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模式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模式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危机论文,资本主义论文,资本主义社会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是一个老问题,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揭示它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指出在不同条件下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危害程度会有所区别。这对我们理解战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将是不无裨益的。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我们的分析首先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整个社会生产可以分为三大部类:第一部类为生产资料部门制造生产资料,用Ⅰ表示;第二部类为消费资料部门制造生产资料,用Ⅱ表示;第三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用Ⅲ表示。本文用w表示总资本,c表示固定资本,d表示流动资本中的不变资本,v表示可变资本,m表示剩余价值,a表示积累,b表示消费。假定第一部类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为4: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比例为10:1,流动资本每年周转二次,固定资本的折旧率为1/16。第二部类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为3: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为8:1,流动资本每年周转三次,固定资本每年的折旧率为1/14。第三部类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为2: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为5:1,流动资本平均每年周转四次,固定资本的折旧率为1/12。三个部类的利润率(纳税前)都假定为20%。

第一例,发端式:

式中各项含义解释如下:3483(c),2625(c),3202(c)分别表示三个部类固定资本经一年生产消耗后剩余的部分;232(c),202(c),291(c)分别表示三个部类固定资本一年之中消耗的部分;507(d)×2,524(d)×3,873(d)×4分别表示三个部类流动资本中所含不变资本及其循环次数;422(v)×2,419(v)×3,873(v)×4分别表示三个部类中的可变资本及其循环次数;929(m),754(m),1048(m)分别表示三个部类资本家一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根据本文的假设,第二部类向第三部类提供生产资料,而它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由第一部类供给,于是有:

Ⅱ、202(c)+524(c)+×3+419(v)×3+754(m)=3785;

Ⅲ、291(c)+873(d)×4=3783;

在市场经济中,价值不等的产品可以相互交换,因此可以认为,3785≈3783,实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等价交换,第三部类尚余下数值上等于873(v)×4+1048(m)的产品,它们将在第三部类内部进行交换,由第三部类的工人、资本家消费。

第二部类与第三部类交换得来的消费资料一部分由第二部类内工人、资本家消费,余下的则用于与第一部类交换,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Ⅰ、422(v)×2+929(m)=1773;

Ⅱ、202(c)+524(d)×3=1774;

1773≈1774,实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等价交换。

整个社会消费产品的供给:291(c)+873(d)×4+873(v)×4+1048(m)=8323;整个社会消费产品的消费:422(v)×2+419(v)×3+873(v)×4+929(m)+754(m)+1048(m)=8324;8323≈8324,实现了社会消费产品总供给和总消费的平衡。

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虽有三大部类之间的合适比例,仍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三大部类一年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原有的生产资料消耗外,其余的均用作消费。由于工人阶级的收入有限,属于他们的消费资料被消费问题是不大的,而资产阶级人数较少,收入巨大,如果他们不能及时消费掉属于他们的产品,将会破坏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进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现实的资本主义再生产一般为扩大再生产,我们再来看一个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例子:

第二例,发端式:

三大部类之间的变换,第一、二部类之间:

Ⅰ、629(v)×2+692(b)+63(v)=2013;

Ⅱ、193(c)+501(d)×3+270(c)+50(d)=2016。

第二、三部类之间:

Ⅱ、193(c)+501(d)×3+400(v)×3+721(m)=3617;

Ⅲ、249(c)+748(d)×4+299(c)+75(d)=3615。

2013≈2016,3617≈3615,实现了各大部类之间的等价交换。社会消费产品的总供给:249(c)+748(d)×4+748(v)×4+898(m)=7131;社会消费产品的总消费:629(v)×2+400(v)×3+748(v)×4+1502(b)+63(v)+40(v)+75(v)=7130。7131≈7130,实现了社会消费产品总供给和总消费的平衡。

第二年末有:

比较上述两项扩大再生产的例子可以看出:

首先,如果整个社会资本家的消费与积累的比例一定时,便要求整个社会总资本在三个部类中的适当分配比例与之相配合,当资本家的积累愈多,消费愈少,便要第一部类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更大的比例。第一例中,三大部类资本的比例为4644:3770:5239,资本家没有积累,第一年资本家消费为2731单位。在第二例中,资本家用剩余价值的1/5积累。第一年资本家消费部分减少到只有2184单位,三大部类资本的比例变为5271:3600:4782。在第三例中,资本家用剩余价值的1/2积累,第一年资本家消费减少到只有1365单位,三大部类的比例变为6296:3276:4081。而上述三例的初始总资本数量相等,都为13653单位。

其次,可以看出,资本家愈是减少消费,扩大积累,社会生产力发展愈快。社会生产力发展愈快,往后可供资本家消费的产品愈多。在上述三个例子中,第一例简单再生产,总资本维持13653单位不变;第二例资本家用剩余价值的1/5积累,十年后总资本达到20207单位,第三例资本家用剩余价值的1/2积累,十年后总资本最多,达多35416单位。从资本家的消费来看,第一年第一例资本家消费最多,第二例资本家消费次之,第三例最少。十年后,第一例资本家消费水平保持不变,2731单位;第二例资本家消费达到3233单位,第三例资本家消费最多,达到3542单位。因此,可以设想,在资本家努力扩大积累条件下,如果资本家的消费没有同步增长,有可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假定资本家的消费不与生产的扩展同步,在上述第三例中,第二年资本家的消费仅增长5%,其余条件不变,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第四例,发端式(为第三例中第一年年末之值):

