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图书馆发展方向的演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方向论文,图书馆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是一个令人鼓舞和向往的时代,其缘由就在于本世经中前期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的信息革命。这场革命导致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全方位立体化的变革与进步。如果说社会进步在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是一种渐进态生长的话,在信息时代则是一种快速嫁接态的飞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不仅仅取决于其内部主客观的发展进步,吸收利用外界进步的因素也成为举足轻重的法码。[1]吸收利用这些因素的工具就是各种传播媒体及其机构,而吸收利用的对象则是各种信息。信息传播媒体及机构的普及程度、质量水平及其信息数量、利用层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标志。在目前以至未来社会里信息技术及其传播将导致各个社会阶层、各个行业、各种机构的重组和功能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将首当其冲,并且发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2]。这种变革从我们的职业角度讲是一种强烈的冲击,但从宏观的层面而言则是一种社会的巨大进步。这一变革的具体表现就是,存在了几千年,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各类传统图书馆将不再是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装置,而逐渐从人们的生活和视线中消失,代之以接受更易、功能更强的各种传播机构和传播媒介。这种转变并非我们的主观臆测,而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对图书馆职能特性和文献演变过程做一个回顾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1 对图书馆职能特性的回顾
图书馆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它能满足人们的特定需求,这种需求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的即时性需求,表现为信息的横向传递,促使图书馆收藏行为和即时服务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是信息的历时性需求,表现为信息的纵向传递,促使图书馆保存行为的产生[3]。利用与保存构成了图书馆的经典职能,在不同的时代图书馆的服务体现了不同的特色,但其基本的职能却一直未能发生转移。
1.1 图书馆职能贵族化时期
贵族化时期是文化和图书馆活动被少数人高度垄断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接受有效的文化教育,为利用文献打下文化基础。这些少数人就是当时文化的主宰者“巫”“史”之属。当时人类文明尚处于幼稚期,“泛神化”的图腾崇拜使他们(巫、史)充当起上天和神的代言人的职责,高居众人之上,成为贵族中的贵族。进行文化活动和生产文献产品,成为他们的职业内容,建立和利用图书馆则更以他们为主体[4]。在这一时期,使用图书馆及其文献不仅是一种需要,而且也代表着一种高贵的身份。贵族化的图书馆在中国以三代时的甲骨文库及历代宫庭王府藏书为代表[5];在国外则以3000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亚瑟班尼拔图书馆和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及王室图书馆为代表[6]。这种贵族化的图书馆必然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无缘。其根本原因有三点。首先是生产力的高度不发达;其次是文献的极度稀少;第三是普遍的愚民观念。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的,共同作用则产生了图书馆的贵族化特色。图书馆职能特色的本质根源在于一定地域、一定时域内教育发展的水平。垄断化、低水平的教育必定产生垄断化低水平的图书馆。
1.2 图书馆职能贵族化与平民化兼容时期
贵族化与平民化兼容是指贵族一统文化的局面被打破,平民进入文化领域,贵族化与平民化共同时态存在。我国春秋后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术导师们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收徒讲学、传播文化。培养了大批具有文献利用能力的人。仅孔子就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之说,其他学者的门徒也不在少数。这种大规模的文化普及运动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时期“学在官府”和“官守其书”的局面[7],导致了文献和图书馆利用的平民化倾向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兼容化特色在中国存在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时期至隋唐时期。其图书馆活动的主体为宫庭藏书,如项羽焚毁的秦宫之藏,汉代的石渠、广内、兰台之藏,隋朝的东观、嘉则殿之藏,唐代的弘文馆、集贤书院、史馆、司经局之藏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王室之藏。这些图书馆及其文献普通民众是难以问津的,贵族化仍是其职能的主要特色[8]。这一阶段私人藏书由于仍是手工抄写制作图书的方式,影响了文献数量的增加而无法规模化,故无大的私人图书馆出现。第二阶段则明显不同于第一阶段,包括宋、元、明、清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由官府、私人、寺观、书院、皇室等共同构成的图书馆事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9]。其中私人、寺观、书院图书馆利用已完全平民化。这些平民化的图书馆已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主体部分,官府、皇室王府之藏已退居次要地位。图书馆与文化教育共同构成中国大文化景观的平民化色彩。在国外,这种贵族化兼及平民化的色彩尤以早期的阿拉伯伊斯兰图书馆事业最为典型。在7-14世纪期间广大阿拉伯地区(包括西班牙)公共、寺院、书院、王室图书馆林立,其数量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服务范围上则从国王到平民奴隶都包括在内,这种文明的状态持续了几个世纪,这股文明的熊熊火焰到十四世纪后期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的铁蹄扑灭[10]。
1.3 图书馆职能的民主化时期
