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市场化与政治民主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政治论文,经济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176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深入的改革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改革全面性,包括多层面意义:从改革的广度来说,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并且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改革的深度来说,不仅要进行具体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改革,而且改革的逐步深化必然要求对某些具体制度甚至根本制度进行相适应的调整,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从改革的影响度来说,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抑或是其他领域的改革,都必然内在地要求实行相关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吸纳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以作为国内体制改革的重要借鉴,使各项体制、制度建设更加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内在提出推进包括转变政府职能、精简党政机构、加强权力监督、完善民主制度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全面改革发展的必然规律。80年代中期,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进一步明晰的时候,邓小平就及时而深刻地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攻坚阶段,在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实现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的同时,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无可回避地提到我们的面前。党的十五大积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跨世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归根到底是经济市场化历史进程的内在要求。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使一系列深层社会矛盾凸现出来。假如我们不能审时度势,通过积极而又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化解社会矛盾,那末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所遇到的深层障碍因素就很难排除,改革也就很难有新的突破,甚至以往的改革成果也难以巩固。
当前我们面临的深层矛盾主要表现在:(1 )市场机制与某些政府行为的矛盾。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使市场运作机制不可遏制地渗透于我国的经济主体乃至社会各个层面,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政府职能和机制建设却相对滞后。有的政府部门仍然囿于传统计划下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这就不能不与市场经济发展产生尖锐矛盾,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经济改革深化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乃至引发社会安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社会问题。(2 )政治权力公共性与少数权力腐败的矛盾。由于权力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薄弱,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某些政治权力利用市场的弱点和体制转型中的缝隙,对经济生活进行非正常渗透,导致相当程度的权力商品化行为,造成某些经济领域的严重不等价交换,既对正在建立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着不可估量的破坏,又对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本身产生着极其严重的销蚀。(3)利益分化与共同富裕的矛盾。 社会利益问题实质是政治问题。在当前转型性社会发展时期,某些层面利益分化的矛盾,不仅直接影响到一部分社会成员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和参与,而且深刻地影响到政治上层建筑尤其是政治权力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乃至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震动波和冲击力。(4 )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与工人阶级主体地位的矛盾。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要求按照经济市场化规律配置劳动力资源,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从而导致了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转岗的社会现象。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阶级主体地位如何得到新的确认?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的主体作用?(5)政治文化价值多元化与社会共同理想的矛盾。 社会成员政治文化价值选择的趋向,是社会能否健康协调发展的深层动因。转型性社会发展时期,价值取向各异,文化碰撞加剧,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和矛盾,尤其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认同和参与,对社会共同理想的建构与导向产生严峻的挑战。
上述种种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这些社会矛盾,仅仅靠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市场化的推进,显然是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只有通过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有效地解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当然也是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这是顺应历史和时代的郑重选择。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规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21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民主政治某些合理形式的基础上,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由无产阶级和各阶层人民群众共同创立的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充分的管理国家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的权利。这种新型的民主政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它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属性和阶级本质,又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这是国体;国家的民主性质是通过民主的政治体制得以体现和保障的,作为政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在全体人民范围内,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组织政府,管理国家。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这是无产阶级和各阶层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也是历史的正确选择,它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体和政体的统一,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
第二,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其他进步党派、人民团体共同参与国家管理的统一。共产党执政,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和优越性。在我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党的十五大报告)当然共产党执政,绝不是取代其他进步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而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巩固执政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发挥参政党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共产党执政,也不是以党代政,而是对国家工作实行总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律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其他各项社会事务的权利的实现,保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它是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的统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并不意味着全体人民都直接地参与国家管理,而是通过由人民选出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构,来代表人民决定国家事务,行使民主权力,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我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党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同时“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于巩固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系极大。这是实行社会主义间接民主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发展,逐步拓展直接民主的广度和深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要求,不仅要切实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建设,健全和完善各种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机制和形式,而且要大力加强直接民主建设,尤其是要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党的十五大报告)
第四,它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无产阶级和各界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种目标不是虚无飘渺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一种逐步实现的过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实现高度民主政治的基本手段。只有把现实的手段和长远的目标统一起来,才能实际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五,它是民主和法制的统一。民主和法制,从其本质意义上,都是一种国家形态,都是一种政治制度,都受同一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制度化政治,它在本质上要求把民主与法制统一起来,以完善的法律促进和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并不断向高度民主政治目标迈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征表明,这种新型的民主政治,是一种在改革中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也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脚踏实地地逐步实现。正确处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全面把握政治民主与经济市场化的统一,既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又时刻不脱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改革基础,并且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市场化的推进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民主化进程注入活力与动力,这既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进程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保证。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经济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