理则是重要的解释变量。妇女的犯罪被认为是个体化的因素使然,而且经常被解释为精神病的原因。
第三,司法系统对妇女比较宽大。这一点也就是著名的“骑士假设”(“chivalry hypothesis”)。男人一般对女人都是一种保护的态度,相对男性越轨者来说。警察也不倾向于逮捕或惩罚女性,法官和检查官对妇女也相对宽大。所以妇女实际越轨的数量要大于被暴露和惩罚的数量。
5.特质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及批评:突破性别歧视的传统
传统的特质理论虽然为犯罪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其局限性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明显的。从社会性别的观点来看,最为突出的就是其中存在的大量关于性别歧视的假设。在评价女性的越轨行为时,一些双重道德标准被采纳。这些理论还倾向于从性取向的角度来讨论女性越轨问题,同时他们更是忽略了贫穷的妇女和第三世界的妇女。在这些理论中,存在性别歧视、阶级歧视、种族歧视等假设。一些研究更是将男女两性的社会分工合理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讨论女性越轨的问题,完全忽视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要素对女性越轨的影响。后来的文献对所谓的“阳具嫉妒”、“骑士假设”等概念提出了大量的反驳观点上,使传统的特质理论在当代受到了挑战,也因此获得了发展。
该理论与上述传统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当代特质理论研究者依然认为性别的生理和心理差异可以解释越轨的性别差异。不同之处在于,当代的理论发展开始关注这些生理和心理特质其实是和社会环境互动的产物,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是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不同性别青少年的越轨行为。一些研究者开始考察女性越轨女性越轨的生物社会因素,这些因素除了继续考察包括左腿和右眼使用偏好等生理特征外,还考察了她们在学校的表现、语言能力、亲子关系、家庭环境等社会因素。[5](P80-85)当代特质理论的发展的确开始关注女性的性早熟(青少年的早期性经历)、荷尔蒙差异、PMS(经前综合症premenstrual syndrome的简称)、侵犯性的男女差异等要素对女性越轨的影响。
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理论渊源,它的影响力不仅在于人们已经开始逐渐突破传统理论的局限,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直到今天仍有大量文献或学者对女性越轨的理解沿袭了这些传统的理论。我们不能不看到传统理论和主流社会关于性别的看法,对时下的一些思想观念和研究思路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介绍这一理论的必要性也在于此。
迄今,用女性的生理特质以及女性特有的“不良心理”来解释女性青少年越轨的现象并不少见。[6](P10-25)[7](P17-28)[8](P5-15)这些假设认为,女性是其特有的月经、怀孕、闭经等生理特征的受害者。而女性“异常的性爱心理”以及自私、贪婪、压抑、迷信、空虚、孤独、虚荣、报复心强等不良心态是她们越轨的原因。具体来说,因为这些生理周期,女性会经历情感上的波动,因此可能不理性,并倾向采取暴力行动。同时,从结构功能主义对性别的假设出发,男性扮演的是工具性角色,女性扮演的是表意性角色。女孩同男孩一样也需要成功,她们要成为一个漂亮的、喜欢交往、讨人喜欢的人,女性越轨青少年的目标和其他女人一样,也是希望有一个幸福和成功的婚姻。所以她的感受和异性对她的评价密切相关。她希望成功的动机往往是和她对人际交往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女性越轨是她们把女性化用不合法的方式来表达的结果。所以女性的越轨往往与她们心理层面的需要有关。另外也有研究者指出,女性越轨是无法达成女性化角色的反映。一些经济领域的犯罪也被看成是由于性挫折引起的。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研究的贡献,但是应该反思关于特质理论的那些假设是有性别歧视的内容,不能忽视女性越轨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三、社会化理论:性别社会化和女性越轨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研究者就在探索不同的性别社会化模式对越轨行为的影响。社会化理论是青少年越轨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特质理论的发展。儿童或青少年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中完成的。其中不仅存在着男孩和女孩对性别角色的学习,而且还体现在家庭学校等社会化主体对两性的不同对待方式中。所以,理解青少年中的越轨女性越轨,就不能离开对其社会化状况的考察。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研究者就在探索不同的性别社会化模式如何影响到越轨行为。他们认为,有三种社会化的性别差异假设值得关注:家庭对女孩的影响比对男孩的影响更大;女孩同性之间的友谊不够亲密,她们之间更容易竞争;女性罪犯最初都是性越轨者。一般来说,在家庭中女孩比男孩受到更严格的管教,因为女孩往往被看成是比男孩更容易受伤害的群体。一些家庭里,女孩子对这种管教非常反感且有叛逆行为,另外一些家庭,由于父母管教不力或是父母一方或双方缺失,女孩就会到外面结交不良友伴。由于女性更容易将其他同性伙伴看成是竞争对手,所以容易和年长的男性关系较好,从他们那里获得支持,这样的交往很容易将她们卷入性越轨中。[8](P101)[9](P82-89)