图书馆职能的民主化是指社会成员利用图书馆是其社会权力的一部分;他们有权力得到图书馆尽善尽美的服务;图书馆则有义务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把利用图书馆视作全体社会成员权利一部分的观点及实践,同样起源于古代的阿拉伯伊斯兰地区。《古兰经》指出,读书和学习是每一个穆斯林的神圣而不可动摇的权利,而且无论是国王,还是奴隶都是如此。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们的图书馆为广大穆斯林提供了至今叫人敬佩的服务。这种服务为中东伊斯古代辉煌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1]。十七世纪欧州地区由机器化大生产带来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革和工业人才的需求,公共图书馆成为必不可少的社会装置而走上了社会舞台,扮演起了教育民众、普及文化知识的工具角色。“由公民税收维持的图书馆必须为公民负责地提供良好服务”的观念成为图书馆的指导思想[12]。
图书馆职能的民主化对中国民众来说,则是姗姗来迟,直到二十世纪才与我们谋面,而且其中还多有波折,严重影响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民主化进程。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进程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13#>。
1.4 图书馆传统经典职能的趋向
图书馆的经典职能自其产生以来就一直表现为图书馆对图书文献规模化的收藏与利用。这种规模化的收藏与利用活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社会科技文化的进步而发生转化,以至消亡。从图书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考察得知,科技进步是图书馆事业进步发展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文献的制作水平、信息容量大小、传播速率快慢,这三项要件构成了文献制作水平的检验标准,也成为决定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信息机构信息传播方式及存在方式的决定因素。通俗地说人类社会的需求要求积聚大量的文献,而文献生产的方式和产品功能决定了图书馆的产生。我们确信随着文献生成方式和产品功能的改进,传统的积累文献、保存和利用文献的方式将被更加先进的文献信传方式所取代,旧有的纸型文献将退出历史舞台,最直接的另一结果则是导致传统图书馆的消失[14]。
2 传统图书馆消失之根据
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周文骏先生指出:“某一种文献载体已经负荷不起繁重的交流活动时,它便不得不脱离交流的历史舞台,让位于新的载体,而以一种历史文献的身份存在[15]”。美国图书情报学家兰卡斯特在《未来图书馆》一书中指出:“在无纸交流系统中印刷品将消失,作为机构的图书馆将消失”[16]。如果说两位著名学者各自的观点是平面形态的话,综合他们的观点则会形成一个完整立体的概念。兰卡斯特先生道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周文骏先生则对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做出了准确的理论阐释。令人遗憾的是兰卡斯特的观点在我国受到了口诛笔伐般的待遇,以至于他1992年来中国访问讲学时,修正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兰卡斯特先生关于自己观点的修正是令人遗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所提出观点价值的丧失。周文骏、兰卡斯特两位著名学者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了阐释。如果我们对文献信息传播历史作一个简要回顾的话,就会对二人的观点产生由衷的敬意与倾服。
2.1 对传统文献生产方式的回顾
传统的文献是相对与新出现的电子类文献方式而言。从现有文献记载和实物考证可知人类制作文献的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最显明的标志就是文献物质材料和文献产品生产水平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与进步,其内容则又从三个方面体现。首先是物质材料的信息容量,单位体积的信息容量越大则越先进。其次是信息符号与物质材料的结合方式,亦称之为文献的制作方式,制成速度愈快则愈先进。第三是文献内信息的传播方式,亦或称之为文献传播方式,单位时间传播的数量愈大、范围愈大则愈先进。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判定文献生产不同的阶段的主要依据。[17]
2.1.1 文献的初创时期,可视作为文献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有以甲骨、金石、简牍、泥版、树皮、羊皮等物质材料为文献的硬载体,以手工方式把硬载体与软载体信息符号结合于一体的文献。这一时期的文献的物质材料基本上仍然处于其天然状态,粗大笨重,信息存贮量小,制作传播速度非常缓慢。这种文献的制作与落后形态充分体现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18]。
2.1.2 文献的定型时期,可视作为文献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纸张的发明使文献的物质载体由第一阶段的多元化逐渐走上了以纸张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新阶段。其它以自然态物质为载体制作的文献已成为一种历史文献或文物。在纸张发明的初期,纸张与其它物质材料是混合使用的,后来纸张以其巨大的优势淘汰了其它载体而独居文献传播的舞台[19]。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制作的方式仍以手工书写的方式进行。这一阶段的文献主要克服了前一阶段文献粗大笨重、信息贮存量小和传播难度大的不足,但文献制作速度慢的缺点仍然存在。尽管如此,纸张在文献制作领域一统天下的建立是人类文化文明史上一次重大飞跃的标志。在纸张发明初期到完全替代其它载体材料大约经历了460余年的时间,期间尽管有观念上的反对,但最终并未能改变纸张建立一统天下的结果[20][19]。
