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教学策略举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整体感知,是初读课文阶段的举足轻重的一大教学任务,一般应主要关注如下几个层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课文的脉络结构;形成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有效的整体感知,是学生初次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后,在文本内容、文本情感、文本形式等方面获得的初步的、整体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学生继续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基点,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初读、钻研文本的起点。
教学中如何让整体感知的教学,在初读课文阶段“归位”(回归其教学的应有地位)、“务实”(践行其教学的实用之法)、“求新”(探寻其教学的创新之路)呢?关键,是要彰显学生、教师的“双主体”地位,落实“本真”的教学理念。
一、感知有“路”,以学生的实践为本
教师应结合年段特点、文体特点、文本特点,精心设计整体感知的“路线图”,让学生找到正确快捷的路径,步入整体感知的快车道。
策略一:概括内容,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在文本内容层面整体感知的基本方法。香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鸡蛋风波》,讲述了邻居送来了新鲜的鸡蛋,妻子用这些鸡蛋给丈夫做不同的菜肴,却因不合丈夫的心意,导致夫妻间产生了矛盾而争吵,前来劝架的邻居又遭到了夫妻俩的责怪。香港的授课教师创新了概括的形式,让学生代入文中的某个角色,利用提供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经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降低了概括的难度。
角色一:妻子
我用邻居送来的新鲜鸡蛋给丈夫做________,他________;
我做了________给丈夫做早餐,他________,还;
我做了________给丈夫做晚餐,他________,还说我________。
角色二:丈夫
我刚吃过午饭,还________妻子让我吃蘑菇蛋包;
我一向不吃________,妻子让我吃没有________的荷包蛋;
我怕________,从来不吃________,妻子却把蛋白、蛋黄炒成一团,还向我________。
角色三:邻居
我给邻居送上了________,又再去送________,见他们吵得厉害,便上前________,他们夫妇俩却向我________。
策略二:寻找主旨,整体感知
课本里的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等。教师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通过找中心句的方法,快速把握文章主旨。《安塞腰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的安塞腰鼓!”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凭借中心句,快速把握文章主旨,整体感知内容:
画一画:画出课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的安塞腰鼓!”这样的句子。
读一读:默读相应的课文内容。
写一写:联系上下文,在相应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________。
策略三:划分段落,整体感知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情节精彩,条理清楚,线索分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梳理情节、理清脉络,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段落,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当然,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方法习得、能力培养的过程。以《王冕学画》(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教师不妨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在分段训练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步: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时间顺序)
第二步:找找文中表明时间的语句。
第三步:看看王冕在这些时间段分别干了什么事。
在此基础上,再去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策略四:把握结构,整体感知
很多时候,教师不妨借鉴香港小学语文课堂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做法,根据文体的不同,精心设计相应的课文行文结构图,引领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这样,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便一目了然,水到渠成。
例:记叙类文本——把握结构,初知“人”与“事”。
《詹天佑》(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行文结构图:
上图既从宏观上把握了这篇记叙文记叙的“人”,又从整体上理清了这篇记叙文叙述的“事”。写人类、叙事类文本往往就要在初读课文时整体感知这两个有着内在联系的要素。
例:写景类文本——把握结构,初知“踪”与“景”。
《草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行文结构图:
上图既从宏观上把握了这篇写景文游玩的“踪”,又从整体上理清了这篇写景文叙述的“景”(这篇游记,“事”更多于“景”)。
例:说理类文本——把握结构,初知“理”与“据”。
《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行文结构图:
上图既从宏观上把握了这篇说理文要说的“理”,又从整体上理清了这篇说理文所举的“据”。
二、感知有“术”,以教师的引导为本
由于年龄、水平、学习能力的局限,学生初读课文时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往往存在偏差乃至错误。教师应充分发挥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讲究教学的艺术,“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必啰啰嗦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叶圣陶语)。
策略一:因材施教,导出效度
整体感知并非只是第二、三学段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的“分内事”。在第一学段,恰到好处地进行整体感知的铺垫训练,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后续发展是不无裨益的。在《从现在开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有位教师是如下这样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
第一步:指名逐个自然段试读课文。你能利用提供的句子,试着说说每个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儿吗?
从现在开始,________(谁)让________(谁)________(干什么)。
第二步:老师这儿有一些词语,你能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简单地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万兽之王 袋鼠 猫头鹰 议论纷纷 狮子 猴子 宣布
(
)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
)。(
)和(
)都命令动物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动物们都(
),而(
)却让动物们按各自习惯的方式生活,最后狮子大王(
)它当上了(
)。
第一步“读课文,初知故事情节”,是从整体到部分,以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感知为基础;第二步“填词语,感知故事内容”,是从部分到整体,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感知文本内容的任务,始终是以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活动为载体的。这样的因势利导,使得第一学段的整体感知教学同样有了学得进、用得出的效度。
策略二:循序渐进,导出梯度
《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的。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石榴的生长过程吗?只要你说清,在什么季节,石榴怎么样了,就可以了。同桌之间赶快讨论讨论,看看谁的速度最快。(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请你上来好吗?你一边说,老师一边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
生:春天,石榴抽出了新的枝条。
师:(指导书写“抽”字)她刚刚说抽出了新的枝条,老师可以说得更简洁,那就是抽枝。春天,仅仅是抽枝吗?还有补充吗?
生:还长出了新的嫩绿的叶子。
师:看看老师刚才的概括(指板书),能说得更简洁吗?
生:长出了叶子。
生:长出了嫩叶。
生:长叶。
师:现在,你能用上刚才的方法连起来说说石榴生长的过程吗?
生:石榴在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的时候果实成熟了。
在这一教学环节,执教老师堪称指导有方的“领路人”:第一步,引路子——就石榴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先理清要点,“在什么季节,石榴怎么样了”;第二步,给法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概括出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天“成熟”;第三步,串珠子——引导学生把石榴生长过程中的要点串联起来。这样的有“梯度”的渐进式指导点拨,既使学生把握了这段文本的主要内容,又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结构。
策略三:匠心独运,导出高度
整体感知,是初读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初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重要奠基工程。如果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把整体感知与初读课文的其他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让整体感知与精读课文的后续教学内容前继后续,那么,整体感知的教学,就有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高度。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从体裁看属于文包诗。以下是一位教师初读感知的教学设计片段:
1.读好词语:咱们来美美地读读课文中的这些词语。
饯行 一饮而尽 暂时 永世不绝
伫立 按捺不住 随即 脍炙人口
2.读活场景:把这两行词语分别变成一句话,就成了课文描述的两个场景。你能分别把这两行词语变成一句话吗?
3.读清脉络:你能找出这两个场景相应的自然段吗?根据场景的不同,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做好段落的记号。
4.读成画面:这两个场景,就是两幅画面。你能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一下吗?
5.读出情趣:两个感人肺腑的场景,两个依依惜别的友人。下一节课,我们将走进动人的场景,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地学习《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歌!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整体感知不再有勉为其难的艰涩感,不再有机械训练的生硬感,不再有循规蹈矩的老套感,真正回归了教学文本的本源,回归了初读课文的本旨,回归了语言实践的本义,回归了师生发展的本体。这,不正是整体感知回归教学本真的生动诠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