与特质理论不同的是,对社会化的关注使人们开始研究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各方面对女性越轨的影响。当然,在女性越轨研究领域,早期的社会化理论多少还带了传统特质理论的痕迹,这一点可以从一些文献里看出。[8](P127)总体来看,大量的文献在阐述破碎家庭对女性越轨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性别差异。比如,男性青少年越轨可能被看成是要体现他们的男人气概等底层社会价值取向,尤其当他们缺乏合法的达到社会认可的成功机会时,他们更可能越轨;而女性越轨青少年往往是来自有问题的家庭,面临家庭、社会等各方面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家庭可能是有家庭暴力的家庭、父母不和、父母离婚、父母一方或双方不与孩子同住等类型的家庭。
社会化理论如今依然很关注家庭对女性越轨的影响。研究表明,同样是在家中受到身体虐待(包括性虐待),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走上越轨的道路。女性如果在一个家庭关系非常紧张的环境里成长,就会倾向于出门寻找朋友以求精神上的依靠。从逃学逃夜到离家出走,然后结交不良友伴、开始性越轨以及其他越轨行为的研究例子都是较常见的。[10](P35-55)[11](P40-50)这一理论突出了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是理解女性越轨的关键变量,丰富了关于青少年越轨的文献研究成果,但对社会性别文化、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还较有限。
四、女性主义学派的理论回应:对社会性别变量的关注
自20世纪中叶到现在,不少研究者开始反省关于妇女越轨/犯罪研究在越轨犯罪领域中的边缘地位,以及传统理论中对妇女的偏见问题。用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发展、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十分迫切。更何况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已经给女性犯罪的治理和预防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对女性自身的权益保护也不利。女性主义理论的介入对越轨之性别差异有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对越轨率的影响比社会化的影响更大。社会化不是惟一的解释因素。女性主义理论可分为以下两类: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liberal feminist views)的观点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女性和男性相比,由于社会性别角色的限制,女性越轨的机会比男性要少得多。而现在由于女性不再局限于扮演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妇女角色,而可以在经济、职业、教育、社会等方面取得成就,所以女性越轨的机会也相应增加,这一社会变化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年女性犯罪率上升。[2](P231)
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的发展,妇女可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进入一些原来被认为只有男性才从事的职业领域。女性也可以利用男性使用的各种合法和非法的通道为自己的地位而奋斗。比如,一些女性开始走上街头,加入一些团伙,参与盗窃、抢劫、伤害别人等原来主要是男性青少年参加的越轨活动。[2](P102)
一些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认为,随着妇女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等方面取得进步,妇女不再像以前那样很容易就成为受害者,妇女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少,结果是妇女去攻击那些传统的对象的可能较少,这些对象主要包括丈夫、情人、恋人、或是他们的小孩。[11](P32)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也在改变,她们已经开始扮演挣面包的角色。这可能导致她们进入传统意义上男性犯罪的领域:杀人、盗窃、偷车、持械抢劫、参加帮派团伙等。
这一理论在不少国家的研究文献中都有反映。有人用“同步增长论”来解释女性犯罪问题。随着各国经济的增长、妇女的社会参与率不断提高,女性的犯罪率也在提高,其中女性越轨的绝对数和相对数也在增加。从1982年到1989年女性犯罪增长了72.8%。平均年增长率为8.13%。而国际资料显示,前联邦德国、英国、美国的女性犯罪上升的速度已经高于男性。根据美国的研究报告,女性犯罪活动在发展中国家平均上升30%,在发达工业国家平均上升50%。[12](P100-101)所谓女性越轨和经济发展同步只是表象,其实质是女性性别角色变化、女性社会参与增加的结果。这些观点也招致了不同意见。一些观点认为,变迁中的性别角色不一定影响到妇女的犯罪率,妇女运动对女性越轨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应该看到妇女的社会参与度虽然增加了,但是妇女在家庭中的传统角色还没有抛弃,两性平等还远没有完全实现。
2.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的观点(radical feminist views)
激进女性主义的观点认为,性别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两性权力的不平等关系造成的。妇女往往被看成是一种如同土地、金钱一样值得拥有的“商品”。妇女越轨的根源是父权制(patriarchy),以及由于父权制带来的妇女的从属地位、男性的侵犯性,以及男性对女性的性控制。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2](P137)
