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体系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管理体系论文,经济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证明,技术与经济存在密切的关系。一切成本的发生都与技术的应用有关,企业成本管理不能割裂技术与经济的内在关系。然而,我国目前企业成本管理只注重成本发生的过程管理,忽视了技术对成本发生的重要影响,因而,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试图以技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为依托,以价值工程为桥梁,以质量成本管理为连接点,对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体系展开讨论。
一、技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建立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体系的基础
在当代科技社会,“技术”这个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我们对之十分熟悉。但是,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却存在分歧。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我们认为应该把技术“理解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的有机结合体”(注:吴水澎主编:《经济效益会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页。), 从而将技术定义为:“技术是指人类借以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手段或媒介,它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技能,是由它们三者组成的一个有机结合体”(注:吴水澎主编:《经济效益会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页。)。这些也是生产力的要素,因此,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高级的、先进的技术无疑是实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个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无条件的,它也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技术应用本身就存在经济问题。这里的“经济”指的就是“经济效益”。技术与经济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技术与经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事生产活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要从事生产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应用一定的技术,而任何技术的应用都必须耗费和占用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经济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经济。孤立的技术和孤立的经济都是不存在的。技术与经济始终是一个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第二,技术与经济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的关系。在技术与经济的关系中,技术是手段,经济是目的。也就是说,技术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发展经济才是我们的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发展经济的需要推动技术的进步,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产生都是由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引起的。同时,经济的发展为技术进步提供经济后盾。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促进技术的进步。这就是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企业的角度看,任何一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须首先考虑其经济问题即技术的经济性。在通常情况下,先进的技术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的过程就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能够耗费和占用越来越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出越来越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绝大多数先进技术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这方面看,技术与经济又是统一的,技术的先进性与技术的经济性是一致的。这就是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性。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技术与经济存在相互对立的关系。在实践上,有些技术相当先进如太阳能发电,但是,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成本太高,经济效益不好,从而不能广泛地推广和应用,而有些技术并不怎么先进如半机械化,然而,由于它实用、可行,经济效益却很好,从而被广泛推广和应用。还有些技术本身很先进,耗费和占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较少,但是,由于不适合企业实际而不能采用。可见,技术与经济有时也存在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使得任何技术的应用都受到条件的限制。条件不同,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自然也不同。
由此可见,技术与经济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认识这种关系,对于我们研究技术与经济存在的规律,建立技术经济一体化的成本管理体系,使技术与经济有机组合,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技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是建立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体系的基础。
二、质量成本管理: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体系的连接点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产品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化优势上。(注:参阅Michael E.Porter:competitive advantge.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 )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代表着产品质量,从而代表着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而经济体现了成本高低,从而代表着成本优势。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不仅取决于产品质量即技术素质,而且取决于成本(从而转化为价格)即经济素质。产品的素质实际上是技术素质和经济素质的综合,从而也就是产品的竞争优势。较好的技术素质可能导致产品差异化,但是,也可能导致较高的成本,从而经济素质较差;较好的经济素质可能导致较低的成本,但是,技术含量不高,从而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差。这就是前述的技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在产品素质上的体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却割裂了技术与经济的内在关系,只注重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而没有注意到技术(从而质量)对成本的影响。企业的技术部门也只是从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惜代价加大产品的“保险”系数,认为质量越高越好,只要做到质量有保证,技术工作也就尽职了。殊不知,这正是生产过程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源。