第一年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

总剩余价值m=3004,按本例假设,资本家消费仅比上年度增长5%,即b=1365×105%=1433,其余均为资本家用于积累,a=3004-1433=1571。各部类如仍按第三例比例积累,即

Ⅰ、a=724(b=661),c=579,d=79,v=66;

Ⅱ、a=377(b=344),c=283,d=52,v=42;

Ⅲ、a=470(b=428),c=314,d=78,v=78。

三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一、二部类之间的交换:

Ⅰ、629(v)×2+661(b)+66(v)=1985;

Ⅱ、193(c)+501(d)×3+283(c)+52(d)=2031。

第二、三部类之间的交换:

Ⅱ、193(c)+501(d)×3+400(v)×3+721(m)=3617;

Ⅲ、249(c)+748(d)×4+314(c)+78(d)=3633。

2031〉1985,3633〉3617,各部类之间出现了产品不等价交换问题。

社会消费产品的总供给:249(c)+748(d)×4+748(v)×4+898(m)=7131;社会消费产品的总消费:629(v)×2+400(v)×3+748(v)×4+1433(b)+66(v)+42(v)+78(v)=7068。7131〉7069,社会消费产品总供给大于总消费。

把本例中社会消费产品的供给消费与第三例中的情况作一比较,在第三例中社会消费产品的供给与本例社会消费产品的供给是相同的,均为7131单位,而两例中的实际消费不一样,因此在第三例中的社会消费产品的供给与消费是平衡的,而本例中则出现了不平衡。第三例中社会消费产品消费各项相加为629(v)×2+400(v)×3+748(v)×4+1502(b)+63(v)+40(v)+75(v)=7130;在本例中为629(v)×2+400(v)×3+748(v)×4+1433(b)+66(v)+42(v)+78(v)=7069。比较两者可以看出,两例中工人消费完全相同,但资本家的消费不同,在第三例中资本家消费1502单位,而本例中则只有1433单位。虽则由于投资的增加扩大对消费产品的需求8单位,但总的说来在本例中仍然出现了消费产品的过剩。此外,还出现了各部类之间不等价交换的情况,这也极易导致过剩产品的出现。众所周知,过剩产品的存在是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迫使资产阶级以危机手段“消费”掉属于他们的消费资料,浪费掉属于他们的生产资料,将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缩减到与资产阶级消费同步增长的水平上。

下面在第四例的基础上,即在资本家消费仅按5%的速度增长条件下,看一看社会三大部类之间实现等价交换,社会消费产品供给消费恢复平衡要采取哪些措施。

第五例,发端式同第四例:

第一年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

总剩余价值m=3004,资本家消费b=1433,积累a=1571,分配于各部类:

Ⅰ、a=734(b=669),c=587,d=80,v=67;

Ⅱ、a=374(b=341),c=280,d=52,v=42;

Ⅲ、a=463(b=423),c=309,d=77,v=77。

三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一、二部类之间的交换:

Ⅰ、638(v)×2+669(b)+67(v)=2012;

Ⅱ、191(c)+496(d)×3+280(c)+52(d)=2011。

第二、三部类之间的交换:

Ⅱ、191(c)+496(d)×3+397(v)×3+715(m)=3585;

Ⅲ、246(c)+738(d)×4+309(c)+77(d)=3584。

2012≈2011,3585≈3584,实现了三大部类之间的等价交换。

社会消费产品的总供给:246(c)+738(d)×4+738(v)×4+886(m)=7036;社会消费产品的总消费:638(v)×2+397(v)×3+738(v)×4+1433(b)+67(v)+42(v)+77(v)=7038。7036≈7038,实现了社会消费产品总供给和总消费的平衡。

在本例中,资本家消费增长的速度没有做到与生产的发展同步。但是,如果能做到事先及时调整社会三大部类资本比例结构,增加第一部类的产品,减少第二、第三部类的产品,将有可能保证各部类之间的协调增长,保持社会消费产品总供给和总消费的平衡。

综上所述,一、一般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要消除经济危机,就要求资产阶级消费与之同步增长,就要求资产阶级为了些小的快慰,尽情享受,去浪费大量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务,大量消耗地球上各种宝贵资源,其中包括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这种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做法,不过是要用一种新的不合理去代替旧的不合理罢了。

二、应该看到,当社会生产迅速扩大,社会消费增长相对较慢时,如果能扩大第一部类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的比例,相对缩小第二、三部类的资本比例,有可能保持三大部类的协调发展,保持社会消费产品的供给和消费的平衡。一般说来,资本家难以有按比例变更社会资本在三大部类中分配的自觉性。但是,如果这时恰好有一些外界因素迫使人们这样做,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或许有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上仿佛存在根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之一就是要求资产者作为一个整体始终如一地将投资向一部类倾斜,适当控制第二、第三部类增长的速度。首先,这样做几乎是行不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投资方向,支配自己的财富,这是可想象的。其次,如果资产阶级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做到这一点,在第一部类的加速前进中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那么,他们最终发现,自己不过是充当了人类社会生产力迅速扩大的工具罢了。生产资料最终要转化为消费资料供人们消费,如果仅有生产资料的迅速扩大而消费资料生产和消费的增长却十分缓慢,前景是危险的。这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广大人民群众消费相对缩小的矛盾更加突出,而这一矛盾的解决,除了利用人类社会生产力无限扩大的趋势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外,没有其他出路。

四、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已存在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向共同富裕的方向努力。此外,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社会消费产品将出现大量滞销的趋势,那么应利用国家对国有企业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控能力,将投资向第一部类倾斜,坚持下去,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标签:;  ;  ;  ;  ;  ;  ;  

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模式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