2.1.3 文献的成熟时期,这一阶段可视作文献发展史上的第三阶段。在这阶段所解决的主要是文献制作速度慢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关于印刷术也明显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雕版印刷阶段,该技术的发明使文献生产的速度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与提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插上了飞行的翅膀。关于这一技术发明的时间公认为是唐代咸通年间,其证据是在韩国发现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21]。其次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平民毕升发明的木活字,其实物证据则是在宁夏银川发现的与北宋同时期印制的活字本西夏文藏传佛教密宗经典《吉祥遍至口本续》[22]。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标志着文献制作的方式从落后而又漫长的手工时代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的起点。1450年前后德国人谷登堡研制的金属活字和机械印刷方式基本上完成了印刷术的完善[23]。欧洲工业革命蒸汽机发明及在印刷技术中的采用则彻底完成了印刷术的工业化转变化过程,为世界文明的加速度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2.1.4 文献制作方式的新纪元——电子数字化的文献制作与传播时代。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自动化技术,以系列CD光盘为中心的存贮技术,以通讯卫星和光纤光缆为主体的网络传输技术,三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信息传播的主体方式。这种方式生产、传播的文献是一种电子化亦或数字化的高效文献。其优点有四个方面。首先是物质载体材料的海量信息贮存,例如用16张CD光盘就可以把《人民日报》创刊至今的全部内容存入其中,甚至整个大英博物馆的全部文献内容用一个手提箱可以装完[24]。人类社会因大量增张的纸型文献而承受的压力将消失。其次是文献制作方式将发生变化,这种方式一改过去工厂化机械化团队式的制作过程,而是借助智能化的输入设备由个体操作,将文献输入信息网络,即完成文献的生产过程。第三,在文献的传播方式方面,可以说是在完成生产的同时就完成了传播。因为电子化、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其速度是瞬时的,信息内容一旦上网登陆就处于一种活化状态,随时供用户使用。第四,电子化、数字化文献是一种活化动态文献,集现代各种传播媒体功能于一体,深受群众的欢迎。现代电子化、数字化的文献优点还可列举一些,其主要优点在以上四个方面。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有以下不足。
首先是便捷性不足,与传统纸张印刷品相比,电子文献在阅读取用时必须借助于较为笨重的相关设备,否则无法利用。这一不足是目前大多数文献工作者反对“无纸系统论”的主要根据之一。但笔者认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电子文献阅取用设备的微型化、便携化的日子不是太遥远的事。人类现有的科技知识完全有能力在不远的将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二是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信息利用能力的差距,这一问题主要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消失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二是这种消失或平衡只能是相对的,无法绝对平衡。第三,电子化、数字化必然对旧有的传播行业和传播机构产生毁灭性的打击,亦可称之为取代。但这一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较长的过程,人们完全有能力应对这一变化[25]。
3 图书馆未来之演绎
从前面的推演过程可知,文献的发展史是一部文献的制作史和传播史。决定文献发展水平的宏观因素是当时全社会科技发展的水平。文献物质材料的信息存贮量、信息内容与物质材料的结合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共同构成了文献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从这三个标准来看新型电子化、数字化的文献所具有的优势是传统的纸型文献无法比拟的。从全部文献发展史可以看出,新型电子化、数字化文献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一个文献信息制作、传播的全新时代的来临。不可讳言的是伴随着传统文献生产、传播方式而产生的图书馆,面临新一代文献的海量贮存及瞬间传输,何去何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严肃课题。我们知道任何预测与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总有一定的差异,但只要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会较好地使预测与最终结果达到较高的一致与匹配。通过对前面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3.1 未来的无纸交流系统将逐渐取代纸型交流系统。其原因就在于纸型文献的制作方式、信息容量和传播方式“已经负荷不起繁重的交流活动,它不得不脱离交流的历史舞台,让位于新的载体[26]。
3.2 传统的纸型图书馆将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传统图书馆得以存在就在于传统文献的容量过小与传播的不易。新型电子化、数字文献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使传统的上门借阅成为多余。旧有的纸型文献也将转化为新型文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型图书馆将逐渐被淘汰,而一些大型和超大型图书馆将成为纸型文献的保存、研究与开发中心,成为一种类似于今日专业博物馆的文献博物馆,担负起保存文献文化的重任。3.3 未来图书馆员的命运。在未来社会中工作于大型超大型文献中心的人员将高度精英化,他们将是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文献知识及工作技能的专家,承担传统文献的研究开发任务,其职能类似于今日博物馆专家。
3.4 图书馆及图书馆员的使命。尽管未来社会信息传递的方式将发生变化,但我们并没有理由放松我们的工作或产生悲观情绪。这一结局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今日还必须努力工作,为社会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首先,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土地,尽最大的可能满足社会及其成员向图书馆提出的各种要求,充分发挥至今还是社会必需装置的作用。
其次,明确认识到图书馆职能精英化的发展趋势,尽可能多地收藏那些精良的出版物和优秀的科学文化作品,把图书馆在现在和未来社会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宝库。
第三,注重现有文献的保护,严格执行保存本制度,尤其是大型图书馆更是如此。
第四,适当扩大纸型文献的收藏范围,使中国古代图书馆注重文献内在价值的优良传统得到回归。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我国的传统的图书馆文化,不应盲目地在批判过去糟粕的同时把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