如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产品质量是否越高越好?”可能大多数人会不加思考地作出肯定的回答。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质量存在多种含义,但是,在这里我们特指产品质量。根据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Juran)的观点, 产品质量就是产品对用户的适用性。“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目的的程度,称为适用性。”(注:J.M.朱兰主编:《质量控制手册》上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9年版,第6、40页。)“对用户来说,质量就是适用性, 用户对质量的评价,是以到手的产品是否适用,并且它的适用性是否持久为其基础的。”(注:J.M.朱兰主编:《质量控制手册》上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9年版,第6、40页。 )质量包括设计质量和符合性质量这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前者体现了技术导向,后者体现了用户(市场)导向。设计必须体现适用性的要求,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又必须符合设计的要求。设计要求(技术导向)与用户需求(市场导向)之间的差异就是“市场质量”(Market quality)。(注:MichiharuSakurai:Integrated COST management,Productivity Press.1996,P134.)如果产品设计质量过高,不切合实际,对用户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益处,造成功能过剩,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且设计质量脱离用户需求,成本必然上升。用户只对其需要部分付钱。质量意味着成本,产品质量越高成本也越高。产品质量的高低要以用户的需要为基础,并非质量越高越好。那种追求质量“至善”的观点显然缺乏经济观念。“以往的质量管理几乎都是技术性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经济性很少研究。”(注:朱谱瑞,万东亮:《质量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第14~15页。)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尤其是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企业要充分重视体现在产品上的技术与经济辩证关系,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在成本管理上实现质量与成本的统一,从而达到成本管理上的技术经济一体化。
质量成本(Quality Cost)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达到一定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成本。质量成本是定量评价企业质量管理经济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连接质量与成本的纽带。质量成本通常包括:(1 )为了防止产品质量达不到预定标准而发生的预防成本(Prevention Costs); (2)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达到预定标准而对产品进行检测所发生鉴定成本(Appraisal Costs);(3)由于产品质量达不到预定标准而发生的故障成本(Failure Costs)。 故障成本根据其发生地点可以分为内部故障成本(Internal Failure Costs)和外部故障成本(External Failure Costs)。 前者指产品进入市场之前由于产品存在缺陷而发生的成本,后者指产品进入市场之后由于产品存在缺陷而发生的成本。一般而言,预防成本发生于研究开发阶段,鉴定成本和内部故障成本发生于生产阶段,而外部故障成本却发生于营销阶段。在质量成本的各项内容中,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是企业自愿发生的,而故障成本则是非自愿的。(注:MichiharuSakurai : IntegratcdCOST
management,Productivity Press,1996.P137.Figure 6—1.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Voluntary and Non—Voluntary Costs.)企业自愿地发生预防成本与鉴定成本目的在于减少直至消除故障成本。质量成本管理就是对上述三类成本的管理。(注:根据本文对技术所作的广义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应用过程,一切质量问题都是这个过程的产物。因此,我认为一切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都是质量成本。企业成本管理实际上就是质量成本管理。这可以看成广义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鉴于有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管理早已为同行所熟知,本文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讨论仅限于狭义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
1.质量成本核算。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要根据有关会计资料(如废品损失单、质检等人员工资表)和为了取得完整质量成本资料而增加的原始记录(如检查和试验记录、返修通知单、产品保修记录)按照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故障成本分类归集质量成本,定期编制质量成本报告,反映质量成本及各组成部分的发生情况以及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以供有关方面参考,并与质量成本预算对比,寻找差距,进一步改进质量与成本关系。
2.质量成本习性分析。企业要进行质量成本管理首先要了解质量成本的习性。成本习性简单地说,就是成本及其动因(Driver)之间的依存关系。质量成本的动因就是质量。质量成本习性就是质量成本与质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而言,预防成本、鉴定成本越高,质量越符合要求,而质量越符合要求,其故障成本也就越低。因此,预防成本、鉴定成本越高,故障成本越低。反之亦然。
3.质量成本控制。由于质量成本各组成部分的成本习性不同,对不同项目要采用不同方法加以控制。故障成本是由质量问题引起的,一般来说,越低越好,但是,对于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却不能简单地以数额大小加以判断。因为它们的发生乃是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质量成本控制的宗旨就是在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以质量成本习性为指导,在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故障成本三者之间进行权衡,协调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确保在预定质量标准下,质量成本最低。那种不惜成本追求高质量的质量“至善论”是不可取的。