这些理论观点强调改变女性的生活/生活经历的各种社会力量。[13](P605)这些研究者试图说明女性成为性的牺牲品是男性社会化的产物。通常我们要求年轻的女性要学会具有进取心,被所谓的“男人味”所误导,实质上就是标榜一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根源于“父权制的资本主义”。男性控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资源和政治权力,女性在这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是没有权力的。她们的越轨犯罪能够反映出她们在合法和非法的机会中的局限性。[14](P201)美国Wellesley大学的一个全国性的调查支持了这个观点。该调查表明,在学校的女性受到性骚扰或是被强迫发生性行为的比例都比较高。[14](P175)根据激进女权主义的观点,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剥削是引起女性犯罪的基本原因。一些女性越轨者说,她们因为受到性骚扰所以被迫带刀到学校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一些女孩子因此交往一些年纪比她们大得多的并且有越轨倾向的男朋友,这些人很清楚怎样对付一个女孩子,往往把这些女孩子卷入诸如贩毒等犯罪活动中。
父权制是激进女权主义角度在讨论女性越轨的一个核心概念。《资本主义、父权制和犯罪》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父权制和阶级压迫。资本主义控制了劳工,男人控制了女人,这种控制既是经济上的也是生理上的。这种“双重边缘”的地位解释了为什么妇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比较少参与到精英犯罪——因为她们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她们能够实施白领犯罪或经济犯罪的机会很少,能够进行街头犯罪的机会也很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使妇女陷入无权地位。她们的犯罪类型往往就是一些不大严重的、非暴力的、自我摧毁性的犯罪(比如吸毒)。[15](P170)
权力控制理论(power-control theory)也是激进女权主义的一个理论派别,是从家庭内部来分析越轨的性别差异的一个流派。[16](P788-816)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阶级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并影响到家庭生活结构,阶级地位对越轨的影响是通过控制家庭生活来实现的。在家长制家庭中,父亲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母亲对女儿往往严加管教而对儿子却给予更多的自由。母亲主要留在家里做一些照顾丈夫孩子的工作。这种家长和女儿的关系使女孩相对于男孩不大可能越轨;而在平等型的家庭中,丈夫和妻子都拥有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责任和义务,他们的女儿同儿子一样,受到来自父母的控制较少,这类家庭的女孩自由活动的空间增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少年女性比低阶层家庭的女孩子出现更多的越轨行为。这一理论虽然也有很多争议,但提出了一个看待越轨问题的新视角——即从阶级地位、性别差异、家庭结构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考虑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的越轨问题。同时可以预见,导致越来越多的平等型家庭代替家长制家庭,随着社会性别角色的变换,女性青少年的越轨可能还会增长。
五、结论和讨论
女性越轨问题,大多基于对性别问题的关注,而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女性青少年越轨不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话题。回顾百年来的理论发展历史,首先会看到这一题目的边缘位置。理论的发展往往会为现有的研究提供一些新视角,对传统理论及现代理论的梳理难免会挂一漏万。文中笔者试图剖析这些理论,批判性审视前人的贡献,可能会疏忽每一个理论曾经留给当时社会的很多亮点。
社会变迁过程中,关于社会性别的社会文化伴随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多变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少理论有性别歧视的印痕。传统的性别观念根深蒂固到成为了一些理论和想当然的假设,甚至还延续到当代的很多研究的诠释中,这也正是回顾和反思这些理论发展的必要性所在。无论是特质理论、社会化理论、还是女性主义的理论,各自有贡献和局限性,她们都在不断接受社会现实的检验,不断接受研究者批判和审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大派理论,也代表了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代表了研究女性青少年越轨问题上不同的进入方式。
需要更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性别的不同生存状态到底如何影响不同性别的越轨行为?针对女性不同的越轨类型应该有什么样的细分?我们判断不同性别越轨的标准是不是仍然维系着双重标准?这些标准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司法系统对不同性别的处理是否有所不同?应该如何看待非本土的研究对本土研究的影响?应该如何减少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在女性越轨中造成的多重危害?等等。
对百年来女性越轨理论文献进行回顾和反思,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女性和社会性别,认识越轨/犯罪,了解当今青少年特定的成长环境,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3-10-28
标签:社会性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