4.全面质量管理。质量问题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甚至可以说在生产经营过程之前就存在质量问题。因此,企业应该将质量管理融于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之中,而不是对产品进行事后质量检查。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对质量问题负责,而不仅仅是质检员对质量问题负责。要把质量管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每个员工都是质检员,每个部门都是质检部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随时发现质量问题,随时解决,决不允许达不到预定质量标准的产品进入下一道工序。
总之,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加强质量成本控制,不仅能扩大成本管理的作用范围,而且把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使质量与经济效益连接起来,把技术与经济在成本管理上融为一体。因此,质量成本管理是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体系的连接点。
三、价值工程: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的桥梁
如前所述,质量成本是技术与经济相互协调的结果,但是,质量成本只是对产品成本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这些要求如何实现,还需要价值工程的配合。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是以功能分析为核心, 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产品必要的功能从而使产品价值最优化的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这里,“功能”指产品所担负的职能或所起的作用,它实际上就是产品的使用价值,相当于前述的“质量”;“成本”指为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所发生的全部成本,而不是一般的产品生产成本;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说的“价值”概念含义不同,“价值”指产品功能与成本的比值。这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物美价廉的程度。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价值=功能÷成本”即产品的价值与其功能成正比,与其成本成反比。显然,要实现价值工程的目的,只能从改善功能和降低成本两个方面动脑筋。价值工程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价值工程的核心问题是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也就是说,在产品设计、研制和生产过程中,要把重点从传统的对产品结构的分析研究,转移到对产品功能的分析研究。唯有如此,才有利于设计者和生产者摆脱现存结构对其思想的束缚,为广泛应用最新科技成果,确定实现必要功能的最优方案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对手表的改进,如果从传统的结构分析出发进行研究,最终也跳不出机械表的范围。只有从手表的基本功能是“显示时间”这个思路出发,才会产生思维的新突破,从而导致今天各种石英电子表的出现,在保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大幅度地降低了手表的成本。
如前所述,用户只对其需要部分付钱。多余的功能将使成本提高,却又得不到补偿。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通过功能分析,企业可能发现哪些功能是必要的,哪些功能是不必要的;哪些功能是过剩的,哪些功能不足,从而提出改进方案和解决办法。去掉不必要的功能,削减过剩的功能,补充不足的功能,使产品的功能更加合理,在满足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实现技术与经济一体化,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而言,其意义尤其重大。
新产品的开发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阶段。根据成本动因理论,“产品设计是企业最重要的成本动因。”(注:参见拙文《作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载《当代财经》1994年第8期,第56页。)产品设计对产品性能、所用材料、 组织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成本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据估计,产品成本有60%~80%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了。产品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潜力就不大了。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必须认真考虑产品设计方案对成本的影响。这就要求负责产品设计的技术人员必须树立价值工程的观念,同时,也要求成本管理人员不能只管事后算帐,要关心产品设计方案,主动地对产品设计部门提出要求,要求其设计出来的产品既符合技术要求,又符合经济要求,真正做到物美价廉,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有时,即使产品设计方案从技术上看已经成功了,但是,由于达不到经济要求,也不能投产,还要对产品设计方案进行改进,甚至放弃,另起炉灶。如此反复,使企业产品设计方案不断改进,日趋完美。只有设计方案的节约才是最大的节约,设计方案所造成的浪费难以通过以后的生产过程来弥补。因此,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推行价值工程,促使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随着企业市场向观念的树立而日益显示出来,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可见,企业推行价值工程,通过功能分析,以成本为导向,将技术与经济协调起来。实际上,上述价值工程的基本公式本身已经就体现了技术(功能)与经济(成本)的关系。因此,价值工程是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的桥梁。
综合上述,成本管理涉及较广,不仅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还涉及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技术问题。因此,以技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为依托,以价值工程为桥梁,以质量成本管理为连接点,构建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体系,把技术与经济在成本管理上融为一体,改变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成本管理与技术应用实践相脱节的局面,对于全方位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所述仅是框架性讨论,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的同行关注这个问题。
标签:经济论文; 质量成本论文; 价值工程论文; 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技术经济指标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技术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产品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